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创新是突破计划金融体制、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国金融体制仍然是一种计划金融体制,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计划控制。中央政府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管制,并控制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这种体制看似有利于监控风险,实际上缺陷很多。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对五个方面概述了货币政策角度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货币结构
7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创新浪潮,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融资方式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现代金融业发生了本质变化。目前,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和风险,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结构和运行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结构和内涵的影响
随着金融创新的继续,在混业经营的国家里,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二类主题,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题。银行、信用卡公司、IT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中央银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货币与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加大,特性难以区分,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货币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复杂。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够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二、从金融创新角度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
新的金融产品使市场参与者能利用其他类型的资产代替货币,因此可能会影响这些资产的信息内容和对货币的需求。如果新金融产品与包含在广义货币总量中的具有货币特征的工具有着密切关系,那么这种影响非常直接。金融创新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不仅来自货币的密切替代品,也可能来自于其他新金融工具。有些新金融工具尽管缺流动性,有较高风险,但却有较高收益,促使市场参与者将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中的部分货币资产转成这些新型金融产品,这可能会影响货币需求稳定性。融资方式选择中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的另外一个渠道是融资方式的发展。这种变化对货币转换机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传统经济以银行贷款为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产生变因之一是电子金融在证券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反映出这些市场技术驱动的本质。
三、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对既有货币供求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效,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发展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的人为调整和补救。只要这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两者这种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但由于不断进行的创新使整个市场货币供求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所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将随之不断变动,货币资金运行中的失灵和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将因之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借助不同的工具,进行灵活的调控。因此,从长远的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由确定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切实保证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竭力避免在政策制定和操作过程中不应有的外在干扰。同时,适应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变动,必须进一步提升确保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以保证其对其他各类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最为深刻的影响便在于极大地提升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这既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规避金融管制而进行的创新,也表现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必将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他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的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重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很高,给货币政策的判定效果带来困难。
四、结论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实现。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创新的实质内涵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对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结构等方式进行的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变货币供求机制和金融体系结构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刘锡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刘国光.《中国经济形式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0(6)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货币结构
7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创新浪潮,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融资方式及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现代金融业发生了本质变化。目前,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和风险,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结构和运行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结构和内涵的影响
随着金融创新的继续,在混业经营的国家里,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二类主题,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题。银行、信用卡公司、IT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中央银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货币与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加大,特性难以区分,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货币定义与计量日益困难、复杂。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够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二、从金融创新角度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
新的金融产品使市场参与者能利用其他类型的资产代替货币,因此可能会影响这些资产的信息内容和对货币的需求。如果新金融产品与包含在广义货币总量中的具有货币特征的工具有着密切关系,那么这种影响非常直接。金融创新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不仅来自货币的密切替代品,也可能来自于其他新金融工具。有些新金融工具尽管缺流动性,有较高风险,但却有较高收益,促使市场参与者将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中的部分货币资产转成这些新型金融产品,这可能会影响货币需求稳定性。融资方式选择中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的另外一个渠道是融资方式的发展。这种变化对货币转换机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传统经济以银行贷款为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产生变因之一是电子金融在证券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反映出这些市场技术驱动的本质。
三、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对既有货币供求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效,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发展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的人为调整和补救。只要这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两者这种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但由于不断进行的创新使整个市场货币供求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所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将随之不断变动,货币资金运行中的失灵和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将因之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借助不同的工具,进行灵活的调控。因此,从长远的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由确定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切实保证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竭力避免在政策制定和操作过程中不应有的外在干扰。同时,适应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变动,必须进一步提升确保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以保证其对其他各类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最为深刻的影响便在于极大地提升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这既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规避金融管制而进行的创新,也表现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必将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他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的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重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很高,给货币政策的判定效果带来困难。
四、结论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实现。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创新的实质内涵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对经营管理体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结构等方式进行的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商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变货币供求机制和金融体系结构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对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刘锡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刘国光.《中国经济形式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