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学习任务增多,但课时有限,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已然成为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环境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是否能茁壮成长,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心律,这还有待实践、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学导入、开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下面我就结合实例具体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策略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其具有短小、精悍、灵活的特点,时间较短,通常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能打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地学习平台,帮助其理解、掌握,以此促进知识消化、掌握,达到预期目标。
一、 課前——指导预习,顺利导入新课
不同于初中,高中地理基础性很强,涉及知识点很多,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增加,一度陷入困境,难以突破。对此,就可引入微课,抓住其“先自学后讲解”的主张理念,在新课教学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借助视频观看先行了解学习内容,有意识地串联、归纳,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讲解“水循环”的内容时,考虑到内容涉及水循环、类型、过程等要点,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很难理解,无法发挥预习实效,达到预期“形成系统化知识链”的目的。于是,我就结合内容制作微课,借助课件将水循环的流程生动呈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之后,以“黄河”为例,提问引导:黄河最终流向何处?以此过渡到要点“水循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将“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以及“陆地内循环”联系起来,逐渐形成知识网,在正式学习前有整体的初步感知,加深学习印象,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
之后,进入新课学习,基于效率的考虑,可借助我微课导入,利用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就播放“昼夜交替”的视频,生动呈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以此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话题的讨论引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其快速融入新课学习,还可优化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将知识点相互联结,促进其理解掌握,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促进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二、 课中——突出重点,答疑解惑,深化认知理解
有效的教学不仅要面面俱到,更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重引导,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让其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发展、提升,实现能力的突破。微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知识,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形成对某一要点的系统认知,进而完善认知,落实目标,有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对于要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搞不清楚“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对此就要积极引导,将这两个问题辨析清楚。以“昼夜交替”为例,采取的传统单一讲解,学生很难消化,对此就可借助微课引导,明确“昼夜交替”是指在地球表面昼和夜的不断转换的现象,不是“昼夜交替”的产生。在此基础上,适当辐射,点明“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就有了本质性的理解。这时,就可再次运用微课巩固,强调“昼夜交替”不是指“昼夜长短”的变换,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经历了这一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掌握,还能渗透学法,让其清楚应该如何做,在之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此外,日常讲解过于单一,学生时常会有不理解的地方,相关知识印象呈现出模棱两可的问题。对此,就可借助微课生动呈现,将知识理解形象化,在教学“锋面系统”时,学生对于“冷暖锋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将会对天气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了帮助其理解,我就制作微视频,生动呈现这一过程,有效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其提高判断的正确率。
三、 课末——升华提高,总结反馈,满足个性需求
总结回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影响,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做好完善;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反馈,引导我们调整教法,落实课堂目标。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总结反馈的工作通常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可适当改善,组织学生自主制作,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这一活动虽然要有一定的时间投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总结、夯实,对于知识点理解了然于心,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也能借助微课、互动解决。在时区计算知识的回顾中,由于时间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记得计算公式,但对于具体的过程、注意事项不是很清楚。对此,我就让其自主复习,合作制作微课,增加相关的习题训练,像“求2016年4月23日10时,北京与西雅图的时区差?”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我就会组织合作交流,让其自主解决,并且反复观看视频,以此掌握计算步骤,扎实基础,切实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不仅如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下载微课视频,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直到理解。其中,出现疑问可以在班级分享,大家一起解决,之后共同制作解答视频,保存下来,等到稍后复习时循环利用,以此便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微课作为新时代教学的手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模式。尽管如此,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将其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助力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目标。
作者简介:
葛雄波,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州石屏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策略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其具有短小、精悍、灵活的特点,时间较短,通常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能打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地学习平台,帮助其理解、掌握,以此促进知识消化、掌握,达到预期目标。
一、 課前——指导预习,顺利导入新课
不同于初中,高中地理基础性很强,涉及知识点很多,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增加,一度陷入困境,难以突破。对此,就可引入微课,抓住其“先自学后讲解”的主张理念,在新课教学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借助视频观看先行了解学习内容,有意识地串联、归纳,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讲解“水循环”的内容时,考虑到内容涉及水循环、类型、过程等要点,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很难理解,无法发挥预习实效,达到预期“形成系统化知识链”的目的。于是,我就结合内容制作微课,借助课件将水循环的流程生动呈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之后,以“黄河”为例,提问引导:黄河最终流向何处?以此过渡到要点“水循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将“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以及“陆地内循环”联系起来,逐渐形成知识网,在正式学习前有整体的初步感知,加深学习印象,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
之后,进入新课学习,基于效率的考虑,可借助我微课导入,利用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就播放“昼夜交替”的视频,生动呈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以此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话题的讨论引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其快速融入新课学习,还可优化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将知识点相互联结,促进其理解掌握,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促进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二、 课中——突出重点,答疑解惑,深化认知理解
有效的教学不仅要面面俱到,更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重引导,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让其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发展、提升,实现能力的突破。微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知识,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形成对某一要点的系统认知,进而完善认知,落实目标,有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对于要点的理解,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搞不清楚“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对此就要积极引导,将这两个问题辨析清楚。以“昼夜交替”为例,采取的传统单一讲解,学生很难消化,对此就可借助微课引导,明确“昼夜交替”是指在地球表面昼和夜的不断转换的现象,不是“昼夜交替”的产生。在此基础上,适当辐射,点明“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就有了本质性的理解。这时,就可再次运用微课巩固,强调“昼夜交替”不是指“昼夜长短”的变换,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经历了这一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掌握,还能渗透学法,让其清楚应该如何做,在之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此外,日常讲解过于单一,学生时常会有不理解的地方,相关知识印象呈现出模棱两可的问题。对此,就可借助微课生动呈现,将知识理解形象化,在教学“锋面系统”时,学生对于“冷暖锋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将会对天气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了帮助其理解,我就制作微视频,生动呈现这一过程,有效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其提高判断的正确率。
三、 课末——升华提高,总结反馈,满足个性需求
总结回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影响,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做好完善;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反馈,引导我们调整教法,落实课堂目标。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总结反馈的工作通常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可适当改善,组织学生自主制作,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这一活动虽然要有一定的时间投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总结、夯实,对于知识点理解了然于心,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也能借助微课、互动解决。在时区计算知识的回顾中,由于时间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记得计算公式,但对于具体的过程、注意事项不是很清楚。对此,我就让其自主复习,合作制作微课,增加相关的习题训练,像“求2016年4月23日10时,北京与西雅图的时区差?”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我就会组织合作交流,让其自主解决,并且反复观看视频,以此掌握计算步骤,扎实基础,切实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不仅如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下载微课视频,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直到理解。其中,出现疑问可以在班级分享,大家一起解决,之后共同制作解答视频,保存下来,等到稍后复习时循环利用,以此便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微课作为新时代教学的手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模式。尽管如此,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将其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助力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目标。
作者简介:
葛雄波,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州石屏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