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历史”,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而中学历史教育则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
而如何才能更逼近“一”?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历史证据说话。正所谓“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证据是什么?任何遗存物(不论是物质和观念)都可为昔日人们的生活提供证据。而这个遗存物可以具体包括:历史时期的各种质地的器物、历史遗址、遗迹、雕塑、绘画等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如各种文献典籍、原始档案、会议记录、统计数据文件、年鉴、信札等。而我们把这些遗存物称之为史料。傅斯年曾经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用史料来研究、还原过去真实的历史,使我们得出的对历史的认识更接近真相,这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所以,我们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基于史料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探求所有历史知识的证据,但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看证据说话的意识。如:学生只要一提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就一定会说出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恢复。这个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科书的现成结论,所以,我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时候,特地选择了以下史料: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同时向学生提问:该材料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学生依据材料得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很多时候对历史的解读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历史证据来论述你自己的观点。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学生:你是否赞同该材料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要有相关的论据支持。可见,教师上课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录史料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搜集、辨别史料的基本能力
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需要寻找相关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所以,教师应该需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考证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需要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史料作者的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
但是学生如何才能搜集到丰富可靠的史料?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除了指导学生利用好教材外,还可以指导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与历史有关的资源。此外,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再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例如镇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们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强历史感。
史料浩如烟海,真伪难辨,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有时会截然相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和评估呢?著名历史学家林华国提出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无根史料。只有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才能算做原始史料,例如历史遗物;当事人或在场人对亲身经历之事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的记载(比如公文档案、书信、日记、回忆录和诗文等等);还有大量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如古人书信、奏折、皇帝的批示文件等等都属于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但是并不能笼统地把档案、书信等列为第一手史料,还需要具体分析档案和书信的内容,比如书信中记载的作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则可能是派生史料,也有可能是无根史料)。
而第二手史料或者又叫派生史料是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它必须有明确的来源。没有明确来源的史料应列入无根史料之内。无根史料中,有一部分是毫无根据的谣传,这种史料可靠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靠;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有可靠来源的,但因各种不同的原因无法查明其来源,于是只得列入无根史料之内。
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的立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等。比如注意史料作者对所述的历史事件的立场,支持者在记叙时候会美化,反对者则会有贬抑。如果史料作者态度比较客观,则记叙内容的真实性相对有保证。这里有一个反向原则,比如如果作者是站在赞美支持某个事物的立场上,那么他所记叙的贬低和批评这个事物的记载就比较可信;如果作者是站在仇视和反对某个事物的立场上,那么他所记载的肯定和赞扬这个事物的记叙就比较可信。
比如我在讲述《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
菲律宾麦克岛上纪念麦哲伦双面碑的正面内容为:“菲律宾土著人抵抗欧洲人入侵,击毙其统帅麦哲伦。”其背面内容为:“麦哲伦和菲律宾土著人激战,受伤身亡于此。”
然后提问学生:该碑正反两面的碑文对于麦哲伦之死的说法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呢?
学生讨论得出:碑文正面认为麦哲伦是作为侵略者被当地人击毙,碑文背面却认为麦哲伦与土著人激战受伤身亡。导致不同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前者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而后者则站在麦哲伦的立场上。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意识到在对史料的应用和理解上应该考虑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史料的甄别和理解能力。 三、科学选取史料,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师不可能像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一样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第一手的史料,那么应当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史料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呢?
1.立足于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正文、小字部分、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版块中,都增加了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有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地图、文学艺术作品等。而文字史料又有官方的档案记录、私人的日记、史学研究成果的摘引等。这些史料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三《儒学的兴起》时,我直接引用了课本“资料卡片”中唐朝章碣《焚书坑》一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并问学生:“该诗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学生答“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由此导入“焚书坑儒”知识版块的学习中。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我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二《欧洲的联合》一课分析欧洲联合的背景时,课本上简要指出原因之一是欧洲人民吸取了二战惨痛的教训。为了增加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我补充了一段《舒曼计划》中的史料: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同时提问:“由材料得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由材料自然得出是吸取二战的教训,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史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
这是应用史料的关键。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例如,在分析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时,我准备了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材料二据《清世宗实录》,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同时设计问题:(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的,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能了解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参考资料
[1]聂幼犁,刘立新.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2]林华国.关于史事考证中如何鉴别和使用史料的一些浅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庞丹丹)
而如何才能更逼近“一”?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历史证据说话。正所谓“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证据是什么?任何遗存物(不论是物质和观念)都可为昔日人们的生活提供证据。而这个遗存物可以具体包括:历史时期的各种质地的器物、历史遗址、遗迹、雕塑、绘画等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如各种文献典籍、原始档案、会议记录、统计数据文件、年鉴、信札等。而我们把这些遗存物称之为史料。傅斯年曾经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用史料来研究、还原过去真实的历史,使我们得出的对历史的认识更接近真相,这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所以,我们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基于史料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探求所有历史知识的证据,但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看证据说话的意识。如:学生只要一提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就一定会说出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恢复。这个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科书的现成结论,所以,我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时候,特地选择了以下史料: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同时向学生提问:该材料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学生依据材料得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很多时候对历史的解读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历史证据来论述你自己的观点。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提问学生:你是否赞同该材料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要有相关的论据支持。可见,教师上课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录史料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搜集、辨别史料的基本能力
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需要寻找相关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所以,教师应该需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考证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需要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史料作者的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
但是学生如何才能搜集到丰富可靠的史料?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除了指导学生利用好教材外,还可以指导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与历史有关的资源。此外,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再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例如镇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们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强历史感。
史料浩如烟海,真伪难辨,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有时会截然相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和评估呢?著名历史学家林华国提出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无根史料。只有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才能算做原始史料,例如历史遗物;当事人或在场人对亲身经历之事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的记载(比如公文档案、书信、日记、回忆录和诗文等等);还有大量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如古人书信、奏折、皇帝的批示文件等等都属于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但是并不能笼统地把档案、书信等列为第一手史料,还需要具体分析档案和书信的内容,比如书信中记载的作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则可能是派生史料,也有可能是无根史料)。
而第二手史料或者又叫派生史料是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它必须有明确的来源。没有明确来源的史料应列入无根史料之内。无根史料中,有一部分是毫无根据的谣传,这种史料可靠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靠;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有可靠来源的,但因各种不同的原因无法查明其来源,于是只得列入无根史料之内。
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的立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等。比如注意史料作者对所述的历史事件的立场,支持者在记叙时候会美化,反对者则会有贬抑。如果史料作者态度比较客观,则记叙内容的真实性相对有保证。这里有一个反向原则,比如如果作者是站在赞美支持某个事物的立场上,那么他所记叙的贬低和批评这个事物的记载就比较可信;如果作者是站在仇视和反对某个事物的立场上,那么他所记载的肯定和赞扬这个事物的记叙就比较可信。
比如我在讲述《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
菲律宾麦克岛上纪念麦哲伦双面碑的正面内容为:“菲律宾土著人抵抗欧洲人入侵,击毙其统帅麦哲伦。”其背面内容为:“麦哲伦和菲律宾土著人激战,受伤身亡于此。”
然后提问学生:该碑正反两面的碑文对于麦哲伦之死的说法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呢?
学生讨论得出:碑文正面认为麦哲伦是作为侵略者被当地人击毙,碑文背面却认为麦哲伦与土著人激战受伤身亡。导致不同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前者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而后者则站在麦哲伦的立场上。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意识到在对史料的应用和理解上应该考虑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史料的甄别和理解能力。 三、科学选取史料,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师不可能像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一样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第一手的史料,那么应当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史料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呢?
1.立足于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正文、小字部分、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版块中,都增加了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有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地图、文学艺术作品等。而文字史料又有官方的档案记录、私人的日记、史学研究成果的摘引等。这些史料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三《儒学的兴起》时,我直接引用了课本“资料卡片”中唐朝章碣《焚书坑》一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并问学生:“该诗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学生答“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由此导入“焚书坑儒”知识版块的学习中。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我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二《欧洲的联合》一课分析欧洲联合的背景时,课本上简要指出原因之一是欧洲人民吸取了二战惨痛的教训。为了增加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我补充了一段《舒曼计划》中的史料: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同时提问:“由材料得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由材料自然得出是吸取二战的教训,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史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
这是应用史料的关键。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例如,在分析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时,我准备了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材料二据《清世宗实录》,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同时设计问题:(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的,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能了解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参考资料
[1]聂幼犁,刘立新.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2]林华国.关于史事考证中如何鉴别和使用史料的一些浅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