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鲁承业主任将四位一体的养生思想融入治疗之中,倡导人们要通过均衡饮食,心境平和,适度的运动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健康长寿。
【关键词】鲁承业主任;四位一体养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25-01
鲁承业主任从医四十余年,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主任将养生分为四个部分:合理的饮食、精神的舒畅、适度的运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位一体,就如同一张桌子的四个支柱缺一不可。以下对鲁承业主任的“四位一体”养生思想进行初步的探析。
“四位一体”养生理论的依据
鲁承业主任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基础上的。相对于疾病的治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同时也阐述了最早的养生理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生命应顺应天道,尊重自然规律“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始于父母精卵的结合,随天地阴阳之变化而生,自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调合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协调才能圆满地完成生命的全过程,即:生、长、壮、老、已。就如《老子》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一部分:合理的饮食
在饮食方面主任更加推崇素食。素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以文字记载为凭早在周时代就开始了。《墨子•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出处。”“古之民”上溯到周朝即有“素食”之说。④《大戴礼记》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③说明素食使人聪明,头脑清明。《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强调我们常吃的稻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米等是养育生命的主要力量来源。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到“每时不要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⑤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多膏粱厚味,饮食平衡被打破,各种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越来越早的出现在疾病谱中,因此主任认为对于素食的认知应被提到更高的高度。食物扶助后天脾胃之气,同时滋养先天肾中的精气,正确合理的利用食物才能使身体充实健康。
第二部分:精神的调养
鲁主任认为当今社会,精神因素在病因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属于中医郁病范畴的疾病越来越多,精神的调养成为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古人强调“养病先养性,养性先修心。”,主任认为中国古典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对养性、修心理论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中医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提出“道法中庸,万事有节”,“君子先慎乎德”,“以德立身,坦荡处事”。《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都与《黄帝内经》所说的“无恚嗔之心,无思虑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同理。
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恬淡虚无。《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②,生命不是长生不死的,生命之体当强壮的时期过去后,就必然会进入衰老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若违反规律,在未强之时或正值强时,妄自逞强,花费过多的精力,体力则不合于道,生命就会提早衰亡。老子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②与《黄帝内经•素问》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志闲而少欲”,“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同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到“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佛教对中医的修心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法的修持分为小乘、大乘、密乘三部分,小乘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学”指禅定而言,通过静坐而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使心中杂念消失,动静如一。《童蒙止观•治病第九》中提出“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息心和悦,众病即瘥﹍﹍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①。心境的清明使身体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考验。
第三部分:适度的运动
对于运动养生主任提倡使用本土的传统项目如:八段锦、五禽戏、养生太极拳等。《内经》中提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适度的,持之以恒的形体运动,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对于养生运动方面道家有着独特的见解,早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后世将各种行之有效的道家导引、气功、按摩等方法系统总结成书如:明•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养生导引法》等。这些方法相较于现代运动的强身而言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真正做到健身延寿,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四部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相应”是中医基本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体的五脏、九窍、关节都与天地相通,是以人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才能使寿命得以延续,调养身体也要取法天的八风之纪(八大节气)和地的五行之理。
小结: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戕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干扰以及蛇虫、外伤、房室的耗损都会使身体产生疾病,缩短这一过程。鲁承业主任将其四位一体的养生理念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将防、治、康复融为一体教会患者将养生、保健的方法科学地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使自身与社会、自然保持协调平衡,让身体中的脏腑、气血、经络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使之不形成疾病,而达到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参考文献:
[1]薛公忱主编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3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二次印刷
[2]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自编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名著选读(供养生康复专业用)刘占文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
[3]韦大文素食养生说略 [J]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6年03期 [4]梅榛素食——佛教养生的智慧 [J]科学养生 2009年12期
[5]张建伟 李继明《论语》中的中医养生思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
【关键词】鲁承业主任;四位一体养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25-01
鲁承业主任从医四十余年,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主任将养生分为四个部分:合理的饮食、精神的舒畅、适度的运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位一体,就如同一张桌子的四个支柱缺一不可。以下对鲁承业主任的“四位一体”养生思想进行初步的探析。
“四位一体”养生理论的依据
鲁承业主任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基础上的。相对于疾病的治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同时也阐述了最早的养生理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生命应顺应天道,尊重自然规律“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始于父母精卵的结合,随天地阴阳之变化而生,自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调合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协调才能圆满地完成生命的全过程,即:生、长、壮、老、已。就如《老子》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一部分:合理的饮食
在饮食方面主任更加推崇素食。素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以文字记载为凭早在周时代就开始了。《墨子•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出处。”“古之民”上溯到周朝即有“素食”之说。④《大戴礼记》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③说明素食使人聪明,头脑清明。《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强调我们常吃的稻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米等是养育生命的主要力量来源。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到“每时不要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⑤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多膏粱厚味,饮食平衡被打破,各种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越来越早的出现在疾病谱中,因此主任认为对于素食的认知应被提到更高的高度。食物扶助后天脾胃之气,同时滋养先天肾中的精气,正确合理的利用食物才能使身体充实健康。
第二部分:精神的调养
鲁主任认为当今社会,精神因素在病因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属于中医郁病范畴的疾病越来越多,精神的调养成为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古人强调“养病先养性,养性先修心。”,主任认为中国古典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对养性、修心理论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中医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提出“道法中庸,万事有节”,“君子先慎乎德”,“以德立身,坦荡处事”。《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都与《黄帝内经》所说的“无恚嗔之心,无思虑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同理。
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恬淡虚无。《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②,生命不是长生不死的,生命之体当强壮的时期过去后,就必然会进入衰老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若违反规律,在未强之时或正值强时,妄自逞强,花费过多的精力,体力则不合于道,生命就会提早衰亡。老子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②与《黄帝内经•素问》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志闲而少欲”,“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同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到“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佛教对中医的修心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法的修持分为小乘、大乘、密乘三部分,小乘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其中“定学”指禅定而言,通过静坐而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使心中杂念消失,动静如一。《童蒙止观•治病第九》中提出“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息心和悦,众病即瘥﹍﹍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①。心境的清明使身体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考验。
第三部分:适度的运动
对于运动养生主任提倡使用本土的传统项目如:八段锦、五禽戏、养生太极拳等。《内经》中提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适度的,持之以恒的形体运动,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对于养生运动方面道家有着独特的见解,早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后世将各种行之有效的道家导引、气功、按摩等方法系统总结成书如:明•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养生导引法》等。这些方法相较于现代运动的强身而言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真正做到健身延寿,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四部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相应”是中医基本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体的五脏、九窍、关节都与天地相通,是以人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才能使寿命得以延续,调养身体也要取法天的八风之纪(八大节气)和地的五行之理。
小结: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戕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干扰以及蛇虫、外伤、房室的耗损都会使身体产生疾病,缩短这一过程。鲁承业主任将其四位一体的养生理念贯穿于临床治疗之中,将防、治、康复融为一体教会患者将养生、保健的方法科学地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使自身与社会、自然保持协调平衡,让身体中的脏腑、气血、经络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使之不形成疾病,而达到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参考文献:
[1]薛公忱主编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3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二次印刷
[2]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自编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名著选读(供养生康复专业用)刘占文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
[3]韦大文素食养生说略 [J]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6年03期 [4]梅榛素食——佛教养生的智慧 [J]科学养生 2009年12期
[5]张建伟 李继明《论语》中的中医养生思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