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方院校工科学生“三个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历经教育部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过程,各高等学校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同时准确定位,实现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需求。对于地方所属的工科院校,其服务是面向企业,为技术一线输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学生的“三个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三个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工程基本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松(196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与生物材料;张春华(1963-),男,吉林辽源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与教学科研管理。(辽宁 沈阳 1008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办发[2009]90号)、2009年度沈阳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沈工大教发[2010]13号)的研究成果。
  
  一、“三个能力”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社会的需要、国家的要求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社会对工科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们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工程基本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简称“三个能力”,依据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逐级递进地进行培养。
  二、目前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的“三个能力”亟待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反映出当前实践教学对工科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不足。
  1.工程实践能力不强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还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部分,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实验教学更是依附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分散在各门理论课之中,多数是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佐证,没有按照工程的主线贯穿;实验教学设备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使实践教学环境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差较大;教师的教无特色,学生的学无兴趣,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够,能力不强。表现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用人单位不满意。[2]
  2.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弱
  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不能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加之市场经济和商业机密以及教师掌握最新技术的程度也制约了新技术的教学,使得学生应用新技术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表现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而错失良机。
  3.创新意识不足
  大学教育阶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非指开发“高、精、尖”技术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限于师资水平和经费不足,现行的教育存在着知识陈旧,验证性实验项目与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的实验少之又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少等现状,使得毕业生缺少发展后劲,难当重任。
  三、强化“三个能力”培养是工科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之举。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他们的理论教学源于对企业现状、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实验室工作、小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很大,他们培养出的工程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兼备熟练与高起点的技术执行能力,从而使得德国工程师享誉世界并最终保证德国工业产品成为质量与规范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基于高等工程教育出现了偏离工程实践的问题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口号,要求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高等工程教育要树立工程实践教育理念。2004年,美国又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根据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与企业的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3]
  国内高校间的竞争态势要求地方工科院校要找准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扩招快速发展之后,已开始向内涵建设转变,高等学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逐步从规模的扩张、校园的扩建向质量、水平的提升转变,特别是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高校也将由现在选学生转变为学生的被选对象。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水准,毕业之后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地方工科院校要在洗牌式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确立“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升质量的突破口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4]
  未来的社会是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工厂企业需要的是有知识、懂工程、会创新,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有用之才。[5]强化“三个能力”培养符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科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提高地方院校工科学生“三个能力”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连接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它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为了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巨大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地方院校应以“工程”、“新技术”和“创新”为核心内容,构建三个平台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三级实践教学平台,重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1.以工程为背景,建立工程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打通现行的分离式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根据社会需求,按照工程实际,设计综合性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地方院校工科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培养要求。
  针对传统实验课单纯为验证理论服务,且孤立地分散在多门专业课程之中,实验内容相互不发生联系,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选取典型的工业产品为实验对象,将尽可能多的专业实验内容从各门专业课程中分离出来,参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综合实验,然后通过某一工程实际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改变过去一成不变,重在理论验证的课程设计题目,充分利用实验室各种资源设备,结合工程应用,设计各种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综合性课程设计项目。
  在现场实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下,将现场实习与模拟操作实习相结合,企业全过程工程实习与校内重点环节训练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率;加大对学校工程实践中心的投入力度,完成工程实践中心教学设备的升级换代,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
  毕业设计注重工程实践,强化真题真做。要逐步加大有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的比例,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平时注重工程实际问题,扩大社会服务范畴,走产学研相互促进发展的道路,才能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迅速适应工作奠定基础。在企业建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建立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以企业技术更新为导向,建立实用新技术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教学设备更新主要以引进新技术实验项目为重点投入方向,并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在高年级设置一门新技术实践课程和一个新技术应用软件训练环节;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教师跟踪本专业新技术应用软件的应用信息,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及时转化为实验项目,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设置新技术调研必修学分,在第六学期末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了解本专业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在第七学期举办学生新技术报告会;建立校外先进设备实习基地,有效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更新速度快的优势,让学生尽快尽早地认识和熟悉新设备和新技术。
  3.以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创新教育平台
  建立校内专项基金和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立项和竞赛,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导师制”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倡教师关心学生,热情指导学生,引导他们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们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取得的成效将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如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赛与创业课程同步进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组建团队,集体完成创新计划。尝试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大学讲堂”,邀请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讲学,使学生了解创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不仅使教学内容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教师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时会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启迪。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媒介,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仪器设备、实验材料、项目咨询、攻关指导、技术培训等软硬件支持。创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自主管理,分级辅导。创新实验室可以吸引很多学生,这些学生在实验室不仅能温故而知新,学到本学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还可领悟到学术团队的组织、学术材料的收集、科研方法的探索和科研项目的管理之道,为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总之,整合好学校和社会资源,以提高三个能力为目的,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涵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工科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可以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8.
  [2]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8-139.
  [3]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吴斌.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8):31-33.
  [4]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6-58.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的所有理念,从根本上讲都是要让教师经过对其内化,最终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相比,现代教育教学行为要实现如下转变:教与学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师师关系的转变、教学风格的转变、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行为;行为转变  作者简介:高立强(1978-),男,山东嘉祥人,西藏浪卡子县中学,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
期刊
摘要: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温州地区2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大大降低。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作者简介:管夏瑜(1989-),女,浙江绍兴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洪慧敏(1989-),女,浙
期刊
摘要: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对象,整合项目教学的方案和内容,倡导“做中学”,教学与实践一体化。面向电力行业,结合专业特点,精选了一个课程项目体系实际运作的案例,并对实施后的项目教学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关健词:CDIO;工程教育;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时军(195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单片机
期刊
摘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主力军,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陕北农村地区,以甘泉县为例,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师资队伍流失严重、整体质量不高、心理亚健康等现象,提出了解决对策:外引内留,搞活体制,人文关怀,鼓励发展。  关键词:陕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郝琴(1987-),女,陕西甘泉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针对中原工学院多年在“电气信息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的实践成果,从课程设置背景、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通过这些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运用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收效良好。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裴素萍(1976-),女,河南辉县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王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企业纷纷效仿国外企业建立起本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运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大学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企业大学的内外师资难融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依据相关项目的支撑,就目前国内的企业大学发展瓶颈问题之一的企业大学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作深入分析,并提出基于师资建设配置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期给处于相同困惑的其他企业大学和企业提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做法,阐述了在培养创新型高等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王雨(1983-),女,安徽亳州人,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传热传质强化;  周西文(1
期刊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不少高校开始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双语专业课。本文在能源环境类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双语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与考核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对制约双语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指出培养充足的双语专业课师资,并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小班授课,是进一步提高双语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能源环境;双语专业课;本科生  作者简介:凡凤仙(1982-),女,
期刊
摘要:“随机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BB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网络教学,设计了“随机信号处理”网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了“随机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BB平台;随机信号处理;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李君(1977-),男,江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连交通大学数控加工技能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数控加工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数控;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石莹(1980-),女,辽宁鞍山人,大连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及制造、摩擦学;李杰(1969-),男,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