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成立于1989年的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于2009年10月,整体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国有文化企业。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494万元人民币,目前控股子公司有:厦门外图进出口有限公司、外图(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限公司、厦门外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外图图书有限公司。在新的起点上,外图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两岸图书文化交流,进一步把厦门外图建成两岸独具特色的图书文化交流基地,以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做大做强海峡两岸文化服务产业。
青岛出版集团的标志,是两个“版”字,一正一反,一红一白,恰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阴一阳的意味。正如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高继民所说,出版亦是如此对文化进行着复制和传播,这就是出版的本质所在。
高继民当初从中科院植物所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进入了出版行业。他说:“我这个人坐不住,在实验室呆着就很痛苦。我喜欢文学,喜欢交际,脑子里的点子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天生做出版的料子。”在河北科技出版社工作了六年之后,1992年,高继民调至青岛出版社(以下简称青岛社)。彼时,青岛社刚成立五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举家迁至青岛后的二十年里,高继民亲历了青岛社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1987年1月12日,靠着青岛市给的五万元贷款,租下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青岛社便正式成立了。直至2001年,青岛社已拥有60多名员工,每年出书100余种,全年销售实洋达到6000万左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青岛社在出版界努力摸索并逐渐站稳了脚跟。
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青岛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至2009年间,青岛社几乎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销售收入从6000万发展到3亿多,年出书达到3000多种,其中出版新书500余种,重印书280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青岛社提出了“实施出版战略转型,加速资本和品牌积累”的发展战略。高继民解释说:“资本积累指的是必须尽快增长实力,增强资本竞争力。但是光有资本也不行,没有自己的品牌,资本就失去了依附。”在青岛社的发展策略中,资本第一,品牌第二。“因为光有品牌,不一定有经济收益;而有了资本,我们却能够依靠资本优势培育品牌。”在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青岛社开始培育品牌,努力将出版社做强。2009年3月18日,经过了20余年辛勤耕耘之后,集编、印、发、供、贸于一体,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六大媒体齐全的青岛出版集团成立,青岛出版社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制度确保发展
今年已是高继民任职青岛出版集团的第20个年头,从一个小小的出版社,到如今规模庞大的集团,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他都是见证人。在他眼中,2001年是集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我觉得2001年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之前社里主要靠人管理,那时候规模很小,员工也少,所以领导指挥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随着青岛社的一步步壮大,单靠几个领导来指挥统筹所有员工,已经不符合出版社管理的现状。于是,自2001年,开始融入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概念。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在国有体制下运作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对于青岛社来说,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继民说,在制度方面,青岛社着实下了一番“狠劲”。“当时社里决定落实管理规范之后,当下也没引起多大反应。可到了年底,大家就真的震惊了。”让青岛社员工“震惊”的是这么一件事:青岛社有位编辑,做书非常认真,肯下功夫,社里为了表彰他的优秀业绩,根据制度规定,在年底给他颁发了几十万元的奖金。“我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光奖金就拿了20多万,那在2001年可不是个小数目哇。”出版社对奖励制度的兑现,让编辑们认识到,认真工作就能换来应得的收益,这一下子就把全体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正如高继民所说,“好的制度不执行,还不如没有制度”。
有奖就有罚。青岛社在图书的编校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所有审校发现的问题,上级机关审查的结果,或是读者反馈回来的问题,我们都要一一落实,然后按照规定来处理。”高继民介绍说,关于编校方面的问题,青岛社每年都要开出几万块钱的罚单,毫不客气,有的编辑可能会被罚到四五千元。但是奖罚分明的制度,让所有编辑都非常信服。严格的质量把关制度,训练出了一支业务能力超强的队伍。
与严格的奖惩制度相比,青岛社的选题审核制度却要“宽松”很多。但并不是对选题的不负责任,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责编的决定。据高副总编介绍,青岛社的编委会是社内的最高内容决策机构,通常由总编辑带领委员会对选题内容进行管理,但责编在选题的确定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对待责编报送的选题,编委会也不会过多地反复论证。在高继民的理解中,“出版是高度个性化的东西,过度的选题论证容易以偏概全,反而把明珠淹没了”,“对选题的理解最深的就是责编,因此应该高度尊重责编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正是因为有着社里给予的高度信任,青岛社的众多编辑才能放开胆量,落实自己的选题;而青岛社也由此实现了在各种类别、不同选题上的“全面开花”。
在高端文化中培育品牌
青岛社的众多图书品种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美食类图书。从2005年试水美食类图书至今,青岛社共出版美食图书128种,印刷580万册,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18%左右。随意走进国内任何一家书店,几乎都能看见青岛社出版的美食图谱。然而,在美食类图书方面拥有相对垄断的优势,并没有让青岛社停下继续挖掘探索的脚步。近年来,饮食文化类图书成为青岛社的又一个着力打造的板块。对于这一新的发展方向,高继民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思路:“我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资讯的获取很容易,因此资讯类出版物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你想做一道鱼香肉丝,可以上网查找菜谱,完全不需要去书店买一本书回来看。”因此,高继民希望能够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一道菜,它的背后有没有故事呢?有没有承载着民族文化呢?我们应该往文化方面,往深度的方向挖掘,这样传统出版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前,青岛社在不断拓展饮食文化图书的类别和规模,代表品种有《中国菜肴史》、《中国面点史》、《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等。青岛社希望实现美食类图书向文化方面的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重新塑造读者群,重新定位出版阵地”。 除了传统强项之外,青岛社还斥巨资打造大规模的文化出版物,其中国学大师冯其庸的作品《瓜饭楼丛稿》是青岛社的得意之作。今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上,当35卷的皇皇巨著与众人见面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大家印象中,青岛社就是出菜谱的,怎么会出这样的巨著?”但就是这家大家印象中专门出菜谱的出版社,一再以重磅的文化出版投资,让业界惊叹不已。据高继民介绍,青岛社正在策划出版《长江画传》和《黄河画传》,计划将三十余万张长江及黄河沿岸的古迹图片整理成册,并通过文字串联起来。“我们计划做成各十卷的规模,投资预计上千万。”高继民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毋须担心没有读者。“我们的理解就是,真正稀有的文化资源,是一定会有市场的,所以我们的投入一定会有回报,这也是未来中国出版走向现代出版的必经之路。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出版资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创造自己的发展特色
在当今出版界,除了要面对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之外,还要应付数字化等新兴出版方式的强烈冲击,这是每一家出版机构都要面临的挑战。而青岛社在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走的是自己研究摸索出来的特色道路。
说到与数字化出版接轨,多数出版社想到的是发展电子书、电子阅读器,而青岛社不落窠臼,开创出了以“二维码”为主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二维码,将传统出版物与图片库相结合的出版方式。”根据高继民的介绍,青岛社开发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是在图书上印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或阅读设备将二维码拍摄下来后,就接通了图片库。书上可能只有一张图片,但在后台能看到成千上万张图片。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下载图片,而出版社也由此实现了销售。除了连接图片库之外,青岛社还计划实现传统出版物与音频的结合。“这是我们期待走在全国数字出版前列的设想,目前正与国外机构合作中。”
在出版“走出去”方面,青岛社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对外宣传中国,就应该用外国人的视角和语言习惯来讲中国的故事,如果是中国人自弹自唱,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因此,如果只是简单的版权输出,并不能让外国读者最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在高继民看来,“产品合作、版权合作是最低层次的合作,内容合作是略高层次,而资本合作才是最高层次的”。2011年,青岛社和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共同策划的《中国-新长征》,就是资本合作的成功案例。这部画传由澳方负责策划、拍摄、撰写文字及国际销售,而青岛社负责投资。今年的伦敦书展,这部书大受欢迎,三天就售出了两万册英文版,贸易额超过了160万美元。高继民介绍,近期青岛社还有诸多类似的输出项目在筹划当中,包括《解放军史鉴》、《世界名人故居》等。让外国人讲中国的故事,青岛社的“走出去”战略,可谓另辟蹊径。
2012年1月18日,整合集团主业和优势资产的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高继民介绍说,青岛社在未来力争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所有制,以整合各种资源,成为城市出版集团的代表。但不管企业结构如何变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需要航空母舰,需要核潜艇,也需要小舢板。只要是能够为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合理结构,都有存在的价值。”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494万元人民币,目前控股子公司有:厦门外图进出口有限公司、外图(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限公司、厦门外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外图图书有限公司。在新的起点上,外图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两岸图书文化交流,进一步把厦门外图建成两岸独具特色的图书文化交流基地,以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做大做强海峡两岸文化服务产业。
青岛出版集团的标志,是两个“版”字,一正一反,一红一白,恰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阴一阳的意味。正如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高继民所说,出版亦是如此对文化进行着复制和传播,这就是出版的本质所在。
高继民当初从中科院植物所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进入了出版行业。他说:“我这个人坐不住,在实验室呆着就很痛苦。我喜欢文学,喜欢交际,脑子里的点子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天生做出版的料子。”在河北科技出版社工作了六年之后,1992年,高继民调至青岛出版社(以下简称青岛社)。彼时,青岛社刚成立五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举家迁至青岛后的二十年里,高继民亲历了青岛社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1987年1月12日,靠着青岛市给的五万元贷款,租下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青岛社便正式成立了。直至2001年,青岛社已拥有60多名员工,每年出书100余种,全年销售实洋达到6000万左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青岛社在出版界努力摸索并逐渐站稳了脚跟。
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青岛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至2009年间,青岛社几乎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销售收入从6000万发展到3亿多,年出书达到3000多种,其中出版新书500余种,重印书280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青岛社提出了“实施出版战略转型,加速资本和品牌积累”的发展战略。高继民解释说:“资本积累指的是必须尽快增长实力,增强资本竞争力。但是光有资本也不行,没有自己的品牌,资本就失去了依附。”在青岛社的发展策略中,资本第一,品牌第二。“因为光有品牌,不一定有经济收益;而有了资本,我们却能够依靠资本优势培育品牌。”在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青岛社开始培育品牌,努力将出版社做强。2009年3月18日,经过了20余年辛勤耕耘之后,集编、印、发、供、贸于一体,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六大媒体齐全的青岛出版集团成立,青岛出版社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制度确保发展
今年已是高继民任职青岛出版集团的第20个年头,从一个小小的出版社,到如今规模庞大的集团,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他都是见证人。在他眼中,2001年是集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我觉得2001年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之前社里主要靠人管理,那时候规模很小,员工也少,所以领导指挥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随着青岛社的一步步壮大,单靠几个领导来指挥统筹所有员工,已经不符合出版社管理的现状。于是,自2001年,开始融入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概念。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在国有体制下运作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对于青岛社来说,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继民说,在制度方面,青岛社着实下了一番“狠劲”。“当时社里决定落实管理规范之后,当下也没引起多大反应。可到了年底,大家就真的震惊了。”让青岛社员工“震惊”的是这么一件事:青岛社有位编辑,做书非常认真,肯下功夫,社里为了表彰他的优秀业绩,根据制度规定,在年底给他颁发了几十万元的奖金。“我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光奖金就拿了20多万,那在2001年可不是个小数目哇。”出版社对奖励制度的兑现,让编辑们认识到,认真工作就能换来应得的收益,这一下子就把全体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正如高继民所说,“好的制度不执行,还不如没有制度”。
有奖就有罚。青岛社在图书的编校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所有审校发现的问题,上级机关审查的结果,或是读者反馈回来的问题,我们都要一一落实,然后按照规定来处理。”高继民介绍说,关于编校方面的问题,青岛社每年都要开出几万块钱的罚单,毫不客气,有的编辑可能会被罚到四五千元。但是奖罚分明的制度,让所有编辑都非常信服。严格的质量把关制度,训练出了一支业务能力超强的队伍。
与严格的奖惩制度相比,青岛社的选题审核制度却要“宽松”很多。但并不是对选题的不负责任,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责编的决定。据高副总编介绍,青岛社的编委会是社内的最高内容决策机构,通常由总编辑带领委员会对选题内容进行管理,但责编在选题的确定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对待责编报送的选题,编委会也不会过多地反复论证。在高继民的理解中,“出版是高度个性化的东西,过度的选题论证容易以偏概全,反而把明珠淹没了”,“对选题的理解最深的就是责编,因此应该高度尊重责编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正是因为有着社里给予的高度信任,青岛社的众多编辑才能放开胆量,落实自己的选题;而青岛社也由此实现了在各种类别、不同选题上的“全面开花”。
在高端文化中培育品牌
青岛社的众多图书品种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美食类图书。从2005年试水美食类图书至今,青岛社共出版美食图书128种,印刷580万册,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18%左右。随意走进国内任何一家书店,几乎都能看见青岛社出版的美食图谱。然而,在美食类图书方面拥有相对垄断的优势,并没有让青岛社停下继续挖掘探索的脚步。近年来,饮食文化类图书成为青岛社的又一个着力打造的板块。对于这一新的发展方向,高继民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思路:“我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资讯的获取很容易,因此资讯类出版物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你想做一道鱼香肉丝,可以上网查找菜谱,完全不需要去书店买一本书回来看。”因此,高继民希望能够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一道菜,它的背后有没有故事呢?有没有承载着民族文化呢?我们应该往文化方面,往深度的方向挖掘,这样传统出版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前,青岛社在不断拓展饮食文化图书的类别和规模,代表品种有《中国菜肴史》、《中国面点史》、《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等。青岛社希望实现美食类图书向文化方面的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重新塑造读者群,重新定位出版阵地”。 除了传统强项之外,青岛社还斥巨资打造大规模的文化出版物,其中国学大师冯其庸的作品《瓜饭楼丛稿》是青岛社的得意之作。今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瓜饭楼丛稿》出版座谈会上,当35卷的皇皇巨著与众人见面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大家印象中,青岛社就是出菜谱的,怎么会出这样的巨著?”但就是这家大家印象中专门出菜谱的出版社,一再以重磅的文化出版投资,让业界惊叹不已。据高继民介绍,青岛社正在策划出版《长江画传》和《黄河画传》,计划将三十余万张长江及黄河沿岸的古迹图片整理成册,并通过文字串联起来。“我们计划做成各十卷的规模,投资预计上千万。”高继民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毋须担心没有读者。“我们的理解就是,真正稀有的文化资源,是一定会有市场的,所以我们的投入一定会有回报,这也是未来中国出版走向现代出版的必经之路。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出版资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创造自己的发展特色
在当今出版界,除了要面对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之外,还要应付数字化等新兴出版方式的强烈冲击,这是每一家出版机构都要面临的挑战。而青岛社在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走的是自己研究摸索出来的特色道路。
说到与数字化出版接轨,多数出版社想到的是发展电子书、电子阅读器,而青岛社不落窠臼,开创出了以“二维码”为主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二维码,将传统出版物与图片库相结合的出版方式。”根据高继民的介绍,青岛社开发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是在图书上印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或阅读设备将二维码拍摄下来后,就接通了图片库。书上可能只有一张图片,但在后台能看到成千上万张图片。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下载图片,而出版社也由此实现了销售。除了连接图片库之外,青岛社还计划实现传统出版物与音频的结合。“这是我们期待走在全国数字出版前列的设想,目前正与国外机构合作中。”
在出版“走出去”方面,青岛社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对外宣传中国,就应该用外国人的视角和语言习惯来讲中国的故事,如果是中国人自弹自唱,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因此,如果只是简单的版权输出,并不能让外国读者最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在高继民看来,“产品合作、版权合作是最低层次的合作,内容合作是略高层次,而资本合作才是最高层次的”。2011年,青岛社和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共同策划的《中国-新长征》,就是资本合作的成功案例。这部画传由澳方负责策划、拍摄、撰写文字及国际销售,而青岛社负责投资。今年的伦敦书展,这部书大受欢迎,三天就售出了两万册英文版,贸易额超过了160万美元。高继民介绍,近期青岛社还有诸多类似的输出项目在筹划当中,包括《解放军史鉴》、《世界名人故居》等。让外国人讲中国的故事,青岛社的“走出去”战略,可谓另辟蹊径。
2012年1月18日,整合集团主业和优势资产的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高继民介绍说,青岛社在未来力争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所有制,以整合各种资源,成为城市出版集团的代表。但不管企业结构如何变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需要航空母舰,需要核潜艇,也需要小舢板。只要是能够为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合理结构,都有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