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宾华(1982.10-),男,汉,广东惠州,讲师,本科,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随着党的十八大对我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我国各项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型升级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则摆在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就笔者而言,作为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则依托所在学院,以“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幼师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轴线,以实施“校中园”为主抓手,探索和实践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之道。
关键词:教学做;幼师;质量;校中园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3-02
一、当前幼师人才培养的现状
纵观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许多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在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短视性:即一味强调规模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片面强调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全面素质与能力培养。
在这样背景下,虽然可以缓解幼儿教师紧缺的局面,但是社会急需的优秀幼教人才却仍然严重不足。以职业学校为例,培养的学生虽然有着较好的弹、唱、跳、画、做等实操能力,却缺乏对儿童行为、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更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仅是幼教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更是幼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二、“校中园”模式——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化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则是职业院校通过为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提供必备的模拟实训室和设备设施,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进行。但事实上,无论是从教学组织的有效性还是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与真实的岗位实践存在较大的距离,有很大的改良空间。就笔者所在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而言,为更好破解传统“教学做”一体化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我们探索并实施了校中幼儿园教产融合模式,即:在职校校园内,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幼教机构(家和教育研究院)实体运营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共建、共办实验幼儿园。具体做法,我们归纳为“五步一体”教产融合模式:即:从理念共识为起点,到合作共建、教产共融、人才共育,最终创造成效共赢的结果。
(一)理念共识是基础
惠州家和教育研究院最早成立于1996年,长期专注0-6岁学龄前教育。经过17年的沉淀,成长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多家幼儿园、亲子园和公益微杂志,旗下“卡萝小屋”已经成长为当地较具影响力的幼教亲子专业品牌,其品牌理念在广东省幼教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对待幼师的态度上,我们与其有着高度的一致,即:唯有高品质的幼师,才能守护孩子的幸福;唯有守护孩子的幸福,才能成就高品质的幼儿园。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我们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从最初的教学实习基地、互派人员学习、活动资源支持,到引入特色课程、开设订单方向冠名班等,一步一个脚印,且步步深入,最终使得校内实验幼儿园破茧而出。双方成功合作建设校内幼儿园,正是基于理念认同、价值一致这个意识层面的共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具体的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共建是保障
本着真诚合作、平等共赢的原则,经平等协商,双方达成书面协议,为合作共建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明确合作的模式。学校提供办学必备的硬件,如场地、水电、装修等;家和负责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日常生活、安全管理、财务结算等运营事务。二是明确双方的职权。对学校而言,教职工子女入读实验园享受最优惠待遇;学校定期安排幼师专业学生轮流到基地实习,园方老师负责专业指导与培训;对家和而言,办理园所证照手续;负责教具、生活、环境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配备和完善,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做好实践基地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和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从而使实验幼儿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职工子女成长乐园、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园、学生专业成长实践园三位一体的校中园。
(三)教产共融是特色
所谓教产共合,即教学与产业合二为一。具体实施过程为: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发特色幼教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将工作岗位及流程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如改革幼儿园应用性较强课程《幼儿园班级管理》,为学生顺利过渡与发展做准备。同时,家和教育研究院为学校提供实训室建设方案,建立卡萝商贸幼教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家和教育研究院将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服务。每个学期,家和教育研究院旗下幼儿园都接收在校实习生,并组织优秀主班老师担任实习导师,为学生的职业认知、技能训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四)人才共育是核心
职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必须聚焦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赋予学生“双元”身份。一方面,他们既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学历生,要按照学校设定的学业流程、人才培养模式进阶成长;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合作机构旗下资深幼师的“学徒”,分阶段、分小组,按照“学徒”成长的进阶方式接受培养、培训。
与此同步的是,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在岗师幼实现“合体”。一方面,学校骨干教师到合作机构跟岗实践,有的担任配班岗位,有的担任特色领域教师,有的担任园长助理,有的担任生活保育老师,让在校教师深入到幼教一线,深入到儿童生活中,从而更好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也选派资深幼师到学校担任课程,尤其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核心课程,更需要有从业经验丰富的师资。这样,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成效共赢是归宿
检验这种合作模式的成效,取决于以下三个指向的共赢:
对于职业学校自身,既探索出了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当前幼师人才培养质量偏低的难题,又为学校的办学沉淀了育人成果,从而起到作为示范学校应有的榜样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一改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所学与岗位标准所要求的矛盾,让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来自行业一线的指导和指引,从而为融入岗位、融入行业提前做了坚实的实践准备。
对于幼教机构而言,事业的发展归结结底是人的发展,从培养之初就介入,使得人才培养有了精准的方向,既为自身事业的发展积蓄了人才队伍,更为高品质的办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中的改革与升级
(一)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合作引入的班级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业务能力,它与传统学校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完全不同,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正与当前职业学校中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我校以引入此课程为契机,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全面地改革我们的专业课程。
通过一年多教学,这样的课程体系由于直接面向工作和具体的岗位,并且以重复和渐进加深的方式开设课程符合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效果好,专业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促进“双师制”结构师资建设
在传统意义上加强“双师”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升级为“双师”结构师资建设,即导入行业企业师傅进常规教学队伍,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双方商定,自合作之初,家和教育研究院就对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定期到我校进行专业发展动态解析、人本主义课程研发、教师心理调适等讲座和活动,并提供企业课程所有资源的权限。不仅如此,家和教育研究院还长期派出该机构的园长、教学骨干到我校任教,担任《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
(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在实施“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由校内专家、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处理与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的业务关系,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灵活的沟通机制,协调各方利益,组织充足的办学资源,保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将积极主动吸引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开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的目标。
当然,在推进“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的尝试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诸如校企双方的磨合、双方资源的配备等方面的问题。但基于提升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基于对教产融合趋势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模式一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平坦。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摘 要:随着党的十八大对我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我国各项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型升级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则摆在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就笔者而言,作为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则依托所在学院,以“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幼师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轴线,以实施“校中园”为主抓手,探索和实践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之道。
关键词:教学做;幼师;质量;校中园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3-02
一、当前幼师人才培养的现状
纵观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许多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在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短视性:即一味强调规模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片面强调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全面素质与能力培养。
在这样背景下,虽然可以缓解幼儿教师紧缺的局面,但是社会急需的优秀幼教人才却仍然严重不足。以职业学校为例,培养的学生虽然有着较好的弹、唱、跳、画、做等实操能力,却缺乏对儿童行为、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更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仅是幼教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更是幼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二、“校中园”模式——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化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则是职业院校通过为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提供必备的模拟实训室和设备设施,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进行。但事实上,无论是从教学组织的有效性还是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与真实的岗位实践存在较大的距离,有很大的改良空间。就笔者所在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而言,为更好破解传统“教学做”一体化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我们探索并实施了校中幼儿园教产融合模式,即:在职校校园内,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幼教机构(家和教育研究院)实体运营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共建、共办实验幼儿园。具体做法,我们归纳为“五步一体”教产融合模式:即:从理念共识为起点,到合作共建、教产共融、人才共育,最终创造成效共赢的结果。
(一)理念共识是基础
惠州家和教育研究院最早成立于1996年,长期专注0-6岁学龄前教育。经过17年的沉淀,成长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多家幼儿园、亲子园和公益微杂志,旗下“卡萝小屋”已经成长为当地较具影响力的幼教亲子专业品牌,其品牌理念在广东省幼教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对待幼师的态度上,我们与其有着高度的一致,即:唯有高品质的幼师,才能守护孩子的幸福;唯有守护孩子的幸福,才能成就高品质的幼儿园。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我们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从最初的教学实习基地、互派人员学习、活动资源支持,到引入特色课程、开设订单方向冠名班等,一步一个脚印,且步步深入,最终使得校内实验幼儿园破茧而出。双方成功合作建设校内幼儿园,正是基于理念认同、价值一致这个意识层面的共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具体的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共建是保障
本着真诚合作、平等共赢的原则,经平等协商,双方达成书面协议,为合作共建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明确合作的模式。学校提供办学必备的硬件,如场地、水电、装修等;家和负责幼儿园的教学常规、日常生活、安全管理、财务结算等运营事务。二是明确双方的职权。对学校而言,教职工子女入读实验园享受最优惠待遇;学校定期安排幼师专业学生轮流到基地实习,园方老师负责专业指导与培训;对家和而言,办理园所证照手续;负责教具、生活、环境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配备和完善,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做好实践基地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和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从而使实验幼儿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职工子女成长乐园、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园、学生专业成长实践园三位一体的校中园。
(三)教产共融是特色
所谓教产共合,即教学与产业合二为一。具体实施过程为: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发特色幼教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将工作岗位及流程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如改革幼儿园应用性较强课程《幼儿园班级管理》,为学生顺利过渡与发展做准备。同时,家和教育研究院为学校提供实训室建设方案,建立卡萝商贸幼教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家和教育研究院将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服务。每个学期,家和教育研究院旗下幼儿园都接收在校实习生,并组织优秀主班老师担任实习导师,为学生的职业认知、技能训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四)人才共育是核心
职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必须聚焦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赋予学生“双元”身份。一方面,他们既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学历生,要按照学校设定的学业流程、人才培养模式进阶成长;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合作机构旗下资深幼师的“学徒”,分阶段、分小组,按照“学徒”成长的进阶方式接受培养、培训。
与此同步的是,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在岗师幼实现“合体”。一方面,学校骨干教师到合作机构跟岗实践,有的担任配班岗位,有的担任特色领域教师,有的担任园长助理,有的担任生活保育老师,让在校教师深入到幼教一线,深入到儿童生活中,从而更好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也选派资深幼师到学校担任课程,尤其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核心课程,更需要有从业经验丰富的师资。这样,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成效共赢是归宿
检验这种合作模式的成效,取决于以下三个指向的共赢:
对于职业学校自身,既探索出了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当前幼师人才培养质量偏低的难题,又为学校的办学沉淀了育人成果,从而起到作为示范学校应有的榜样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一改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所学与岗位标准所要求的矛盾,让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来自行业一线的指导和指引,从而为融入岗位、融入行业提前做了坚实的实践准备。
对于幼教机构而言,事业的发展归结结底是人的发展,从培养之初就介入,使得人才培养有了精准的方向,既为自身事业的发展积蓄了人才队伍,更为高品质的办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中的改革与升级
(一)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合作引入的班级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业务能力,它与传统学校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完全不同,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正与当前职业学校中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我校以引入此课程为契机,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全面地改革我们的专业课程。
通过一年多教学,这样的课程体系由于直接面向工作和具体的岗位,并且以重复和渐进加深的方式开设课程符合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效果好,专业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促进“双师制”结构师资建设
在传统意义上加强“双师”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升级为“双师”结构师资建设,即导入行业企业师傅进常规教学队伍,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双方商定,自合作之初,家和教育研究院就对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定期到我校进行专业发展动态解析、人本主义课程研发、教师心理调适等讲座和活动,并提供企业课程所有资源的权限。不仅如此,家和教育研究院还长期派出该机构的园长、教学骨干到我校任教,担任《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
(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在实施“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由校内专家、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处理与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的业务关系,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灵活的沟通机制,协调各方利益,组织充足的办学资源,保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将积极主动吸引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开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的目标。
当然,在推进“校中园”教学做一体化的尝试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诸如校企双方的磨合、双方资源的配备等方面的问题。但基于提升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基于对教产融合趋势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模式一定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平坦。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