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和外在形态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内省修养是一种精神想象,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机械的模仿,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外在的形态是感性的,是存在文化本身气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修养;精神;表现形式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与外在形态关系和他们的相互作用,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是感性的,文化讲究诗意和感性来把握世界,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都以感性的形势体现出来,艺术的使命就是用感性的形象去显示真实的生活。从创作过程看,他具有情感的内在动力,意志,兴趣。情感的随意性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具有文化内省修养。
作品来源于生活,并非完全照搬生活,创作作品是为了传达思想感情,传达思想感情就要发挥想象,想象又具有虚拟性,不真实的艺术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作品的真实,这何文化内省修养没有关联的,不能说有虚构的就是没有内省修养的。
由于群文文化的广泛性,它塑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为欣赏者感官,必须要加以想象。外在形态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凡是心灵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它都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比如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纪事的文体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群文内省修养审美外在形式
我们理解了群文文化内省修养和外在形态的相互关系,我们更要学会在这种关系中审美,人类之所以是人类,除了自然欲求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真善美冲动几乎与生俱来,随着社会文明而与日俱增。我们在审美中可以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递进过程进行。首先感知它的艺术情意,通过感知艺术情意去把握抽象的群文文化形象,才能进行真正的欣赏,最终把握作品的韵味。
当我们把握了群文文化艺术的韵味,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是不够的,还要向深层次的延伸,体味艺术的思想感情,仔细品味,反复琢磨,从而在精神上的得到愉悦。是不是精神愉悦了,我们对群文文化的欣赏也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要想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必须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抽象的、感性的变成实际的、理性的。从更宽一个视野,更深一个层次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产生深入理性领悟和情感共鸣。所以,我们在欣赏群文文化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主体的过程,从而是欣赏者(群众)豁然开朗、赏心悦目、心领神会。
群文文化自醒修养是外在形式的要求
群文文化的艺术修养高度就要求我们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论述: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就是文化的内省修养,出就是文化的主要形态。群众要达到这个艺术境界需要再学习,树立终生学习观。不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有内省的修养都不能表现出来。
更重要的群文文化内省修养与外在形态的完美呈现就是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阵地,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种培训,不也就是提高全民意识觉悟的一种方式方法吗?虽然话说如此,但是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绩。但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开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点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心需要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群文文化建设内省修养与外在表现的趋势
我们知道提高全民素质对于群文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就是文化内省修养与外在形式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化取得的成绩,借鉴西方文化有益的部分,以发展成一种更高的社会文化,这也是群文文化内省修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根据我们观察,在五花八门、纷然杂层的文化中,因内部还外部的原因,出现了狭隘的文化圈,比如清末时期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 海禁,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 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这一政策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也因此中國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孤立的环境对文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圈与圈之间,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关系。
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丢失了,我们必须头脑清晰,眼光长远,准确的定位我们的文化战略部署,也也是群文文化的内心修养比然要求和群文文化外在形式的实际需求。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讲到俄国画家勃留洛夫的故事:一个学生学画画,完成了一幅作品,表面看中规中矩,但仔细看总觉得不对劲,又找不出毛病在哪,于是请教老师。老师先是站在画前思索,思考一会儿,在作品上稍微涂几笔,作品顿时变得更好了。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关注局部,又照顾整体,群文文化建设的内省修养与外在表现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
参考文献:
赵炎国 文学理论教材 岳麓书社 2004
李政 外来文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万伟 群文荟萃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3
中国群众文化史 ---群文系教材 北京人文函授大学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修养;精神;表现形式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与外在形态关系和他们的相互作用,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
群文文化的内省修养特点是感性的,文化讲究诗意和感性来把握世界,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都以感性的形势体现出来,艺术的使命就是用感性的形象去显示真实的生活。从创作过程看,他具有情感的内在动力,意志,兴趣。情感的随意性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具有文化内省修养。
作品来源于生活,并非完全照搬生活,创作作品是为了传达思想感情,传达思想感情就要发挥想象,想象又具有虚拟性,不真实的艺术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作品的真实,这何文化内省修养没有关联的,不能说有虚构的就是没有内省修养的。
由于群文文化的广泛性,它塑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为欣赏者感官,必须要加以想象。外在形态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凡是心灵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它都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比如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纪事的文体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群文内省修养审美外在形式
我们理解了群文文化内省修养和外在形态的相互关系,我们更要学会在这种关系中审美,人类之所以是人类,除了自然欲求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真善美冲动几乎与生俱来,随着社会文明而与日俱增。我们在审美中可以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递进过程进行。首先感知它的艺术情意,通过感知艺术情意去把握抽象的群文文化形象,才能进行真正的欣赏,最终把握作品的韵味。
当我们把握了群文文化艺术的韵味,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是不够的,还要向深层次的延伸,体味艺术的思想感情,仔细品味,反复琢磨,从而在精神上的得到愉悦。是不是精神愉悦了,我们对群文文化的欣赏也就结束了,当然不是。要想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必须进行深刻的领悟,把抽象的、感性的变成实际的、理性的。从更宽一个视野,更深一个层次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产生深入理性领悟和情感共鸣。所以,我们在欣赏群文文化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主体的过程,从而是欣赏者(群众)豁然开朗、赏心悦目、心领神会。
群文文化自醒修养是外在形式的要求
群文文化的艺术修养高度就要求我们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论述: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就是文化的内省修养,出就是文化的主要形态。群众要达到这个艺术境界需要再学习,树立终生学习观。不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有内省的修养都不能表现出来。
更重要的群文文化内省修养与外在形态的完美呈现就是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与文化水平。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阵地,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种培训,不也就是提高全民意识觉悟的一种方式方法吗?虽然话说如此,但是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绩。但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开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点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心需要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群文文化建设内省修养与外在表现的趋势
我们知道提高全民素质对于群文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就是文化内省修养与外在形式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化取得的成绩,借鉴西方文化有益的部分,以发展成一种更高的社会文化,这也是群文文化内省修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根据我们观察,在五花八门、纷然杂层的文化中,因内部还外部的原因,出现了狭隘的文化圈,比如清末时期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 海禁,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 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这一政策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也因此中國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孤立的环境对文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圈与圈之间,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关系。
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丢失了,我们必须头脑清晰,眼光长远,准确的定位我们的文化战略部署,也也是群文文化的内心修养比然要求和群文文化外在形式的实际需求。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讲到俄国画家勃留洛夫的故事:一个学生学画画,完成了一幅作品,表面看中规中矩,但仔细看总觉得不对劲,又找不出毛病在哪,于是请教老师。老师先是站在画前思索,思考一会儿,在作品上稍微涂几笔,作品顿时变得更好了。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关注局部,又照顾整体,群文文化建设的内省修养与外在表现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
参考文献:
赵炎国 文学理论教材 岳麓书社 2004
李政 外来文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万伟 群文荟萃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3
中国群众文化史 ---群文系教材 北京人文函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