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的施教主体、受教主体、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内容及接受环境等因素,提出了接受机制的涵义,同时也提出了高校应构建领导、传授、监督考评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系列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载体 接受机制 受教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58-0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性的现状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生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鲜明的接受特点:(1)拒绝接受:在活动载体的运行过程中受教主体对思政教育持排斥、否定态度,在主观上根本不愿意接受,甚至不想接受;(2)虚假接受:在活动载体的运行过程中受教主体对思政教育的接受仅仅是因为管理干预的被迫,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未能把受教内容外化为自己的思想素质;(3)认同接受:施教主体通过活动载体与受教主体学习、生活、思想密切联系,使受教主体对施教内容产生情感、利益和价值认同。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性的因素
(一)施教主体自身素质的影响
施教主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自身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施教主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程度的重要保证,具有高度责任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并随着教育接受者的变化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受教主体内在需求的影响
内在需求是接受的直接动力。教育接受者对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有一定的倾向,对能够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活动载体接受程度高;否则接受程度低,甚至具有排斥情绪。只有当思政教育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内容以受教主体的内在需求为前提,并保障其根本权益时,教育接受者才更容易跟随教育者主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动载体内容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要符合教育接受者的主体利益需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直以来,施教主体始终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以“导师”自居,忽视乃至无视活动载体内容中受教主体的合理需求,简单粗暴地以理想化的价值标准和要求“号召式”地规划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硬性灌输多,启发引导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教育接受者的主体诉求,其接受程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受教主体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社会现实与思政教育活动载体内容的巨大反差,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影响和渗透,使得受教主体不时发出“为什么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有意义吗”等疑问,在活动载体运行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受教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五)校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学风、校风和校园文化所构建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和互动,可以在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个人素养和情操,也可以锻造其坚韧性格,让教育者接受者如沐春风般悄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洗礼和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接受性提高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接受者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密切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在学校领导协调资源、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党政机关共建共施的有力配合下,各职能部门合力践行职责。只有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使活动载体的内容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避免各种活动载体“走过场”、流于形式,从而促进受教主体对活动载体的接受。
(二)构建传授体制
事实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教育载体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有赖于教育执行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工作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传播的知识既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常识,又要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再以案例剖析为方法的教育过程中,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提高教育接受者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用主动学习取代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育。依据教育接受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三)构建监督考评机制
良好的监督体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教育载体的认可、接受和学习,使活动载体运行过程更为顺畅,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考核体系: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进展和最终成果进行有效监督。其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检验和打分,构建以“检”验“果”,以“分”促“建”的机制。最后,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上下互通的立体式信息输送通道,从而通过信息通道的建立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69.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载体 接受机制 受教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58-0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性的现状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生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鲜明的接受特点:(1)拒绝接受:在活动载体的运行过程中受教主体对思政教育持排斥、否定态度,在主观上根本不愿意接受,甚至不想接受;(2)虚假接受:在活动载体的运行过程中受教主体对思政教育的接受仅仅是因为管理干预的被迫,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未能把受教内容外化为自己的思想素质;(3)认同接受:施教主体通过活动载体与受教主体学习、生活、思想密切联系,使受教主体对施教内容产生情感、利益和价值认同。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性的因素
(一)施教主体自身素质的影响
施教主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自身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施教主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程度的重要保证,具有高度责任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并随着教育接受者的变化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受教主体内在需求的影响
内在需求是接受的直接动力。教育接受者对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有一定的倾向,对能够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活动载体接受程度高;否则接受程度低,甚至具有排斥情绪。只有当思政教育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内容以受教主体的内在需求为前提,并保障其根本权益时,教育接受者才更容易跟随教育者主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动载体内容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要符合教育接受者的主体利益需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直以来,施教主体始终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以“导师”自居,忽视乃至无视活动载体内容中受教主体的合理需求,简单粗暴地以理想化的价值标准和要求“号召式”地规划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硬性灌输多,启发引导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教育接受者的主体诉求,其接受程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受教主体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社会现实与思政教育活动载体内容的巨大反差,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影响和渗透,使得受教主体不时发出“为什么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有意义吗”等疑问,在活动载体运行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受教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五)校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学风、校风和校园文化所构建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和互动,可以在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个人素养和情操,也可以锻造其坚韧性格,让教育者接受者如沐春风般悄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洗礼和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接受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接受性提高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接受者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密切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在学校领导协调资源、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党政机关共建共施的有力配合下,各职能部门合力践行职责。只有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使活动载体的内容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避免各种活动载体“走过场”、流于形式,从而促进受教主体对活动载体的接受。
(二)构建传授体制
事实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教育载体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有赖于教育执行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工作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传播的知识既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常识,又要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再以案例剖析为方法的教育过程中,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提高教育接受者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用主动学习取代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育。依据教育接受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三)构建监督考评机制
良好的监督体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对教育载体的认可、接受和学习,使活动载体运行过程更为顺畅,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考核体系: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进展和最终成果进行有效监督。其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检验和打分,构建以“检”验“果”,以“分”促“建”的机制。最后,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上下互通的立体式信息输送通道,从而通过信息通道的建立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69.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