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藏韵(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zh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迦牟尼佛
  黄铜 高43.5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释迦牟尼佛长圆型脸,隆鼻阔目,神态寂静安祥,全跏趺式端坐于单层莲座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作触地印,莲座下为须弥方座。佛着袒右袈裟,刻均匀的阴刻线表现衣纹,领口及袍边刻多层褶边,为清宫廷佛像常见作法。背光浇注成型铜板厚重,在精致的卷草纹衬托下,高浮雕摩尼宝、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四臂观音菩萨、力士。须弥座正中垂台帘,上刻精美细密的缠枝莲纹、交杵。左右两边雕造型生动细腻的狮子,为汉族传统狮子样。须弥座底后背平面满雕精美的八宝图案,雕铸工艺精细、线条规整流畅,为内地清宫廷风格作品。
  背光后面刻八思巴文方印,三厘米见方,印文为第司桑结嘉措寿字印(《西藏历代藏印》70页),说明此佛像与第司桑结嘉措有关系。
  四臂观音菩萨
  黄铜鎏金 高56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四臂观音长圆脸丰满圆润,神情慈祥,头戴五叶宝冠,前胸佩饰项链、璎珞,衣纹起伏自然,莲瓣圆鼓,还保持着永乐、宣德造像的一些特点。莲座形式已多有变化,莲座下呈凸字形华丽的须弥座,座立面高浮雕双狮、摩尼宝,配以精美的花纹、联珠线装饰。舟形大背光内侧顶部雕金翅鸟口衔长蛇,两手抓住蛇身。左右是两条腾起的行龙,背光外侧高浮雕云卷图案。虽工艺不太细致,基本造型具有清初宫廷佛像的特征。
  座后正中刻印一方,印文为汉满藏三体,汉文篆字,“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印文内容格式与顺治九年(1652年)清朝廷颁赐给五世达赖喇嘛的大印一致(见《历代西藏藏印》第60页)。印文两边分别刻汉文题记:“大清康熙年”,“布达拉宫供”。
  释迦牟尼佛
  黄铜鎏金 高59厘米
  清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释迦牟尼佛面带微笑,祥和可亲。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全跏趺坐。身着华丽袈裟,袈裟田相格内高浮雕千佛,衣褶细密流畅,刀法爽利。佛前立两位托钵侍从菩萨,菩萨双腿直立小莲花座上,佩饰整齐,肩披绕身长帛,在外侧长帛卷起呈U字型,左右对称。宽大的双层须弥方座,底层雕八宝图形和五位菩萨,姿态各异,均装饰马蹄形背光。二层正中立金刚杵,左右两边雕大黑天、吉祥天母、双狮。正方型大背光上部为五拱圆形,背光满雕莲花缠枝,在花枝中雕九尊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左右两侧雕两条腾起的行龙,为皇家专用的飞龙形象。高大华丽的须弥座,精美的大背光,巧妙的烘托出释迦牟尼佛伟岸崇高的形象。豪华精美的大场面设计,显示出鲜明的清宫廷特色。其宏达的庙堂气魄,是民间普通佛像难以具备的。
  弥勒菩萨
  黄铜 高54.8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弥勒菩萨双腿直立双层莲台上,头上戴五叶冠,发髻顶立佛塔,身材壮硕,面相丰满,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握莲花茎。下身着双层长裙,身侧莲枝缠绕盘升,随身长帛翻卷垂地,造型优雅,工艺精致。莲座面刻“大清康熙年施”双钩楷书字,由右向左书写,字体端正有力。
  释迦牟尼佛
  黄铜 高99厘米
  清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释迦牟尼佛,面相方圆丰满,螺发肉髻,高鼻阔目,大耳垂肩,五官端正开朗,双目微启,神情静穆慈祥。臂膀浑圆肌肤饱满,符合佛像的相好标准。全跏趺坐,手作触地印。身着华丽袈裟,每个田相格内浮雕千佛,形象各异,花纹优美,錾刻精湛,右臂下多层衣褶细密流畅,刀法劲爽。仰覆莲座下沿用减底法雕刻缠枝莲。是一尊难得的清代精彩佛像。莲座后部刻有藏文释迦牟尼佛咒。
  观音菩萨
  黄铜鎏金 高98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观音菩萨双腿直立双层莲台上,头戴五叶冠,冠叶高耸。辫发垂肩,身材壮硕,面相丰满,双肩雕两朵莲花,枝叶交错婀娜多姿,造型别致,双手作说法印,手牵莲花长茎。下身着双层长裙,肩披长帛,贴身飘下直垂地面,翻卷上扬,造型稳重、庄严。
  座面刻“大清康熙年礼部造”双钩写法,由右向左写,字体端庄有力,此像为清宫廷所造。
  四臂观音菩萨
  黄铜 高53.5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观音菩萨面相丰腴,永乐、宣德佛像常见的典型的汉族脸形,四方脸,下颏浑圆,神态安详和悦。镂空的宝冠,正中冠叶为兽面的金翅鸟,上部摩尼宝。大圆耳覆盖肩头,镂空刻花,秀美华丽十分突出。胸前饰仁兽皮、璎珞、项链,简洁精致。全跏趺坐,前双手合掌于胸前,后左手持一朵莲花,右手持念珠。衣褶起伏流畅自如,仍可见永乐佛像意蕴。此像铸造精湛,具有康熙宫廷佛像特点。
  座面由右至左行阴刻“大清康熙年施”双钩正楷字。
  四臂观音菩萨
  黄铜 高61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是由六字真言所化现的观音,在藏传佛教诸多观音形象中广受尊崇。此像由观音身像、双层圆莲座、背光三部分分铸组合而成。观音头戴花蔓宝冠,以阿弥陀佛为顶严。着耳环、项链、胸饰等珠宝八饰。神情静穆安祥,双目微眯,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表现观音悲悯众生的情怀。上身袒露,左肩头披羊皮,下身着裙,薄衣贴体,不刻衣纹。肩披短短的帛带,没有绕臂翻卷,直垂肘前。双层圆莲座,中间由圆柱支撑连接,柱两侧为三颗宝珠串,外圈卷云装饰,莲瓣雕刻华丽的卷云边。葫芦形镂空背光,以变形卷云组成火焰纹,装饰简约而不失精致。
  此像与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清宫廷所造金四臂观音,形象近似,双层圆底座形制完全一样(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宫廷珍宝》图185),说明二者间的密切关系。此像早于乾隆,具有康熙宫廷佛像的特点,此像作为一种优美的佛像样式流传久远。
  宗喀巴
  黄铜 高40.8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宗喀巴大师头戴班霞帽,面容丰满,笑意盈然。眼嵌银,嘴唇嵌红铜。设计紧凑的五官,加上银铜两种不同金属色泽对比,显得年轻而有活力。双手牵莲花茎作说法印。身侧两枝莲花上立宝剑与经箧,表明其为文殊菩萨化身。全跏趺坐,袈裟衣褶起伏自然,衣缘镶嵌刻花银边。袈裟面用银丝镶嵌卷云,錾刻花朵。下摆、坐垫錾刻细密精美的花边。凸字形须弥座,下加圆台角,形制独特。须弥座后平面阴线刻整幅的花卉图案。此像铸造、镶嵌、錾刻工艺具佳,表现了清宫廷造像精工华美的艺术追求。
  座面由右向左刻有“大清康熙年施”双钩楷书字款。
  增长天王
  黄铜鎏金 高36.5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增长天王颦眉怒目,面相凶猛,身着铠甲战袍,右腿盘曲,左腿伸出,坐于须弥座上。天王右手握剑把,平端宝剑,左手持剑刃前端,动感强烈,生动的刻画出天王的威猛和剑拔弩张的气势,其造型与常见的增长天王形象迥异,显示了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十分接近于居庸关云台雕刻的增长天王拔剑出鞘的形象。
  (责编:高功)
其他文献
熏炉,又称香炉、香薰,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比较流行。《辞海·熏炉》解释为:“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说文·??部》解释“熏”:“火烟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象。”段玉裁认为:“此烟上出,而烟所到处成黑色之象也。合二体为会意。”所以,判断一个器物是否为熏炉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一个可供燃烧的炉子;其次,燃烧时要达到“火烟上出”的效果。熏炉所燃之香是一种名为熏
期刊
苏州市西南大约十多公里处的太湖之滨,有一座木渎镇,它不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而且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吴越文化独有的韵致。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传春秋末年时,吴王夫差为博得绝代佳丽西施的欢心,在当地灵岩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馆娃宫”,大量名贵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送而来,以至于堵塞了山下河流港渎,造成“木塞于渎”的局面,后来木渎镇因此得名。史书
期刊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昔日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依止首座戒贤法师修习《瑜伽师地论》,鸠摩罗王遣使求见,戒贤法师代为婉拒,鸠摩罗王怒曰:“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若也不  来……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段文字虽然更多是描述鸠摩罗王的霸道  跋扈,对玄奘法师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见后的恼羞成怒,但也  从侧面突出了“那烂陀”名刹的崇高地位。  对于那烂陀寺的壮观雄伟,玄奘毫不
期刊
二○年来,王俊懿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传承玉文化的历史使命,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皈依佛门的玉雕艺术家,祈愿慈善、环保思想的延伸,继二○一二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个展上推出“玉文化史上首件当代环保题材大型翡翠装置艺术作品”“冰蝴蝶”之后,二○一三年王俊懿将当代装置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以及制玉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结合,发愿并创作完成有“东方玉佛”之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使之成为中华玉雕艺术史上首件宝石级老
期刊
河北高远古家具博物馆,由河北高远企业投资集团投资设立,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小商品城高远红木博览城四层。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米,目前分为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为古家具展区展厅面积六千平米,共展出各类古家具五百余种,设有明、清、民国古家具展示区、古牌匾区、古门窗区、标本展示区等七部分,再现了各时期家居陈设特色及家具样式的变化,从而提升观众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了解,感受和激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第二
期刊
2017年新年伊始,由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大唐西市2016辞旧迎新艺术品拍卖会”于2017年1月8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圆满结束。本次拍卖会分为“徽章古籍杂项专场”、“清心铜炉佛像专场”、“静雅名家精品玉石专场”、“铜华铜镜拓片专场”、“精品瓷器专场”、“古董珍玩专场”六大专场,共950余件精美拍品,为广大藏友奉上一场丰富的饕餮盛宴。精美异常的拍品吸引了不少藏友和客户前来参与,现场气氛十
期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2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
期刊
郑孝胥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性格复杂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位传统艺术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当时书坛便有“北于(右任)南郑(孝胥)”之誉。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交易比较活跃,几乎成了海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让不少投资典藏家所关注。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之家。自幼从叔祖郑虞臣习《尔雅》,8岁随李兆珍学习经文。1882年中举后,取为
期刊
漫步在城市的街道,有一种风景叫做时尚。它多变的身影令人捉摸不定,时而停留在少女的衣衫上,时而漂浮于妇人的发髻间。从古至今,女性追逐时尚的脚步从未停歇,而那些追求时尚的女性,也成为画家笔下不朽的题材。时尚因它的变幻莫测而充满的魅力,而画中那些风情万种的女子,早已成为世间经典。  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名为《仕女图》的十米长卷,就像是电影胶片一样,古代宫廷女子的时尚与生活,真实的呈现在画卷上。然而,就
期刊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诗经·车攻》  这是《诗经》里关于车马出行田猎的一首诗歌。反映同一时期类似车马的诗篇还有很多,如《清人》、《驷》、《小戎》、《叔于田》、《车工》等。它们或反映男女爱情,或反映制作技术,或反映征战场面,内容十分广泛。也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不禁展开对那个时代场景的无限遐想,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对我国早期车马有初步的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