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化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发达国家氮素化肥利用率一般为50%~60%,而我们地区氮肥的利用率仅为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且化肥品种单一。同时,由于施用不当,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效益明显下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给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我国目前肥料施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为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对农民如何施用化肥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化肥施用很多,生产成本增加,而粮食却不增产,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常见的不合理施肥现象
1.施肥浅或表施
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处。
2.盲目施用氮肥
在生产中,许多人认为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大,一旦作物生长不良,不管缺啥,统统施氮,从而氮肥越来越多,造成过剩而发生肥害。
3.过多地使用某种单一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需要平衡的营养,偏重某种单一营养元素,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
4.未经腐熟的人粪尿直接施用于菜地
未经腐熟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得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传染疾病,人粪尿需要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并产生大量热量,易灼烧蔬菜种子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取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农民施“产量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促进粮食增产和粮食增收。二是指导农民施“经济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合理施肥量,采取科学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料,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指导农民施“环保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改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施肥现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1.不同种类的肥料的施用方法
(1)氮肥:研究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当年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化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如果施用方法不当,会使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40%~50%降低到20%~30%。
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h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施到土层8~15㎝深度时,12h后挥发损失仅为0.3%。由此可见,铵态氮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料利用率。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深施:尿素无论作底肥还是作追肥,均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cm为宜;尿素深施可明显提高利用率。椐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cm,利用率仅30%;施肥深度5cm,利用率为45%;深施10~20cm,利用率可达65%。
早施: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施用时间过晚,不仅不利于肥效发挥,而且可能引起作物贪青晚熟。
叶面喷施:尿素分子小,容易被叶片吸收,是最适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叶面喷施针对性强,吸收速度快,不受土壤因素影响,养分利用率高,且施肥量少,增产效果显著,尤其在土壤环境不良,水分过多或干旱,土壤过酸或过碱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和作物急需氮素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时,采用叶面喷施可以弥补根系吸肥的不足。
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尿素应与有机肥、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2)磷肥:土壤条件与磷肥肥效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上,对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能增产。因此应该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的土壤上,以充分发挥肥效。如冷浸田施用磷肥其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在中性和石灰质的碱性土壤上,宜选用呈弱酸性的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上,易选用呈弱碱性的钙镁磷肥。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固定而失效,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特别是在各种粘质土壤上,如果撒施磷肥,则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而采取穴施、条施、拌种和蘸秧根等集中施用方法,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土层中,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则可缩小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便于吸收利用,提高利用率。
磷肥不要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石灰均为强碱性物质,若混合施用会使磷肥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应错开10d左右施用。
(3)钾肥:钾肥可用做基肥,也可用做追肥,部分品种还可以做叶面肥,但做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用做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尤为重要。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作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
(4)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肥的损失。磷酸二铵应提倡做基肥施用,如做追肥应早施并开沟深施,施后覆土,一般要求施肥沟深10cm左右,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化肥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可全部做底肥。氮肥则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另外施肥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
粘性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做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
土壤施肥,要前后均匀,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再生育后期适当追肥,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易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同时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3.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时期进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素的需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一时期,要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如小麦需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需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利用率。
4.要科学混配施用化肥
科学施用化肥,以既节约肥料又能获得高产量为原则。某种肥料用量过大,或某些化肥混配不当,不仅浪费肥料,甚至还会危害作物生长。因此,在施用化肥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肥料不能随意混合,注意肥料的酸碱特性,以防混合后产生不良后果。如磷酸钙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混合后久放等。
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深入、细致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施肥,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习惯,提高了施肥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施肥观念的改变,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化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发达国家氮素化肥利用率一般为50%~60%,而我们地区氮肥的利用率仅为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且化肥品种单一。同时,由于施用不当,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效益明显下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给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我国目前肥料施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为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对农民如何施用化肥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化肥施用很多,生产成本增加,而粮食却不增产,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常见的不合理施肥现象
1.施肥浅或表施
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处。
2.盲目施用氮肥
在生产中,许多人认为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大,一旦作物生长不良,不管缺啥,统统施氮,从而氮肥越来越多,造成过剩而发生肥害。
3.过多地使用某种单一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需要平衡的营养,偏重某种单一营养元素,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
4.未经腐熟的人粪尿直接施用于菜地
未经腐熟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得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传染疾病,人粪尿需要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并产生大量热量,易灼烧蔬菜种子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取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农民施“产量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促进粮食增产和粮食增收。二是指导农民施“经济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合理施肥量,采取科学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料,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指导农民施“环保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改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施肥现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1.不同种类的肥料的施用方法
(1)氮肥:研究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当年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化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如果施用方法不当,会使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40%~50%降低到20%~30%。
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h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施到土层8~15㎝深度时,12h后挥发损失仅为0.3%。由此可见,铵态氮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料利用率。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深施:尿素无论作底肥还是作追肥,均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cm为宜;尿素深施可明显提高利用率。椐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cm,利用率仅30%;施肥深度5cm,利用率为45%;深施10~20cm,利用率可达65%。
早施: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施用时间过晚,不仅不利于肥效发挥,而且可能引起作物贪青晚熟。
叶面喷施:尿素分子小,容易被叶片吸收,是最适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叶面喷施针对性强,吸收速度快,不受土壤因素影响,养分利用率高,且施肥量少,增产效果显著,尤其在土壤环境不良,水分过多或干旱,土壤过酸或过碱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和作物急需氮素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时,采用叶面喷施可以弥补根系吸肥的不足。
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尿素应与有机肥、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2)磷肥:土壤条件与磷肥肥效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上,对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能增产。因此应该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的土壤上,以充分发挥肥效。如冷浸田施用磷肥其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在中性和石灰质的碱性土壤上,宜选用呈弱酸性的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上,易选用呈弱碱性的钙镁磷肥。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固定而失效,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特别是在各种粘质土壤上,如果撒施磷肥,则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而采取穴施、条施、拌种和蘸秧根等集中施用方法,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土层中,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则可缩小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便于吸收利用,提高利用率。
磷肥不要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石灰均为强碱性物质,若混合施用会使磷肥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应错开10d左右施用。
(3)钾肥:钾肥可用做基肥,也可用做追肥,部分品种还可以做叶面肥,但做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用做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尤为重要。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作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
(4)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肥的损失。磷酸二铵应提倡做基肥施用,如做追肥应早施并开沟深施,施后覆土,一般要求施肥沟深10cm左右,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化肥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可全部做底肥。氮肥则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另外施肥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
粘性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做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
土壤施肥,要前后均匀,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再生育后期适当追肥,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易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同时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3.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时期进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素的需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一时期,要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如小麦需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需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利用率。
4.要科学混配施用化肥
科学施用化肥,以既节约肥料又能获得高产量为原则。某种肥料用量过大,或某些化肥混配不当,不仅浪费肥料,甚至还会危害作物生长。因此,在施用化肥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肥料不能随意混合,注意肥料的酸碱特性,以防混合后产生不良后果。如磷酸钙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混合后久放等。
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深入、细致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施肥,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习惯,提高了施肥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施肥观念的改变,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为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对农民如何施用化肥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化肥施用很多,生产成本增加,而粮食却不增产,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常见的不合理施肥现象
1.施肥浅或表施
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处。
2.盲目施用氮肥
在生产中,许多人认为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大,一旦作物生长不良,不管缺啥,统统施氮,从而氮肥越来越多,造成过剩而发生肥害。
3.过多地使用某种单一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需要平衡的营养,偏重某种单一营养元素,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
4.未经腐熟的人粪尿直接施用于菜地
未经腐熟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得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传染疾病,人粪尿需要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并产生大量热量,易灼烧蔬菜种子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取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农民施“产量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促进粮食增产和粮食增收。二是指导农民施“经济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合理施肥量,采取科学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料,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指导农民施“环保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改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施肥现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1.不同种类的肥料的施用方法
(1)氮肥:研究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当年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化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如果施用方法不当,会使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40%~50%降低到20%~30%。
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h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施到土层8~15㎝深度时,12h后挥发损失仅为0.3%。由此可见,铵态氮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料利用率。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深施:尿素无论作底肥还是作追肥,均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cm为宜;尿素深施可明显提高利用率。椐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cm,利用率仅30%;施肥深度5cm,利用率为45%;深施10~20cm,利用率可达65%。
早施: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施用时间过晚,不仅不利于肥效发挥,而且可能引起作物贪青晚熟。
叶面喷施:尿素分子小,容易被叶片吸收,是最适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叶面喷施针对性强,吸收速度快,不受土壤因素影响,养分利用率高,且施肥量少,增产效果显著,尤其在土壤环境不良,水分过多或干旱,土壤过酸或过碱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和作物急需氮素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时,采用叶面喷施可以弥补根系吸肥的不足。
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尿素应与有机肥、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2)磷肥:土壤条件与磷肥肥效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上,对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能增产。因此应该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的土壤上,以充分发挥肥效。如冷浸田施用磷肥其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在中性和石灰质的碱性土壤上,宜选用呈弱酸性的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上,易选用呈弱碱性的钙镁磷肥。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固定而失效,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特别是在各种粘质土壤上,如果撒施磷肥,则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而采取穴施、条施、拌种和蘸秧根等集中施用方法,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土层中,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则可缩小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便于吸收利用,提高利用率。
磷肥不要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石灰均为强碱性物质,若混合施用会使磷肥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应错开10d左右施用。
(3)钾肥:钾肥可用做基肥,也可用做追肥,部分品种还可以做叶面肥,但做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用做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尤为重要。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作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
(4)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肥的损失。磷酸二铵应提倡做基肥施用,如做追肥应早施并开沟深施,施后覆土,一般要求施肥沟深10cm左右,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化肥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可全部做底肥。氮肥则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另外施肥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
粘性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做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
土壤施肥,要前后均匀,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再生育后期适当追肥,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易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同时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3.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时期进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素的需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一时期,要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如小麦需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需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利用率。
4.要科学混配施用化肥
科学施用化肥,以既节约肥料又能获得高产量为原则。某种肥料用量过大,或某些化肥混配不当,不仅浪费肥料,甚至还会危害作物生长。因此,在施用化肥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肥料不能随意混合,注意肥料的酸碱特性,以防混合后产生不良后果。如磷酸钙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混合后久放等。
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深入、细致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施肥,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习惯,提高了施肥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施肥观念的改变,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化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发达国家氮素化肥利用率一般为50%~60%,而我们地区氮肥的利用率仅为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且化肥品种单一。同时,由于施用不当,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效益明显下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给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我国目前肥料施用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为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对农民如何施用化肥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象较为严重。化肥施用很多,生产成本增加,而粮食却不增产,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常见的不合理施肥现象
1.施肥浅或表施
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应施于种子或植株侧下方16~26㎝处。
2.盲目施用氮肥
在生产中,许多人认为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大,一旦作物生长不良,不管缺啥,统统施氮,从而氮肥越来越多,造成过剩而发生肥害。
3.过多地使用某种单一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需要平衡的营养,偏重某种单一营养元素,不仅会对作物产生毒害,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
4.未经腐熟的人粪尿直接施用于菜地
未经腐熟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得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传染疾病,人粪尿需要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并产生大量热量,易灼烧蔬菜种子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取了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农民施“产量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促进粮食增产和粮食增收。二是指导农民施“经济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肥料品种,确定合理施肥量,采取科学施肥方法,增施有机肥料,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指导农民施“环保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改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施肥现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1.不同种类的肥料的施用方法
(1)氮肥:研究表明,在田间条件下,当年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化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如果施用方法不当,会使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40%~50%降低到20%~30%。
据测试,当气温为29℃、土壤含水率为13.6%时,地表施用碳酸氢铵,12h后挥发损失5.49%;而将同样的肥料施到土层8~15㎝深度时,12h后挥发损失仅为0.3%。由此可见,铵态氮肥深施可提高其肥料利用率。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深施:尿素无论作底肥还是作追肥,均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cm为宜;尿素深施可明显提高利用率。椐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cm,利用率仅30%;施肥深度5cm,利用率为45%;深施10~20cm,利用率可达65%。
早施: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施用时间过晚,不仅不利于肥效发挥,而且可能引起作物贪青晚熟。
叶面喷施:尿素分子小,容易被叶片吸收,是最适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叶面喷施针对性强,吸收速度快,不受土壤因素影响,养分利用率高,且施肥量少,增产效果显著,尤其在土壤环境不良,水分过多或干旱,土壤过酸或过碱造成根系吸收作用受阻和作物急需氮素营养以及作物生长后期根系活力衰退时,采用叶面喷施可以弥补根系吸肥的不足。
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尿素应与有机肥、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2)磷肥:土壤条件与磷肥肥效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上,对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能增产。因此应该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的土壤上,以充分发挥肥效。如冷浸田施用磷肥其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在中性和石灰质的碱性土壤上,宜选用呈弱酸性的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上,易选用呈弱碱性的钙镁磷肥。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固定而失效,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特别是在各种粘质土壤上,如果撒施磷肥,则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而采取穴施、条施、拌种和蘸秧根等集中施用方法,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土层中,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则可缩小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便于吸收利用,提高利用率。
磷肥不要与碱性肥料混施,如草木灰、石灰均为强碱性物质,若混合施用会使磷肥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应错开10d左右施用。
(3)钾肥:钾肥可用做基肥,也可用做追肥,部分品种还可以做叶面肥,但做基肥和叶面肥施用效果为好。用做基肥,可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对钾元素的需求,对生长期短的作物和明显缺钾的土壤尤为重要。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作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
(4)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肥的损失。磷酸二铵应提倡做基肥施用,如做追肥应早施并开沟深施,施后覆土,一般要求施肥沟深10cm左右,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化肥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可全部做底肥。氮肥则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另外施肥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
粘性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做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
土壤施肥,要前后均匀,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再生育后期适当追肥,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易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同时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3.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时期进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素的需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一时期,要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如小麦需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需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利用率。
4.要科学混配施用化肥
科学施用化肥,以既节约肥料又能获得高产量为原则。某种肥料用量过大,或某些化肥混配不当,不仅浪费肥料,甚至还会危害作物生长。因此,在施用化肥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肥料不能随意混合,注意肥料的酸碱特性,以防混合后产生不良后果。如磷酸钙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混合后久放等。
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化肥损失少,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四、深入、细致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施肥,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习惯,提高了施肥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施肥观念的改变,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