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Creativity)是利用一些想法产生新的想法。
“创意”不同于“创新”(Innovation)。
创意是内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而创新是外在的和客观的。
创意往往通向创新,但创新很少引发创意。
——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英)
苏彤,资深文化设计人、CM创意管理模式主要创始人、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联合会中方合伙人、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创意产业院秘书长、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研究中心主任。
记者手记:苏彤是在nowandnext.com网站上发现《2010 发展趋势及技术时间表》(以下简称地铁图。见下页)的,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深深地被吸引了——16条地铁线和5个时间板块基于技术变革,把2010~2050的世界可视化成一张地铁图。地铁图是知识共享授权方式(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它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授权形式及条款组合,创作者可与大众分享创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权利,却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权利),他便把地铁图加上中文。苏彤强调,这张地铁图给未来的世界提供了各种可能性的信息,把16条地铁线和5个时间板块融合,自由想象,这张地铁图就是一张环境图,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零售休闲环境、食品与饮料环境……
站在这张环境地铁图前,大学生不禁要思考——我在这个环境中如何就业、创业?
拿着这张地铁图,我们坐上了“趋势号”光速列车。
这是一张数据可视化信息设计作品。它将各种知识还原为数据,通过信息设计,以地铁图形式提炼,形成“新的知识”——一个个地铁站的信息节点,通过代表不同主题趋势的16条地铁线,以十年为一个空间递进,勾画出一张技术趋势地铁图,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环境”。地铁图上的信息点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创意和窍门——用信息去建立世界观。一名大学生要是比同龄人更早、更快地建立信息认识论和本体论,那么,这个人能自我解释很多事情。
信息的世界观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家庭、学业、星座、血型等要素信息化,然后把这些信息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再对个人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在大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就业和创业小环境。这种强调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提出的创意生态(creative ecologies)的核心思想。“你想在哪里生活?”那个老问题在他的《创意生态——思考在这里是真正的职业》中,变成了“你想在哪里思考?”,而这本书也试图为“思考”和“学习”的生态学确立身份。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且“创意生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展身手。霍金斯说:我们必须脱离旧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名全职雇员”的假设是过时的工业主义思想意识。
创造力从业者不是找工作,而是创环境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且“创意生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展身手。霍金斯说:我们必须脱离旧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名全职雇员”的假设是过时的工业主义思想意识。
通俗地讲,创意生态就是适合创意生产与生活的生存环境,其中,人们不是找工作,而是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创造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叫“就业”,后者是“创业”。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其实是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创意从业,即富有创造力的从业。
过去,大学生的出路只有两个——就业或创业,用我的话说是“领工资的人”或“发工资的人”。现在看来,这两种人都不好做。爱因斯坦曾说:问题不能够在产生它的精神状态中得到解决。我们在产生“就业难”或“创业难”的条件下也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方向,做一个创造力从业者——以就业的心态创业,以创业的心态就业。
互联网给创造力从业创造了环境。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其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可以掌握大量的数据形态生产资料,以及电脑为主要形态的生产工具。一个人只要善于思考和创造,很容易成为一个创造力从业者。要知道在充满创意的时代,不以创业的心态就业,是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的;不以就业的心态创业,也不可能把事情做扎实。现在,大学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发展环境,至于是在外企、国企,还是大城市、农村,只要适合成长就行。可以说这样的话,大学生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创环境。
创造力从业者要学会技术、能力和本领
作一名创造力从业者,需要进行持续的自我训练和学习。
年轻的创造力从业者是一个“投资人”,拿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资产投资。因此,每天都要计算投入的时间和生命成本,能否换回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三个方面的提升。这些才是创造价值的根本,自我竞争力的根本。而白领、升职、加薪、跳槽……这些不过是微观的技术环节。
如何区分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
《信息空间——认识制度、组织和文化的一种框架》和《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两本书的作者马克斯·H·布瓦索认为:“从技术上升到能力,再发展到本领,会使得我们从技术层面,经由运营层面,然后抵达战略层面。”其中,技术层面(核心技术,一技之长)可在企业基层中找到,运营层面(核心能力,一能之长)可与企业中层联系在一起,而战略层面(核心本领)则指企业高级管理。
在大学,同学们一般能掌握一项技术,但是,能力和本领则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理想的状态是三者皆有,因为,现在的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技术的淘汰率越来越高,想学会一门能吃一辈子的技术,客观上比较难了。不掌握技术,只靠能力也不行,因为这样太玄虚,一个人就没有退路了。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比如乔布斯,他的技术很强,又有极强的审美能力,还有组织别人干活的本领,是三者结合的极致。 未来,社会对每个人才都有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三个层面的指标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像孔子那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十年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美丽人生——创意人生。
中国式“创”
想了解社会创业环境的变化,我建议关注托夫勒提出的“产销合一者”(详见其《财富的革命》),以及我在2006年提出的“社会化小生产”,以区别社会化大生产。我们对创意经济的定义有4个界定——信息技术、网络社会、知识基础和设计主导。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以个人为单位的小生产可以具有极高的社会化程度,从而让基于个人的“创意工作”,通过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系统市场化,为个性化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可能。根据中国人口、环境、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等要求,“社会化小生产”将是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不要怕当一个社会化小生产的小业主,因为,一定要想清楚本质:幸福感?效率?自己的生命成本?
有个好创意、商业计划书、投资人、做业绩、上市、圈钱、退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逻辑下的产物,不应成为中国创业模式的全部逻辑。中国式创业逻辑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些根基,比如,《易传》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语》中“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骨子里讲“自主”,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中国人还爱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里面包含了创业文化基因,这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此外,汉字是象形文字,容易激活发散思维;中国人勤劳。它们都包含着创业文化。
去掉“常识”,轻松创业。比如,“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要换成“没有永恒的利益,只有永恒的兴趣”。兴趣和利益在英文中都是“interest”,选择创造力从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与有共同兴趣、能力互补的人协同创造。创造力从业的方式,不论是创建公司、项目组,还是成立俱乐部、合作社……都可以。重要的是,创造力从业者基于共同兴趣走到一起,围绕明确的价值目标,把创造、表达和分享真、善、美的信息,作为工作的核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有创意的人往往不愿意“被投资”、为钱打工。他们愿意凭创造力获得认可,他们的创业多半基于兴趣保障,而不仅是利益保障。
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
“文化是不是东西?”
如果文化不是东西,那么文化是什么东西?如果文化是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此,我的回答:“文化是‘不是东西’。”这句话承认“文化是东西”,但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惯常意义上的“东西”。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样说吧,“文化就是让东西成为东西的那个东西”。挺绕吧。结合布瓦索的观点,我定义文化——人类创建、表达和分享有意义信息的过程与结果。
当我们探讨、学习了文化的定义,就知道“上学,学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学习信息的创建、表现与分享。由此,创造力从业者要在技术、能力和本领三个层面,培养自己的创建、表现和分享信息的素质。此外,也可以用信息的创建、表现与分享作为参考指标,组建创业团队。比如,有的人原创性强,适合创建信息,玩出新概念;有的人善于表达,把一本书开发成一部纪录片;有的人既没有创建能力,又没有表现力,但是眼中没有陌生人,天生自来熟,这种人适合推广、销售。要是这三类人基于兴趣,组成一个创业团队,会不会产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大学课程当中,对大学生进行分组,以检测效果。
“创意”不同于“创新”(Innovation)。
创意是内在的、个人的和主观的,而创新是外在的和客观的。
创意往往通向创新,但创新很少引发创意。
——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英)
苏彤,资深文化设计人、CM创意管理模式主要创始人、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联合会中方合伙人、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创意产业院秘书长、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研究中心主任。
记者手记:苏彤是在nowandnext.com网站上发现《2010 发展趋势及技术时间表》(以下简称地铁图。见下页)的,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深深地被吸引了——16条地铁线和5个时间板块基于技术变革,把2010~2050的世界可视化成一张地铁图。地铁图是知识共享授权方式(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它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授权形式及条款组合,创作者可与大众分享创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权利,却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权利),他便把地铁图加上中文。苏彤强调,这张地铁图给未来的世界提供了各种可能性的信息,把16条地铁线和5个时间板块融合,自由想象,这张地铁图就是一张环境图,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零售休闲环境、食品与饮料环境……
站在这张环境地铁图前,大学生不禁要思考——我在这个环境中如何就业、创业?
拿着这张地铁图,我们坐上了“趋势号”光速列车。
这是一张数据可视化信息设计作品。它将各种知识还原为数据,通过信息设计,以地铁图形式提炼,形成“新的知识”——一个个地铁站的信息节点,通过代表不同主题趋势的16条地铁线,以十年为一个空间递进,勾画出一张技术趋势地铁图,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环境”。地铁图上的信息点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创意和窍门——用信息去建立世界观。一名大学生要是比同龄人更早、更快地建立信息认识论和本体论,那么,这个人能自我解释很多事情。
信息的世界观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家庭、学业、星座、血型等要素信息化,然后把这些信息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再对个人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在大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就业和创业小环境。这种强调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提出的创意生态(creative ecologies)的核心思想。“你想在哪里生活?”那个老问题在他的《创意生态——思考在这里是真正的职业》中,变成了“你想在哪里思考?”,而这本书也试图为“思考”和“学习”的生态学确立身份。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且“创意生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展身手。霍金斯说:我们必须脱离旧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名全职雇员”的假设是过时的工业主义思想意识。
创造力从业者不是找工作,而是创环境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且“创意生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展身手。霍金斯说:我们必须脱离旧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名全职雇员”的假设是过时的工业主义思想意识。
通俗地讲,创意生态就是适合创意生产与生活的生存环境,其中,人们不是找工作,而是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创造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叫“就业”,后者是“创业”。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其实是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创意从业,即富有创造力的从业。
过去,大学生的出路只有两个——就业或创业,用我的话说是“领工资的人”或“发工资的人”。现在看来,这两种人都不好做。爱因斯坦曾说:问题不能够在产生它的精神状态中得到解决。我们在产生“就业难”或“创业难”的条件下也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方向,做一个创造力从业者——以就业的心态创业,以创业的心态就业。
互联网给创造力从业创造了环境。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其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可以掌握大量的数据形态生产资料,以及电脑为主要形态的生产工具。一个人只要善于思考和创造,很容易成为一个创造力从业者。要知道在充满创意的时代,不以创业的心态就业,是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的;不以就业的心态创业,也不可能把事情做扎实。现在,大学生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发展环境,至于是在外企、国企,还是大城市、农村,只要适合成长就行。可以说这样的话,大学生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创环境。
创造力从业者要学会技术、能力和本领
作一名创造力从业者,需要进行持续的自我训练和学习。
年轻的创造力从业者是一个“投资人”,拿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资产投资。因此,每天都要计算投入的时间和生命成本,能否换回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三个方面的提升。这些才是创造价值的根本,自我竞争力的根本。而白领、升职、加薪、跳槽……这些不过是微观的技术环节。
如何区分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
《信息空间——认识制度、组织和文化的一种框架》和《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两本书的作者马克斯·H·布瓦索认为:“从技术上升到能力,再发展到本领,会使得我们从技术层面,经由运营层面,然后抵达战略层面。”其中,技术层面(核心技术,一技之长)可在企业基层中找到,运营层面(核心能力,一能之长)可与企业中层联系在一起,而战略层面(核心本领)则指企业高级管理。
在大学,同学们一般能掌握一项技术,但是,能力和本领则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理想的状态是三者皆有,因为,现在的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技术的淘汰率越来越高,想学会一门能吃一辈子的技术,客观上比较难了。不掌握技术,只靠能力也不行,因为这样太玄虚,一个人就没有退路了。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比如乔布斯,他的技术很强,又有极强的审美能力,还有组织别人干活的本领,是三者结合的极致。 未来,社会对每个人才都有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本领三个层面的指标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像孔子那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十年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美丽人生——创意人生。
中国式“创”
想了解社会创业环境的变化,我建议关注托夫勒提出的“产销合一者”(详见其《财富的革命》),以及我在2006年提出的“社会化小生产”,以区别社会化大生产。我们对创意经济的定义有4个界定——信息技术、网络社会、知识基础和设计主导。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以个人为单位的小生产可以具有极高的社会化程度,从而让基于个人的“创意工作”,通过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系统市场化,为个性化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可能。根据中国人口、环境、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等要求,“社会化小生产”将是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不要怕当一个社会化小生产的小业主,因为,一定要想清楚本质:幸福感?效率?自己的生命成本?
有个好创意、商业计划书、投资人、做业绩、上市、圈钱、退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逻辑下的产物,不应成为中国创业模式的全部逻辑。中国式创业逻辑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些根基,比如,《易传》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语》中“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骨子里讲“自主”,陈胜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中国人还爱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里面包含了创业文化基因,这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此外,汉字是象形文字,容易激活发散思维;中国人勤劳。它们都包含着创业文化。
去掉“常识”,轻松创业。比如,“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要换成“没有永恒的利益,只有永恒的兴趣”。兴趣和利益在英文中都是“interest”,选择创造力从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与有共同兴趣、能力互补的人协同创造。创造力从业的方式,不论是创建公司、项目组,还是成立俱乐部、合作社……都可以。重要的是,创造力从业者基于共同兴趣走到一起,围绕明确的价值目标,把创造、表达和分享真、善、美的信息,作为工作的核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有创意的人往往不愿意“被投资”、为钱打工。他们愿意凭创造力获得认可,他们的创业多半基于兴趣保障,而不仅是利益保障。
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
“文化是不是东西?”
如果文化不是东西,那么文化是什么东西?如果文化是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此,我的回答:“文化是‘不是东西’。”这句话承认“文化是东西”,但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惯常意义上的“东西”。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样说吧,“文化就是让东西成为东西的那个东西”。挺绕吧。结合布瓦索的观点,我定义文化——人类创建、表达和分享有意义信息的过程与结果。
当我们探讨、学习了文化的定义,就知道“上学,学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学习信息的创建、表现与分享。由此,创造力从业者要在技术、能力和本领三个层面,培养自己的创建、表现和分享信息的素质。此外,也可以用信息的创建、表现与分享作为参考指标,组建创业团队。比如,有的人原创性强,适合创建信息,玩出新概念;有的人善于表达,把一本书开发成一部纪录片;有的人既没有创建能力,又没有表现力,但是眼中没有陌生人,天生自来熟,这种人适合推广、销售。要是这三类人基于兴趣,组成一个创业团队,会不会产生较强的创业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大学课程当中,对大学生进行分组,以检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