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诸葛亮——谈人格品质的重要性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是擅长写作史诗的伟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极度赞扬。杜甫的诗句,倾诉着国人对这位古圣先贤的无比崇仰。
  几乎所有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受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唯有诸葛亮,其生也倍受赞叹,其死也尽享美誉,一千八百多年来,国人对诸葛亮,一直是有口皆碑,古今共仰。
  诸葛亮生前多受美誉。刘备有次向著名隐士司马徽打听人才,司马徽素有“水鉴”之号,极善识人,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徐庶到新野投刘备,受到刘备器重,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让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之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即亲往拜请,遂演出“三顾茅庐”的历史名剧。而当时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还仅是个未出茅庐的27岁小青年,这样一帮人这样倾心于一个未涉世故的青年,足见诸葛亮身上,有着怎样吸引和折服人心的魅力。
  随着诸葛亮走出茅庐,人们对他的爱慕和赞美也就与日俱增。刘备初与之接触,便“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理解,刘备告诉他们:“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二人对诸葛亮也日渐仰慕。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国人更颂之为“一时之杰”。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仕吴,官至大将军,举国“服其宏量”。堂兄诸葛诞仕魏,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名动京师。人们却品评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径直把诸葛亮推崇为无与伦比的时代冠冕。
  诸葛亮死后,人们对之追思不已,同样更是赞美有加。刚一死,各地就纷纷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蜀汉王朝因礼制所限,没有答应,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多少年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汉王朝只好顺从民意而打破礼秩,在今陕西省勉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建祠。
  不仅蜀汉人民如此,邻国吴、敌国魏之士人,也对诸葛无比怀念。吴之大鸿胪张俨毅然代蜀人完成这个任务,所作《默记》多记诸葛亮行事,极尽褒美。在《述佐篇》中,将司马懿同诸葛亮对比,极贬司马懿之“劣”,盛赞诸葛亮之“优”。甚至不惜为诸葛亮编造一篇《后出师表》,以彰诸葛亮之忠。至今盛传的诸葛亮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出自这篇伪作。可以想见,吴人张俨对蜀相诸葛亮崇敬、厚爱到了什么程度!
  汉末魏晋以后,随着正统之争、华夷之争愈演愈烈和政治斗争日益惨烈,政治人物加剧腐败,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也愈来愈高,到《三国演义》问世,诸葛亮更被圣化、神化到极致,过犹不及,以至有点妖化了。
  诸葛亮究竟凭借什么,获得历史这等不同寻常的赞誉?
  细读诸葛亮事迹,就不难发现:一个崇高的人品,完美的人格,粲然巍然,耸立面前,让你不由得不肃然而生敬意。诸葛亮远胜其他历史名人征服人心的强大魅力,正在这里。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表现为一个“忠”字,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忠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和刘备,既是君臣,更是在“汉”字大旗下实现国家统一这个崇高目标结成的挚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和刘备为封建时代的君臣知遇,写下了“稀世一时”的珍贵篇章。特别托孤一幕,堪称绝唱。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王朝,才没有搬演中国古史惯常上演的权臣由专政进而窃位的“保留节目”。而这在当时的魏和吴,却是频频演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
  诸葛亮治蜀,罚虽严而为政仁。一则说其“开诚心,布公道”,再则说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归根到底,所讲的就是一个“仁”字。诸葛亮的仁政,在少数民族政策上表现尤为突出。南征之前,他即采用马谡建议,确定了“服其心而已”的战略方针。战争中,不多杀人,唯服其心。对首乱分子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之感动。这种“以夷制夷”的政策,较之魏和吴纯用武力征服和编管的办法显然进步许多,因此受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真诚拥护。
  诸葛亮英才盖世,也特别重视人才,他选才有慧眼,用人自公心,提拔官吏,不讲门阀不论资历,唯看才德。姜维本是曹魏降将,蒋琬原为县长,费祎乃刘璋亲戚,诸葛亮看出三人皆“社稷之器”,培养,提拔,尽其器能,诸葛亮死后,三人遂继之撑持蜀汉江山三十年。
  持身正,执法平,为政仁,选才公,一个政治家,四者具其一,便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诸葛亮却四者兼备,且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格光辉,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殁后,都生发出强大的折服人心,震慑人魂。
  刘禅曾被人们当作昏君的典型,至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然而,他尊信诸葛亮,一无所疑。不仅诸葛亮在世时,权力一委诸葛亮主宰,而且于诸葛亮死后整整三十年间,一遵诸葛亮遗制,全用诸葛亮选定之人,爱之者用之,恶之者同样用之,不做丝毫变更。这之中,固然有刘禅并不全昏的因素在,但最根本的,还是诸葛亮巨大的人格力量,诱引着、震慑着刘禅,使其自觉不自觉地遵奉着诸葛亮的一切。
  诸葛亮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恒久的感动着历史,给世人震慑,受后人敬仰。他的崇高品质无疑是他立身处世的法宝。一个人受人尊重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折服,外在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去装饰,内在的品格却只能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沉淀。做事先修身,这无疑是我们必须秉承的准则。
其他文献
人类的非常态,是一种特别需要关注的状态,以往历史的拐点,往往出在这种状态下。今后,还要防止旧剧重演。    每个文明单元,在历史的发展阶段,都会有常态和非常态这样两种状态。治,是所谓的常态,也就是人们比较希望的那种状态,大家太平地吃饭,生活,养活孩子。   乱,是所谓的非常态,大家踏实的日子过不成了,一切都在动荡之中,显然,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多数人不希望生活在这种状态。  战争、灾害、瘟疫,只要规
期刊
保血管就是保命  在种地时,只要浇水、施肥、松土做得足,庄稼就能长得好。人类同庄稼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浇水、施肥就相当于人类的食饮,是生存的基本保证,而松土就相当于体育锻炼和疏通经络,只要两者同心协力,人就不容易生病。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温度,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庄稼才能生长,一场寒流下来,生长再旺盛的庄稼也会遭殃,再浇水、施肥、松土,庄稼也不会生长,只有等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种子才
期刊
“你办事,我放心”   成了华国锋领袖地位的重要支柱  自从华国锋拿出毛泽东的手书“你办事,我放心”之后,报刊上铺天盖地宣传这一“最高指示”。毛泽东那张纸条上六个潦草的字,仿佛成了毛泽东“遗诏”,成了华国锋领袖地位的重要支柱。  最可惜的是,毛泽东给华国锋写那六个字的时候,没有摄影记者在场,因此也就没有留下当时的照片。  没有照片,反而成了画家们发挥创作想象力的最好空间。  著名画家刘文西和秦天健
期刊
新调来的谭局长又要搬新家了,大家伙都说要前去好好庆贺庆贺。谭局长正色道,大家去喝一杯喜酒可以,但绝对不准送贺礼,哪怕一盆花也不行,现在正在抓廉政建设,我当一把手的更要带好头、严格要求自己。   搬的那天,果然没人送礼,偶尔有亲戚提来点很一般的礼物,都被谭局长劝说着又提了回去。大家都说谭局长清正廉明,堪称楷模。   过了两天,局办公室的邱主任拉来一台大彩电,谭局长虎着脸说,拉回去。邱主任说,局长,您
期刊
越南危机    由于今年以来市场表现疲软,A股首次公开招股也受到影响    “近来国际上出现所谓‘发展中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全球粮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7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札幌出席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发展中五国领导人集体会晤時发表了重要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的大部分作品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展现女性的政治生活和个人情感。2007年,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天黑前的夏天》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选取常见的旅行题材,讲述了中年女子凯特经历职责与自由的选择之旅并最终实现自我重生的故事。本文试通过对女主人公凯特的分析,深入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女性在面对社会、家庭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郭象对《庄子·大宗师》两处“物之情”的解释前后矛盾,而原文本应涵义一致,都是指自然之道。本文就这个问题详加辨析。  【关键词】之情;不得与;自然之道  《庄子·大宗师》有两处提到“物之情”:  【1】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2】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郭像对这两句注解分别是:  (注句【1】)夫真人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
期刊
【摘要】日本梅泽纪念馆藏河上公注《老子》写本保留了唐钞本的原貌,将其与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及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等相对照,可知以唐本为底本的梅泽本同唐傅奕古本保留了《老子》原始的咏唱性,而中国通行的影宋本河上公注《老子》和通行的王弼注《老子》则把咏唱句式改为散文句式,从而失去了《老子》原始的咏唱性。  【关键词】梅泽本《老子》;咏唱性  我国现存的《老子》流行注本有两大宗,一为王弼注本,一为
期刊
【摘要】满族枕头顶刺绣是发源于明清时期流行于东北满族人之间的刺绣品种,被誉为“现代艺术之母”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长白山区社会的发展,满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习俗、生活习俗的改变,当年的枕头顶刺绣已无人继承,这些珍贵的艺术遗存越来越少,面临消亡。那么,在这种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应该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满族枕头顶
期刊
《国运——南方纪事》  本书从中国南方百年的风云变幻和世事沧桑开始落笔,以邓小平南巡作为主线,以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作为贯穿全书的人物,讲述了广东省大批改革先驱以其不朽的努力使广东成为中国最早的改革试验场。书中以南粤发展的大小事件甚至是市井轶事为纬,编织了一段渗透着广东人民光荣与梦想的岁月,力图探求中国人民奋发自强改变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闪光轨迹,阐释了改革开放在广东珠三角肇始的历史必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