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壮族老家”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磨庄,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史料可考,在明代中叶,磨庄先民便聚于此,庄名原叫圩地,是各族边民农副产品交换集散地,至清初时居有十三姓先民,共建康阜社坛作本地民族团结标志建筑。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有十二姓陆续迁走,唯磨姓居民凭种植、养桑蚕缫丝、砖瓦业、做豆腐和小买卖艰难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磨庄,村民发奋创业,磨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磨庄以其独特的古韵魅力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被列入第二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几百年来,每年冬至,磨庄都要在村里的祠堂举行祭祀活动。近年来,磨庄的冬至祭祀得到广泛关注,祭冬民俗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上林县城驱车一路向南不到半小时即到高贤社区,经圩集边的南环路驶入就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石碑,上书“磨庄”二字,穿过老圩就是磨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的楼房新居,近年来村里的人陆陆续续搬来新居入住。继续往里走,来到村头的百年榕树下面,一些中老年人坐在榕树下闲聊、打牌,旁边就是磨庄的康阜社坛,每年正月十一村民都在这里举行“灯酒节”场面盛大。
在冬至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磨庄的磨氏族人纷纷从各地赶回家中,与村中的兄弟姐妹一起用现代而又古朴、端庄而又炫丽的方式欢度小年、祭祀祖先。彼时,村头村尾挂满灯笼横幅,人头攒动,四方客人不断涌进来。来到磨庄的客人,首先要接受当地的特色迎宾方式——喝甜酒。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姑娘为亲朋好友、外地游客献上一杯甜酒,一饮而下,甜而不腻。
“祭冬”仪式还没有正式开始,可以先到村中走走看看。漫步在村道上,穿行在窄小的巷子里,进入一排排一座座老房子,时间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磨庄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叶,至今有近四五百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壮民族风格鲜明。现存有87座完好的明清古宅,都是三高两矮的青砖包皮、土砖内砌的砖瓦房,四栋或五栋正房接连成排,寓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排与排之间距离约1.5米,每排房子都开有天井,下面用青砖铺地。房子开有多扇门,一排房子之间户与户开门相通。房内大都摆设有八仙桌和长凳。每座房屋都是青砖灰瓦、画梁雕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完美融合了中国徽派建筑和岭南少数民族壮族建筑的特色。虽然历经四五百年的风雨洗礼,甚至经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保存完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每一座古宅都配有雕窗,线条优美,生动圆润,颜色华丽。当然,现在很多已是老旧褪色了。窗花图案有“福禄寿”三字合一、龙凤呈祥、双凤朝阳、松鹤延年等,表达了壮族人民祈盼驱灾避祸、长寿平安的美好心愿。
磨庄现在有居民153户700多人。村中老房纵横交错,巷子幽深,只是如今的祖房大多没人住了,都到村边住楼房过现代化生活了,更有不少人家在圩镇或在县城买房建楼,甚至到首府南宁安居,当然大家约定祖房老宅不能拆,还不时回来修缮管理,这才使得老村完整地保全下来。逢年过节,村中族人有红白事,或者修路扫墓什么的,在外的村民也还是积极回来参与的。
我的祖屋也在村中一隅。斑驳的青砖灰瓦,窗棂上古拙飘逸的木雕刻,古老的八仙桌,四水归纳的天井,以及耄耋之年的父母亲,一派安逸祥和。父母亲一辈子务农兼做豆腐和养猪,如今八十多岁了,虽然体弱多病,但是精神头还是很好。而且还有新农合、养老金、高龄补贴以及我们子女供养,可以安享幸福晚年。磨庄人除了耕种,还有一些手艺名扬在外。比如磨庄豆腐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磨庄豆腐取材于自种的小颗黄豆,加当地的双星伴月古井的泉水用石磨磨制而成。豆腐味道纯正,香滑爽口,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来到我们村祠堂的后门,一副门联特别显眼:“几百年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我们历代子孙必须遵守的村训家风。入门是一间老物件展览厅,里边是各家各户自愿捐献出来的石磨、老农具、纺织木具、加工豆腐的竹木器具等。再进去就是祠堂,分,上厅、下厅,中间是露天场地,高且宽的上厅安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是村民在过年过节燃香烛、上供品,祈求祖宗保佑之处,下厅则是村民议事聚餐的场所。磨庄祠堂是族人共有的建筑,是祖先魂魄的依归之所,是村民在重要节日里祭祖宗、敬天地、祛灾纳福之处。
此时祠堂内热闹非凡,“祭冬”大典即将开始,康阜社坛右侧的大榕树下正在进行文艺演出,还有舞龙舞狮等活动助兴。这棵大榕树可不简单,树高30多米,冠径10多米,树龄已有近百年。每年二月初,树叶变黄,人称“金叶树”,二月下旬,树叶一次性落光,又称“春光树”;三月,初长金黄嫩芽,称“金”笔树”;叶长如青玉,又称“玉叶树更为神奇的是,该树两枝一苗,形似“夫妻抱孩”,引得不少人前来向大榕树祈福许愿。
民諺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我们本地是“一日冬至三日糍”。又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粑吃。到了冬至我就喜欢吃母亲做的糍粑,几十年过去了,年年如此。如今母亲八十多了,身体佝偻、满脸皱纹、手掌粗糙、动作迟缓,但家里的一切年节小吃都出自她的手。我居住在县城,离老家不远,几乎每年冬至都回去和老母亲一起做糍粑、聊家常,她还没包完我就等不及烧火煮了。我爱吃母亲做的糍粑,不但馅丰富,什么鱼肉、豆腐、香菇、蒜等混合炒熟,包进糯米粉里,吃起来油而不腻、黏且香甜,而且重要的是带有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按照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一年来添新丁、考上大学和入伍当兵的家庭出钱购买狗肉、鸡、米、酒、香纸、烛、鞭炮等,再由村民共同捐资出力,广邀宾阳磨家人氏以及本镇的宗亲前来参与,因为老人有话:冬至没返没祖宗。所以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磨庄人都会在冬至这一天赶回来过节。到了中午吉时,祭祀在祠堂正式举行,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先是请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上坐,发红包,然后给添新丁的家长发红包。长者简短发言后祭祀开始,几个村民着传统民族服装位列八仙桌两旁,依程序庄重地敬天地、拜祖宗,给祖先台燃香烛,上供品、奉冥币、行三献礼,再由一位大家敬重的长者唱颂词、念祭文,祈求祖先赐福安民、保佑子孙、消灾纳吉,来年风调雨顺、福寿康宁。众村民跟着虔诚祭拜,结束后就燃放爆竹,然后在祠堂内外、榕树底下大摆宴席,聚餐庆贺,联络感情,其乐融融。
冬至祭祖,是我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是缅怀先人、感恩祖宗、传承孝道的乡土文化。我喜欢冬至,不仅仅是因为冬至是古老的节气,是百姓的节庆,是传统的民俗,还因为冬至能够回家孝顺父母,与兄弟相聚,吃老母亲做的糍粑,到村中祠堂参与祭冬拜祖大典,与村民聚餐叙旧。
磨庄的祭冬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还把内容拓展得更广。包括孝敬老人,扶助学生,把这一年的丰收情况和在外工作学习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做一个总结,通过祭冬活动做好来年的规划,等等。
老村不能复制,民俗需要传承。磨庄祭冬活动是对传统节庆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从上林县城驱车一路向南不到半小时即到高贤社区,经圩集边的南环路驶入就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石碑,上书“磨庄”二字,穿过老圩就是磨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的楼房新居,近年来村里的人陆陆续续搬来新居入住。继续往里走,来到村头的百年榕树下面,一些中老年人坐在榕树下闲聊、打牌,旁边就是磨庄的康阜社坛,每年正月十一村民都在这里举行“灯酒节”场面盛大。
在冬至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磨庄的磨氏族人纷纷从各地赶回家中,与村中的兄弟姐妹一起用现代而又古朴、端庄而又炫丽的方式欢度小年、祭祀祖先。彼时,村头村尾挂满灯笼横幅,人头攒动,四方客人不断涌进来。来到磨庄的客人,首先要接受当地的特色迎宾方式——喝甜酒。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姑娘为亲朋好友、外地游客献上一杯甜酒,一饮而下,甜而不腻。
“祭冬”仪式还没有正式开始,可以先到村中走走看看。漫步在村道上,穿行在窄小的巷子里,进入一排排一座座老房子,时间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磨庄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叶,至今有近四五百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壮民族风格鲜明。现存有87座完好的明清古宅,都是三高两矮的青砖包皮、土砖内砌的砖瓦房,四栋或五栋正房接连成排,寓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排与排之间距离约1.5米,每排房子都开有天井,下面用青砖铺地。房子开有多扇门,一排房子之间户与户开门相通。房内大都摆设有八仙桌和长凳。每座房屋都是青砖灰瓦、画梁雕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完美融合了中国徽派建筑和岭南少数民族壮族建筑的特色。虽然历经四五百年的风雨洗礼,甚至经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保存完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每一座古宅都配有雕窗,线条优美,生动圆润,颜色华丽。当然,现在很多已是老旧褪色了。窗花图案有“福禄寿”三字合一、龙凤呈祥、双凤朝阳、松鹤延年等,表达了壮族人民祈盼驱灾避祸、长寿平安的美好心愿。
磨庄现在有居民153户700多人。村中老房纵横交错,巷子幽深,只是如今的祖房大多没人住了,都到村边住楼房过现代化生活了,更有不少人家在圩镇或在县城买房建楼,甚至到首府南宁安居,当然大家约定祖房老宅不能拆,还不时回来修缮管理,这才使得老村完整地保全下来。逢年过节,村中族人有红白事,或者修路扫墓什么的,在外的村民也还是积极回来参与的。
我的祖屋也在村中一隅。斑驳的青砖灰瓦,窗棂上古拙飘逸的木雕刻,古老的八仙桌,四水归纳的天井,以及耄耋之年的父母亲,一派安逸祥和。父母亲一辈子务农兼做豆腐和养猪,如今八十多岁了,虽然体弱多病,但是精神头还是很好。而且还有新农合、养老金、高龄补贴以及我们子女供养,可以安享幸福晚年。磨庄人除了耕种,还有一些手艺名扬在外。比如磨庄豆腐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磨庄豆腐取材于自种的小颗黄豆,加当地的双星伴月古井的泉水用石磨磨制而成。豆腐味道纯正,香滑爽口,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来到我们村祠堂的后门,一副门联特别显眼:“几百年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我们历代子孙必须遵守的村训家风。入门是一间老物件展览厅,里边是各家各户自愿捐献出来的石磨、老农具、纺织木具、加工豆腐的竹木器具等。再进去就是祠堂,分,上厅、下厅,中间是露天场地,高且宽的上厅安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是村民在过年过节燃香烛、上供品,祈求祖宗保佑之处,下厅则是村民议事聚餐的场所。磨庄祠堂是族人共有的建筑,是祖先魂魄的依归之所,是村民在重要节日里祭祖宗、敬天地、祛灾纳福之处。
此时祠堂内热闹非凡,“祭冬”大典即将开始,康阜社坛右侧的大榕树下正在进行文艺演出,还有舞龙舞狮等活动助兴。这棵大榕树可不简单,树高30多米,冠径10多米,树龄已有近百年。每年二月初,树叶变黄,人称“金叶树”,二月下旬,树叶一次性落光,又称“春光树”;三月,初长金黄嫩芽,称“金”笔树”;叶长如青玉,又称“玉叶树更为神奇的是,该树两枝一苗,形似“夫妻抱孩”,引得不少人前来向大榕树祈福许愿。
民諺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我们本地是“一日冬至三日糍”。又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粑吃。到了冬至我就喜欢吃母亲做的糍粑,几十年过去了,年年如此。如今母亲八十多了,身体佝偻、满脸皱纹、手掌粗糙、动作迟缓,但家里的一切年节小吃都出自她的手。我居住在县城,离老家不远,几乎每年冬至都回去和老母亲一起做糍粑、聊家常,她还没包完我就等不及烧火煮了。我爱吃母亲做的糍粑,不但馅丰富,什么鱼肉、豆腐、香菇、蒜等混合炒熟,包进糯米粉里,吃起来油而不腻、黏且香甜,而且重要的是带有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按照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一年来添新丁、考上大学和入伍当兵的家庭出钱购买狗肉、鸡、米、酒、香纸、烛、鞭炮等,再由村民共同捐资出力,广邀宾阳磨家人氏以及本镇的宗亲前来参与,因为老人有话:冬至没返没祖宗。所以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磨庄人都会在冬至这一天赶回来过节。到了中午吉时,祭祀在祠堂正式举行,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先是请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上坐,发红包,然后给添新丁的家长发红包。长者简短发言后祭祀开始,几个村民着传统民族服装位列八仙桌两旁,依程序庄重地敬天地、拜祖宗,给祖先台燃香烛,上供品、奉冥币、行三献礼,再由一位大家敬重的长者唱颂词、念祭文,祈求祖先赐福安民、保佑子孙、消灾纳吉,来年风调雨顺、福寿康宁。众村民跟着虔诚祭拜,结束后就燃放爆竹,然后在祠堂内外、榕树底下大摆宴席,聚餐庆贺,联络感情,其乐融融。
冬至祭祖,是我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是缅怀先人、感恩祖宗、传承孝道的乡土文化。我喜欢冬至,不仅仅是因为冬至是古老的节气,是百姓的节庆,是传统的民俗,还因为冬至能够回家孝顺父母,与兄弟相聚,吃老母亲做的糍粑,到村中祠堂参与祭冬拜祖大典,与村民聚餐叙旧。
磨庄的祭冬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还把内容拓展得更广。包括孝敬老人,扶助学生,把这一年的丰收情况和在外工作学习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做一个总结,通过祭冬活动做好来年的规划,等等。
老村不能复制,民俗需要传承。磨庄祭冬活动是对传统节庆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