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煤价持续高位运行,从前几年“挖一吨煤亏50元”,到去年实现吨煤利润近80元。煤炭市场剧情“大反转”,但山西没有再走“靠煤吃煤”的老路。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转型,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定位,壮大新产业,汇聚新能源,打造新环境,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
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
5月底,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太原迎宪焦化集团年产50万吨铸造焦的焦炉熄火关停,在清徐县城东北耸立了17年的烟囱轰然倒下。同一天,不远处的花篮公园在锣鼓声中正式开园,康养、教育等企业转型项目同时启动。
推倒高烟囱,开启大“花篮”,破立之间,是山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长期以来,山西产业领域“一煤独大”、企业股权结构上,国有股“一股独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跟着煤价坐“过山车”,吃尽了结构失衡的苦头。痛定思痛,山西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在长治市高新区漳泽新型工业园区的一处厂房里,一台六七米长的巨型设备引人关注。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晋闽说,这是国内首条量产深紫外LED芯片的生产线,产品有望替代汞灯,市场前景广阔。
李晋闽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产业转型,最缺人才。山西坚持用“二流财政”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今年首次评选“三晋英才”,省级财政拿出1.56亿元进行奖励,李晋闽就是其中之一。
山西国企不再以规模“论英雄”,重点考核转型指标。从笔尖钢、手撕钢,再到碳纤维,太钢集团从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兴产业。从按吨卖煤到论克卖油,潞安集团由“卖炭翁”变身“卖油郎”。
多家新组建的国有专业化大集团动作不断。山西燃气集团、潞安化工公司完成首轮增资扩股,大地控股公司成为山西首家登陆H股的省属国企,山西通用航空开辟出4条短途航线和3个低空旅游项目……
今年前5月,非煤工业对山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超过煤炭工业1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2%,加快2.1个百分点。
不当煤老大,
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在山西大同,50辆氢能公交车近来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位于大同市平城区的全国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工作人员说,这里每天可生产500公斤氢气,三五分钟就能加满一辆车,续航里程最多达500公里。
大同建设“氢都”,吕梁培育“数谷”,晋城发展“光谷”,阳泉打造“纳谷”……老煤城纷纷贴上新名片,一场由“黑”变“綠”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90多亿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能源紧缺,煤荒、电荒时有发生,直到2010年,仍有19个省区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当时,大规模开发山西煤炭,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进入新时代,能源供应从短缺走向过剩,绿色、低碳成为新的发展要求。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开展能源革命综合试点,成为山西新的使命。
煤炭产业转型,坚定走“减、优、绿”之路。到去年底,山西煤矿数量首次降到1000座以内,煤炭产量连续三年退居全国第二,先进产能占比超过57%。
新能源短板加快补齐。到今年5月底,全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挤进全国前五。
今年以来,山西首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投产,首次以挂牌方式出让煤层气探矿权,首个混合所有制配售电公司运营……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形成。
刀刃向内,眼睛向外,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7天,山西智慧科技城项目是金科在全国16个园区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的。”金科股份山西项目负责人刘兴春说,项目及早建成,为企业省下大量成本。
前几年,受塌方式腐败、煤炭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山西营商环境一度饱受诟病。“办证跑断腿、审批磨破嘴”,项目落地开工难,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
为此,山西率先启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变企业办为政府办,用一纸承诺代替“一箩筐报批材料”,企业自行办理的审批事项压减80%,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
来自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数据显示,承诺制改革前一年,当地出走企业近1000户;改革以来,新增入驻企业4000余户。
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山西眼睛向外,完善开放平台。继去年开通首条定期远程洲际航线,建成首个国际邮件互换站之后,今年6月,山西又开通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居民、企业对外联系、合作更加便利。
到6月中旬,山西累计开行100列中欧班列,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22个城市。一幅开放蓝图正徐徐展开。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转型,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定位,壮大新产业,汇聚新能源,打造新环境,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
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
5月底,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太原迎宪焦化集团年产50万吨铸造焦的焦炉熄火关停,在清徐县城东北耸立了17年的烟囱轰然倒下。同一天,不远处的花篮公园在锣鼓声中正式开园,康养、教育等企业转型项目同时启动。
推倒高烟囱,开启大“花篮”,破立之间,是山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长期以来,山西产业领域“一煤独大”、企业股权结构上,国有股“一股独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跟着煤价坐“过山车”,吃尽了结构失衡的苦头。痛定思痛,山西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在长治市高新区漳泽新型工业园区的一处厂房里,一台六七米长的巨型设备引人关注。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晋闽说,这是国内首条量产深紫外LED芯片的生产线,产品有望替代汞灯,市场前景广阔。
李晋闽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产业转型,最缺人才。山西坚持用“二流财政”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今年首次评选“三晋英才”,省级财政拿出1.56亿元进行奖励,李晋闽就是其中之一。
山西国企不再以规模“论英雄”,重点考核转型指标。从笔尖钢、手撕钢,再到碳纤维,太钢集团从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兴产业。从按吨卖煤到论克卖油,潞安集团由“卖炭翁”变身“卖油郎”。
多家新组建的国有专业化大集团动作不断。山西燃气集团、潞安化工公司完成首轮增资扩股,大地控股公司成为山西首家登陆H股的省属国企,山西通用航空开辟出4条短途航线和3个低空旅游项目……
今年前5月,非煤工业对山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超过煤炭工业1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2%,加快2.1个百分点。
不当煤老大,
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在山西大同,50辆氢能公交车近来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位于大同市平城区的全国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工作人员说,这里每天可生产500公斤氢气,三五分钟就能加满一辆车,续航里程最多达500公里。
大同建设“氢都”,吕梁培育“数谷”,晋城发展“光谷”,阳泉打造“纳谷”……老煤城纷纷贴上新名片,一场由“黑”变“綠”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90多亿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能源紧缺,煤荒、电荒时有发生,直到2010年,仍有19个省区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当时,大规模开发山西煤炭,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进入新时代,能源供应从短缺走向过剩,绿色、低碳成为新的发展要求。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开展能源革命综合试点,成为山西新的使命。
煤炭产业转型,坚定走“减、优、绿”之路。到去年底,山西煤矿数量首次降到1000座以内,煤炭产量连续三年退居全国第二,先进产能占比超过57%。
新能源短板加快补齐。到今年5月底,全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挤进全国前五。
今年以来,山西首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投产,首次以挂牌方式出让煤层气探矿权,首个混合所有制配售电公司运营……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形成。
刀刃向内,眼睛向外,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7天,山西智慧科技城项目是金科在全国16个园区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的。”金科股份山西项目负责人刘兴春说,项目及早建成,为企业省下大量成本。
前几年,受塌方式腐败、煤炭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山西营商环境一度饱受诟病。“办证跑断腿、审批磨破嘴”,项目落地开工难,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
为此,山西率先启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变企业办为政府办,用一纸承诺代替“一箩筐报批材料”,企业自行办理的审批事项压减80%,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
来自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数据显示,承诺制改革前一年,当地出走企业近1000户;改革以来,新增入驻企业4000余户。
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山西眼睛向外,完善开放平台。继去年开通首条定期远程洲际航线,建成首个国际邮件互换站之后,今年6月,山西又开通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居民、企业对外联系、合作更加便利。
到6月中旬,山西累计开行100列中欧班列,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22个城市。一幅开放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