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广东广州 邹冬萍
读《反季生长》,猛然浮上我心间的居然是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中的一段话:“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功都垮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故事,即便远隔地理与年代上的差距,仍然不難发现两者有共通之处。
顾名思义,反季生长就是错季的生长,是一种有悖于大自然自由生长规律的逆向生长。主人公陈沅在人生第一个十八年时所经历的那件事,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如果此事发生在当下,不过是一对青年男女经受不住樱花盛开时春情萌动的过错。因为年代的错季,你情我愿的小美好被人发现后,就成为“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
在即将面临灭顶之灾时,陈沅本能地退缩,而“红樱桃”挺身而出,独自承受了一切的恶果。因此,对陈沅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人生中绝大的失败。有因就有果,正因为他当初行为造成人格上的缺失,才令他成年后看起来挺成功的人生垮台。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写法。所有的人都被塞进一辆归家的大巴上,好像刚从泥土里刨出来的土豆被装进了筐。土豆们在这个封闭的筐里发生碰撞,人生的故事也就以十八年前的樱桃树及眼前酷肖红樱桃的小苹果这两条一明一暗的线,既平行又交叉地引申开来。在文中,这些来自商洛地区的老乡大部分是“无性繁殖”出来的土豆,隐喻着生活环境的自闭与落后。即便如陈沅、小苹果、大鸭梨、铁棍山药、大白菜等几位被城市边缘化了的人物,扒开城市的外衣露出的依然是泥土的本质。
好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位擅长丹青的高手,不动声色间用寥寥数语就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勾勒成一幅画。在《反季生长》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堆无性生长的土豆中套生出不一样的品种——植根于泥土却又远离泥土的会开花的树,结出樱桃、苹果、大鸭梨等具有独立精神的新品种。
孕育出新的品种,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嬗变。而嬗变势必带来一些疼痛。于是乎,生长的疼痛、青春的疼痛、背井离乡的疼痛,以一粒逆生长的胚芽的形态,破土而出。
故事的结尾,悬念的果实挂满枝头。红樱桃是不是小苹果的姐姐,很明显地贯穿始终,在结尾处却仍然以悬念终结。
这样的结尾,令平淡的故事在戏剧化的冲突中弥漫出无限的悲伤。借用文中一句话说:所有的悲伤都归于陌生。有时候,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回到了起点。在这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路途中,陈沅(尘缘)没有归路。
2.广东湛江 洪艳
陈仓的《反季生长》单从标题上看就极为有意思,“反季”一词颓然让我想起为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农村人开始了各种“反季”种植,以提供各种各样“新鲜”“珍贵”的果蔬。这“反季”连接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空间,而如何窥见其“生长”法则又是一个有趣的时间性的问题。《反季生长》当如何?我们还得先寻一个概念以按图索骥地寻找答案。
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寻迹,那时诞生了乡土文学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来自乡土社会步入都市文明的觉醒者,他们在极大的文化和文明的反差中感觉到了“人”的存在与现实的种种疏离,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童年的乡土记忆和眷恋故土的情结,以文学的特殊形式表达出他们的忧虑和思考。似乎也可以将陈仓的《反季生长》归类于一则由城市和乡土文化因子氤氲出的乡愁故事。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主人公陈沅自上海离婚回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而承载这所有故事的只不过是一辆从都市归向农村的大巴。妙的是随着汽车行驶的时间之流的变化,陈仓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味深远的文学空间的渐次打开,透射出了城乡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日渐空洞出来的人心百象。
从陈沅的形象琢磨,他是城乡差异的直接见证者,他作为典型的“凤凰男”得来一场维系了十八年的城乡婚姻。而在反思这场婚姻之外,他对于乡土的另一种情愫来自于那个遥远了的又不可弥补的初恋。小说起笔却没有道明这初恋有何分量,只借那“樱桃树”“两只白兔”的意象隐隐约约弥合了一个青春故事、一个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自然而然中让人掂量这分量的轻重当如何。陈仓在文章的结尾,汽车途经点处,陈沅的情之所往,思之所遐便显出了它的重量。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设置,是城市文明感受者,乡土文明濡染者的现实还原。小说同时还将汽车上的各色乘客——打工族、小老板、按摩女郎……冠以小苹果、大白菜、棍子山药等来代名,更多角度地还原了不同层面的人身上展现出的城乡印记。
好的小说除了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还可以是安置灵魂的精神空间,它装载了世道人心和心灵的长途跋涉,《反季生长》便兼具了二者,又恰恰在一种乡土文学的代际性式微的格局中做出了一种饱含现代性的坚守。陈沅眼中的白月光、白兔、樱桃树、天鹅、月下的湖泊是对于乡土最美好的情感寄寓。但感伤的是,在离开泥土十八年后,他的那份思乡情变得悲伤又失落、空洞又虚无,那种灵魂无可安放的无寄感便弥漫开来。“他又想吃樱桃了,可惜上车之前,并没有买到反季的樱桃,所以他从包里掏出了一个苹果。他觉得经过十八年之后,自己有必要重新回到喜欢吃苹果的年代。”这样的一个结尾,是一个失意的人心经过一番行旅后的落定,但那个落脚的终点究竟何在,却又是一个开放着的答案。
3.广东中山 陈剑兰
一辆大巴,如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节点,将主人公陈沅带进了一段复杂而漫长的返乡之旅。
小说以平实平缓的笔触,于不动声色中摹画出了一个带着“乡村”标签的打工群体,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带着“土豆”或“白菜”“萝卜”“山药”的气息,就算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呆了十多年的陈沅,也改变不了内里是一颗“红薯”的质地。这个大移民时代背景下,无论个体生命如何从乡村挣扎着逃离出来,依然无法完全洗去属于村庄的烙印,也无法逃脱底层人物的苟且与卑微。他们的性爱与婚姻,经过城市与乡村的不断隔离和媾和,早就名存实亡,有时真的只为了一种动物式的欲,来排遣肉体的空虚。对于这一群体生命来说,他们无法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解救出来,也无法将自己从背负的道德和乡愁中解救出来。 陈沅的返乡之旅,实际上是对年少青春里一份情感的探究与追忆,是一次心灵和情感的释放之旅。陈沅的初恋以偷尝禁果而败退,女友因维护他而备受指责和非议,这是陈沅的心结所在。那棵樱桃树,是他心里永远的疼痛和甜蜜,象征着那个年代纯真而青涩的爱情,这也就注定了他这颗“土豆”无法彻底与婚姻和城市相融。陳沅不愿将自己和别人的伤感延续下去,离婚是早晚的事。所以大巴上与小苹果的偶遇或者说是暧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它“像逆水行舟,又像反季生长……抵达十八年前的痛点”。这个痛点,正是陈沅心灵之旅的最后去处。但套种和反季生长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还有我们的感情和人生,原味的缺失,才是最大的现实之恸。小说的隐喻便在于此。
叙事冷静、理性、细致而不乏温情,带着迷人的现实之殇,以及强大的隐喻功能,贾平凹称他是“把故乡扛在脊背上到处跑”的作家。如果说“樱桃”代表着陈沅对过去的执念,那么“苹果”则代表着放下,小说结尾处那成片成片的樱桃树,以及樱桃树下那张熟透的苹果脸,不仅为《反季生长》涂上了一抹温暖而感人的亮色,也为陈沅的情感和人生找到了另一个出口。这是陈仓小说的气质和魅力所在。
4.湖北襄阳 林涛
大巴上一群进城谋生后利用假期返乡的农村人的种种表现,反映当今社会这种“返乡”群体的婚恋观。农村的封闭落后促使他们离开家乡,城市的文明开放引领他们涌进城区,城市的喧嚣和对外来人员的排斥又令他们有了漂泊无依感,渴望回归农村的简单和纯朴。
作者把返乡群体中的人员比作各种植物,进城后的农村人就像是从泥土里长出的农作物,有着挥之不去的泥土味,城里的水泥森林难以使他们茁壮成长。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只是一种理想,历尽沧桑后的人总是渴望回归,只是再也回不到纯情少年,好比反季生长的农作物是不自然的,吃在嘴里寡淡无味。
小说反复地描写十八年前一对少男少女在一棵开满花的樱桃树下,因为目睹了一对兔子的寻欢而情窦初开的情景,从此这二人的命运有了重大转折,一个奔向城市走向远方,一个留在农村扎根泥土。作者对那棵樱桃树多次诗意地吟咏,让人读起来感觉既浪漫又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如同遇见了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如同吃了一捧酸中带甜的红樱桃。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看似平淡无奇却接地气,这或许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家并不依赖于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取悦读者,而是在平静的水面放置一根钓竿,让人自己去感受水纹下的暗流汹涌。小说的基调本是忧伤的,却又引用了一些段子来制造笑点,读起来不至于像郁达夫的《沉沦》那般让人沦陷,倒是这一忧一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读后陷入沉思。我个人认为,用段子来吸引读者是好事,只是作者引用的段子尽人皆知,失去了新意。
5.湖北随州 萧肖
披着公路小说的外壳,将故事浓缩在一辆由上海开往陕西商洛的长途客车里,在一千多公里的行程中,作者陈仓的写作视角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他并不以路途为载体描写风景或故事,而是注重挖掘小说人物与自己或与别人的心灵交流,大篇幅地展现返乡游子们的生存困境、情感纠结及自省反思:棍子山药做房产中介屡被人骗,卖房的还不如卖肉的;小苹果的朋友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去洗头房上班;陈沅娶了上海老婆十八年却仍是无房无车无户口的三无人员,堂弟却靠着收购核桃木材等致富;大白菜与丈夫分居两地,每隔半年回家交一次“公粮”……中国第一代打工者融入城市已经有四十年了,虽然处境仍旧艰难,但陈仓却一反同类小说中对乡村和农耕文化即将消失的悲观绝望情绪,而是提出了一个与时代同步的命题:乡村的振兴和游子的回归。在这辆回归的客车上,大白菜和棍子山药、小苹果和红薯陈沅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他们是作者给土地重新植下的种子。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粒粒种子,寄托了陈仓对乡村振兴、重建家园的思考。
小说的文字充满着自然的灵性,多意象,多象征。陈仓让山药、土豆、苹果、紫薯、大白菜们在广袤的田野里反季生长,这些水果蔬菜几乎囊括了城市最底层,有打工仔、洗发妹、房产中介、大学生等,他们的反季生长,并不是逆时代而为,而是一种农本观念的回归。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命之本,陈仓让十八年前娶了上海“车厘子”而抛弃家乡樱桃的陈沅离婚返乡,重新吃上樱桃,啃上苹果,还让留在家乡的樱桃种出了一大片樱桃园,播撒下一片希望。农民是视土地为生命的,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在经历多年的迷失和漂泊之后,逐步开始了自我审视和寻找心灵归宿之路,何处是归宿?故乡。游子们在情感挣扎中自然天性渐渐回归,人既是土地滋养着的动物,又是植物,小说将动物植物合二为一,书写出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
小说的人物设置也颇具匠心,苹果与樱桃、苹果与陈沅两两互成镜像。苹果是樱桃的反季成长版,与樱桃为爱奋不顾身不同,苹果精打细算,连做人工呼吸都多出了许多理智的考量;苹果又是陈沅十八年后的投影,她同样抛弃了家乡的大鸭梨,选择了上海男友胖子。年轻一代的游子们仍旧无法跳出上一代的命运怪圈,回归,或许不失为一种选择。
6.陕西西安 阿探
时代以强大经济动量颠覆着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今天对于大多数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而言,“扬名显亲”几乎已成虚妄,改变的只是职业与生活节奏,而不是命运、身份。他们以“城市他者”的状态悬浮于城市上空,落地生根的概率很小。从挺进城市的那一刻起,空间、心理上与故乡渐行渐远,乃至失去依存的幸许之地。或许起初只是为了活得更好的他们,没料想多年后,生命本身成了一种尴尬存在,永远地失去了故乡。陈仓的中篇小说《反季生长》,直面社会的重大命题,文本以返乡长途班车上的诸多具象淬炼出抽象:城市他者无法抵达的归途。
如果说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是进城之困的观照,那么《反季生长》则是返乡之难的理性直面。对于来自乡土的人,无论是进城还是返乡,同样是一种整体性精神归属的生生剥离。城市他者如反季生长的樱桃,不再是原本樱桃的原汁原味,只是虚饰包裹下的光鲜而已。返乡之旅对于他们而言,是共同命运下不同情态的呈现:是陈沅故土与上海之间的爱情与婚姻的反刍,十八年前情感承载的移情、臆想;是“伪上海人”棍子山药、大白菜、小苹果等的一路脆弱优越感的横陈与唏嘘;是大鸭梨爱情终结的黑洞……班车上各色人等的交谈自陈中,陈沅是城市他者命运的暗叙,其他人则是明补,各自蓄力勾勒出生命挥之不去的浮虚无根。残存于陈沅灵魂深处的故土符号——“那棵樱桃树”,因着他的离婚与返乡愈加清晰。原本返乡舒缓的初衷,在归途轮回中最终化为无尽深渊的陷入。 相对于陈沅进城的选择,他心底的“那棵樱桃树”亦属一种反季生长,不同的是长出了真正的樱桃本色、幸福、安妥的味道。世事恒变,今夕有别,祸福焉知?陈沅心石落地的一刻,亦是更大失重失落的起始。陈沅的返程并没有任何惊喜与借以臆想的偶遇,既是城市他者飘浮灵魂重度坠落的强化,更是陈仓对返乡虚荣虚妄确定性剥离的妙设。在此意义上,“归途”本身从具象陈列中剥离凝成一种行为艺术的喻言。试马镇的“那棵樱桃树”反复闪现,既是生命“痛点”对过往的勾连与重温,更意味着与过往的诀别。
小说创作,亦是实与虚的博弈。生命本质在于精神虚无的可知可感性存在,陈仓长于在密实布阵中挤压出生命之虚,给予人们重新打量生命质地的契机。时代的猛进,改变了生命的味觉,陈沅返程时错失了反季樱桃,喜欢吃苹果的年代还能回到吗?漂泊的陈仓已经还乡,更多的漂泊者依旧在城市上空飘浮着,这部小说亦是众多的城市他者心声的代言与喟叹。
7.甘肃定西 杜小龙
乡愁、爱情、漂泊之苦、返乡之切,已成为当下叙写最多的了。作者却以双线结构开始,以樱桃苹果的对比映衬开始,因樱桃都是“圆圆的,饱满、甜蜜”,粉红的颜色也是很令人愉悦。樱桃在我国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嘴,而现在更多地转到了身体上。有个经典桥段,脱衣舞的舞娘,用舌头给樱桃梗打结。西北情歌有“樱桃好吃树难栽,尕妹妹心疼口难开”唱段。苹果则意味着伊甸园的诱惑,以及对原罪的思考。那么,作者苦心经营反复渲染的樱桃树和樱桃女子、兔子等,在初恋场景反复中摇摆、延宕,以至文中多次出现带有性暗示的吃樱桃动作,都是对故乡以及初恋的难以忘怀,而苹果则是在对故乡以及初恋之外诱惑的坦然和希冀。这是小说的明线也是主题。在此之外,作者又以一连串的蔬菜名命名返乡的同乡,使小说在严肃主题下显得活泼、幽默。这是小说主题多元化,批判和温情并存,思辨和质疑兼顾。
故事却是在中秋节展开的,但作者把时间拉长到十几年前,为下文夫妻离婚和与初恋的再次失之交臂的“不团圆”结局埋下伏笔。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由对吃樱桃和车厘子之间的争论,引出的实际是城乡价值观和审美的争论,以此为导火索,返乡争吵升级为离婚,恰恰反映当下社会真实的一面,人们在追名逐利之外,日渐贫瘠的精神故土的荒芜和走出农村者对城市所谓文明的反思。苹果的爱情也是城乡之间的博弈。而主人公陈沅和苹果两个失败者“偶遇”,这既是现代和传统的碰撞,也是爱情与现实利益结合下世俗婚姻的碰撞。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没进过东方明珠,也没进过洗头房”,这既真实又荒诞,是打工者无奈又不愿妥协的坚守。把漂泊者的心酸和奴化的现代社会病,用一个断面展示无遗。正是在对传统习俗的质疑下,才导致“樱桃”背负骂名被迫辍学出走,而主人公貌似幸福的婚姻最终无疾而终,则寓意着对现代时尚生活极大的讽刺。奇怪的是,作者荡开一笔,在城乡、男女之间,试图把夭折的初恋和路途的邂逅苹果合二为一,来对抗所谓的城市幸福。这是对“童话式的纯粹之境的呼唤,也是对初恋般美丽疼痛的谜”的期盼,从爱情而生活而社会批判。作者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写乡愁,而是把打工文学引到寻根指向的新高度,在传统和现代、世俗和审美之间,究竟何去何从,也质疑二元论。对活着意义的探寻和存在时空的叩问,拷问习俗传统,却又珍视回归传统。写出了“在他乡栖息身体,在故乡安放灵魂”的时代痛感!小说文本的“互文性”较强,既有月宫式场景的引入,也有伊甸园故事的引申,遗憾之处,却不能使他们之间有机联系。在初恋场景反复中的视角转换递进不够,结构也略松散了,语言略显苍白!
8.山西大同 史龙跃
反季生长之“季”,是人生的“季”,也是时代的“季”。因此小说指向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庞大的进城务工人群,他们的速度与激情、重量与轻盈,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他们的追问与反思。
小说始终交织着两个场景:一个是回乡者的喧哗与骚动,一个是“樱桃树忆旧”的反复闪回。这正是“我”作为一个都市漂泊者的尴尬处境:不老不小、不城不乡,就像一株反季生长的植物,在生存与情感、未来和过去之间,左支右绌。作者明明写的是中秋,字里行间却总是荡漾着一抹春意,似乎为了安慰读者,也似是安慰自己。但这些并不能掩盖这一车人共同的疾病——“思乡病”。思乡病,真正的意义不是思乡,而是对城市“欲去还休”的茫然。
“我”三十六岁,正好是两个生长季,对应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面的世界》;第二个阶段是《故乡的云》,令人神伤。显然,作者绝不仅仅神伤而已,他更多关注的是一群人的未来。棍子山药和大白菜的对白令人深思:
“我们老了怎么办?”
“老了还得回老家。”
“那我们当初进城图什么?”
“谁会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似乎一下子都颠倒过来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个时代也在“反季生长”,这几句高更式的追问,或许已经超过问题本身。
9.陕西西安 魏百平
《反季生长》以上海到陕西商洛的一段行程为线索,串起了一曲由陈沅和小苹果领衔,大白菜、大鸭梨、棍子山药等人物参与的城乡情感生活剧,情节简单但富含寓意,人物单纯但个性鲜明,集中探讨了当下城乡在生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差距这个永恒话题。
从《人生》的高加林到《反季生长》的陈沅,城乡由表及里的差距并不见得缩小,相反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多元。陈沅和前妻、小苹果和胖子的爱情婚姻似乎已经异化为一种名义,无力也无意去爱,思想深处的城乡差距在现实面前被放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人心中充满了对感情的极度渴望而又自感难以把握,拥有感情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感情无从寻找或者寻而不得。作品撕破了情感的面纱,赤裸裸地描述了底层人物的婚恋市井现状,精神恋爱、婚外情甚至嫖娼等现象都有所表现。在城乡二元对立下,情感世界似乎已经失去了净土,剩下的只有迷茫、无助和无休止的追寻。 作品从始至终一直有一个关于樱桃树的隐喻,似乎陈沅十八年以后的人生都生活在这一隐喻之下,最终这个隐喻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在我看来,这个隐喻其实就是破解所有这些情感难题的钥匙。作品结尾处陈沅喜欢吃苹果的假设说明作者正是要用这把钥匙打开城乡情感的隔膜,为读者留下一个光明的想象空间。
10.山东东营 杨袭
陈仓的《反季生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首现代都市文明缝隙中的田园牧歌。主人公陈沅月下晃动的,是作者陈仓内心的影子。
将弗洛伊德的观点本土化一点:一个幼年生长在乡下,成年后到城里谋生的人,思乡的情感有多迫切,就是对青葱岁月、花样年华中让他情窦初开的那时那地那人的怀念有多激烈。上海到丹凤县的路很長,大巴要走一整夜,一路上,陈沅所思所想所有行为,无不是以花样年华为幕布展开呈现。文字的舞台上晃动的,是樱桃,是樱花的影子,是与樱花交相辉映的那个人的气味、形状和声音。在上海生活过十八年,人生的一半时间,结局是用两句话离了婚,一人一句,不留半点对婚姻生活的留恋和遗憾,隐喻当下都市与乡村两种文明的难以交融。但对家乡丹凤,他是从骨子里热爱呀,连大巴上每个乘客的外号,都是棍子山药、大白菜、小苹果、大鸭梨、大北瓜等家乡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呈现了陈沅,也是陈仓对城市文明的拒斥。
但文明规律或者说人生是一种悖论,都市再不好,大白菜和大鸭梨、小苹果们大约也不愿意再生活在乡村,大巴主人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河南人。这是一个社会从农村向城市过渡期间人们内心深处情感与理智上的扭扯拉锯,是理想与现实的对峙,是难以调和和抹平的矛盾与伤痛。
一段长途,一台大巴,一群乡下到城里谋生的旅客,或现实或荒谬的人物关系展现得很细。小说如果对话再精练一点,人物的刻画再隐秘细微一点,就更好了。
11.福建福州 黄鹤权
中篇小说《反季生长》是一部为青春的挽歌与绚丽立传的作品。小说发生在一个地名确切的地方:商洛市丹凤县。这也是作者现实中的故乡。通读全文,可以看到苦心经营的布局,作者将叙事的重心更多放在了樱桃身上。通过这一关键词,其采取了一种轻盈、节制而沉静的叙述笔调,鲜活灵动地串联起了一辆从上海开往陕西商洛的长途客车中来自不同地域的风情,城乡之间的苦楚和离别以及陈沅、棍子山药、大鸭梨、小苹果、大白菜等生命的英蕤与质朴。
一方面,通过倒叙手法的推进,作者借樱桃的故事回溯把读者带回自己的过往,举重若轻地揭露往昔乡村的荒诞愚昧,将怅惘和沉痛寓于对话的嬉笑反讽之中;另一方面,其站在时代的伤痛之上,迎着一千多公里的西风,不停地以悲悯的眼光在揣度和审视所见所闻。并经过多番自我追问后,最终决定让主人公陈沅选择反季生长,十八年后重回喜欢吃苹果的年代,做一次精神之上的休整、漫游和追寻。
《反季生长》波动着一种独特的可辨识性的美学韵味,虽明着是借物写具体而微的一个个人,实际上也在打量当下,折射城乡之间潜藏的某种不安动荡的因素,呈现出生存图景中温暖而又忧伤的格调。
责编:梁红
读《反季生长》,猛然浮上我心间的居然是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中的一段话:“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功都垮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故事,即便远隔地理与年代上的差距,仍然不難发现两者有共通之处。
顾名思义,反季生长就是错季的生长,是一种有悖于大自然自由生长规律的逆向生长。主人公陈沅在人生第一个十八年时所经历的那件事,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如果此事发生在当下,不过是一对青年男女经受不住樱花盛开时春情萌动的过错。因为年代的错季,你情我愿的小美好被人发现后,就成为“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
在即将面临灭顶之灾时,陈沅本能地退缩,而“红樱桃”挺身而出,独自承受了一切的恶果。因此,对陈沅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人生中绝大的失败。有因就有果,正因为他当初行为造成人格上的缺失,才令他成年后看起来挺成功的人生垮台。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写法。所有的人都被塞进一辆归家的大巴上,好像刚从泥土里刨出来的土豆被装进了筐。土豆们在这个封闭的筐里发生碰撞,人生的故事也就以十八年前的樱桃树及眼前酷肖红樱桃的小苹果这两条一明一暗的线,既平行又交叉地引申开来。在文中,这些来自商洛地区的老乡大部分是“无性繁殖”出来的土豆,隐喻着生活环境的自闭与落后。即便如陈沅、小苹果、大鸭梨、铁棍山药、大白菜等几位被城市边缘化了的人物,扒开城市的外衣露出的依然是泥土的本质。
好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位擅长丹青的高手,不动声色间用寥寥数语就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勾勒成一幅画。在《反季生长》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堆无性生长的土豆中套生出不一样的品种——植根于泥土却又远离泥土的会开花的树,结出樱桃、苹果、大鸭梨等具有独立精神的新品种。
孕育出新的品种,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嬗变。而嬗变势必带来一些疼痛。于是乎,生长的疼痛、青春的疼痛、背井离乡的疼痛,以一粒逆生长的胚芽的形态,破土而出。
故事的结尾,悬念的果实挂满枝头。红樱桃是不是小苹果的姐姐,很明显地贯穿始终,在结尾处却仍然以悬念终结。
这样的结尾,令平淡的故事在戏剧化的冲突中弥漫出无限的悲伤。借用文中一句话说:所有的悲伤都归于陌生。有时候,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回到了起点。在这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路途中,陈沅(尘缘)没有归路。
2.广东湛江 洪艳
陈仓的《反季生长》单从标题上看就极为有意思,“反季”一词颓然让我想起为满足城里人的需求,农村人开始了各种“反季”种植,以提供各种各样“新鲜”“珍贵”的果蔬。这“反季”连接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空间,而如何窥见其“生长”法则又是一个有趣的时间性的问题。《反季生长》当如何?我们还得先寻一个概念以按图索骥地寻找答案。
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寻迹,那时诞生了乡土文学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来自乡土社会步入都市文明的觉醒者,他们在极大的文化和文明的反差中感觉到了“人”的存在与现实的种种疏离,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童年的乡土记忆和眷恋故土的情结,以文学的特殊形式表达出他们的忧虑和思考。似乎也可以将陈仓的《反季生长》归类于一则由城市和乡土文化因子氤氲出的乡愁故事。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主人公陈沅自上海离婚回乡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而承载这所有故事的只不过是一辆从都市归向农村的大巴。妙的是随着汽车行驶的时间之流的变化,陈仓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味深远的文学空间的渐次打开,透射出了城乡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日渐空洞出来的人心百象。
从陈沅的形象琢磨,他是城乡差异的直接见证者,他作为典型的“凤凰男”得来一场维系了十八年的城乡婚姻。而在反思这场婚姻之外,他对于乡土的另一种情愫来自于那个遥远了的又不可弥补的初恋。小说起笔却没有道明这初恋有何分量,只借那“樱桃树”“两只白兔”的意象隐隐约约弥合了一个青春故事、一个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自然而然中让人掂量这分量的轻重当如何。陈仓在文章的结尾,汽车途经点处,陈沅的情之所往,思之所遐便显出了它的重量。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设置,是城市文明感受者,乡土文明濡染者的现实还原。小说同时还将汽车上的各色乘客——打工族、小老板、按摩女郎……冠以小苹果、大白菜、棍子山药等来代名,更多角度地还原了不同层面的人身上展现出的城乡印记。
好的小说除了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还可以是安置灵魂的精神空间,它装载了世道人心和心灵的长途跋涉,《反季生长》便兼具了二者,又恰恰在一种乡土文学的代际性式微的格局中做出了一种饱含现代性的坚守。陈沅眼中的白月光、白兔、樱桃树、天鹅、月下的湖泊是对于乡土最美好的情感寄寓。但感伤的是,在离开泥土十八年后,他的那份思乡情变得悲伤又失落、空洞又虚无,那种灵魂无可安放的无寄感便弥漫开来。“他又想吃樱桃了,可惜上车之前,并没有买到反季的樱桃,所以他从包里掏出了一个苹果。他觉得经过十八年之后,自己有必要重新回到喜欢吃苹果的年代。”这样的一个结尾,是一个失意的人心经过一番行旅后的落定,但那个落脚的终点究竟何在,却又是一个开放着的答案。
3.广东中山 陈剑兰
一辆大巴,如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节点,将主人公陈沅带进了一段复杂而漫长的返乡之旅。
小说以平实平缓的笔触,于不动声色中摹画出了一个带着“乡村”标签的打工群体,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带着“土豆”或“白菜”“萝卜”“山药”的气息,就算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呆了十多年的陈沅,也改变不了内里是一颗“红薯”的质地。这个大移民时代背景下,无论个体生命如何从乡村挣扎着逃离出来,依然无法完全洗去属于村庄的烙印,也无法逃脱底层人物的苟且与卑微。他们的性爱与婚姻,经过城市与乡村的不断隔离和媾和,早就名存实亡,有时真的只为了一种动物式的欲,来排遣肉体的空虚。对于这一群体生命来说,他们无法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解救出来,也无法将自己从背负的道德和乡愁中解救出来。 陈沅的返乡之旅,实际上是对年少青春里一份情感的探究与追忆,是一次心灵和情感的释放之旅。陈沅的初恋以偷尝禁果而败退,女友因维护他而备受指责和非议,这是陈沅的心结所在。那棵樱桃树,是他心里永远的疼痛和甜蜜,象征着那个年代纯真而青涩的爱情,这也就注定了他这颗“土豆”无法彻底与婚姻和城市相融。陳沅不愿将自己和别人的伤感延续下去,离婚是早晚的事。所以大巴上与小苹果的偶遇或者说是暧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它“像逆水行舟,又像反季生长……抵达十八年前的痛点”。这个痛点,正是陈沅心灵之旅的最后去处。但套种和反季生长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还有我们的感情和人生,原味的缺失,才是最大的现实之恸。小说的隐喻便在于此。
叙事冷静、理性、细致而不乏温情,带着迷人的现实之殇,以及强大的隐喻功能,贾平凹称他是“把故乡扛在脊背上到处跑”的作家。如果说“樱桃”代表着陈沅对过去的执念,那么“苹果”则代表着放下,小说结尾处那成片成片的樱桃树,以及樱桃树下那张熟透的苹果脸,不仅为《反季生长》涂上了一抹温暖而感人的亮色,也为陈沅的情感和人生找到了另一个出口。这是陈仓小说的气质和魅力所在。
4.湖北襄阳 林涛
大巴上一群进城谋生后利用假期返乡的农村人的种种表现,反映当今社会这种“返乡”群体的婚恋观。农村的封闭落后促使他们离开家乡,城市的文明开放引领他们涌进城区,城市的喧嚣和对外来人员的排斥又令他们有了漂泊无依感,渴望回归农村的简单和纯朴。
作者把返乡群体中的人员比作各种植物,进城后的农村人就像是从泥土里长出的农作物,有着挥之不去的泥土味,城里的水泥森林难以使他们茁壮成长。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只是一种理想,历尽沧桑后的人总是渴望回归,只是再也回不到纯情少年,好比反季生长的农作物是不自然的,吃在嘴里寡淡无味。
小说反复地描写十八年前一对少男少女在一棵开满花的樱桃树下,因为目睹了一对兔子的寻欢而情窦初开的情景,从此这二人的命运有了重大转折,一个奔向城市走向远方,一个留在农村扎根泥土。作者对那棵樱桃树多次诗意地吟咏,让人读起来感觉既浪漫又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如同遇见了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如同吃了一捧酸中带甜的红樱桃。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看似平淡无奇却接地气,这或许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家并不依赖于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取悦读者,而是在平静的水面放置一根钓竿,让人自己去感受水纹下的暗流汹涌。小说的基调本是忧伤的,却又引用了一些段子来制造笑点,读起来不至于像郁达夫的《沉沦》那般让人沦陷,倒是这一忧一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读后陷入沉思。我个人认为,用段子来吸引读者是好事,只是作者引用的段子尽人皆知,失去了新意。
5.湖北随州 萧肖
披着公路小说的外壳,将故事浓缩在一辆由上海开往陕西商洛的长途客车里,在一千多公里的行程中,作者陈仓的写作视角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他并不以路途为载体描写风景或故事,而是注重挖掘小说人物与自己或与别人的心灵交流,大篇幅地展现返乡游子们的生存困境、情感纠结及自省反思:棍子山药做房产中介屡被人骗,卖房的还不如卖肉的;小苹果的朋友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去洗头房上班;陈沅娶了上海老婆十八年却仍是无房无车无户口的三无人员,堂弟却靠着收购核桃木材等致富;大白菜与丈夫分居两地,每隔半年回家交一次“公粮”……中国第一代打工者融入城市已经有四十年了,虽然处境仍旧艰难,但陈仓却一反同类小说中对乡村和农耕文化即将消失的悲观绝望情绪,而是提出了一个与时代同步的命题:乡村的振兴和游子的回归。在这辆回归的客车上,大白菜和棍子山药、小苹果和红薯陈沅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他们是作者给土地重新植下的种子。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粒粒种子,寄托了陈仓对乡村振兴、重建家园的思考。
小说的文字充满着自然的灵性,多意象,多象征。陈仓让山药、土豆、苹果、紫薯、大白菜们在广袤的田野里反季生长,这些水果蔬菜几乎囊括了城市最底层,有打工仔、洗发妹、房产中介、大学生等,他们的反季生长,并不是逆时代而为,而是一种农本观念的回归。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命之本,陈仓让十八年前娶了上海“车厘子”而抛弃家乡樱桃的陈沅离婚返乡,重新吃上樱桃,啃上苹果,还让留在家乡的樱桃种出了一大片樱桃园,播撒下一片希望。农民是视土地为生命的,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在经历多年的迷失和漂泊之后,逐步开始了自我审视和寻找心灵归宿之路,何处是归宿?故乡。游子们在情感挣扎中自然天性渐渐回归,人既是土地滋养着的动物,又是植物,小说将动物植物合二为一,书写出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
小说的人物设置也颇具匠心,苹果与樱桃、苹果与陈沅两两互成镜像。苹果是樱桃的反季成长版,与樱桃为爱奋不顾身不同,苹果精打细算,连做人工呼吸都多出了许多理智的考量;苹果又是陈沅十八年后的投影,她同样抛弃了家乡的大鸭梨,选择了上海男友胖子。年轻一代的游子们仍旧无法跳出上一代的命运怪圈,回归,或许不失为一种选择。
6.陕西西安 阿探
时代以强大经济动量颠覆着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今天对于大多数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而言,“扬名显亲”几乎已成虚妄,改变的只是职业与生活节奏,而不是命运、身份。他们以“城市他者”的状态悬浮于城市上空,落地生根的概率很小。从挺进城市的那一刻起,空间、心理上与故乡渐行渐远,乃至失去依存的幸许之地。或许起初只是为了活得更好的他们,没料想多年后,生命本身成了一种尴尬存在,永远地失去了故乡。陈仓的中篇小说《反季生长》,直面社会的重大命题,文本以返乡长途班车上的诸多具象淬炼出抽象:城市他者无法抵达的归途。
如果说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是进城之困的观照,那么《反季生长》则是返乡之难的理性直面。对于来自乡土的人,无论是进城还是返乡,同样是一种整体性精神归属的生生剥离。城市他者如反季生长的樱桃,不再是原本樱桃的原汁原味,只是虚饰包裹下的光鲜而已。返乡之旅对于他们而言,是共同命运下不同情态的呈现:是陈沅故土与上海之间的爱情与婚姻的反刍,十八年前情感承载的移情、臆想;是“伪上海人”棍子山药、大白菜、小苹果等的一路脆弱优越感的横陈与唏嘘;是大鸭梨爱情终结的黑洞……班车上各色人等的交谈自陈中,陈沅是城市他者命运的暗叙,其他人则是明补,各自蓄力勾勒出生命挥之不去的浮虚无根。残存于陈沅灵魂深处的故土符号——“那棵樱桃树”,因着他的离婚与返乡愈加清晰。原本返乡舒缓的初衷,在归途轮回中最终化为无尽深渊的陷入。 相对于陈沅进城的选择,他心底的“那棵樱桃树”亦属一种反季生长,不同的是长出了真正的樱桃本色、幸福、安妥的味道。世事恒变,今夕有别,祸福焉知?陈沅心石落地的一刻,亦是更大失重失落的起始。陈沅的返程并没有任何惊喜与借以臆想的偶遇,既是城市他者飘浮灵魂重度坠落的强化,更是陈仓对返乡虚荣虚妄确定性剥离的妙设。在此意义上,“归途”本身从具象陈列中剥离凝成一种行为艺术的喻言。试马镇的“那棵樱桃树”反复闪现,既是生命“痛点”对过往的勾连与重温,更意味着与过往的诀别。
小说创作,亦是实与虚的博弈。生命本质在于精神虚无的可知可感性存在,陈仓长于在密实布阵中挤压出生命之虚,给予人们重新打量生命质地的契机。时代的猛进,改变了生命的味觉,陈沅返程时错失了反季樱桃,喜欢吃苹果的年代还能回到吗?漂泊的陈仓已经还乡,更多的漂泊者依旧在城市上空飘浮着,这部小说亦是众多的城市他者心声的代言与喟叹。
7.甘肃定西 杜小龙
乡愁、爱情、漂泊之苦、返乡之切,已成为当下叙写最多的了。作者却以双线结构开始,以樱桃苹果的对比映衬开始,因樱桃都是“圆圆的,饱满、甜蜜”,粉红的颜色也是很令人愉悦。樱桃在我国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嘴,而现在更多地转到了身体上。有个经典桥段,脱衣舞的舞娘,用舌头给樱桃梗打结。西北情歌有“樱桃好吃树难栽,尕妹妹心疼口难开”唱段。苹果则意味着伊甸园的诱惑,以及对原罪的思考。那么,作者苦心经营反复渲染的樱桃树和樱桃女子、兔子等,在初恋场景反复中摇摆、延宕,以至文中多次出现带有性暗示的吃樱桃动作,都是对故乡以及初恋的难以忘怀,而苹果则是在对故乡以及初恋之外诱惑的坦然和希冀。这是小说的明线也是主题。在此之外,作者又以一连串的蔬菜名命名返乡的同乡,使小说在严肃主题下显得活泼、幽默。这是小说主题多元化,批判和温情并存,思辨和质疑兼顾。
故事却是在中秋节展开的,但作者把时间拉长到十几年前,为下文夫妻离婚和与初恋的再次失之交臂的“不团圆”结局埋下伏笔。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由对吃樱桃和车厘子之间的争论,引出的实际是城乡价值观和审美的争论,以此为导火索,返乡争吵升级为离婚,恰恰反映当下社会真实的一面,人们在追名逐利之外,日渐贫瘠的精神故土的荒芜和走出农村者对城市所谓文明的反思。苹果的爱情也是城乡之间的博弈。而主人公陈沅和苹果两个失败者“偶遇”,这既是现代和传统的碰撞,也是爱情与现实利益结合下世俗婚姻的碰撞。而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没进过东方明珠,也没进过洗头房”,这既真实又荒诞,是打工者无奈又不愿妥协的坚守。把漂泊者的心酸和奴化的现代社会病,用一个断面展示无遗。正是在对传统习俗的质疑下,才导致“樱桃”背负骂名被迫辍学出走,而主人公貌似幸福的婚姻最终无疾而终,则寓意着对现代时尚生活极大的讽刺。奇怪的是,作者荡开一笔,在城乡、男女之间,试图把夭折的初恋和路途的邂逅苹果合二为一,来对抗所谓的城市幸福。这是对“童话式的纯粹之境的呼唤,也是对初恋般美丽疼痛的谜”的期盼,从爱情而生活而社会批判。作者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写乡愁,而是把打工文学引到寻根指向的新高度,在传统和现代、世俗和审美之间,究竟何去何从,也质疑二元论。对活着意义的探寻和存在时空的叩问,拷问习俗传统,却又珍视回归传统。写出了“在他乡栖息身体,在故乡安放灵魂”的时代痛感!小说文本的“互文性”较强,既有月宫式场景的引入,也有伊甸园故事的引申,遗憾之处,却不能使他们之间有机联系。在初恋场景反复中的视角转换递进不够,结构也略松散了,语言略显苍白!
8.山西大同 史龙跃
反季生长之“季”,是人生的“季”,也是时代的“季”。因此小说指向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庞大的进城务工人群,他们的速度与激情、重量与轻盈,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他们的追问与反思。
小说始终交织着两个场景:一个是回乡者的喧哗与骚动,一个是“樱桃树忆旧”的反复闪回。这正是“我”作为一个都市漂泊者的尴尬处境:不老不小、不城不乡,就像一株反季生长的植物,在生存与情感、未来和过去之间,左支右绌。作者明明写的是中秋,字里行间却总是荡漾着一抹春意,似乎为了安慰读者,也似是安慰自己。但这些并不能掩盖这一车人共同的疾病——“思乡病”。思乡病,真正的意义不是思乡,而是对城市“欲去还休”的茫然。
“我”三十六岁,正好是两个生长季,对应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面的世界》;第二个阶段是《故乡的云》,令人神伤。显然,作者绝不仅仅神伤而已,他更多关注的是一群人的未来。棍子山药和大白菜的对白令人深思:
“我们老了怎么办?”
“老了还得回老家。”
“那我们当初进城图什么?”
“谁会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似乎一下子都颠倒过来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个时代也在“反季生长”,这几句高更式的追问,或许已经超过问题本身。
9.陕西西安 魏百平
《反季生长》以上海到陕西商洛的一段行程为线索,串起了一曲由陈沅和小苹果领衔,大白菜、大鸭梨、棍子山药等人物参与的城乡情感生活剧,情节简单但富含寓意,人物单纯但个性鲜明,集中探讨了当下城乡在生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差距这个永恒话题。
从《人生》的高加林到《反季生长》的陈沅,城乡由表及里的差距并不见得缩小,相反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多元。陈沅和前妻、小苹果和胖子的爱情婚姻似乎已经异化为一种名义,无力也无意去爱,思想深处的城乡差距在现实面前被放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人心中充满了对感情的极度渴望而又自感难以把握,拥有感情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感情无从寻找或者寻而不得。作品撕破了情感的面纱,赤裸裸地描述了底层人物的婚恋市井现状,精神恋爱、婚外情甚至嫖娼等现象都有所表现。在城乡二元对立下,情感世界似乎已经失去了净土,剩下的只有迷茫、无助和无休止的追寻。 作品从始至终一直有一个关于樱桃树的隐喻,似乎陈沅十八年以后的人生都生活在这一隐喻之下,最终这个隐喻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在我看来,这个隐喻其实就是破解所有这些情感难题的钥匙。作品结尾处陈沅喜欢吃苹果的假设说明作者正是要用这把钥匙打开城乡情感的隔膜,为读者留下一个光明的想象空间。
10.山东东营 杨袭
陈仓的《反季生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首现代都市文明缝隙中的田园牧歌。主人公陈沅月下晃动的,是作者陈仓内心的影子。
将弗洛伊德的观点本土化一点:一个幼年生长在乡下,成年后到城里谋生的人,思乡的情感有多迫切,就是对青葱岁月、花样年华中让他情窦初开的那时那地那人的怀念有多激烈。上海到丹凤县的路很長,大巴要走一整夜,一路上,陈沅所思所想所有行为,无不是以花样年华为幕布展开呈现。文字的舞台上晃动的,是樱桃,是樱花的影子,是与樱花交相辉映的那个人的气味、形状和声音。在上海生活过十八年,人生的一半时间,结局是用两句话离了婚,一人一句,不留半点对婚姻生活的留恋和遗憾,隐喻当下都市与乡村两种文明的难以交融。但对家乡丹凤,他是从骨子里热爱呀,连大巴上每个乘客的外号,都是棍子山药、大白菜、小苹果、大鸭梨、大北瓜等家乡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呈现了陈沅,也是陈仓对城市文明的拒斥。
但文明规律或者说人生是一种悖论,都市再不好,大白菜和大鸭梨、小苹果们大约也不愿意再生活在乡村,大巴主人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河南人。这是一个社会从农村向城市过渡期间人们内心深处情感与理智上的扭扯拉锯,是理想与现实的对峙,是难以调和和抹平的矛盾与伤痛。
一段长途,一台大巴,一群乡下到城里谋生的旅客,或现实或荒谬的人物关系展现得很细。小说如果对话再精练一点,人物的刻画再隐秘细微一点,就更好了。
11.福建福州 黄鹤权
中篇小说《反季生长》是一部为青春的挽歌与绚丽立传的作品。小说发生在一个地名确切的地方:商洛市丹凤县。这也是作者现实中的故乡。通读全文,可以看到苦心经营的布局,作者将叙事的重心更多放在了樱桃身上。通过这一关键词,其采取了一种轻盈、节制而沉静的叙述笔调,鲜活灵动地串联起了一辆从上海开往陕西商洛的长途客车中来自不同地域的风情,城乡之间的苦楚和离别以及陈沅、棍子山药、大鸭梨、小苹果、大白菜等生命的英蕤与质朴。
一方面,通过倒叙手法的推进,作者借樱桃的故事回溯把读者带回自己的过往,举重若轻地揭露往昔乡村的荒诞愚昧,将怅惘和沉痛寓于对话的嬉笑反讽之中;另一方面,其站在时代的伤痛之上,迎着一千多公里的西风,不停地以悲悯的眼光在揣度和审视所见所闻。并经过多番自我追问后,最终决定让主人公陈沅选择反季生长,十八年后重回喜欢吃苹果的年代,做一次精神之上的休整、漫游和追寻。
《反季生长》波动着一种独特的可辨识性的美学韵味,虽明着是借物写具体而微的一个个人,实际上也在打量当下,折射城乡之间潜藏的某种不安动荡的因素,呈现出生存图景中温暖而又忧伤的格调。
责编: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