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语言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作文教学的源头即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发与训练,唯有创新不断,才有作文源头之活水。
【关键词】激活;思维;分步;作文;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活水”从何而来?我认为就在于激活思维。思维活了,就会百花争鸣,百花齐放,就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语文作文教学重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思维的跌宕起伏、淙淙流动中到达教学目的的彼岸。
第一步:个性释“字”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它代表的意义不只是一种文字那么简单,更是一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我要求学生解释单字,不是按字典上那么解,而是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我把这种解释文字当作是一篇小作文。对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学生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举几个例子:
休——人靠在木头上即休息。林——木多就成林。
先从最常用的会意字入手,由浅入深。一学期下来,收获是显著的,学生们的许多想法令我耳目一新,受到很大的启发。
团——有才之士相聚一团。吴——口大于天/一口吃掉天。
同样的字也有不同的讲法:
锁——门和门框的定情物。
锁——通过禁锢他人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第一步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意义也许并不大,但它引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新的兴趣,他们发现了文字中蕴涵着的诗意,接着就明白写文章就是要表现这种诗意,这就是一个成果。他们都能够明白:把生活中和隐藏在自己心灵中的诗意挖掘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的过程。
第二步:尝试练“句”
能够作精辟解释的字数量有限,便发展到释词练“句”。这也有些类似于“魔鬼词典”。我要求学生以一个词为对象,仿照魔鬼词典的方式写出自己的词条。
我用“魔鬼词典”的词条来启发学生:
危机——在危险中导找机会。(原义: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
战争——一种解决政治疙瘩的方法,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原义:民族和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让学生领会写好这类词条的要领,不仅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还要有联想,有某种哲理的隐喻。在语言表达上要精炼、含蓄,不可直露,话说到能让人意会即可。
第三步:训练谋“篇”
有了第一、第二步,我便开始作文谋篇布局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写作话题作文时把自己的心理世界扩展开来。我的要求仍然是用纯真的心灵和敏捷的思维来创作、创新。
教师要从“话题”说起。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的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我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请以“路”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一)指导学生审题
1.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
话题:“路” (写作对象)
内容: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范围)
体裁:不限,除诗歌外
字数:600字以上
2.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
问题(1)从这个“路”的话题,你会想到什么路?有哪些路?
讨论明确: ①“路”是来往的通道。
②学生还会说出下面的一些路: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岖山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
教师还可以补充点拨:鲁迅作品中还写到了“希望之路”: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这是鲁迅鼓励人们向着希望之路前进,去迎接新生活的名言。
由“路”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给“路”这个词添加一些修饰语,使学生对“路”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问题(2)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路中,哪些是指本义的路?哪些是经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路?
教师归纳明确:本义——乡村之路 (实)
引申、比喻义——人生之路 (虚)
从“路”的意义出发,指导学生区分“路”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从而引出“实路”与“虚路”的概念,为下一步多角度立意做准备。
(二)指导学生立意
在各种各样的“路”中,我们要选定一条自己心中最熟悉的“路”,并选出这条“路”中自己最有话说的角度,然后再考虑立意。
问题(1)如果写“实路”,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有学生写路的发展史。主要介绍路的形成、发展,路的功用等,并展望路的发展趋势。
老师点评:这可以写成说明文,不过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搜集资料才行,如果是考场作文就有一定难度了。
问题(2)如果写“虚路”,又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如:有学生写人生之路。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在这个旅程中,有顺境,有逆境,逆境时必须迎难而上,勇于拼博。
老师点评:这个立意既可以写成散文,又可以写成议论文。
问题(3)这个作文题除了写“实路”或“虚路”外,还可以写什么?怎样立意?(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打开思路,找出更好的立意。)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还可以写与路相关的内容或由路引发的联想。这样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逐步打开思路,进行多角度思考,学会多角度立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而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选材、立意,顺利完成作文。
在作文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宽容且鼓励那些虽有偏颇、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初具思维穿透力的优秀作文。由于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权威(老师)的束缚,从而保证了每个学生主体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思维与语言》.斯皮尔金著,张家拯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5
[2]《创造性思维》.邵兴国等编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
【关键词】激活;思维;分步;作文;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活水”从何而来?我认为就在于激活思维。思维活了,就会百花争鸣,百花齐放,就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语文作文教学重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思维的跌宕起伏、淙淙流动中到达教学目的的彼岸。
第一步:个性释“字”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它代表的意义不只是一种文字那么简单,更是一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我要求学生解释单字,不是按字典上那么解,而是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我把这种解释文字当作是一篇小作文。对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学生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举几个例子:
休——人靠在木头上即休息。林——木多就成林。
先从最常用的会意字入手,由浅入深。一学期下来,收获是显著的,学生们的许多想法令我耳目一新,受到很大的启发。
团——有才之士相聚一团。吴——口大于天/一口吃掉天。
同样的字也有不同的讲法:
锁——门和门框的定情物。
锁——通过禁锢他人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第一步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意义也许并不大,但它引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新的兴趣,他们发现了文字中蕴涵着的诗意,接着就明白写文章就是要表现这种诗意,这就是一个成果。他们都能够明白:把生活中和隐藏在自己心灵中的诗意挖掘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的过程。
第二步:尝试练“句”
能够作精辟解释的字数量有限,便发展到释词练“句”。这也有些类似于“魔鬼词典”。我要求学生以一个词为对象,仿照魔鬼词典的方式写出自己的词条。
我用“魔鬼词典”的词条来启发学生:
危机——在危险中导找机会。(原义: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
战争——一种解决政治疙瘩的方法,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原义:民族和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让学生领会写好这类词条的要领,不仅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还要有联想,有某种哲理的隐喻。在语言表达上要精炼、含蓄,不可直露,话说到能让人意会即可。
第三步:训练谋“篇”
有了第一、第二步,我便开始作文谋篇布局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写作话题作文时把自己的心理世界扩展开来。我的要求仍然是用纯真的心灵和敏捷的思维来创作、创新。
教师要从“话题”说起。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的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我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请以“路”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一)指导学生审题
1.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
话题:“路” (写作对象)
内容: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范围)
体裁:不限,除诗歌外
字数:600字以上
2.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
问题(1)从这个“路”的话题,你会想到什么路?有哪些路?
讨论明确: ①“路”是来往的通道。
②学生还会说出下面的一些路: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岖山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
教师还可以补充点拨:鲁迅作品中还写到了“希望之路”: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这是鲁迅鼓励人们向着希望之路前进,去迎接新生活的名言。
由“路”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给“路”这个词添加一些修饰语,使学生对“路”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问题(2)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路中,哪些是指本义的路?哪些是经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路?
教师归纳明确:本义——乡村之路 (实)
引申、比喻义——人生之路 (虚)
从“路”的意义出发,指导学生区分“路”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从而引出“实路”与“虚路”的概念,为下一步多角度立意做准备。
(二)指导学生立意
在各种各样的“路”中,我们要选定一条自己心中最熟悉的“路”,并选出这条“路”中自己最有话说的角度,然后再考虑立意。
问题(1)如果写“实路”,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有学生写路的发展史。主要介绍路的形成、发展,路的功用等,并展望路的发展趋势。
老师点评:这可以写成说明文,不过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搜集资料才行,如果是考场作文就有一定难度了。
问题(2)如果写“虚路”,又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如:有学生写人生之路。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在这个旅程中,有顺境,有逆境,逆境时必须迎难而上,勇于拼博。
老师点评:这个立意既可以写成散文,又可以写成议论文。
问题(3)这个作文题除了写“实路”或“虚路”外,还可以写什么?怎样立意?(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打开思路,找出更好的立意。)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还可以写与路相关的内容或由路引发的联想。这样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逐步打开思路,进行多角度思考,学会多角度立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而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选材、立意,顺利完成作文。
在作文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宽容且鼓励那些虽有偏颇、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初具思维穿透力的优秀作文。由于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权威(老师)的束缚,从而保证了每个学生主体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思维与语言》.斯皮尔金著,张家拯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5
[2]《创造性思维》.邵兴国等编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