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氛围;学习时空;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是机遇,更是挑战。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学会学习”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我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文进行了下列尝试:
1.营造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1 尊重关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课堂上学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1.2 投入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并非指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被批评被笑话。有些老师碰到这情况,常发脾气。我觉得教师抓住契机,来点幽默,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记得开学初的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用不是很自信的眼神望了望我。我幽默地说了一句:“恭喜你,答对了!”这位学生美滋滋地坐下了。可一位调皮的学生插上一句:“恭喜发财!”我趁势一句:“你在恭喜他发知识之才吧!”这样一“恭喜”,学生笑了,害怕的心理一下没了,只见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举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擦出了情感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情趣共济,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生的感情、人格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体现。
2.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而大教学班不利于开展个体活动已是客观现实。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我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现列举几种:
3.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我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小组合作。合作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做到组内互助合作,而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每组四人,有组长,其余三人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教学《小抄写员》一课,笔者在引入课题时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小抄写员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小抄写员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3.3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及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尤其受学生欢迎。本学期学生曾出过两、三次手抄报。学生自由组合,撰稿的,编辑的,誊写的,插画的各尽其职,他们出的手抄报一次比一次好。又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一环节,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学生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课堂上的表演妙趣横生,甚有意思。在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3.4 学生当“老师”。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先在小组里试讲,然后选派同学到班上上课。这样做,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置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如作文评讲课上,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没看到的地方,教师可插一句:“允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习作,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5 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如教学《鸟的天堂》中,可先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老师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6 实践活动。“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二字,必须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搜集春联,办班刊,自编作文选,开朗诵会,搞辩论赛,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并学会分析、整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获得自己所没有的知识,获得教师没有办法教给的技能。
学生在自主学文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7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2] 《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于文森
【关键词】学习氛围;学习时空;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是机遇,更是挑战。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学会学习”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我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文进行了下列尝试:
1.营造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1 尊重关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课堂上学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1.2 投入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的“倾注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并非指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中常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较踊跃。而独自站立发言的勇气常没有。为什么这样?学生主要是怕说错,被批评被笑话。有些老师碰到这情况,常发脾气。我觉得教师抓住契机,来点幽默,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怯意,让学生爱说,乐说。记得开学初的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用不是很自信的眼神望了望我。我幽默地说了一句:“恭喜你,答对了!”这位学生美滋滋地坐下了。可一位调皮的学生插上一句:“恭喜发财!”我趁势一句:“你在恭喜他发知识之才吧!”这样一“恭喜”,学生笑了,害怕的心理一下没了,只见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举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擦出了情感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情趣共济,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生的感情、人格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体现。
2.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
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而大教学班不利于开展个体活动已是客观现实。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我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现列举几种:
3.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我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小组合作。合作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做到组内互助合作,而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一般每组四人,有组长,其余三人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如:教学《小抄写员》一课,笔者在引入课题时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小抄写员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小抄写员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3.3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及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尤其受学生欢迎。本学期学生曾出过两、三次手抄报。学生自由组合,撰稿的,编辑的,誊写的,插画的各尽其职,他们出的手抄报一次比一次好。又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一环节,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学生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课堂上的表演妙趣横生,甚有意思。在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3.4 学生当“老师”。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先在小组里试讲,然后选派同学到班上上课。这样做,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置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在古诗教学和作文评讲中,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如作文评讲课上,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没看到的地方,教师可插一句:“允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习作,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5 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如教学《鸟的天堂》中,可先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老师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3.6 实践活动。“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二字,必须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搜集春联,办班刊,自编作文选,开朗诵会,搞辩论赛,开展课外阅读比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并学会分析、整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获得自己所没有的知识,获得教师没有办法教给的技能。
学生在自主学文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7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2] 《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于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