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评价强调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解题策略进行综合评价,但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往往还是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过分强调知识而忽略情感。更有人在面对学生课堂表现不佳或解题出错时,心浮气躁,锱铢必较,致使学生产生挥之不去的课堂焦虑,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削弱。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人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想达成这一目标,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借助得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要知道,任何机械评议、简单比较、过当惩罚的做法,都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遏制他们的成长激情。
有效的数学评价不应该是教师孤傲地检测学生练习的正误,而应该是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养成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在发现学生的差错时,单纯纠正、盲目打压、粗暴处罚,或者将学生陷在题海里让其机械地训练,不光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局限学生的视野,狭隘学生的思维,促成他们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
数学课堂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存在的,必须对学生的当下成长和未来发展负责,数学课上的评价也就不应该过分强化甄别功能,而应该体现出评价的多重指向性,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最高宗旨。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动态化、系统性等特征,而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又会受到智力状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数学水平也就会呈现出多样化、参差不齐的特点。评价如果只是陷于单一性的判断正误,而不能为不同学生制定迥异的评价标准,就会遭遇理性的迷失。
尊重个体差异,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评价,给特殊学生以必要的宽容,应该成为数学课堂评价的准则。只进行横向比较,并且因此施加就事论事式的抱怨、指责和批评,不仅不能促成学生学习上的突破,还会催生他们的自卑心理,以致让他们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旁落成长的信心。改变这种情况的有效办法,就是不能拿统一、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匡定,不使富有魅力的评价陷入程序化的窠臼之中。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收获了怎样的理解,还要观察他们的学习情态,审视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倾听他们的学习见解,思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为他们的精彩发现或瞬间亮点而鼓掌。要实施科学、有效、多元的评价,变群体评价为个体评价,化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从评价中收获快乐体验。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们还要树立超越功利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而不能机械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分数等同起来。数学课堂不仅要为学生应对考试提供知识、能力上的支持,更要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思想、方法、情感上的支撑。社会发展需要多种数学人才,那种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我们不能拿过高的标准去要求,不可用过严的态度去苛责,以致将评价变成学生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摆脱量化的束缚,跳出分数的域限,给学生以相对模糊的评价。要摒弃结果第一、答案至上的评价观念,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诚挚评价,促使他们在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要以承领之心去体察,去关怀,而不能根据结果定奖惩,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遭遇无法承受的课堂难堪。
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也应该成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能够避免学生被动地充当课堂“看客”的情况发生,减少思想偏离课堂的情况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以个性化、多层面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组际评议等方式,让学生在给他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发现问题,懂得用智慧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堂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成了他们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因循,但应该有一定的途径可以探究。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评价行为,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认真思辨评价策略,看一看评价语言是否得体,评价态度能否给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经常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课堂评价行为更加有效,我们就能养成精心雕琢评价行为的习惯,从而将评价做得有趣、得体、温馨,让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人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想达成这一目标,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借助得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要知道,任何机械评议、简单比较、过当惩罚的做法,都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遏制他们的成长激情。
有效的数学评价不应该是教师孤傲地检测学生练习的正误,而应该是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养成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在发现学生的差错时,单纯纠正、盲目打压、粗暴处罚,或者将学生陷在题海里让其机械地训练,不光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局限学生的视野,狭隘学生的思维,促成他们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
数学课堂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存在的,必须对学生的当下成长和未来发展负责,数学课上的评价也就不应该过分强化甄别功能,而应该体现出评价的多重指向性,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最高宗旨。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动态化、系统性等特征,而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又会受到智力状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数学水平也就会呈现出多样化、参差不齐的特点。评价如果只是陷于单一性的判断正误,而不能为不同学生制定迥异的评价标准,就会遭遇理性的迷失。
尊重个体差异,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评价,给特殊学生以必要的宽容,应该成为数学课堂评价的准则。只进行横向比较,并且因此施加就事论事式的抱怨、指责和批评,不仅不能促成学生学习上的突破,还会催生他们的自卑心理,以致让他们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旁落成长的信心。改变这种情况的有效办法,就是不能拿统一、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匡定,不使富有魅力的评价陷入程序化的窠臼之中。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收获了怎样的理解,还要观察他们的学习情态,审视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倾听他们的学习见解,思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为他们的精彩发现或瞬间亮点而鼓掌。要实施科学、有效、多元的评价,变群体评价为个体评价,化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从评价中收获快乐体验。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们还要树立超越功利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而不能机械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分数等同起来。数学课堂不仅要为学生应对考试提供知识、能力上的支持,更要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思想、方法、情感上的支撑。社会发展需要多种数学人才,那种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我们不能拿过高的标准去要求,不可用过严的态度去苛责,以致将评价变成学生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摆脱量化的束缚,跳出分数的域限,给学生以相对模糊的评价。要摒弃结果第一、答案至上的评价观念,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诚挚评价,促使他们在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要以承领之心去体察,去关怀,而不能根据结果定奖惩,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遭遇无法承受的课堂难堪。
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也应该成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能够避免学生被动地充当课堂“看客”的情况发生,减少思想偏离课堂的情况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以个性化、多层面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同桌互评、小组评价、组际评议等方式,让学生在给他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发现问题,懂得用智慧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堂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成了他们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因循,但应该有一定的途径可以探究。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评价行为,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认真思辨评价策略,看一看评价语言是否得体,评价态度能否给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经常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课堂评价行为更加有效,我们就能养成精心雕琢评价行为的习惯,从而将评价做得有趣、得体、温馨,让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