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羌帖兑换券的发行背景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羌帖”流入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凡买本铺之货,并不付银,俱给羌帖,小民等欲不卖给,尤恐致失两国之谊”。①与此同时,“羌帖”还渗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到1875年以后,黑龙江省瑷珲县几乎为“羌帖”所独占。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初年(注:1875年为光绪元年)瑷珲商贾行用皆系俄帖,华商购办货物必须以银易帖,始可易货。以至边界数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数百万”。②
1898年随着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建立分行和中东铁路开筑,俄人大量流入,并且逐渐操纵了哈尔滨地方的行政权,黑龙江境内“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费、与俄人交易以及铁路地段内的税捐缴纳,强制使用“羌帖”,于是,“羌贴”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车则只收羌帖,……持中国钱不能行用,反须加价以买羌帖,……俄元只重五钱零,其价反高于七钱二、三华元”。③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统计,东北“羌帖”流通量约在1亿卢布以上,其中仅哈尔滨就有4000万,中东铁路沿线6000万,流通在南满和津、沪的尚且不计在内。其总额约占全俄卢布流通量的1/16以上。④其后,“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据当时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载:“北满一带卢布流通额,共为四万万,第就滨江一埠而言,据一般人观察,其数约有二万万,其它如黑河、满洲里沿边各处,亦约有二万万云”。⑤流入辽宁的卢布也在数千万元以上。至于带到关内的则“遍及直、鲁、苏、豫之僻乡”。⑥马寅初先生也曾对在中国流通的“羌帖”数量进行估计,他说:“中国受羌帖的损失,有人统计过,说有二万万至三万万之巨,数目虽不能确定,但至少总在二万万以上,是敢肯定的”。⑦1924年,中俄恢复国交会议时,中国方面调查,国人所存“羌帖”数额为82.87亿卢布。1926年3月10日《北京日报》报道,据中俄会议筹备处专门委员会总核结果,中国各机关、公私团体暨个人方面存俄钞总数为12677.2万卢布。⑧就连中东铁路局主编的《满洲杂志》也对“羌帖”入侵中国的事实供认不讳:东北的“货币流通已经完全受卢布影响了,无论在铸币以及纸币方面都是这样”。“在修筑铁路的5年时期,卢布的价值,较之不合规格的银元更为稳定。在通境的经济结算中,卢布占着统治地位。一切交易,不仅在中东铁路沿线,而且在内地其他许多地方,也使用卢布。农村居民在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或纸币中,宁愿吸收卢布,特别在储存货币的时候”。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昔日横行于市的“羌帖”几成废纸,此时,国币哈大洋券正在酝酿发行阶段,东北各地商会等地方组织为了接济市场找零及流通需要,陆续发行了一些可与“羌帖”兑换的临时辅币券和存票。这些纸币设计形式与正式纸币相同,也以“元”、“角”、“分”为计算单位(个别票券直接以卢布为单位),最小面额为半角(或5分),最大面额为100元。但其共同特点是都与各种“羌帖”有固定比价,这一特点足以反映当时东北地区受“羌帖”的影响之深。
二 滨江商会临时辅币和临时存票
滨江商会的前身为滨江公益会,创办于1901年(光绪27),系经官厅批准的哈埠地区最早一个商会性质的组织,它实质是一个官商之间的联络机构,其所属的商工企业不过百家。1908年2月(光绪34年),依照清廷《商会法》规定,滨江公益会正式改称为商会。因当时道外地区称滨江县,隶属于吉林省管辖,而吉林省这时设立商务总会,故滨江商会的全称为“吉林省滨江县商务分会”,负责人称作“会长”。1913年(民国2年),奉命改称为“吉林省滨江县商会”,并将会长改称为“总理”。1918年(民国7年),依照民国《商会法》的规定,工业、商业的经营者均可加入工商会为会员,并将“总理”改称为“会长”。当时经会员选举,张泮为会长,李明远为副会长,并设会董若干人。
滨江商会为接济市面零币短缺,曾于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行羌帖兑换券。
1.滨江商会临时辅币券
1917年,滨江商会开始发行临时辅币,面额有半角(封底图1)、1角、2角、5角4种 ,其中,1角券有“民国六年十月”和“民国六年十二月”两种版别,后者票面中间面额四角印有“新换票版”四字(封底图2)。这些票券分别由福升笔店(半角券)、滨江工艺教养所(民国六年十月版1角券)和滨江墨林堂(民国六年十二月版1角券、2角券、5角券)三家印刷厂印制,均为横式印刷。正面印有楼阁、山水和火车等图案,上方印有手写体券名“滨江商会发行临时辅币”,左侧竖印年份,右侧印有字号,字以千字文排序,号码为红色或黑色4位阿拉伯数字。下方印有“足拾角兑换羌帖壹元”字样。背面印有发行声明:“本埠市面向系流通羌洋,近因零币缺乏,市面滞塞,本会为维持钱法起见,特发行半角、一角、二角、五角四种小票,以资接济,一俟钱法充足,再由本会如数收回,以防毛滥,特此声明”。此套票券设计和印制都非常精美。
2.滨江商会临时存票
1919年,滨江商会又发行了1元、3元(封底图3)、5元、10元(封底图4)4种临时存票。此套票券分别由滨江墨林堂(1元券)和忠廷石印局(3、5、10元券)印制,票券色调较深,格调古板,除1元券有山水大楼图外,其他票券均为花纹图案。正面上方印有“滨江商会发行临时存票”券名,左侧竖印“民国八年造”字样,右侧印有千字文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字号,字为红色,号有红、黑两种,下方印有“此票足一千元、二百五十元俄帖兑付”字样。背面印有发行说明,但1元券和3、5、10元券说明内容详略不同:1元券说明为“本埠现因羌币毛荒,零币缺乏,金融奇紧,周转不灵,甚至大小帖兑换任意加价,钱法如此紊乱,商业前途何堪设想?本会为调剂金融平价兑换起见,特发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临时存票四种,以资接济。此种存票准以一千元或二百五十元大帖来会兑换,不折不扣,与老帖一律行使,倘有不肖奸徒仿行伪造,一经查出定即送官惩究不贷,特此声明”。此项说明清楚地阐述了当时滨江地区羌帖贬值情况和大小羌帖兑换混乱情形,也表白了滨江商会发行此项临时存票的目的。3、5、10元券的说明较简略,“本会为维持市面,调剂金融,特呈准发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临时存票四种,以资接济,倘有不肖奸徒私行伪造,一经查出,定即送官惩究不贷”。
三 哈尔滨总商会临时存票
哈尔滨总商会的前身是“哈尔滨商业公所”,成立于1901年,1908年改称哈尔滨总商务会,地址设于哈尔滨埠头区(今道里区),1916年根据民国《商会法》将哈尔滨商务总会改称为哈尔滨总商会。
哈尔滨总商会于1919年5月发行了5角、1元、3元(封底图5)、5元(封底图6)、10元(封底图7)5种面额的临时存票。此套票券设计风格一致,颜色搭配合理,均由哈尔滨永远石印局印制,正面中间印有门楼、城景和山水,面值分列两侧,上方印有“哈尔滨总商会临时存票”券名,下方印有“此票照第二条兑换羌帖”(第二条内容即“满足羌帖二百五十或一千元始能执换”)字样。背面印有“哈尔滨总商会发行临时存票条例”四条:“第一条,现因哈市零币缺乏不便找付,特由本总会公议决定发行此项临时存票五种,即五角、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者为限;第二条,此项临时存票须满足羌帖二百五十元或一千元始能执换;第三条,油烂涂抹难辨真假者不能执换;第四条,如有变造假造者送官究办”。
注释:
①《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全宗号20,目录号7,案卷号1275。
②万福麟编《黑龙江志稿》1901年版。
③黑龙江档案馆藏:《黑龙江交涉局道员王昌炽条陈》。
④侯树彤《东三省金融概论》第108页,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版。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第229页,1919年版。
⑥佟灿章《东三省金融币制论》第104页。
⑦《马寅初讲演集》中《中俄经济上之关系》第204页,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另见《近百年帝国主义在华发行纸币概况》第173页。
⑧《黑龙江省志•金融志》第3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⑨杨培新著《华俄道胜银行与欧亚大陆第一桥》第67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责任编辑 于放)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羌帖”流入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凡买本铺之货,并不付银,俱给羌帖,小民等欲不卖给,尤恐致失两国之谊”。①与此同时,“羌帖”还渗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到1875年以后,黑龙江省瑷珲县几乎为“羌帖”所独占。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初年(注:1875年为光绪元年)瑷珲商贾行用皆系俄帖,华商购办货物必须以银易帖,始可易货。以至边界数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数百万”。②
1898年随着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建立分行和中东铁路开筑,俄人大量流入,并且逐渐操纵了哈尔滨地方的行政权,黑龙江境内“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费、与俄人交易以及铁路地段内的税捐缴纳,强制使用“羌帖”,于是,“羌贴”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车则只收羌帖,……持中国钱不能行用,反须加价以买羌帖,……俄元只重五钱零,其价反高于七钱二、三华元”。③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统计,东北“羌帖”流通量约在1亿卢布以上,其中仅哈尔滨就有4000万,中东铁路沿线6000万,流通在南满和津、沪的尚且不计在内。其总额约占全俄卢布流通量的1/16以上。④其后,“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据当时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载:“北满一带卢布流通额,共为四万万,第就滨江一埠而言,据一般人观察,其数约有二万万,其它如黑河、满洲里沿边各处,亦约有二万万云”。⑤流入辽宁的卢布也在数千万元以上。至于带到关内的则“遍及直、鲁、苏、豫之僻乡”。⑥马寅初先生也曾对在中国流通的“羌帖”数量进行估计,他说:“中国受羌帖的损失,有人统计过,说有二万万至三万万之巨,数目虽不能确定,但至少总在二万万以上,是敢肯定的”。⑦1924年,中俄恢复国交会议时,中国方面调查,国人所存“羌帖”数额为82.87亿卢布。1926年3月10日《北京日报》报道,据中俄会议筹备处专门委员会总核结果,中国各机关、公私团体暨个人方面存俄钞总数为12677.2万卢布。⑧就连中东铁路局主编的《满洲杂志》也对“羌帖”入侵中国的事实供认不讳:东北的“货币流通已经完全受卢布影响了,无论在铸币以及纸币方面都是这样”。“在修筑铁路的5年时期,卢布的价值,较之不合规格的银元更为稳定。在通境的经济结算中,卢布占着统治地位。一切交易,不仅在中东铁路沿线,而且在内地其他许多地方,也使用卢布。农村居民在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或纸币中,宁愿吸收卢布,特别在储存货币的时候”。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昔日横行于市的“羌帖”几成废纸,此时,国币哈大洋券正在酝酿发行阶段,东北各地商会等地方组织为了接济市场找零及流通需要,陆续发行了一些可与“羌帖”兑换的临时辅币券和存票。这些纸币设计形式与正式纸币相同,也以“元”、“角”、“分”为计算单位(个别票券直接以卢布为单位),最小面额为半角(或5分),最大面额为100元。但其共同特点是都与各种“羌帖”有固定比价,这一特点足以反映当时东北地区受“羌帖”的影响之深。
二 滨江商会临时辅币和临时存票
滨江商会的前身为滨江公益会,创办于1901年(光绪27),系经官厅批准的哈埠地区最早一个商会性质的组织,它实质是一个官商之间的联络机构,其所属的商工企业不过百家。1908年2月(光绪34年),依照清廷《商会法》规定,滨江公益会正式改称为商会。因当时道外地区称滨江县,隶属于吉林省管辖,而吉林省这时设立商务总会,故滨江商会的全称为“吉林省滨江县商务分会”,负责人称作“会长”。1913年(民国2年),奉命改称为“吉林省滨江县商会”,并将会长改称为“总理”。1918年(民国7年),依照民国《商会法》的规定,工业、商业的经营者均可加入工商会为会员,并将“总理”改称为“会长”。当时经会员选举,张泮为会长,李明远为副会长,并设会董若干人。
滨江商会为接济市面零币短缺,曾于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行羌帖兑换券。
1.滨江商会临时辅币券
1917年,滨江商会开始发行临时辅币,面额有半角(封底图1)、1角、2角、5角4种 ,其中,1角券有“民国六年十月”和“民国六年十二月”两种版别,后者票面中间面额四角印有“新换票版”四字(封底图2)。这些票券分别由福升笔店(半角券)、滨江工艺教养所(民国六年十月版1角券)和滨江墨林堂(民国六年十二月版1角券、2角券、5角券)三家印刷厂印制,均为横式印刷。正面印有楼阁、山水和火车等图案,上方印有手写体券名“滨江商会发行临时辅币”,左侧竖印年份,右侧印有字号,字以千字文排序,号码为红色或黑色4位阿拉伯数字。下方印有“足拾角兑换羌帖壹元”字样。背面印有发行声明:“本埠市面向系流通羌洋,近因零币缺乏,市面滞塞,本会为维持钱法起见,特发行半角、一角、二角、五角四种小票,以资接济,一俟钱法充足,再由本会如数收回,以防毛滥,特此声明”。此套票券设计和印制都非常精美。
2.滨江商会临时存票
1919年,滨江商会又发行了1元、3元(封底图3)、5元、10元(封底图4)4种临时存票。此套票券分别由滨江墨林堂(1元券)和忠廷石印局(3、5、10元券)印制,票券色调较深,格调古板,除1元券有山水大楼图外,其他票券均为花纹图案。正面上方印有“滨江商会发行临时存票”券名,左侧竖印“民国八年造”字样,右侧印有千字文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字号,字为红色,号有红、黑两种,下方印有“此票足一千元、二百五十元俄帖兑付”字样。背面印有发行说明,但1元券和3、5、10元券说明内容详略不同:1元券说明为“本埠现因羌币毛荒,零币缺乏,金融奇紧,周转不灵,甚至大小帖兑换任意加价,钱法如此紊乱,商业前途何堪设想?本会为调剂金融平价兑换起见,特发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临时存票四种,以资接济。此种存票准以一千元或二百五十元大帖来会兑换,不折不扣,与老帖一律行使,倘有不肖奸徒仿行伪造,一经查出定即送官惩究不贷,特此声明”。此项说明清楚地阐述了当时滨江地区羌帖贬值情况和大小羌帖兑换混乱情形,也表白了滨江商会发行此项临时存票的目的。3、5、10元券的说明较简略,“本会为维持市面,调剂金融,特呈准发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临时存票四种,以资接济,倘有不肖奸徒私行伪造,一经查出,定即送官惩究不贷”。
三 哈尔滨总商会临时存票
哈尔滨总商会的前身是“哈尔滨商业公所”,成立于1901年,1908年改称哈尔滨总商务会,地址设于哈尔滨埠头区(今道里区),1916年根据民国《商会法》将哈尔滨商务总会改称为哈尔滨总商会。
哈尔滨总商会于1919年5月发行了5角、1元、3元(封底图5)、5元(封底图6)、10元(封底图7)5种面额的临时存票。此套票券设计风格一致,颜色搭配合理,均由哈尔滨永远石印局印制,正面中间印有门楼、城景和山水,面值分列两侧,上方印有“哈尔滨总商会临时存票”券名,下方印有“此票照第二条兑换羌帖”(第二条内容即“满足羌帖二百五十或一千元始能执换”)字样。背面印有“哈尔滨总商会发行临时存票条例”四条:“第一条,现因哈市零币缺乏不便找付,特由本总会公议决定发行此项临时存票五种,即五角、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者为限;第二条,此项临时存票须满足羌帖二百五十元或一千元始能执换;第三条,油烂涂抹难辨真假者不能执换;第四条,如有变造假造者送官究办”。
注释:
①《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全宗号20,目录号7,案卷号1275。
②万福麟编《黑龙江志稿》1901年版。
③黑龙江档案馆藏:《黑龙江交涉局道员王昌炽条陈》。
④侯树彤《东三省金融概论》第108页,上海太平洋国际学会1931年版。
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东三省经济调查录》第229页,1919年版。
⑥佟灿章《东三省金融币制论》第104页。
⑦《马寅初讲演集》中《中俄经济上之关系》第204页,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另见《近百年帝国主义在华发行纸币概况》第173页。
⑧《黑龙江省志•金融志》第3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⑨杨培新著《华俄道胜银行与欧亚大陆第一桥》第67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责任编辑 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