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人类使用枕头的行为不会早于商周时期,《诗经》中有“角枕粲兮”,“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之类记述,表明此时枕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木质、玉质枕,隋代张盛墓出土的青瓷枕模型则是最早的瓷枕。隋唐以降,各式瓷枕时有发现,宋代是瓷枕的鼎盛时期,南北各大名窑,诸如磁州窑、定窑、登封窑、汝窑、巩县窑和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均有烧造,器形繁多,产量巨大。本文简要介绍吉州窑的各式瓷枕。
吉州窑是唐宋时代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有代表性。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厂,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州窑不仅烧瓷历史悠久,而且生产规模颇大。瓷枕是吉州窑较为常见的器物,从装饰工艺上看,有釉下彩绘和绿釉两种,以绿釉枕居多。釉下彩绘者作束腰形,绘各式花卉。绿釉者,枕面作如意形、八角形,未见束腰形者,饰以蕉叶、荷花。从造型上看,可以分为束腰形、如意形、八角形三型,没有同期其他窑口常见的像生枕。
A型 束腰形枕,又称亚腰形枕,枕的侧面为正方形,其余四面均内曲,最早见于唐代晚期。宋代特别盛行,只是受宋人审美观的影响,腰逐渐变细,至金、元时期仍然比较常见,南北各地窑场多有烧造。这种枕造型合理,曲线柔美、圆滑,使用时,可以四面翻转,王安石极为喜爱此式枕:“夏日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日睡久气蒸热,则转一方冷处,是则真知睡者也。”此型枕较为重要的有:
南宋釉下彩绘风穿菊花纹束腰形枕(图1),长23、宽8~11、高11厘米,1982年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基建工地采集。呈长方形,束腰,内空。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薄施白釉,系先制作瓷板再粘结成器,枕一侧有支烧痕和排气孔。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六个面相交处均绘褐彩宽边,形成六个开光,枕面、枕侧长方形开光内分别满绘菱形锦地朵菊纹、锦地纹、凤穿菊花纹,两侧立面呈正方形,绘折枝牡丹纹。图案清秀明丽,笔力苍劲,笔法流畅,布局得当,雅而不俗。
南宋釉下彩绘兰花纹束腰形枕(图2),长21.8、宽8~10.4、高8.9厘米,1982年新余市渝水区基建工地采集。呈长方形,束腰,内空。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薄施白釉,枕一侧有支烧痕和排气孔。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六个面相交处均绘褐彩宽边,形成六个开光,枕面、枕侧分别绘水波纹和折枝兰花,六面三景,各具魅力。全器造型端庄,制作精细,纹饰纤细,美观大方,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元釉下彩绘诗文束腰形枕(图3),残。长35、宽12、高12.8厘米,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呈长方形,束腰,内空。胎质坚硬,胎色灰白,薄施白釉,枕一侧有4个支烧痕。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五个面相交处均绘褐彩宽边,形成五个大开光,四个长方形面内分别绘锦地开光花卉纹和诗文,其中一面词牌为《踏莎行》。枕侧绘折枝兰花。
宋、元时期,吉州窑还生产一定数量的低温绿釉瓷,以铜为着色剂,含有少量锡,釉面光润,呈色纯绿。吉州窑绿釉瓷存世不多,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器形有枕、盆、碗、盏、碟、瓶、壶、炉、器盖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鸱吻一类建筑构件,以各式枕为大宗。装饰手法,盘碗等以印花为主,枕则以刻划与印花相结合,塔则雕塑成型。吉州窑绿釉瓷,有确切纪年的是1986年安徽省黄山市新年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沈格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两件八角形绿釉枕,米黄色胎,其中一件枕面饰荷花纹,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记;另一件枕面饰蕉叶纹。这种绿釉瓷,胎质较其他釉色瓷更白,但由于烧成温度较低,胎体瓷化程度低。胎质更显粗松,釉色莹亮,个别器物有剥釉现象,因为竖烧,一侧常有四个支烧痕。纹饰以釉下刻花、印花装饰居多,常见纹样有弦纹、蕉叶纹、圆圈纹、缠枝牡丹纹、水波纹等,风格简练直率。有的枕底部印有“舒家记”、“严家记”、“曾家记号”、“陈家印置”、“元祖肖家大枕”、“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等标识作坊名号的底款(图4)。
B型 如意形枕,枕的前面平直或稍内曲,有的枕面随枕身两侧曲折连于后墙形成尖状,有的仅是枕面做成如意头形。枕面中间内凹,前墙低而内曲,后墙稍高,犹如人脑后部的模型,使头后部的压力不再集中于后脑勺一点,而是分散于整个脑后部,这样睡起来自然舒适,可以使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这种设计使器物的实用功能与审美需要得到了有机结合。此型枕较为重要的有:
南宋绿釉“陈家印置”蕉叶纹如意形枕(图5),长27、宽22、高9厘米,1974年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墓葬出土。通体施绿釉,有剥釉现象,枕底露灰白色胎,压印“陈家印置”款。枕面呈如意形,刻蕉叶纹,枕腰印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气孔,另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出土于纪年墓中,埋藏绝对年代清楚,为我们鉴定吉州窑同类产品提供了标准器。
南宋绿釉“刘家印号”蕉叶纹如意形枕(图6),长26、宽19.7、高8.8厘米,1982年吉水县金滩乡南宋张宣义墓发掘出土。呈如意形。除底部露灰白色胎外,通体绿釉。枕面微内凹,刻蕉叶纹,外绕以弦纹数周,刻纹流畅,蕉叶舒展。枕腰墙刻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圆孔,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底部模印“刘家印号”阳文楷书戳记,戳记方框上覆荷叶,下托以莲花,有意思的是,“号”字已是今天的简体字。
南宋绿釉蕉叶纹如意形枕(图7),长26、宽20、高8.8厘米,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呈八角形,枕面前低后高,微内凹,双线八角形开光内刻四片蕉叶。枕腰压印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气孔,另一侧有四个支烧痕;施绿釉,局部剥釉,底部露灰白色胎。此枕出土于窑址中,为鉴定同类器的窑口提供了珍贵的标准器。
南宋绿釉莲荷纹如意形枕(图8),长26、宽16、高9.1厘米,1975年江西省丰城市袁渡公社出土。枕面呈如意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平底,一侧有一个小气孔。通体施绿釉,略有剥釉,枕底露灰白色胎,胎质细腻、粗松,近泥质。枕面刻划莲荷纹一枝,荷花开放,布局得体,荷叶舒展多姿,线条婉转流畅,运笔潇洒,一气呵成。
C型八角形枕,由八个侧面加上枕面、枕底粘合而成的箱形枕。此型枕较为重要的有:
南宋绿釉“严家记”蕉叶纹八角形枕(图9),1988年江西彭泽县南岭农业科技大楼基建工地出土。呈八角形,枕面微内凹,饰蕉叶纹。枕腰正面饰水波纹,背面饰钱纹,两侧面饰方格纹,底部露灰白色胎,模印“严家记”戳记。吉州窑严家记绿釉瓷枕目前见诸报道的共有3件,另2件分别由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和安徽省涂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南宋绿釉“舒家”记蕉叶纹八角形枕(图10),1986年江西省高安市征集。呈八角形,枕面前低后高,微内凹,双线八角形开光内刻蕉叶纹。枕腰作竹节状棱柱,柱问八面双双对应分别模印牡丹纹、织锦纹,一侧有一个小气孔,另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底部露灰白色胎,模印“舒家记”戳记,戳记左侧,竖刻“有四十二个”五字,表明这种枕已批量生产,产量可观。
南宋绿釉莲荷纹八角形枕(图11),长21.2、宽9.5、高7.5厘米。呈八角形,枕面前低后高,微内凹,八角形开光内刻莲荷纹。枕腰作竹节状棱柱,柱间八面印花,分别模印荷花、百合、折枝花,背有一个小气孔,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底部露灰白色胎。
上述三型枕,流行于宋元时期,束腰形枕以釉下彩绘为装饰,如意形枕、八角形枕则以绿釉印花与刻花为饰,没有混用的现象,很有地方特色。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