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在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急流勇进。但在冷静地思考之后,也隐约感到似乎有“不祥之兆”,如教学中过于强调“新”,过于追求“前卫”,过于时兴“否定”,而置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于不顾。因此,处在“浪尖”上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有必要作些反思,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自主与导引的关系
自主性学习是“新语文”在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等,是我们在时下的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导引呢?我看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来就不应该离开教师的导引。我们说,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而小学生又恰恰是“无知”的,所以很容易发生“意外”和出现“差错”,这当然就需要教师作及时的正确的导引,以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另外,小学生尽管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对事物的“好恶喜厌”,但毕竟“幼小”,难免存有“随意”和“粗野”,这就需要教师作些适当的点拨与提示。比如说,在读课文时,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说,课文难道就没有一种需要正确把握的“情脉”吗?这是不是需要“点一点”?所以说,自主与导引必须“合二而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性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二、多元与取舍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我觉得这条“建议”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许“多元”实际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在此建议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确实都“活”得多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故弄玄虚地玩“多元”,动不动就提些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如“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救人的办法?”“除了曹冲讲的那种称象方法之外,你还可以想出别的更好的方法吗?”甚至还有“赖宁的死、刘胡兰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之类的问题。每当听到这样的发问,笔者就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些课文的教学非得要提这样的问题吗?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问题时,我们能不能作些必要的“取舍”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已经进入到“多元”的学习情景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评判,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取舍呢?比如“称象”那个问题,除了“往船上装石头”(曹冲的办法)之外,学生还想出了 “往船上装人”等办法。很明显,“装人”比起“装水”和“装泥沙”来,要巧妙得多。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如果能够做到“多元”了之后再加以“取舍”,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三、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厂矿、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
但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冷落”了相处已久的真正的课堂。学生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多数还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这40分钟,如何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和细细地探究。许多有见地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作为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充实饱满,令人感动不已;更有许多有建树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独树一帜,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的课堂教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发扬光大吗?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要将生活与课堂对立起来,也没有“我存你亡”的用意,只是强调两者必须统一。其实,课堂本身就是生活。不少语文教师竭力争取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对此,我们应当热烈鼓掌!
四、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当今来说,“创新”一词获得了高频率的使用,也获得了众多仁人志士的向往与追求。自从“创新教育”提出以来,教育界便风起云涌,“磨刀霍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育究竟如何创新而孜孜以求。语文教育自然不甘示弱。其间,我们已经目睹到不少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如问题设计得精妙,板书设计得精美,媒体设计得精致,活动设计得精巧,话语设计得精练,等等。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也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但笔者还是觉得应当注意到创新与务实的关系,创新一定要在务实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创新使课堂变得更实。比如说,课堂上某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看看是否有必要;突破常规来设计教学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课堂上活动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把握控制……
我很赞赏朱作仁教授曾经提出过的“大三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和“小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教学的确应该“实”为先!这如同造房子,牢固、坚固(实)都没有做到,美观、别致(新)有何用?因此我要说,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是一种要求,务实也是一种要求,而且是更高的一种要求。
(河北省邱县香城固中心总校)
一、自主与导引的关系
自主性学习是“新语文”在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等,是我们在时下的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导引呢?我看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来就不应该离开教师的导引。我们说,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而小学生又恰恰是“无知”的,所以很容易发生“意外”和出现“差错”,这当然就需要教师作及时的正确的导引,以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另外,小学生尽管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对事物的“好恶喜厌”,但毕竟“幼小”,难免存有“随意”和“粗野”,这就需要教师作些适当的点拨与提示。比如说,在读课文时,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说,课文难道就没有一种需要正确把握的“情脉”吗?这是不是需要“点一点”?所以说,自主与导引必须“合二而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性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二、多元与取舍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我觉得这条“建议”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许“多元”实际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在此建议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确实都“活”得多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故弄玄虚地玩“多元”,动不动就提些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如“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救人的办法?”“除了曹冲讲的那种称象方法之外,你还可以想出别的更好的方法吗?”甚至还有“赖宁的死、刘胡兰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之类的问题。每当听到这样的发问,笔者就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些课文的教学非得要提这样的问题吗?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问题时,我们能不能作些必要的“取舍”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已经进入到“多元”的学习情景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评判,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取舍呢?比如“称象”那个问题,除了“往船上装石头”(曹冲的办法)之外,学生还想出了 “往船上装人”等办法。很明显,“装人”比起“装水”和“装泥沙”来,要巧妙得多。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如果能够做到“多元”了之后再加以“取舍”,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三、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厂矿、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
但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冷落”了相处已久的真正的课堂。学生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多数还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这40分钟,如何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和细细地探究。许多有见地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作为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充实饱满,令人感动不已;更有许多有建树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独树一帜,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的课堂教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发扬光大吗?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要将生活与课堂对立起来,也没有“我存你亡”的用意,只是强调两者必须统一。其实,课堂本身就是生活。不少语文教师竭力争取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对此,我们应当热烈鼓掌!
四、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当今来说,“创新”一词获得了高频率的使用,也获得了众多仁人志士的向往与追求。自从“创新教育”提出以来,教育界便风起云涌,“磨刀霍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育究竟如何创新而孜孜以求。语文教育自然不甘示弱。其间,我们已经目睹到不少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如问题设计得精妙,板书设计得精美,媒体设计得精致,活动设计得精巧,话语设计得精练,等等。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也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但笔者还是觉得应当注意到创新与务实的关系,创新一定要在务实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创新使课堂变得更实。比如说,课堂上某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看看是否有必要;突破常规来设计教学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课堂上活动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把握控制……
我很赞赏朱作仁教授曾经提出过的“大三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和“小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教学的确应该“实”为先!这如同造房子,牢固、坚固(实)都没有做到,美观、别致(新)有何用?因此我要说,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是一种要求,务实也是一种要求,而且是更高的一种要求。
(河北省邱县香城固中心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