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小学部)
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写写画画中感悟汉字的文化魅力。
一、字理演示,巧学象形字
刚刚上学的“小豆包”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汉字,势必会打消他们识字的积极性,而带有趣味性的讲解汉字背后的演变故事往往更会吸引他们。
那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汉字家园》(一)的第一课时,课前我先进行了前测,全班44人都认识本课要学习的生字,那么当面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要学习的6个生字“人、口、目、耳、足、手”早已熟识的情况下,讲什么呢?了解过学情,我发现虽然学生都认识这些字,但实际应用起来,他们容易和读音相同的字混同使用,有的孩子将“目”字说成是木耳的“木”,教学时我认为这些字理图一定会帮助我将字义落实,同时也会吸引这些早已认识生字的“小不点儿”的注意力,果然在课堂上,当我将字理图投影到大屏幕时,他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看,顺势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古人很聪明,很早很早以前是没有文字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畅所欲言,看来很感兴趣,接着我告诉他们在最早还没有文字的时候,聪明的古人就在龟甲、兽骨上刻画,他们看到什么东西,就照这些事物的样子画下来,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文字。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这些字也发生了变化,笔画越来越简单,慢慢地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方块字。现在,请你们来观察一下“目”字的演变过程,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得特别好,“目”字的“口”就像图中人的眼眶,“中间的两横”就像黑色的眼仁,当我问“目”表示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都能说出来,表示人的眼睛,进一步扩展我告诉学生凡是目字旁的字都和眼睛或者眼睛的动作有关。提到课前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是“目耳”时,大家都笑了,笑声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字义,不会再弄混。在一年上册的教材中像这样的象形字还有很多,比如“文、山、石、田、土、火、日、月、风、云、雨、电、木、禾、米、竹、瓜、果、子”等44幅字理图。
这些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对字形的联想,使学生在头脑中,认识的不仅是这些抽象的汉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事物。我相信学生在识记和理解汉字的同时,会从心底由衷地产生对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钦佩之情。
二、字理演示,易学会意字
经过一个学期对象形字的学习,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编者科学地加进了一些会意字的字理图,让学生感悟古人造字六法之妙。会意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它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会意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会意字的形、义、音;再将会意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会意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会意字。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汉字家园》(一)的第一课时,出现了“男、明、休、鲜、泉、看、林、森、从、众”这10个生字的字理图,教学“明”字时,我先是出示生字“明”,让学生读字音,然后问他们字义,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和明亮、光亮有关,那么“明”字由哪些生字组成呢?出示“日”的图片,学生知道太阳能带给我们光明,接着再出示“月”的图片,学生知道月亮也能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光明,继而告诉学生把“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的字义。
三、字理演示,善学指事字
在学习象形字、会意字的基础上,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在《汉字家园》(一)的第二课中又加进了指事字的字理图,比如“本、末、朱、刃、血、尺、寸、甘”这8幅图,借鉴了象形字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学。首先出示汉字的古今字体让学生观察对照,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字理图,感受古人记录汉字的聪慧,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学习汉字的情境中探寻汉字的奥秘。
在教学时出示“木”的字理图,有了之前的象形字基础,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是“木”字,接着我告诉学生当表示树根的意思时,聪明的古人就在图中大树的根部作了一个标记,表示树根的意思,瞧,这就是“本”字,本的原意就是树根,经过汉字的演变,变成了现在的方块字“本”。随着那一声“啊”后,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却思潮澎湃,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识字情境仿佛经历了祖先造字的心路历程——細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汉字的物化过程。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便昭然于学生眼前,文字的内涵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继而化作点点细雨,了无痕迹地内化于学生心中。
纵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呈现了很多编者精心挑选的字理图陪伴孩子们一路成长,通过巧析字理,一个个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每当学完一幅字理图,学生总愿意动笔写写画画,字理识字手写画现已成为班级的语文特色,就让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
编辑 温雪莲
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图画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写写画画中感悟汉字的文化魅力。
一、字理演示,巧学象形字
刚刚上学的“小豆包”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汉字,势必会打消他们识字的积极性,而带有趣味性的讲解汉字背后的演变故事往往更会吸引他们。
那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汉字家园》(一)的第一课时,课前我先进行了前测,全班44人都认识本课要学习的生字,那么当面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要学习的6个生字“人、口、目、耳、足、手”早已熟识的情况下,讲什么呢?了解过学情,我发现虽然学生都认识这些字,但实际应用起来,他们容易和读音相同的字混同使用,有的孩子将“目”字说成是木耳的“木”,教学时我认为这些字理图一定会帮助我将字义落实,同时也会吸引这些早已认识生字的“小不点儿”的注意力,果然在课堂上,当我将字理图投影到大屏幕时,他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看,顺势我告诉学生我们的古人很聪明,很早很早以前是没有文字的,可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畅所欲言,看来很感兴趣,接着我告诉他们在最早还没有文字的时候,聪明的古人就在龟甲、兽骨上刻画,他们看到什么东西,就照这些事物的样子画下来,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文字。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这些字也发生了变化,笔画越来越简单,慢慢地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方块字。现在,请你们来观察一下“目”字的演变过程,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得特别好,“目”字的“口”就像图中人的眼眶,“中间的两横”就像黑色的眼仁,当我问“目”表示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都能说出来,表示人的眼睛,进一步扩展我告诉学生凡是目字旁的字都和眼睛或者眼睛的动作有关。提到课前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是“目耳”时,大家都笑了,笑声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字义,不会再弄混。在一年上册的教材中像这样的象形字还有很多,比如“文、山、石、田、土、火、日、月、风、云、雨、电、木、禾、米、竹、瓜、果、子”等44幅字理图。
这些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对字形的联想,使学生在头脑中,认识的不仅是这些抽象的汉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事物。我相信学生在识记和理解汉字的同时,会从心底由衷地产生对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钦佩之情。
二、字理演示,易学会意字
经过一个学期对象形字的学习,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编者科学地加进了一些会意字的字理图,让学生感悟古人造字六法之妙。会意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它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会意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会意字的形、义、音;再将会意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会意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会意字。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汉字家园》(一)的第一课时,出现了“男、明、休、鲜、泉、看、林、森、从、众”这10个生字的字理图,教学“明”字时,我先是出示生字“明”,让学生读字音,然后问他们字义,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和明亮、光亮有关,那么“明”字由哪些生字组成呢?出示“日”的图片,学生知道太阳能带给我们光明,接着再出示“月”的图片,学生知道月亮也能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光明,继而告诉学生把“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的字义。
三、字理演示,善学指事字
在学习象形字、会意字的基础上,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在《汉字家园》(一)的第二课中又加进了指事字的字理图,比如“本、末、朱、刃、血、尺、寸、甘”这8幅图,借鉴了象形字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学。首先出示汉字的古今字体让学生观察对照,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字理图,感受古人记录汉字的聪慧,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学习汉字的情境中探寻汉字的奥秘。
在教学时出示“木”的字理图,有了之前的象形字基础,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是“木”字,接着我告诉学生当表示树根的意思时,聪明的古人就在图中大树的根部作了一个标记,表示树根的意思,瞧,这就是“本”字,本的原意就是树根,经过汉字的演变,变成了现在的方块字“本”。随着那一声“啊”后,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却思潮澎湃,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识字情境仿佛经历了祖先造字的心路历程——細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汉字的物化过程。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便昭然于学生眼前,文字的内涵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继而化作点点细雨,了无痕迹地内化于学生心中。
纵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呈现了很多编者精心挑选的字理图陪伴孩子们一路成长,通过巧析字理,一个个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每当学完一幅字理图,学生总愿意动笔写写画画,字理识字手写画现已成为班级的语文特色,就让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