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它明确提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在这一新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纠正忽视职业关键能力的偏向呢?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以辩论赛、“晋江工匠精神”、“晋江之美”等语文学习活动为例,论述“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立足核心素养,聚焦职业关键能力”这一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职业关键能力;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35-02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1]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宠”。新一轮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实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
教育部中职语文课标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倪文锦指出:“当下,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强化人的素养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注重学科育人价值,需要确立并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2]那么,中职语文在新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之上呢?“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中职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其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
一、厘清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3]。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课标的定义大体一致,同样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方面。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不同之处是职业需要,中职语文的立足点除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所需要的语文。
中职语文以“职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所谓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分为职业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或称为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是指除了专业能力外的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建华博士在《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中把“职业关键能力”界定为“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信息处理与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而中职教育现状有过于偏重职业专业能力而忽视职业关键能力的偏向。这种偏向在中职公共课程如中职语文等中表现尤其明显。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正是纠偏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以辩论赛为入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关键能力。笔者尝试组织辩论赛等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4]。
(一)辩论赛辩题的确立
辩题由学生自主选择,选题时遵循结合职业特点、联系实际,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等原则。如有的专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选定辩题,如“理性爱国重在政府的正确引导还是重在人民的自我认知”“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学校教育或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还是主要在于自我修身”等。又如学前教育班确立“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还是专业技能比师德更重要”等与职业有关的辩题。还有其他专业以“学习比实践重要或实践比学习重要”“文化传承更重要或文化创新更重要”“全才更适合社会竞争或专才更适合社会竞争”等为辩题。这些辩题都是由学生分组按照选题原则去确立,学生自主选题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二)辩论赛活动环节
辩论赛活动环节分为“初露锋芒”“锋芒毕露”“谁与争锋”“风起云涌”四个环节。下面以学前专业的学生辩论赛活动为例,论述这四个环节的实施过程。
首先确立辩题——“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还是专业技能比师德更重要”。学生分两大组抽辩题,再由各组经过挑选组成辩论队,其他人为辩论队收集、整理资料及后勤等。最终由班级投票挑选五位学生组成评委团,一位学生担任主持人。
(1)“初露锋芒”环节。正反双方一辩用三分钟陈述自己的观点即立辩,二辩、三辩各抒己见,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正方从古代的孔子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近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個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及当代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多角度论述“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这一观点。
(2)“锋芒毕露”环节。正反双方相互提问,“攻辩”“守辩”交替进行辩论,上演群雄逐鹿,将辩论赛推向高潮。如反方提出: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怎么能当一位合格的教师?即使是有师德,照样也是误人子弟。
(3)“谁与争锋”环节。正反方四辩从多角度、深层次、多方面总结各方观点的利弊。如正方四辩从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层面阐述师德的重要性,反驳反方的观点,进一步有力地论证己方的观点。 (4)“风起云涌”环节。学生观众踊跃向双方提问,并针对双方的论述提出尖锐的问题。辩手耐心一一解答,在解答中再次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辩论赛对核心素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作用
倪文锦博士提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5]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牢固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聚焦职业关键能力。辩论赛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三、立足本地,提升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晋江相互交融、相映生辉。笔者利用本地丰富的、多元的文化资源,开展多种中职语文实践活动。
(一)“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
笔者结合中职语文专题1(新闻和通讯)和专题2(传记和回忆录)在各班级开展 “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职业精神,中职生应学习“工匠精神”,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分组确定采访“晋江工匠”名单,收集整理相关材料。一组结合专题1,写好采访稿,联系“晋江工匠”进行人物专访,并撰写新闻稿和人物通讯。另一组结合专题2,在采访相关人物之后,为“晋江工匠”撰写“小传”。学生通过采访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的朱爱芳、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的兰应树、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的宋庆明等“晋江工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晋江版工匠精神。
“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和发扬“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活动加强了中职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升了职业关键能力[6]。
(二)“晋江之美”语文实践活动
晋江古街、古桥、古寺、古韵、“古早味”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笔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结合专题 9(调查和策划),组织一场“晋江之美”语文实践活动。首先编制“晋江之美”调查问卷,到晋江图书馆收集资料,再到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撰写《晋江之美》调研报告和宣传“晋江之美”的策划书。
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7]。
四、结语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目的都是获得技术知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关键能力并不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的专属。作为公共课的中职语文课程也要把焦点聚焦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中职语文课程要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立足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只有聚焦职业关键能力,课程才能实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质的飞跃,实现中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2016-12-30.
[2]倪文锦.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 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2.
[4]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學,2014.
[5]倪文锦.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N].光明日报,2015-10-20(15).
[6]赵凤华.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语文学,2015(8):163-164.
[7]孙立辉.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39-40.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职业关键能力;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35-02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1]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宠”。新一轮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实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
教育部中职语文课标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倪文锦指出:“当下,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强化人的素养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注重学科育人价值,需要确立并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2]那么,中职语文在新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之上呢?“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中职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其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
一、厘清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3]。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课标的定义大体一致,同样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方面。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不同之处是职业需要,中职语文的立足点除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所需要的语文。
中职语文以“职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所谓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分为职业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或称为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是指除了专业能力外的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建华博士在《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中把“职业关键能力”界定为“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信息处理与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而中职教育现状有过于偏重职业专业能力而忽视职业关键能力的偏向。这种偏向在中职公共课程如中职语文等中表现尤其明显。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正是纠偏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以辩论赛为入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关键能力。笔者尝试组织辩论赛等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4]。
(一)辩论赛辩题的确立
辩题由学生自主选择,选题时遵循结合职业特点、联系实际,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等原则。如有的专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选定辩题,如“理性爱国重在政府的正确引导还是重在人民的自我认知”“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学校教育或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还是主要在于自我修身”等。又如学前教育班确立“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还是专业技能比师德更重要”等与职业有关的辩题。还有其他专业以“学习比实践重要或实践比学习重要”“文化传承更重要或文化创新更重要”“全才更适合社会竞争或专才更适合社会竞争”等为辩题。这些辩题都是由学生分组按照选题原则去确立,学生自主选题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二)辩论赛活动环节
辩论赛活动环节分为“初露锋芒”“锋芒毕露”“谁与争锋”“风起云涌”四个环节。下面以学前专业的学生辩论赛活动为例,论述这四个环节的实施过程。
首先确立辩题——“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还是专业技能比师德更重要”。学生分两大组抽辩题,再由各组经过挑选组成辩论队,其他人为辩论队收集、整理资料及后勤等。最终由班级投票挑选五位学生组成评委团,一位学生担任主持人。
(1)“初露锋芒”环节。正反双方一辩用三分钟陈述自己的观点即立辩,二辩、三辩各抒己见,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正方从古代的孔子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近现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個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及当代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多角度论述“师德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这一观点。
(2)“锋芒毕露”环节。正反双方相互提问,“攻辩”“守辩”交替进行辩论,上演群雄逐鹿,将辩论赛推向高潮。如反方提出: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怎么能当一位合格的教师?即使是有师德,照样也是误人子弟。
(3)“谁与争锋”环节。正反方四辩从多角度、深层次、多方面总结各方观点的利弊。如正方四辩从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层面阐述师德的重要性,反驳反方的观点,进一步有力地论证己方的观点。 (4)“风起云涌”环节。学生观众踊跃向双方提问,并针对双方的论述提出尖锐的问题。辩手耐心一一解答,在解答中再次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辩论赛对核心素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作用
倪文锦博士提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5]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牢固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聚焦职业关键能力。辩论赛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三、立足本地,提升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晋江相互交融、相映生辉。笔者利用本地丰富的、多元的文化资源,开展多种中职语文实践活动。
(一)“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
笔者结合中职语文专题1(新闻和通讯)和专题2(传记和回忆录)在各班级开展 “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职业精神,中职生应学习“工匠精神”,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分组确定采访“晋江工匠”名单,收集整理相关材料。一组结合专题1,写好采访稿,联系“晋江工匠”进行人物专访,并撰写新闻稿和人物通讯。另一组结合专题2,在采访相关人物之后,为“晋江工匠”撰写“小传”。学生通过采访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的朱爱芳、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的兰应树、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的宋庆明等“晋江工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晋江版工匠精神。
“晋江工匠精神”语文实践活动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和发扬“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活动加强了中职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升了职业关键能力[6]。
(二)“晋江之美”语文实践活动
晋江古街、古桥、古寺、古韵、“古早味”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笔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结合专题 9(调查和策划),组织一场“晋江之美”语文实践活动。首先编制“晋江之美”调查问卷,到晋江图书馆收集资料,再到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撰写《晋江之美》调研报告和宣传“晋江之美”的策划书。
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7]。
四、结语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目的都是获得技术知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关键能力并不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的专属。作为公共课的中职语文课程也要把焦点聚焦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中职语文课程要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立足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只有聚焦职业关键能力,课程才能实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质的飞跃,实现中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2016-12-30.
[2]倪文锦.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 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2.
[4]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學,2014.
[5]倪文锦.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N].光明日报,2015-10-20(15).
[6]赵凤华.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语文学,2015(8):163-164.
[7]孙立辉.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