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节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节约主张,形成了丰富的节约思想。陈云节约思想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三个层面:开源节流,多收少付,节约与增产相结合;反对贪污浪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合理利用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陈云节约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节约政策的重要依据,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节约;浪费;廉政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04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节约运动与新中国国家建设研究(1949-1966)”(17BDJ049)
  〔作者〕孙钦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约问题,多次表达了厉行节约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不論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永远不能丢。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一直把节约作为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围绕节约问题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形成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洞见。其中所蕴涵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节约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妥善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关于陈云的相关研究,其广度和深度呈不断拓展之势。在继续加强对陈云综合平衡论、对外开放思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党建思想、民生思想、哲学思想、家风治理思想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陈云稳中求进思想、核心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思想、会风建设思想以及党史国史研究工作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得到一定突破。但陈云节约思想这一研究专题仍比较薄弱,直接相关的两篇文章仅做了简要概述①,其它相关文章也多从个别侧面论及②。本文通过梳理陈云文选、文集、年谱以及报刊、资料汇编等史料,探讨陈云节约理念及其当代启示,以期弥补陈云节约思想研究中的短板,为加快推动节约型社会构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陈云节约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陈云在不同的国情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的节约主张和观点。他的节约思想内涵丰富,既体现在经济层面,又涵盖了政治和生态层面。
  (一)节约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要开源节流,反对浪费
  与中国传统道德消费伦理层面的节俭内涵不同,现代节约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陈云的经济节约思想显著地体现了这一点,厉行节约是其财经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
  1.多收少付,开源节流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持边区财经工作时,陈云就提出要多收少付,开源节流。1944年陈云在出席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时提出“三年方针一切节省”的节约原则。他指出:财经部门要首先讲节约,“批钱用钱时还要紧一点,有些钱是必不可少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节省”③,不能有“大少爷的态度”④;要视公物为己物,“将公家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看待”⑤;要变消费为生产,让消费部门吃闲饭的人抽去生产部门搞生产;反对铺张装洋,“应该节省一点,用在反攻的准备上”⑥;要少请客,不送礼,等等。1945年他在《怎样做好财政工作》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其财政节约思想,提出财政工作的方针是:生产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一方面要重视扩大财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节省开支,合理利用。他还强调,做好财政工作要本着“既要解决问题,而又不浪费”⑦的原则。陈云还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指出财政支付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是保证粮食不缺,伙食费不缺;二是被服布必须节省,要重冬轻夏,收旧省新;三是停止建筑和装满,保证办公和文化娱乐;四是协助公私生产,但要注意防止浪费,投资不超过原资本的三分之一;五是平常要保证经费开支,特殊情况下必须首先保证衣食;六是要长期打算。①陈云的财政节约方针,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支基本达到平衡,边区实现自力更生成为可能。
  2.基本建设投资杜绝浪费,但要保证工程质量
  基本建设中的浪费问题是陈云关注的重点。“大量浪费的现象主要是在基本建设方面。”②为此,他提出削减经济建设投资的节约方针。陈云认为,基本建设必须遵循量力而行和先吃饭后建设这两条基本原则,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这就是“量力而行”,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决不能超越财力去办那些不应当办的事;财力物力的安排要先保证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安排建设,这就是“先吃饭后建设”,实际上是追求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这一观点后来演变成“一要吃饭,二要建设”③的重要经济思想。1950年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④“文教卫生、公用事业以及军政经常费用,也应大大减缩。”⑤1952年陈云、李富春等在致毛泽东的报告中再次指出:“我们建设新型工厂没有经验,而过去的基本建设中已有很大浪费。今后各级工业交通部门建设新厂,都必须切实审查设计,绝不可草率从事。中财委党组决定,凡属举办价值五十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新工厂,均需呈报中央。”⑥
  对于建设中的浪费问题,当时有些人认为是“小事情”。陈云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他说:“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就没有一项不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只有这样去观察‘小事情’,才不致熟视无睹地继续浪费,才知道纠正这种‘小事情’是大有必要、需要立即动手的。”⑦陈云反对在基本建设中片面追求节约而不顾工程质量的错误做法。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基本建设工作中出现了只顾数量不顾质量、表面节约实际浪费的倾向。为此,陈云专门主持召开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强调基本建设中不适当的节约和因陋就简现象必须予以纠正。12月31日,陈云在给邓小平的信中指出:“目前在基本建设中,总的趋向是不适当地片面强调节约,只图数量,不顾质量。”①中共中央随后批转了陈云在杭州现场会上的两个讲话纪要,并在通知中指出:“两个文件很重要,解决了目前基本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②   3.节约与增产相结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陈云认为节约是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方针,但同时还应该努力增加生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陈云专门研究增产节约工作,从理论和实践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1951年,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发出立即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后,陈云代表政务院向政协会议作了《关于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报告》,认为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将会有助于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以及抗美援朝斗争。他指出,“节约增产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财经政策之一。……因此,由现在起,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节约增产运动。”③
  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预测当年将发生21.5亿元的财政赤字。为实现财政平衡,陈云提出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解决财政赤字。他说:“财政上有赤字,怎么办呢?首先要抓增产节约。增产是为了增加收入,节约是为了减少开支。不论工业、农业和商业,不论公营和私营,也不论政府、军队和团体,也不论中央和地方,都应该尽一切努力,增加生產,厉行节约。”④他强调,增产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方针,“增产节约不仅是今年下半年的事情,今后年年要做,而且要用很大力量去做。”⑤1957年为推动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陈云又专门作了《必须开展一个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再次强调,增产节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今年开展增产节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⑥,必须在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各行业和政府、军队等部门以及在全国人民群众中,开展广泛、有力的增产节约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的广泛开展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4.精简人员,节约行政支出
  机关和企业行政办公中的浪费现象也受到陈云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行政浪费主要体现在机构人员编制过大、许多政府和企业单位人浮于事、行政管理费预算偏高等方面。《人民日报》曾报道:1955年中央一级的部委,5千人以上的有5个,4千人以上的有1个,3千人以上的有4个,其它2千和1千人的就更多了。机关人员增多的结果严重地浪费了国家的财力和人力。⑦陈云早已指出,“今后凡属新开的工厂,新办的机关、学校,首先一律不招收职工和工作人员,所需的职员、工人必须在自己管辖的单位中抽调;不足之数,经过有关机关批准,向别的部门抽调;仍然不够,经过批准,才可以招新工。”①1957年陈云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必须改变管理机关人浮于事的现象,认真实行精简上层、加强下层的办法。一切工厂企业必须严格实行劳动计划,不得自行招工。全国军政机关必须精简机构,不得增加人员。凡属被精简的人员,必须有妥善的工作安置,否则留在原机关不动。一切被分配到下层单位或其他地方工作的人员,应当服从政府的调配。”②
  (二)共产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厉行节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在陈云看来,节约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人在成为国家的管理阶层后逐渐变质、以权谋私,引起严重的贪污、浪费现象。陈云对此深恶痛绝。1951年他在全国财经会议开幕式上强调:“财经部门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是严重的,必须引起重视。”③1954年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他又告诫高级干部,要“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④。对于一些官员带头贪污受贿的行为,陈云主张要按党纪国法严办。1982年陈云在中央纪检委报送的一份反映广东一带走私活动猖撅的信访简报上批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⑤
  陈云还提出了厉行节约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的歪风邪气。陈云对此提出严厉批评。他说:“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些现象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⑥陈云还在中央纪委常委会提出的《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报告上批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⑦根据陈云的这一指示精神,中央纪委发出了《关于坚决纠正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的通知》。《人民日报》也刊发了题为《党的纪律不能“松绑”》的《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
  陈云特别重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0年陈云谈到党风建设问题时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①1985年陈云在同王鹤寿、韩光谈话时进一步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②同年,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重视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他指出,之所以发生一些共产党员“为了私利,‘一切向钱看’,不顾国家和群众的利益,甚至违法乱纪”③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放松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作用被削弱有很大关系,必须引以为戒。
  陈云之所以一再强调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重要性,既来自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悉,又来自他对我们党这一优良传统的体认和奉行。在他看来,节约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更是我们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在这一认识下,陈云不仅在理论、政策上积极倡导节约,而且始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工作过程中,陈云严格烙守自己立下的“不收礼、不请吃”的规矩。在生活中,陈云坚持粗茶淡饭,他的要求是饭菜只要够吃就行,不能浪费。他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的一句名言是“吃饭要照镜子”,意即不仅要把饭菜吃完,盘底的油渍也不要浪费。陈云认为,这看起来是小事,实则是大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处处节约一点,这也是支援了国家建设。”④以此来告诫大家要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项劳动成果。   (三)要保护和节约利用水、土地、森林等资源
  陈云非常重视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重要自然资源的节约工作。如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兼顾资源保护,将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陈云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针对开展资源节约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所提出的很多对策和建议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的单位能耗、重要原材料的消耗率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陈云坚决反对以掠夺性使用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多次呼吁要对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利用。以水资源为例,陈云提出加强水利建设以蓄水抗旱。他说:“全国水量平均起来并不多,还缺水,有些地方就经常干旱。从总的看,从长远看,要以蓄为主,蓄泄兼顾。以后我们要重视蓄水,许多地方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更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⑤1975年他在扬州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枢纽江都抽水站时指出,“南水北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在条件允许时应当进行。这是一个大工程,要有长期规划。”①1979年他又给时任财经委副主任的李先念和秘书长姚依林写信时提到,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都要用水,天津、北京等地已出现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有些工厂因为矿藏关系只能在当地开办,有些工厂可以而且应该在有水的地方办。即使有水资源的工厂,也应该有节约用水的办法。”②1990年陈云又在水利专家张光斗、陈志恺两人合写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文中批示,“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③陈云的意见很快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江泽民作出批示:“在考虑八五规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④在当年12月发布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陈云的意见得到进一步落实。《建议》第19条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千方百计节约能源、原材料、水资源和运力。”⑤,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出此后十年和“八五”期间的节约计划。节约水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对于土地、森林等其它资源,陈云也提醒大家要注意节约利用。1988年他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指出:“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种田必须养地”,“化肥用得越多(超过一定数量),土地就越瘦,今后必须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⑥对于森林资源,陈云指出,森林是我国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采伐木材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乱砍滥伐,而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计划和安排统一部署、合理采伐。1950年陈云在关于全国林业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林业工作方针,应以普遍护林为主;其次,在风沙水旱灾害严重地区选择重点造林。同时,在各森林区制订合理的采伐计划。”⑦陈云对过度开采森林资源的行为提出批评,指出必须制定详细法令,从五个方面推进森林保护工作:“第一是方针任务,第二是工作计划,第三是不准滥砍滥伐,第四是干部训练,第五是组织机构。”⑧他还提出要注意节约用纸,“我国缺少木材,文化用纸在长期内赶不上需要,因之对纸的利用应当合理。”“我国木材缺乏,纸浆生产不能依靠木材,可考虑进口一部分木浆,同时,要研究利用竹浆及棉桔代替木浆的问题”。①
  二、陈云节约思想的时代意义
  作为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者之一,陈云一直站在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来认识节约问题。他提出的许多节约主张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肯定,并作为中央决议下发全国各地遵照执行,为妥善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问题和新问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节约思想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节约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②绝大多数国家在迈向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以增加资本为主要目标的节约运动往往与之相随相伴。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节约在社会主义资金积累中的作用,把厉行节约作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择,收到了巨大效果。1951年中央印发通知指出,节约“是积累资金、取得经验、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③。陈云也强调,“只要每人节约出一点,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④正是在厉行节约方针指导下,在1952~1957年短短五年间我国共积累了909.2亿元(包括流动资金的积累)资金,并把它全部用到我国建设事业中去,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⑤当前,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世界排名居后,我国还有众多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商品还没有极大丰富,要达到高度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厉行节约都是长期的方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强调内部增产节约,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合理有效利用与节约使用的平衡问题,要把积累的资金用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提高使用效果。
  (二)节约是防范和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风险与挑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呈现出整体向上、长期向好的态势,但仍然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在国内,一个方面的挑战来自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程度加剧迫使我们必须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道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①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是节约救灾。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只有全社会长期坚持厉行节约,不断积累充足的物力和财力,才能让灾区得到有力支援,更快渡过难关,同时减少灾害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挑战。自2018年7月開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它不是两国军事上对抗,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此次贸易战,认识到其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风险。在目前形势下,施行节约政策以抵抗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年,尤其要坚持厉行节约。
  (三)节约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节约既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政权稳定甚至民族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看,我们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都与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优良作风密不可分。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将反贪污、反浪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廉洁奉公,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央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法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四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然存在顶风违纪现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逐步被表面化、口号化的危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更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筑牢思想防线,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责任编辑 梁灏)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推动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退休后继续关注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初心和使命: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正视群众生活水平低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促成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退休后,邓小平着眼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资本为核心,以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为依托,阐述了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趋势。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主动参与世界历史的一场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遵循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借鉴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将继续遵循改革
期刊
〔摘要〕 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城市是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成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逻辑,是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彰显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有其理论和现实必然性,高度契合成都的发展阶段。成都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将公园城市建设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全方面打造人与城市、环境、产业
期刊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科技开始经历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在对世界格局作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现代化首先是电子工业化,必须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依靠科学规划实行统一组织,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发展基础来保证电子工业的发展;他提出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搞专业化生产;提出中国军队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他把现代化作为中国发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改革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陈云高度重视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问题,并就什么是改革正确方向、怎样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许多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改革在起步阶段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重温陈云关于改革方向问题的论述,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等重
期刊
〔摘要〕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坚守者和推进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他坚信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坚信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坚信“三步走”战略目标必定实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光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力量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沃土,萌发于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奠基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内生于共产党人不忘
期刊
〔摘要〕 2018年12月,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出版发行。这部专题文集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和成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领会推
期刊
〔摘要〕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政西南时期的执政思想和实践充分表明他已具有极为强烈的执政意识。在我们党全面执政之初,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换,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改变,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从他在西南度过的三个建党节开展的相关活动和发表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其强烈的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民生意识。这为他在日后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
期刊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学林、潘尔春等著《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一书,于2019年11月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对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是近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少有的力作。该专著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全面而丰富,学理性强  该书出版
期刊
〔摘要〕在1975年全面整顿过程中,邓小平对整顿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提升。他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要出“大政策”,“科学技术叫生产力”。这些理论探索是邓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开端,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  〔关键词〕1975年整顿;邓小平理论;全面整顿;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