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坤为了证明存在的年代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多年来,何晓坤植根于脚下的土地,努力寻找诗歌与本土文化的对接点,登临灵魂深处的诗歌制高点,理想出世亦现实入世,只为了在真性中观照自身和周遭的世界。
  离开夜的蒲团 世界就宽敞起来
  空气中有许多灰尘 但我没有看见
  阳光的背后有很深的暗影 我也没有看见
  天空异常地干净 甚至流浪的鸟儿
  也在传递欢快的气息 今天忽然变得
  如此简单 像我平静的内心
  留住了光阴的脚步 像盛开的灯花
  洗净了瞳孔 也洗净被忽略的时间
  如若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还可以称作青年的话,何晓坤是活跃在中国诗坛上滇东诗人群中一个有影响力的代表性青年诗人。在记者与何晓坤从未谋面之前,早就在《诗刊》《滇池》《云南日报》等期刊报纸上读过何晓坤的诗,并且印象深刻。
  摆在记者面前的这一本《灯花盛开》便是一个明证,它是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其中收入了何晓坤花半年时间疯狂创作的当期部分优秀诗作。细读何晓坤的诗作,我们面对着的这位诗人决不在平庸之列,他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帮助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寻找到了最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何晓坤的诗歌语言简洁、准确,善于进行词与词之间的创造性组合,但又避免了这种组合易犯的生涩之弊。
  出世的诗人
  “从哪里开始说起?”在何晓坤的书房里,他给来访的记者泡了一壶收藏多年的珍茗,然后点了一支藏香,袅袅香雾与茶香氤氲了整个书房。
  “就说说诗歌吧。”记者应声附和。
  何晓坤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起步时期属于著名的云南昭通师专文学群体。作为中原文化通向云南的重要通道,昭通这块沉寂已久的土地也加入到那个时代的文学合唱中。在那股文学热中,高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阵地,当青春遭遇文学,无数年轻人的创造激情被点燃。与其他地区一样,昭通师专在昭通文学的发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82年秋天,昭通出现了一个文学社团——野草文学社。这个由昭通师专文学同仁发起组建的文学社团,也许是当时云南高校最早的文学社团之一。首任社长张广生,在老师的支持下,创办了昭通师专“野草”文学社,取义为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即虽为野草,无人一顾,但在自生自灭间,却有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1983年,中文83级学生雷平阳等人,组建了第二届社团领导班子,开始创办社团刊物,刊物名即为《野草》。在极端简陋的情况下,社团刊物《野草》以16开小册子,每学期两期刊印后在校内发行。1984年,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何晓坤组建了野草文学社第三届社团领导班子,成了昭通师专文学群体的重要骨干。
  当时正值中国诗坛鼎盛时期,在那个人人以文学为荣的年代,受潮流影响,凭着一股狂热,何晓坤进行了“无思想的创作”。文学的激情一旦被点燃,曾经的文学荒原立即被理想之光照亮。那时候还没有电脑,何晓坤就用钢笔和稿纸一首首写,一遍遍抄,然后邮寄给天南地北各种文学期刊。第一首诗作于1985年公开发表后,此后陆陆续续见于报端。
  真正写诗还是在1986年毕业后,背着简单行囊的何晓坤一脸茫然地回到故乡曲靖市罗平县教书,继而融入到当时的滇东文学群体中,成为当时曲靖诗坛一颗闪亮的新星。从昭通师专毕业出去的何晓坤,把诗歌的种子带到了罗平,期间,他和雷平阳创办了民间诗刊《山里人》,和彭翕霖创办了《山那边》。
  从何晓坤的诗作中可见,他似乎更愿意驾驭那些天生具有思想力度的东西,然后力图传达它的气势与理性意义。1990 年3 月,何晓坤创作了自己前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大鸟》,这首诗后来获得了在当时影响广泛的“1992 首届珠江源杯全国诗大赛”的一等奖。《大鸟》收录于何晓坤第一本诗集《蚂蚁的行踪》(作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这首诗是当时的诗人呼唤和倾慕英雄精神、向往英雄风范的写照,读之无不让人震撼:
  落魄的帝王 从传说升入高空/猝不及防 身不由己/飞行是唯一的选择/它的背景 蓝天和白云/高远而深邃/而大鸟 失败的侠士/满面倦容 神情可怖/羽毛悬在高空/优美的行姿/已被阳光的十指残忍地撕下/载入墙内的风景/……一支翅膀飞向天堂/一支翅膀落入地狱。
  这是一只怎样宿命的大鸟?无处可飞却依旧要飞。这其实是一种人生价值困惑,它形象地表述了文化与文明固有的冲突内蕴。可以说,何晓坤当他试图用大量的笔触,展示他对文化与文明的思考与困惑时,当然就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忧虑。从解读这些作品的角度,我们发现,因为有困惑,何晓坤的诗中充满了探寻和扣问,因为有忧虑,他的言说里传达出孤独与落寞,其结果,一种悲剧式的美笼罩了他的写作。这是何晓坤为我们造就的诗歌的一种景致。
  二十世纪80 年代的中后期至90 年代的中期,这是何晓坤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在何晓坤看来,他前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是写于1996 年6 月的长诗《颂辞》,全诗长达300余行,这是诗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诗人在此诗题记中写道:“最后的梦想在枝头燃烧/死亡来自语言的深处。”
  “沿着一条河流 沿着一条谦卑的线路/走过去认真阅读置于高空的每个显目的词语/道德 责任 荣耀 使命 羞辱 法则/香烟 废墟 伴侣 智慧和政治/韭菜和艺术……”“圣鸟已回归天堂 怀抱竖琴的智者/在两扇门之间 怀抱竖琴的智者/在波之间 另外的笛声沿河流淌”。
  从《颂辞》中,何晓坤以博大深广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精神自我所历经的一个艰难的涤旧迎新的过程,诗作展现了90年代中期诗人精神救赎的独特路径,并在最后给出结论说“让我们去寻找英雄”,寻找那个曾用巨足踩疼所有思想的神圣职责的承担者。
  《颂辞》一诗构思博大,视野开阔,全诗采用整体象征的手法,将一场有关国家民族命运及个人精神救赎的长途跋涉纵横捭阖、气势恢宏地展现出来,情感复杂丰富,波澜起伏,意象新奇怪异,纷繁逼真,是诗人何晓坤前期诗作中最重要的一首诗作,在精神上、思想上、艺术上均代表了何晓坤前期诗歌所达到的高度。   在诗歌创作领域辍笔十余年后,诗人何晓坤在2010 年秋冬之际重新迎来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复苏期、爆发期。十余年间诗人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难能可贵的是世俗的真实生活并未将何晓坤的诗人秉性摧毁,“羽毛和诗歌/同等洁白的事物 在身外不朽”( 《歌唱鸽子》) ,生活中的何晓坤可能扮演过这样那样的角色,但一个不可更除的角色依旧是诗人,是依然要做诗歌的圣徒。
  “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
  作为一个诗人,何晓坤或许属于“出世”状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用他自己的话说,诗歌是灵魂深处的自我活动,他要当这个精神世界里的贵族,做诗歌的圣徒。因此在这个阶段,他要从白天到晚上进入真正的生活意境,然后再诗作里展现出他温和、睿智、敏感、多情、恬淡亦不失硬度、锐性与大气的气质。
  2007年,何晓坤猝不及防遇到人生中极尽伤感、悲痛之事,他的一位亲人在施工过程中从电杆上不慎摔下当场离亡。这让何晓坤真正体会到生命无常。人类学家泰勒说过“万物有灵”,让自己明白对生命要有悲悯心,充满感情。那次不幸的变故后,何晓坤利用空闲时间遍访名山古刹,奇人异士。他要在那里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圣地。《灯花盛开》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写就的,他的那种宁静明澈、从容淡定透出了一种巨大的佛性的宗教灵光。
  “多年以后 我连尘埃也将不是/而阳光依旧明媚 大地依旧宽阔/这个世界 以及这个世界里无数的我/仍将诱惑如初轮回如初……”
  对何晓坤来讲,对佛学禅宗的介入了解增强了其对佛事人事的谦卑和敬畏,对人缘事缘的珍惜呵护,对自我行为的引导提升。
  入世的凡人
  倘若说沉溺于诗歌世界里寻找自我精神活动、学习佛学禅宗对何晓坤而言是“出事之道”,那作为工作、生活上的何晓坤来讲便是“入世之举”,他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凡人。
  在何晓坤的前期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和诸多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的对立姿态,而在近期的诗作中何晓坤不再倚势临空,今天的诗人已经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平和而不再焦灼,正如诗人在《应该找回欢乐的面孔》一诗中所呈现的那样: “应该找回欢乐的面孔 在反常的季节/没有必要一次次深入内心/ 深入不可触摸的部分……只需从心灵出发看看头顶的天空/以及划过天空的小鸟 不再虐待/面部神经……”其明澈的心境、豁达的气量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深具慧根的诗人,何晓坤从其中撷取了洞察世事的智悟和对待事物的欣然淡定,这无疑是对以往尖锐不妥协惯性的一种修补。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拘泥于过去或出世或入世的悖论之中,应该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赋予出世与入世以新的内涵,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为人处世上,既不能入世太深,也不能超脱出世。入世之心太深,就会“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做事则会因急于事功而违背客观规律;出世之心过重,做人则会因不问世事而“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若能“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主义频频碰壁,何晓坤选择了积极入世:对人事、对生活、对家人及朋友的热爱。
  何晓坤1998年调入罗平县文联工作,这期间他有过多次离开罗平的机会,但他一一放弃了。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接纳,环境及世俗的认知对他已不再重要。他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力所能及帮助该帮的人。他认为诗歌应该让人沉静,同时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他在和这个世界进行最大限度的和解与包容。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走出了一条整村、整乡、整族、整县、整州推进的扶贫开发新路子。虽然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至今还有贫困人口574万,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2位、片区县和重点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扶贫任务极为艰巨。
  当前,云南正组织40万名干部“挂包帮”“转走访”,建立健全全省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全省统一组织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优化整合驻村帮扶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一个基层公务员,何晓坤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个时代潮流里。在扶贫联系和日常生活中,他自己出资购买砖瓦为无房贫困户建过房子,为困难患者出过医疗费,为孤寡老人送过资粮,为联系点和老家学校争取过经费,为寺庙建过钟楼鼓楼。他说这些当是人性之必然,与其他无关。
  由于工作的原因,何晓坤一度荒停了诗歌创作。在何晓坤看来,作为一名诗人的他,诗歌不是自己惟一的追求。“诗歌的黄金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有诗人这么说,作为一个诗歌大国,如今却没有了诗歌的生存空间,多少令人唏嘘。当前,人们都说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甚至说诗歌会消亡。而何晓坤也深切感受到“如今诸多诗歌等文学作品有些变味,变成了一种为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工具”,写诗搞创作本来是要让自己做一个精神贵族,但现在圈子里名与利风气盛行,很多人成了精神乞丐,“追名逐利成了登峰造极的现实”。因此,何晓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中。写诗对于他来讲,不过是私密的精神活动而已。
  何晓坤新近创作和出版的诗集是和海南、王单单等合著的《映象罗平——诗人、摄影家眼中的圣境》(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在何晓坤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宣传罗平旅游文化的应景作品,当然,“油菜花系列作品自己还是挺满意的,也属于自己的情感宣泄表达。在一组写罗平油菜花的诗作中,《诗刊》撷取了比之前期诗作中的同类作品更为透彻深入的触摸和礼赞的作品即将刊发。
  自称“文学边缘人”的何晓坤出过诗集,写过散文、评论,创作过小说。如今,作为罗平县文联主席的他,也在不断培育和发现新人。“尝够了多年创作的艰辛,一定要给有才华的新人机会。”201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迤东诗丛”,囊括了在罗平这个县级地方新近出现的一批文学痴迷者。在诗丛的总序中,何晓坤写道:“不管这块诗歌的土地需不需要诗歌、需不需要诗人……无论如何,这套诗丛的出版,终究是迤东文学的一件盛事,它既是迤东诗歌的一次回眸与洗礼,也是对过往的一个交代和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如今,从未避世的何晓坤作为工作、生活中的凡人平静地行走在那片长满油菜花的土地上,顺其自然看待这块诗歌的土地,看待这块土地的诗歌和亲人。他说,健康幸福、家庭和睦才是重点。他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证明他的存在:既能入世,也能出世。
  何晓坤在《你是不是可以这样陪我一起老去》中写道:“我对自己已十分厌倦 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在现实的祭坛里种花 长出的却总是刺/困守信念的人 注定要被信念埋葬/这虽然残酷 却是我一生的代价换来的真理。”
  责任编辑:张 微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长期以来,我国都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在财政上对其予以大力支持,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是,随着近年来医患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需要更多医疗资源的供给,民营医院开始大放异彩。在此背景下,其凭借自身努力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引得民间资本纷至沓来。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推进民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民营医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陆良培芳医院作为云南省民营医院的典范,在董事长赵培芳的带领下
期刊
入刊理由  一座城市,一个景区,一切广告宣传和市场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节庆营销则可以迅速的提升人气、扩大影响、赢得口碑,其效果显而易见、立竿见影,节庆营销对于旅游的意义不言而喻。云南这个神奇美丽的七彩旅游天堂,以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魅力。这里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旅游节庆丰富多样,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参与体验。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特
期刊
入刊理由:20世纪80年代初,劳伟先生入典国家艺术史重要文献《中国新文艺大系》,载入中国艺术史,为中国现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书画艺术家之一。他满腹经纶,精于书法,擅山水、花鸟、陶艺,通书画史、论,能诗文,有云南书画界翘楚之美誉。  劳伟先生在他的《初月集——菊翁劳伟书画集》后记中写道:“曾几何时,岁月流逝在茫茫幽谷之中。我一病二十年,风华隐约一线天,人生溪流黯然失声,使人看不到也听不到,这生命之溪还在
期刊
冬日的昆明天气清朗,在这阳光和煦的日子里,昆明迎来了四方宾客,2015年11月13日,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旅交会在上海、云南两地交替举办,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国际性最强的旅游交流合作平台。作为今年旅交会的主宾国——印度是本届旅交会的焦点。  文化,令人心驰神往  2015年13日上午,印度主题馆在滇池国际会中心9号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主题馆的主
期刊
冬日的寒风里红嘴鸥又准时如约而至,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冬的季节,却属于春的世界,天蓝蓝,碧空如洗,叫人迷醉的清纯,让冬的肆虐立刻黯然。以“跨界融合·互联共享”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旅游+互联网高峰论坛更是吸引业界关注。高峰论坛于2015年11月13日在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举行。此次高峰论坛由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承办,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协办。国家旅
期刊
云南,以美丽富饶而著称于世,一直被外界称为“秘境”,300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的奇异高原。在这神奇美丽的红土地怀抱中,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瑰丽独特的风景名胜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得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在201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云南,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交会期间,记者采访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宾客,跟他们一起分享他们
期刊
河南省位于祖国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对于那些研究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
期刊
毋庸置疑,无论什么体载的文学作品,其背后都承载着很多故事。眼下,我捧读的诗集《灯花盛开》也亦然。《灯花盛开》是诗人何晓坤的诗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全书共收录诗人倾情创作的249首诗歌。  何晓坤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起步时期属于云南昭通师专文学群体,作为学校文学社社长的何晓坤,自然是其中的重要骨干。1986年毕业后,何晓坤回到故乡罗平教书,继而融入到了当时的滇东文学
期刊
入刊理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73个重点扶持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的南涧县,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南涧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  高耸绵延横亘南北的巍巍无量山自古神秘秀丽,更因金庸名著《天龙八部》的生花妙笔使人神往。沿着南涧县蜿蜒的山路行驶60余公里,在海拔近25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美女跟经济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概念,非要生拉硬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在当代经济学里,美女确实与经济学沾了边,而且关系紧密。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卢正惠的这本《时尚美丽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身边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时尚美丽经济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