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西博物院借助于“分众教育”的理念,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营造出适合他们自身需求的参观氛围,同时丰富定制体验活动,让不同观众的观展感受不同。文章以山西博物院为例,按观众的年龄加以区分,进行省级博物馆“分众教育”的探索实践,以期为博物馆的多元化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分众教育;山西博物院
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作为公益性单位,其教育和传播职能受其重视程度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博物馆单一的展示功能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公众教育和公众服务已成为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如果将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那么教育职能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分众化”一词来源于媒体,即指受众从所有大众群体转向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分众化作为顺应市场分流、以观众信息需求不同为变量对市场进行细分的一种手段,已成功运用在包括博物馆的各个领域。细分受众的层次,确定每个层次的定位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的宣传和教育模式。博物馆的展览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群体的需求,这就需要博物馆将部分展览对准部分特定观众的需求进行策划。
近年来,国内的大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已经利用博物馆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始在“分众教育”上积极探索并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博物馆“分众教育”有观众目标清晰明确的优势,可根据年龄、职业等观众群体的某项细分特征,对布展、解说和互动体验活动等过程进行对应的调整,使观众享受教育的过程,达到最优的教育信息传播效果。山西博物院以各类团体参观为契机,以各项传统节日为触发点,进行“分众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今后更多的“分众教育”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分众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博物馆教育注重观察、引导和启发,同时为全民的终身教育提供一条途径。博物馆的陈列和布展是博物馆开展群众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利用现有的馆内陈列和通过现有展品进行展览再造,是“分众教育”策划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大众的传统意识中,博物馆为世人皆可参观,参观后都会有所收获,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群体观展的角度不同,传统的大众教育模式对各层次观众的教育效果皆不佳。“分众教育”的理念是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细分,尤其要借助网络大数据的优势,打造符合某一特定观众群体的特殊展览,或者针对不同的观众对解说词和解说方式进行调整。“分众教育”模式将改变原有大众化教育的单项知识输出模式,为观众提供层次分明、不同体验的差异化教育服务,尤其注重特定观众群体的反馈和互动,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通过“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历史专题展览,充分展示了古代山西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为保持这些基本陈列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将基本陈列展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同时大力引进馆外资源,根据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推出“分众教育”模式的特展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在馆内教育部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分众教育”互动体验活动陆续开展,结合当前流行的新媒体和“互联网+”互动环节,山西博物院的“分众教育”实践迈向了新的阶段。
2 “分众教育”开展的过程实践
基于目前国内博物馆流行的“分众教育”分类法,山西博物院依然按照观众的年龄对所有观众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3~18岁为少年儿童观众,19~60岁为成年观众,60岁以上为老年观众。根据山西博物院历年参观预约统计信息发现,约72%的参观者为少年儿童观众,约10%为成年观众,约18%为老年观众群体。在成年观众群体中,有80%以上是与少年儿童一同预约购票,说明大多数成年人进入博物馆的目的是陪同少年儿童参观展览。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则是选择人员相对较少的工作日进行参观、浏览时间较长的群体。在立足于观众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山西博物院各展品的特点,区分各年龄阶层的知识结构和参观目的,从每项展品入手寻找其兴趣点和知识点,策划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这就是“分众教育”的实践过程。在“分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与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做好前期的观众需求调研工作,真正做到不仅在形式上“分众”,而且在教育内容上做到区分。
2.1 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践
从观众大数据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是山西博物院教育实践的主要对象,博物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教育角色,现如今许多城市已将博物馆列为“第二课堂”打卡地。博物馆参观有利于少年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拓宽自身的視野。少年儿童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浓厚,常规的历史文化解说和单向式的知识灌输让其很难接受,枯燥的说教模式常常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山西博物院从2007年起,举办“小小讲解员团队”系列活动,通过“我是文明小使者”“拓展训练”和“初识晋魂”等课程的体验,开发了“晋享巡游棋之纵览山博”游戏教具,从独特的角度,在棋盘中寻找晋文化中的精美文物;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真正领略“晋魂”文化的精髓,快乐地学习,做到寓教于乐。2013年开始将“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常规化,使他们成为晋文化宣传和守护的重要使者。在儿童专区开设了手工制陶工艺和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体验区,尤其手工制陶项目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2020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北朝小报DIY”和“小小壁画师体验活动”,一个活动是根据北朝小报的内容,前往展厅参观寻找,并在活动场地中利用现场绘画材料完成自己小报的制作;另一个活动则是通过电子触摸屏的游戏界面创作一幅自我风格的壁画。这些活动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小朋友。用新颖事物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运用视频、画面和语音等多方位刺激,使小朋友在娱乐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高年龄段的青少年朋友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渐接近于成年人,有一定的辩证逻辑思维,他们的学习不仅需要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同时需要将展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展览的思维闭环。为了能很好地满足高年龄段青少年朋友的求知欲,山西博物院近年来举办了“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明特展”“马约里卡之约—意大利陶瓷艺术特展”,这些展览通过对某一领域素材的重新组合,满足青少年朋友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愿望。通过临时展览,让青少年朋友有机会对世界文明史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让观展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同时开展“厚植爱国情怀,从爱我家乡开始”等主题活动,通过手绘文物、文写文物、微博互动等方式,加深青少年朋友对于文物的了解,带来最直观的教育效果。在春节期间,针对高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了春节传统非遗节俗互动体验,通过剪纸、剪窗花、木版年画印制等体验环节,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鼠”一“鼠”二的北朝壁画,邂逅北朝跳跳鼠,感受北朝人民的流行风尚,穿越时空,了解古代文化,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在“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举办期间,博物馆结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举办了“寻踪安第斯”定向活动,运用展厅的布局,选取各类特色展品,形成随机的夺宝小组,通过现场抽取线索卡,完成既定的寻宝任务。活动以青少年视角进行路线设计,并通过“寻踪”“信息翻译官”“我说你猜”“神奇画笔”四个关卡的设置,将特展的知识点植入其中,让青少年了解特展背后的安第斯文明。 2.2 成年观众的教育实践
成年观众参观博物院的目的与少年儿童有所不同,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除了陪伴小朋友外,更多是对历史文化的真正热爱,希望提升自己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由于成年人的时间并不充裕,山西博物院运用网上展厅的模式,将经典特展制作成虚拟展厅,使成年观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观看展览,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重复播放自己喜欢的部分。据统计,自网上虚拟展厅上线以来,日均播放量在1000次左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迎来了网上观展的高峰。成年观众需要不定期地开展知识拓展讲座,注重特展与讲座的结合,辅以文物修复模拟操作等实践体验活动,提升他们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的能力。
山西博物院以晋商文化作为切入点,邀请博物院的资深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吸引成年观众定期走进博物馆,定期进行知识文化的重构。时常改变讲座的模式,从专家讲变成专家和观众一起讲,再到小规模的专业面对面对话,这些形式都体现了“分众教育”的魅力,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满意度。博物院在官网上积极转载文物相关视频,如央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截取其中讲述晋国文物的部分内容,使成人观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历史,了解国宝文物。同时在山西博物院社教之家微信公眾号上开展“互联网+教育”,如千古寒食等互动留言活动,将寒食节这种现代人已基本遗忘的节日习俗、相关古诗重新学习、讨论,通过互动活动,让成年观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着重提出了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异同,使传统文化和习俗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中秋节期间进行“中秋小知识”有奖竞猜,通过线上小游戏,让观众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线下举办“天涯共此时”祝福卡活动,观众领取并投递,向亲戚朋友传递思念和中秋的祝福,让大家不要遗忘这种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拉近博物院与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2.3 老年观众的教育实践
老年观众是博物院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身体情况较为特殊、时间通常较为充裕,所以需要制订不同的观展策略。部分老年人为了打发业余时间喜爱长时间地待在某一场所进行学习和娱乐,除老年大学外,博物馆同样承担起了丰富老年观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任,很多老年人跟年轻人上班一样,大多数业余时间都在博物院内进行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山西博物院在各个展厅设立了无障碍通道,还利用扩声器等设备照顾听力不太好的老年观众。对于常规的博物馆陈列,大多数老年观众由于腿脚、体力和多次参观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兴趣不大。老年观众一般喜欢书画方面的展览,山西博物院根据老年观众的诉求,在主馆四层设立了专门的书画展厅,定期举办各类书画特展。
在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山西博物院与老军营一社区的老年观众较为集中的社区共同举办“你身边的博物馆”走近你身边活动。通过馆藏青铜器复制品讲解和五彩粽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的社区老年朋友参与博物馆的活动。类似的社区活动在每年都将不定期举办,活动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生动,还注重老年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感,拉近了与社区中老年朋友的距离,让他们时刻觉得博物馆就在他们的身边。
3 结语
“分众教育”使山西博物院的公共教育职能更加细分、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在“分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山西博物院必须紧抓历史机遇,借鉴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的实践经验,通过与其他博物馆和机构建立长期的资源共享机制,打造适合“分众教育”的资源生态链和长效机制。随着国家对学生“第二课堂”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逐渐重视,博物馆需继续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各年龄段的观众吸引进博物馆,将博物馆的活动送进学校和社区,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紧密结合的方式,必将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的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实践,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6):119-123.
[2]刘丽,李晓丹,王丹,等.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201-203,214.
[3]郑奕.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J].东南文化,2018(1):116-121.
[4]马文.论定位教育与分众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8):5,13.
[5]邢致远,李晨.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分众化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3(3):57-63.
关键词:博物馆;分众教育;山西博物院
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作为公益性单位,其教育和传播职能受其重视程度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博物馆单一的展示功能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公众教育和公众服务已成为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如果将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那么教育职能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分众化”一词来源于媒体,即指受众从所有大众群体转向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分众化作为顺应市场分流、以观众信息需求不同为变量对市场进行细分的一种手段,已成功运用在包括博物馆的各个领域。细分受众的层次,确定每个层次的定位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的宣传和教育模式。博物馆的展览即使再完美,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群体的需求,这就需要博物馆将部分展览对准部分特定观众的需求进行策划。
近年来,国内的大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已经利用博物馆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始在“分众教育”上积极探索并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博物馆“分众教育”有观众目标清晰明确的优势,可根据年龄、职业等观众群体的某项细分特征,对布展、解说和互动体验活动等过程进行对应的调整,使观众享受教育的过程,达到最优的教育信息传播效果。山西博物院以各类团体参观为契机,以各项传统节日为触发点,进行“分众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今后更多的“分众教育”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分众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博物馆教育注重观察、引导和启发,同时为全民的终身教育提供一条途径。博物馆的陈列和布展是博物馆开展群众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利用现有的馆内陈列和通过现有展品进行展览再造,是“分众教育”策划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大众的传统意识中,博物馆为世人皆可参观,参观后都会有所收获,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群体观展的角度不同,传统的大众教育模式对各层次观众的教育效果皆不佳。“分众教育”的理念是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细分,尤其要借助网络大数据的优势,打造符合某一特定观众群体的特殊展览,或者针对不同的观众对解说词和解说方式进行调整。“分众教育”模式将改变原有大众化教育的单项知识输出模式,为观众提供层次分明、不同体验的差异化教育服务,尤其注重特定观众群体的反馈和互动,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通过“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历史专题展览,充分展示了古代山西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为保持这些基本陈列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将基本陈列展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同时大力引进馆外资源,根据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推出“分众教育”模式的特展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在馆内教育部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分众教育”互动体验活动陆续开展,结合当前流行的新媒体和“互联网+”互动环节,山西博物院的“分众教育”实践迈向了新的阶段。
2 “分众教育”开展的过程实践
基于目前国内博物馆流行的“分众教育”分类法,山西博物院依然按照观众的年龄对所有观众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3~18岁为少年儿童观众,19~60岁为成年观众,60岁以上为老年观众。根据山西博物院历年参观预约统计信息发现,约72%的参观者为少年儿童观众,约10%为成年观众,约18%为老年观众群体。在成年观众群体中,有80%以上是与少年儿童一同预约购票,说明大多数成年人进入博物馆的目的是陪同少年儿童参观展览。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则是选择人员相对较少的工作日进行参观、浏览时间较长的群体。在立足于观众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山西博物院各展品的特点,区分各年龄阶层的知识结构和参观目的,从每项展品入手寻找其兴趣点和知识点,策划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这就是“分众教育”的实践过程。在“分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与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做好前期的观众需求调研工作,真正做到不仅在形式上“分众”,而且在教育内容上做到区分。
2.1 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践
从观众大数据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是山西博物院教育实践的主要对象,博物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教育角色,现如今许多城市已将博物馆列为“第二课堂”打卡地。博物馆参观有利于少年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拓宽自身的視野。少年儿童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浓厚,常规的历史文化解说和单向式的知识灌输让其很难接受,枯燥的说教模式常常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山西博物院从2007年起,举办“小小讲解员团队”系列活动,通过“我是文明小使者”“拓展训练”和“初识晋魂”等课程的体验,开发了“晋享巡游棋之纵览山博”游戏教具,从独特的角度,在棋盘中寻找晋文化中的精美文物;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真正领略“晋魂”文化的精髓,快乐地学习,做到寓教于乐。2013年开始将“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常规化,使他们成为晋文化宣传和守护的重要使者。在儿童专区开设了手工制陶工艺和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体验区,尤其手工制陶项目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2020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北朝小报DIY”和“小小壁画师体验活动”,一个活动是根据北朝小报的内容,前往展厅参观寻找,并在活动场地中利用现场绘画材料完成自己小报的制作;另一个活动则是通过电子触摸屏的游戏界面创作一幅自我风格的壁画。这些活动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小朋友。用新颖事物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运用视频、画面和语音等多方位刺激,使小朋友在娱乐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高年龄段的青少年朋友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渐接近于成年人,有一定的辩证逻辑思维,他们的学习不仅需要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同时需要将展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展览的思维闭环。为了能很好地满足高年龄段青少年朋友的求知欲,山西博物院近年来举办了“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明特展”“马约里卡之约—意大利陶瓷艺术特展”,这些展览通过对某一领域素材的重新组合,满足青少年朋友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愿望。通过临时展览,让青少年朋友有机会对世界文明史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让观展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同时开展“厚植爱国情怀,从爱我家乡开始”等主题活动,通过手绘文物、文写文物、微博互动等方式,加深青少年朋友对于文物的了解,带来最直观的教育效果。在春节期间,针对高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了春节传统非遗节俗互动体验,通过剪纸、剪窗花、木版年画印制等体验环节,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鼠”一“鼠”二的北朝壁画,邂逅北朝跳跳鼠,感受北朝人民的流行风尚,穿越时空,了解古代文化,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在“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举办期间,博物馆结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举办了“寻踪安第斯”定向活动,运用展厅的布局,选取各类特色展品,形成随机的夺宝小组,通过现场抽取线索卡,完成既定的寻宝任务。活动以青少年视角进行路线设计,并通过“寻踪”“信息翻译官”“我说你猜”“神奇画笔”四个关卡的设置,将特展的知识点植入其中,让青少年了解特展背后的安第斯文明。 2.2 成年观众的教育实践
成年观众参观博物院的目的与少年儿童有所不同,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除了陪伴小朋友外,更多是对历史文化的真正热爱,希望提升自己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由于成年人的时间并不充裕,山西博物院运用网上展厅的模式,将经典特展制作成虚拟展厅,使成年观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观看展览,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重复播放自己喜欢的部分。据统计,自网上虚拟展厅上线以来,日均播放量在1000次左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迎来了网上观展的高峰。成年观众需要不定期地开展知识拓展讲座,注重特展与讲座的结合,辅以文物修复模拟操作等实践体验活动,提升他们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的能力。
山西博物院以晋商文化作为切入点,邀请博物院的资深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吸引成年观众定期走进博物馆,定期进行知识文化的重构。时常改变讲座的模式,从专家讲变成专家和观众一起讲,再到小规模的专业面对面对话,这些形式都体现了“分众教育”的魅力,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满意度。博物院在官网上积极转载文物相关视频,如央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截取其中讲述晋国文物的部分内容,使成人观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历史,了解国宝文物。同时在山西博物院社教之家微信公眾号上开展“互联网+教育”,如千古寒食等互动留言活动,将寒食节这种现代人已基本遗忘的节日习俗、相关古诗重新学习、讨论,通过互动活动,让成年观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着重提出了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异同,使传统文化和习俗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中秋节期间进行“中秋小知识”有奖竞猜,通过线上小游戏,让观众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线下举办“天涯共此时”祝福卡活动,观众领取并投递,向亲戚朋友传递思念和中秋的祝福,让大家不要遗忘这种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拉近博物院与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2.3 老年观众的教育实践
老年观众是博物院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身体情况较为特殊、时间通常较为充裕,所以需要制订不同的观展策略。部分老年人为了打发业余时间喜爱长时间地待在某一场所进行学习和娱乐,除老年大学外,博物馆同样承担起了丰富老年观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任,很多老年人跟年轻人上班一样,大多数业余时间都在博物院内进行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山西博物院在各个展厅设立了无障碍通道,还利用扩声器等设备照顾听力不太好的老年观众。对于常规的博物馆陈列,大多数老年观众由于腿脚、体力和多次参观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兴趣不大。老年观众一般喜欢书画方面的展览,山西博物院根据老年观众的诉求,在主馆四层设立了专门的书画展厅,定期举办各类书画特展。
在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山西博物院与老军营一社区的老年观众较为集中的社区共同举办“你身边的博物馆”走近你身边活动。通过馆藏青铜器复制品讲解和五彩粽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的社区老年朋友参与博物馆的活动。类似的社区活动在每年都将不定期举办,活动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生动,还注重老年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感,拉近了与社区中老年朋友的距离,让他们时刻觉得博物馆就在他们的身边。
3 结语
“分众教育”使山西博物院的公共教育职能更加细分、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在“分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山西博物院必须紧抓历史机遇,借鉴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的实践经验,通过与其他博物馆和机构建立长期的资源共享机制,打造适合“分众教育”的资源生态链和长效机制。随着国家对学生“第二课堂”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逐渐重视,博物馆需继续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各年龄段的观众吸引进博物馆,将博物馆的活动送进学校和社区,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紧密结合的方式,必将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的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实践,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6):119-123.
[2]刘丽,李晓丹,王丹,等.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201-203,214.
[3]郑奕.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J].东南文化,2018(1):116-121.
[4]马文.论定位教育与分众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8):5,13.
[5]邢致远,李晨.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分众化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3(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