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突出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提高职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应作出改变。本文以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对此进行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炼专业核心内容
社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职校的培养目标,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内容,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能够提供形成岗位专业技能必须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二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所需要的通用技术、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是能为学生创建就业行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与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具备一定的主动应对能力以及责任感。
2.根据核心内容确定专项能力模块
核心内容提炼于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工这一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对核心内容、能力、知识、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专项能力划分为四大块:通用技术模块、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与仿真模块、数控机床操作模块(见下表)。
3.根据专项能力模块设置核心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根据能力模块,按照教学规律,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和科学创新组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主体是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合,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顺序,体现教学策略,真正将能力培养放到了中心位置,实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
4.根据核心课程规划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核心课程的目标取向基本一致,即强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与方法的兼顾。核心课程的课程形态和目标取向确定之后,还要考虑通用能力类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形成链的完整性等问题。严格依据核心课程这一条主线,设置好基础课程和相关课程,规划和完善整个专业教学计划。
二、构建就业导向性课程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
职业基础课程: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通用能力;通用技术课程: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认证课程: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认证;校企合作课程:根据就业单位需要开设课程,包括技术课、技能课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课。
2.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形成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展开。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铺垫好专业技能课程而展开,而职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围绕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通用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既可单独开课,又强调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相互协调、互补组合,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将就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高度融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从资质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企业认可。
(3)校企合作办学是就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把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在真实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理想与文化,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快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过渡平台。
(4)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的课程体系,便于掌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紧跟市场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网上资料“职业教育理论系列论述”.
[2]张明德.讲座“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
[3]赵志群.《职业教育培训与学习新概念》.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炼专业核心内容
社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职校的培养目标,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内容,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能够提供形成岗位专业技能必须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二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所需要的通用技术、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是能为学生创建就业行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与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具备一定的主动应对能力以及责任感。
2.根据核心内容确定专项能力模块
核心内容提炼于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工这一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内容分析如下:
通过对核心内容、能力、知识、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专项能力划分为四大块:通用技术模块、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与仿真模块、数控机床操作模块(见下表)。
3.根据专项能力模块设置核心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根据能力模块,按照教学规律,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和科学创新组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主体是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合,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顺序,体现教学策略,真正将能力培养放到了中心位置,实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
4.根据核心课程规划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核心课程的目标取向基本一致,即强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与方法的兼顾。核心课程的课程形态和目标取向确定之后,还要考虑通用能力类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形成链的完整性等问题。严格依据核心课程这一条主线,设置好基础课程和相关课程,规划和完善整个专业教学计划。
二、构建就业导向性课程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
职业基础课程: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通用能力;通用技术课程: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认证课程: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认证;校企合作课程:根据就业单位需要开设课程,包括技术课、技能课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课。
2.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形成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展开。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铺垫好专业技能课程而展开,而职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围绕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通用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既可单独开课,又强调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相互协调、互补组合,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将就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高度融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从资质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企业认可。
(3)校企合作办学是就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把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充分结合起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在真实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理想与文化,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快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过渡平台。
(4)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的课程体系,便于掌握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和发展,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紧跟市场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网上资料“职业教育理论系列论述”.
[2]张明德.讲座“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
[3]赵志群.《职业教育培训与学习新概念》.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