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片森林
风,很清新
我们徒步行走
没有负担
梦,很纯真
早起一点
便多一点绿色。
近处很浅。
远处很深。
刘江的这几句诗,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
时尚激发的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生活的快乐。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宣称:“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言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好奇,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旷渺、多少有点未知的远方。平心而论,这是一则天才的断言,但也是一则天才的谬论。与此相对,刘江则诚实地告诉人们,生活就在生命的内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周遭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应该是“自信的岛屿”:
何必仅只是旁观呢
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每一个位置
都可以瞩望
更可以出发……
作为中国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刘江信奉的却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这源于他对人,尤其是普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流露出常人极易滋生的傲慢之心。在对人的定位上,刘江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文精神,非常合乎现代的标准:
我想,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谁都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如同街角那一盏盏路灯,再微弱的光也能撕碎黑暗,这种勇敢和责任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令人尊重。我以崇敬的心,刻画它们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和读它的人,都能够无所畏惧,为理想奋力前行。
对于生活,诗人始终心存一份感谢,这份谢意自然需要一个表达的渠道。此时,诗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他在诗中如是表述:
如果
生活是一首诗
——感谢,就是
最关的旋律
阳光很公平地照耀着我们
出发不久的月亮很可爱
不是因为她很圆满
而是由于她翘起的嘴角
把感谢作为美妙的旋律,无疑是歌者的智慧。在刘江那里,写作不是功利的选择,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写作,首先是出自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怀抱对周遭的人与事发自深心的爱,投入一种饱经沧桑、却历久弥坚的热情。
对于一名诗人而言,想象力极其重要。但是,仅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写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能力。细节有时尽管不起眼,往往可能因此而决定成败。写作的细节同样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妥帖,将决定诗歌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臻达何种程度。刘江写有一组题为《细节》的短诗,诗的篇幅如同日本的俳句,但流动其中的语感则更加舒展、自如,令每一首短诗都像厅堂中随意摆放的玉饰:
生活是一排排纽扣
欲望的手
将它们一个个打开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其生动性便来自观察的细致与感受力的敏锐。纽扣是细小的,看似不起眼,但是,对于一件服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抛头露面的领子与袖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
广义地说,人的生命就是一次布满了风景与坎坷的旅行。一路走去,旅行者在阻难、凶险处往往感到漫长,在美景前又觉得时光的脚步为什么如此迅疾。因此,作为一种对应性的参照,现实中的旅行自然就会催人萌生抚今追昔的无限遐思。中国古代便有纪游诗的传统,东晋以降,谢灵运、谢胱先后各领风骚,凿开汉语诗歌的风气之先,或寄情于山水,或托意于名胜,在直面山川风物的慨叹中铺叙现实或历史的世态人情,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这一传统历经唐宋,贯穿明清,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笔下曾大放异彩。
今天,交通空前便利,在此背景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已不再犯难,而纪游诗也更呈兴旺发达的趋势。在刘江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这类即兴抒发的怀古诗和咏景诗,它们绽放着作者沿途偶拾的生活体悟与感想。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果树大瀑布对望》,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相看两不厌”的古典情愫:
这一刻,整个世界屏住呼吸
我,与黄果树大瀑布
久久地对望
只有水柱敲击心潭的鼓声
如浓缩的雷,倾吐雨云的郁闷
表达一路风尘梦寐以求的欢畅
过往的日子,像溪涧中的卵石
轻轻滑过,似乎已经消失
没有留下值得怀恋的印象
诗笔蛇行至此,完成了一幅静态的铺陈,仿佛光阴就停留在那一刻,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但瀑布就是瀑布,它的驻足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随即进发的轰响惊醒了人的错觉:
脚下,终于踏响了命运的门铃
轰然一声,朝大地怀抱中的扑落
升华为跃向天空的飞翔
由静而动,命运在摁响门铃的同时,也赋予了超越的可能,赶在坠落之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飞翔。正如诗人所体验:
一种旷达,一种果决,一种渴望
瞬间里,完成了生命体验的超越
黄果树和我,昨天不可想象……
“黄果树和我”,对望的人与物,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那“不可想象”的是什么?是等待成功的焦虑?是博弈中的胶着?抑或是创业的艰难?省略号给出的是想象的自由,笔者当然也无须强作解人,显示画蛇添足式的聪明。刘江说:“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角度呢?这也应该决定他与他的关系。我觉得,幸运的是,本人与刘江先生迄今尚未谋面,却预先站立在了一个诗的角度。
(本文编辑 谢宁)
风,很清新
我们徒步行走
没有负担
梦,很纯真
早起一点
便多一点绿色。
近处很浅。
远处很深。
刘江的这几句诗,令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名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刘江在此翻旧出新,记叙了中国时尚人先行一步的勇气和快意。正是他们,为中国时尚的大片绿荫栽种了最早的树苗。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它从不忽略当下,更是将目光投向未来。
时尚激发的既有创造的快乐,也有生活的快乐。19世纪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宣称:“生活在别处。”这句名言引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和好奇,把人们的目光拉向了旷渺、多少有点未知的远方。平心而论,这是一则天才的断言,但也是一则天才的谬论。与此相对,刘江则诚实地告诉人们,生活就在生命的内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周遭的人与事。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应该是“自信的岛屿”:
何必仅只是旁观呢
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每一个位置
都可以瞩望
更可以出发……
作为中国时尚界的风云人物,刘江信奉的却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这源于他对人,尤其是普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流露出常人极易滋生的傲慢之心。在对人的定位上,刘江表现出了极强的人文精神,非常合乎现代的标准:
我想,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谁都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如同街角那一盏盏路灯,再微弱的光也能撕碎黑暗,这种勇敢和责任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令人尊重。我以崇敬的心,刻画它们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和读它的人,都能够无所畏惧,为理想奋力前行。
对于生活,诗人始终心存一份感谢,这份谢意自然需要一个表达的渠道。此时,诗歌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他在诗中如是表述:
如果
生活是一首诗
——感谢,就是
最关的旋律
阳光很公平地照耀着我们
出发不久的月亮很可爱
不是因为她很圆满
而是由于她翘起的嘴角
把感谢作为美妙的旋律,无疑是歌者的智慧。在刘江那里,写作不是功利的选择,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游戏。写作,首先是出自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怀抱对周遭的人与事发自深心的爱,投入一种饱经沧桑、却历久弥坚的热情。
对于一名诗人而言,想象力极其重要。但是,仅有想象力是不够的,写作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表达能力。细节有时尽管不起眼,往往可能因此而决定成败。写作的细节同样至关重要,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妥帖,将决定诗歌本身的真实性、生动性、可感性臻达何种程度。刘江写有一组题为《细节》的短诗,诗的篇幅如同日本的俳句,但流动其中的语感则更加舒展、自如,令每一首短诗都像厅堂中随意摆放的玉饰:
生活是一排排纽扣
欲望的手
将它们一个个打开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其生动性便来自观察的细致与感受力的敏锐。纽扣是细小的,看似不起眼,但是,对于一件服装来说,它们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抛头露面的领子与袖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必不可少的。
广义地说,人的生命就是一次布满了风景与坎坷的旅行。一路走去,旅行者在阻难、凶险处往往感到漫长,在美景前又觉得时光的脚步为什么如此迅疾。因此,作为一种对应性的参照,现实中的旅行自然就会催人萌生抚今追昔的无限遐思。中国古代便有纪游诗的传统,东晋以降,谢灵运、谢胱先后各领风骚,凿开汉语诗歌的风气之先,或寄情于山水,或托意于名胜,在直面山川风物的慨叹中铺叙现实或历史的世态人情,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这一传统历经唐宋,贯穿明清,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笔下曾大放异彩。
今天,交通空前便利,在此背景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已不再犯难,而纪游诗也更呈兴旺发达的趋势。在刘江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这类即兴抒发的怀古诗和咏景诗,它们绽放着作者沿途偶拾的生活体悟与感想。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果树大瀑布对望》,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相看两不厌”的古典情愫:
这一刻,整个世界屏住呼吸
我,与黄果树大瀑布
久久地对望
只有水柱敲击心潭的鼓声
如浓缩的雷,倾吐雨云的郁闷
表达一路风尘梦寐以求的欢畅
过往的日子,像溪涧中的卵石
轻轻滑过,似乎已经消失
没有留下值得怀恋的印象
诗笔蛇行至此,完成了一幅静态的铺陈,仿佛光阴就停留在那一刻,没有过去,也不存在未来。但瀑布就是瀑布,它的驻足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随即进发的轰响惊醒了人的错觉:
脚下,终于踏响了命运的门铃
轰然一声,朝大地怀抱中的扑落
升华为跃向天空的飞翔
由静而动,命运在摁响门铃的同时,也赋予了超越的可能,赶在坠落之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飞翔。正如诗人所体验:
一种旷达,一种果决,一种渴望
瞬间里,完成了生命体验的超越
黄果树和我,昨天不可想象……
“黄果树和我”,对望的人与物,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那“不可想象”的是什么?是等待成功的焦虑?是博弈中的胶着?抑或是创业的艰难?省略号给出的是想象的自由,笔者当然也无须强作解人,显示画蛇添足式的聪明。刘江说:“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角度呢?这也应该决定他与他的关系。我觉得,幸运的是,本人与刘江先生迄今尚未谋面,却预先站立在了一个诗的角度。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