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曾建有西夏王朝,与宋、辽三足鼎立,历史长达190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那高高耸立的西夏王陵,让人想起党项族在这里开创过—个辉煌的时代。代表西夏文化的灵武窑在银川市西南方向,高速公路半个小时可到达。沿途可见蜿蜒起伏的明代长城,下了高速公路,顺着用岩石垒成的干涸沟底,来到当地人称为“磁窑堡”的灵武窑。
我们攀登而上,山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烽火台,是这里的制高点。在干沟的西侧断崖上是厚达2~4米的瓷片堆积层和数座馒头窑炉残迹,堆积成山的瓷片,一堆连着一堆,成为一个个曲线玲珑的小山丘,跌宕起伏,蔚为大观。向南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沙漠边横卧着一座座带有远古文化气息的瓷片山丘,使原本荒芜的沙漠,有了陪衬,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古瓷片脉搏的跳动,聆听古瓷片呼吸的声音。窑址紧贴着沙漠,千百年来却未被吞噬掉,当笔者目瞪口呆地望着人工与大自然巧妙结合时,心里充满了喝彩声。这片荒滩,就是神秘的西夏瓷窑遗址所在地。不远处是煤矿区,装满煤炭的各种大卡车不时发出轰鸣声。
198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著名的黑城遗址收集到一些宋元时期的瓷片。这些瓷片的特征,既不同于南方瓷窑产品,也有别于北方瓷器。考古人员从出土的两只大瓮分析认为,如此巨大的瓷器绝非远途运输之物。猜测古窑址不会离得太远。明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瓷窑山,灵州东北六十里,为陶冶之所。”当地专家根据这段史料进行了考察并发现了灵武窑。1984年7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马文宽先生率领考古队员来到灵武,把磁窑堡遗址作为研究西夏瓷历史的突破口。1984年至1986年,考古队经过3次系统发掘,共清理西夏窑炉3座、西夏瓷器作坊8座、元代瓷器作坊1座、清代窑炉1座。出土瓷器、瓷具、窑具共3000余件,同时发掘出大量墨书西夏文瓷片、墨书汉文西夏年款的瓷片和西夏钱币。这里烧制的瓷器属西夏、元朝两代,其中以西夏时期的数量最多。考古学者确认灵武窑遗址是宁夏境内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西夏瓷窑。
党项族建立西夏王国以来,统治者热衷于学习汉文化,国力强盛,四出侵扰宋朝边境,地盘不断扩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还拥有自己的文字,由此西夏进入了鼎盛时期。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了灵州城,把都城迁来此地,定名为西平府。1023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从灵州迁往银川,定名为兴庆府。此后,西平、兴庆二府被称为西夏王国的东西两京。1038年,李元吴建立大夏国,仍然定都兴庆府。灵州距兴庆府不足50公里,是西夏王国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西夏大型瓷窑建在灵州(灵武),自在情理之中。
西夏是强悍的党项民族建立的王朝,曾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搏战六次,使这位曾征服世界的英雄最终死在这块土地上。西夏王朝于1227年被元军所灭,元军采取极端的报复手段,烧掉了王陵,挖掘了祖坟,砸碎所有石碑,毁灭西夏文化,致使人们今天无法搞清楚这些西夏王陵里安葬的究竟是哪几位王爷。
西夏统治者在汉化过程中对汉族统治者的奢华生活极力模仿。日常生活中使用高质量的瓷器,修建豪华宫殿、陵园、寺庙和宅院也需要大量的瓷质建筑材料。西夏境内缺乏金属矿产,铁、铜、锡矿极少,无法生产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少量金属,首先用于战争所需的兵器,尽管西夏王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冶金制造业。西夏人不得不用瓷器来代替金属器,西夏境内大量使用宋代钱币就是最好的见证。发展瓷业是西夏国一项重要的经济战略。
窑场选址在灵武决非偶然,尽管它地处沙漠边缘,但这里地下蕴藏着丰富煤矿,燃料充沛;山上有高岭石质泥岩,这是天然的制瓷原料;窑址旁边的河沟常年流水,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这里离西夏王国都城不远,黄河流经此处,农业生产发达,素有“塞北江南”之誉,因而它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宁夏时,盛赞这里制造的驼毛毡为“世界最良之毡”。可见这里手工业发达的程度,经济非常繁荣,社会生活安定。
灵武窑大量生产日常用的瓷器,与北方诸多窑址的产品相似,品种繁多。产品有碗、杯、盘、盆、钵、高足杯、壶、瓶、缸、瓮、罐、灯等,还有西夏所特有的扁壶、瓷铃、钩等,反映了党项族的游牧民族特点。笔者在宁夏博物馆见到的藏品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瓷扁壶,壶两侧有双耳或四系便于穿绳携带,这种器具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罕见。雕塑陶瓷艺术品,在灵武窑出土的有人物和动物形象,如秃发的青褐釉供养人头像,证实了西夏第一代皇帝李元昊为推行党项族传统发式所下“秃发令”的规定,在西夏王国各代都在认真执行。卧姿褐釉骆驼、羊、马等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釉色精美,可见这些动物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
灵武窑烧造工艺特点:一是普遍使用化妆土;二是刮釉叠烧;三是支圈垫烧。瓷器胎体沉重,造型浑厚,多呈浅黄色,此乃先天不足,而西夏王国崇尚白色。他们采用中原已广泛使用的化妆土技术,使之成为人造白瓷,给人端庄优雅的感觉。装饰主要有剔刻花瓷,它主要用于黑釉、褐釉和茶叶末釉的器物上,剔刻掉部分釉层而形成美丽精致的纹饰,然后罩上透明釉,产生鲜明的黑白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西夏人的聪明才智留在别具一格的灵武窑瓷器上。
我们又去了回民巷瓷窑遗址考察,它是灵武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离磁窑堡才4公里左右,这里基本保持原始的状态,窑场规模略小,烧造时间短,窑炉平面呈马蹄形。这里的瓷片以白瓷为主,釉面较肥厚,同定窑有点相似,这里还生产不少大件器物。器具以碗、盆之类的生活用品为主。1997年这里出土了西夏黑釉槽心瓦,令人称奇。笔者还采集到一些姜黄釉瓷片,这明显是仿耀州窑的东西,质量不错,刻花自然生动,这表明西夏瓷器还受到耀州窑系的影响。后来在当地博物馆见到了大量复原的藏品,才知灵武窑的确是不简单的,善于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值得肯定。
器物无声,漫步在宁夏这块古老富饶的大地上,笔者感到自己以无声的心曲,与它们款款交流着,古代瓷器就是一部活的字典,博大精深。沙漠边上的灵武窑,那苍凉中的辉煌,已深深地镌刻在笔者的记忆中。
(责编:耕生)
(编者按:明弘治《宁夏新志》栽,灵武“磁窑寨,城周回二百一十丈,门一。产砟碳,其土可陶”,从文献和窑址采集的标本可看出灵武磁窑堡窑场的烧造并未因西夏灭亡而停废,元代仍在烧造剔刻花瓷器,灵武窑普通民瓷的停烧下限应为明末清初。当地回民巷窑址早于磁窑堡窑址并烧造带有明显耀州窑风格的青黄釉刻花瓷器,反映出西夏早期制瓷的学习对象包括耀州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