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探究性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值得所有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在这里,我把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略作总结,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
一、营造氛围,乐于探究
具备探究意识是新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时代对今天的中小学生提出的紧迫要求。探究意识包括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对事物有独到的创意。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包含了创造的萌芽,包含了敢于探究、善于多向思维的创新精神,是日后能够真正创造发明的基础。探究离不开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往今来,一切有创见的、有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瓦特因追问“茶壶盖为什么被顶起来了”而发明了蒸汽机,弗来明因追问“蓝色物质周围为什么细菌少了”而发明了青霉素,牛顿因追问“苹果为什么不掉向其他方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遇事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就种下了将来发明创造的基因,为日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例如,我在平时经常找学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意识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时间长了之后,学生生活上的小事情都乐意跟老师交流。所以,课堂上学生能大胆地发言,自由地交换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在思维的自由交流、碰撞中,新颖的主见、创造性思维不断涌现。有时候我也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或在朗读时播放一段音乐,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激起学生乐于探究、自觉追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循序渐进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源头活水。初中生知识面窄,探究能力还处于刚刚培养阶段,甚至还有人不知探究为何物,教师要一步步教,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逐渐形成探究的意识,明白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法,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换位法、对立统一法、假想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不至于茫茫然不知所措。例如在向学生推介了假想法之后,有一次,我让学生探究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的结构,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我们在第二段结尾加上‘我们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是不是结构上更清晰,更容易让我们明白文章后面主要是阐述怎样为人民服务的?”我略一思考,觉得学生提出的假设很有道理,于是肯定了她的观点,并表扬了她。这就是学生成功运用假想法的一个例子。可见,传授学生探究方法多么重要!
三、课题小巧,贴近文本
在初中阶段探究学习的课题应该以小为主,特别是对文本的阅读探究更应该是如此。初中生提问题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无问题可提,二是问题提得太幼稚,三是问题提得太大,无法回答或一时回答不清。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课题的能力。在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提问,问题的角度新颖、巧妙,并且尽量小些,避免出现无法回答的情况。比如我在教学徐霞客的《游恒山记》时,让学生去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徐霞客浏览的路线图。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记叙的线索,搞清记叙中的立足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说这是有价值的课题。但如果学生或教师提出“此山北面朝阴,而且尽是石头,却长满树木,南面朝阳,多土,却不生草木,这是为什么”或者“此山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请你谈谈煤矿开发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完全脱离了文本,而且太大。作为专题的科学和社会学研究可以有一定的价值,但也不是短短45分钟能够展开探究的。在阅读教学中提这样的问题就是误读文本,是异化语文教学,会带来错误的倾向。
四、重视小组,细化责任
小组是探究的基本单位,是合作探究的需要,而且小组中的骨干分子可比教师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他们的组织、引导会推动探究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为此,教师应该颇费一番心思,为每个小组选好能带好头的组长,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尽可能地存在差异性、互补性。规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一种激励方案,把小组成员的表现纳入期末考评,记入档案。平时开展活动也尽量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竞争,培养有活力的小组机制。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班级就可以形成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探究小团体。
五、学无止境,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的道路上我会继续追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一、营造氛围,乐于探究
具备探究意识是新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时代对今天的中小学生提出的紧迫要求。探究意识包括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对事物有独到的创意。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包含了创造的萌芽,包含了敢于探究、善于多向思维的创新精神,是日后能够真正创造发明的基础。探究离不开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往今来,一切有创见的、有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瓦特因追问“茶壶盖为什么被顶起来了”而发明了蒸汽机,弗来明因追问“蓝色物质周围为什么细菌少了”而发明了青霉素,牛顿因追问“苹果为什么不掉向其他方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遇事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就种下了将来发明创造的基因,为日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例如,我在平时经常找学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意识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时间长了之后,学生生活上的小事情都乐意跟老师交流。所以,课堂上学生能大胆地发言,自由地交换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在思维的自由交流、碰撞中,新颖的主见、创造性思维不断涌现。有时候我也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或在朗读时播放一段音乐,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激起学生乐于探究、自觉追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循序渐进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源头活水。初中生知识面窄,探究能力还处于刚刚培养阶段,甚至还有人不知探究为何物,教师要一步步教,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逐渐形成探究的意识,明白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法,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换位法、对立统一法、假想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不至于茫茫然不知所措。例如在向学生推介了假想法之后,有一次,我让学生探究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的结构,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我们在第二段结尾加上‘我们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是不是结构上更清晰,更容易让我们明白文章后面主要是阐述怎样为人民服务的?”我略一思考,觉得学生提出的假设很有道理,于是肯定了她的观点,并表扬了她。这就是学生成功运用假想法的一个例子。可见,传授学生探究方法多么重要!
三、课题小巧,贴近文本
在初中阶段探究学习的课题应该以小为主,特别是对文本的阅读探究更应该是如此。初中生提问题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无问题可提,二是问题提得太幼稚,三是问题提得太大,无法回答或一时回答不清。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课题的能力。在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提问,问题的角度新颖、巧妙,并且尽量小些,避免出现无法回答的情况。比如我在教学徐霞客的《游恒山记》时,让学生去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徐霞客浏览的路线图。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记叙的线索,搞清记叙中的立足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说这是有价值的课题。但如果学生或教师提出“此山北面朝阴,而且尽是石头,却长满树木,南面朝阳,多土,却不生草木,这是为什么”或者“此山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请你谈谈煤矿开发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完全脱离了文本,而且太大。作为专题的科学和社会学研究可以有一定的价值,但也不是短短45分钟能够展开探究的。在阅读教学中提这样的问题就是误读文本,是异化语文教学,会带来错误的倾向。
四、重视小组,细化责任
小组是探究的基本单位,是合作探究的需要,而且小组中的骨干分子可比教师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他们的组织、引导会推动探究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为此,教师应该颇费一番心思,为每个小组选好能带好头的组长,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尽可能地存在差异性、互补性。规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一种激励方案,把小组成员的表现纳入期末考评,记入档案。平时开展活动也尽量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竞争,培养有活力的小组机制。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班级就可以形成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探究小团体。
五、学无止境,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的道路上我会继续追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