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碑文看关帝历史文化演进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帝庙是祭祀关羽的庙宇,关帝碑记是各地记录关羽生平事迹、精神气节、信仰、祭祀等有关活动的碑文,也是伴随着关羽信仰的兴起而产生的。现存的嘉峪关碑铭、碑文记述了嘉峪关关帝庙的兴建原因、经过、显灵事迹等重大事件,并对关羽的生平事迹、功绩等进行了评说,碑铭中关帝庙的称谓变化也反映了关帝在历代被崇拜加封的演变。
  关键词:嘉峪关碑文;关帝庙;文化信仰
  1 从碑文看关帝庙修建原因及修缮情况
  关帝庙在明中期前称“玄帝庙”或“武安王庙”,清代改称“关帝庙”。嘉峪关关帝庙大概为明代中期所建,据《嘉峪关碣记》碑铭记载,“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向北筑基,重建庙一所。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碑文中提到的重建的庙就是原建于嘉峪关内城中的玄帝庙。谈及关帝庙的兴建缘由,明人钱福在其《文章辨体汇选·义勇武安王庙碑记》中记载:“刚明正大之气,人人同得以为人者,虽或屈抑于一时,而终将感发悼痛,积之久而不可自已,然后吾心之神若有见焉,而神若有所答焉,此庙祀之所由设也。”由此可见,关羽为忠义而死,人们修建庙宇来祭祀他,大概是关帝庙初建的始因。嘉峪关关帝庙的修建原因除上述作为民众崇拜和祭祀的场所外,还和封建王朝的神化利用有关,重点是突出关帝信仰而达到守土固疆的目的。这一点从《重修武安王庙》碑记中可以得到印证:“酒泉西,古创嘉峪关,乃华夷天限,西面长城,北门锁钥也。关治东创始,是关创建汉寿亭壮缪义勇武安王庙,所以保障此关以永吉者也。”碑文中的记载说明在边关修筑关帝庙是因为关羽一身正气、忠勇仁义,有他的神明在边关护佑,必定能永保安宁。这是封建王朝对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神化利用的结果。
  嘉峪关关帝庙始建的具体年代不详,最早记载关帝庙修建情况的史料见于《嘉峪关碣记》碑记,载:“皇明肃州卫嘉峪山关内,居中第,旧有玄帝庙……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委镇董(监)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祠居下隘,恭虔叩请,三卜俱吉。遂协心捐资,移建于关南城上,向北筑基,重建庙一所。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金饰辉煌,神威炫耀,凡有祷事必应。因立碣以记其颠末。”可见,玄帝庙是早于光华楼和柔远楼存在于内城中的。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李端澄在内城修建光华楼和柔远楼时从内城迁移至东瓮城东墙外,由“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可知,这次修庙只是把原有的玄帝庙搬迁到了另外的位置,是对玄帝庙的一次修缮,并不是始建。所以嘉峪关内城旧有的玄帝庙修建于何时,还需进一步考证。
  嘉峪关关帝庙除了在明正德元年(1506)被迁建,之后还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一次是在明万历六年(1578),嘉峪关关帝庙被重修过一次。据《重修武安王庙碑记》记载:“酒泉西,古创嘉峪关,乃华夷天限……是关创建汉寿亭壮缪义勇武安王庙,所以保障此关以永吉者也。酒泉佘工讳动,别号东泉。持行忠孝事神恤民,罔不竭诚。万历六年,膺承天眷,命守斯关,驻麾是地,诣竭神庙。”碑文记载,万历六年(1578),酒泉人佘东泉“诣竭”武安王庙(即关帝庙),“睹其规模狭隘,像仪矮卑,心既谦然而欲新之”“遂捐俸资,鸠工抡林……易移庙制,另创圣像,稽列侍翊。凡卑者高焉,损者新焉,恢弘其殿宇,周固其垣墉,轩豁直邃”“时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夏六月金川朽庠玉峰邹国相叩首书丹”。上述碑文从发起人、筹资人、修缮目的、修缮规模、前后历时等方面,详细记载了明万历六年(1578)在原址基础上对关帝庙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改扩建修缮。
  清嘉庆年间,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发现圣庙因年代久远而色彩暗淡、神像残损,萌发重修之心,于是带头捐资重修,使之焕然一新。《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载:“第圣像旧系装画五彩,历年久远,未免暗淡无色,天棚马殿山门旗台两廊彩壁并满堂神像均已剥蚀,有心者不能不触目而心感矣。予同乡熊公蜀西人,职膺游府数载于兹,概然倡首,营中官兵共捐俸饷,本关善士往来宦商随缘乐助,爰于丁卯夏兴工,戊辰秋告竣。”这次的修缮较明万历年间的那次修缮的规模要小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相隔的这200多年间,关帝庙进行过几次不同规模的修缮,所以基本保持了原貌。根据《光绪四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的记载,关帝庙在清晚期也有过维修,但是碑面损坏,记述不详。所以嘉庆年间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这次重修是有证可考的最后一次重修。
  2 从碑文看关帝加封史
  嘉峪关关帝庙的碑文也反映了关公的封号曾由武安王变为关帝。《三国志》中的关羽只是一位封建军阀混战时的英雄,建安五年(200)被封为汉寿亭侯。蜀汉后主景耀三年(260)追封谥号壮缪侯。宋徽宗曾先后加封其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封其为义勇武安王。《重修武安王庙碑记》载:“公之用心之城,可谓尽善者矣!即其历履忠勤,自持孝义,自淑仁爱,是敷深有感于武安王之匡扶大汉,贯日之忠贞,凌云之节义,千古之英风,万年之正气者。”可见明代以前称呼这个庙是为武安王庙的。元代继承宋时封号,但重点突出其“义勇”“英烈”庙号。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封关羽为寿亭侯,“建汉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阳……与历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诸庙并列,通称十庙云。”至明万历中期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关羽的崇奉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了边疆安宁、四夷无扰、朝野安定、有精神所依,明神宗朱翊钧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自此,关帝之称便沿用了下来。
  到清朝時期,关羽崇拜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清军入关后,为稳固满族在汉族地区的统治,关羽的“忠、义、神、勇”精神甚至被神化,受到广泛尊崇,关帝庙也遍布城乡。关帝神像除了供奉在神庙外,平民百姓也家家户户都供奉关帝神像。顺治元年(1644),“建关帝庙于地安门外宛平县之东,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顺治九年(1652),“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秋仲月祭关帝成了清代祭祀典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从碑文看关帝信仰
  嘉峪关《重修武安王庙碑记》碑记载:“举关商民士卒子来趋效,各竭其力。”“其所以虔诚而新是庙者,所以崇神而为民正,所以彰王之忠义于千万古而不磨,俾后之尊崇忠义之者,蒙王之佑,霂王之庇,亦于千万世而不穷者也。公之心其远哉,仁其深哉!是为记。”由此可见,关公被神化乃至被历代推崇加封,都是民间和封建王朝对关公崇拜的结果。而崇拜的根源便是关公的“忠、义、神、勇”精神,崇拜的形式主要有演戏、祭拜、祈报、修庙等。戏台是演剧酬神的场所,嘉峪关关帝庙正对南面有一座古戏楼,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所建,戏楼正上方悬有匾额,上题“义正乾坤”,这块四字匾额可以说是对关帝精神的高度概括。每逢关公诞辰或重要节日,或当地人们有重要的祈求,都会在祭祀的同时在古戏楼演戏,以表示对关帝精神的尊崇和寄托。《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载:“……士民商贾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关圣庙,每逢朔望及庆祝之期,馨香恪荐,演剧献牲,神喜人欢”,反映了上至官兵,下至民众都极为崇拜关公,人们会在农历初一、十五自发举行演戏、供奉祭品等各种祭拜典礼。碑文同时反映了因嘉峪关地处干燥少雨的西北,而当地人们视关羽为一方保护神,所以设酒献牲以祭拜关帝,并捐钱修庙以祈其赐福降雨,足见人们对关帝虔诚的崇奉信仰。
  4 结语
  嘉峪关现存碑文为我们展现了关帝庙修建历史和关帝信仰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从侧面反映了关羽的“忠、义、神、勇”形象被神化,乃至被封建王朝所利用,在守土固疆和凝聚人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关帝文化对嘉峪关历史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史料。
  参考文献
  [1]李应魁.肃镇华夷志校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生贵,王世雄.肃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嘉峪关志》编纂委员会.嘉峪关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包诗卿.明代关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05.
  [5]焦磊.关羽神圣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关帝庙为核心[J].济南:山东大学,2008.
其他文献
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68件流失英国文物成功追索回国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一同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陆琼主持新闻发布会。关强介绍,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历时10个月,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
期刊
摘 要: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学活动,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青少年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文章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好青少年研学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  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清晰,教育活动在博物馆日常活动中的占比逐渐攀升。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和设计,而平面设计又在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文章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平面设计引导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平面设计工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和建议,推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平面设计;博物馆;教育活动;应用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包括特殊主题的临时展览配套教育活
期刊
摘 要: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九旒冕是1971年在山东省邹城市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作为唯一可见的明初冕的实物,弥足珍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章对九旒冕进行赏析,介绍了九旒冕的出土情况,探究古代章服之美,阐述衣裳的起源和古代旒冕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九旒冕;章服;旒冕之制  九旒冕,1971年山东省邹城市鲁荒王墓出土,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所制,由旒(liú)、綖(y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例,对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包括“云游国子监”“北京孔庙国子监碑刻及石碑保护”“太学生的大学生活”与“太学生召集令”系列直播,以及与可口可乐旗下“酷儿”品牌合作的“穿越国子监”等云游活动的前期策划与后期观众反馈进行分析,希望为博物馆今后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直播;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数据分析  博物馆的本质,从某种层面上说,其部分功能与媒体
期刊
摘 要:启门图是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最早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尤盛于宋金。笔者通过梳理山东汉、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认为二者虽表现手法及语境随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图像的直观形态和体现的丧葬观念没有改变,即山东地区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由汉代发展而来。  关键词:启门图;汉;宋、金、元;墓葬;山东地区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常见的装饰题材,其载体以墓葬为多。延续时间自两汉迄于明清,乃至民国,尤盛于宋
期刊
摘 要:山西博物院借助于“分众教育”的理念,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营造出适合他们自身需求的参观氛围,同时丰富定制体验活动,让不同观众的观展感受不同。文章以山西博物院为例,按观众的年龄加以区分,进行省级博物馆“分众教育”的探索实践,以期为博物馆的多元化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分众教育;山西博物院  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作为公益性单位,其教育和传播职能
期刊
摘要:古画是珍贵的文物,具备优质的艺术欣赏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但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污损、虫蛀及发霉等情况,必须对古画进行修复处理。颜料是古画美感呈现的重要载体,在古画修复中全色属于主要环节之一,在破损或者褪色的部位填涂颜色相同的颜料,以維持原画作的艺术效果。文章主要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中国古画矿物颜料的光谱混合模型,以期对古画修复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画;矿
期刊
摘 要:鸟纹造型是青铜器纹饰艺术中的一大分支,虽然各地区之间的鸟纹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政治、宗教和艺术,具有相当深厚的内涵。鸟纹不仅仅是青铜器上的符号,还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图腾。1984年在铜陵市铜官区出土的龙耳鸟纹鉴,是东周时期鸟纹作为外部装饰器物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从商周时期的鸟纹出发,浅谈鸟纹这一特殊符号的源流及发展,再对铜
期刊
摘 要:我国古代铜镜博大精深,在浩瀚的铜镜之海中,鄂爾多斯博物馆馆藏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从中选出一面做研究,从铜镜照进唐代鄂尔多斯地区社会,了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理解各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合形成今天的中华文化、中华之魂。  关键词:唐代;铜镜;海兽葡萄纹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含义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