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感悟与欣赏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可运用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流连于文本之中,使之全身心地在阅读的征程上感知、感悟、探究、交流、分享,从而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表达艺术,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39-02
一、运用自主发现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在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总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注入学生大脑。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是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理念相违背的,是剥夺学生感悟与思考权利的错误之举。阅读课堂上,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人,教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从而针对某一问题形成共识或发表独特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笔者有效地运用“自主发现法”来指导学生沉潜于文本,去触摸、感知语言文字的温度,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所谓“自主发现法”,就是引导学生将发现与审美的眼光投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探寻美点,领悟与欣赏语言表达的贴切、精妙,并跟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欣赏,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表达的妙处,再跟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补充、矫正、完善。发现什么,欣赏什么,笔者对这些内容没有给学生设定框架,以免束缚学生,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自己探寻美点,发现触点,获取感动。从形式上看,可以是文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也可以是文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艺术。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根“拐杖”,引导与鼓励他们在尝试中增长自信,在表达中学会表达。
实践证明,运用“发现”的理念来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彰显了徐州市教育局所倡导的“学讲”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审美能力。
二、运用以读促讲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语文教育专家魏本亚教授强调,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在此思想指导下,针对一些优美的诗文,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解,而要适时地补充一些时代背景或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总结即可。教师要真正地把阅读、体验、感悟、交流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诗歌诵读的主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例如,在《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默读,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然后,要求他们再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最后,再请几位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并请听者给予恰当的评价,当然,评价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以暴露当前存在的问题,激起读好此诗的愿望与期待。在学生想读好而又不能读好的现状下,笔者则运用课前制作的课件,播放专家的诵读录音,供他们聆听、欣赏,进入情境,促进感知,渲染氛圍。在学生通过聆听获取进一步的感知之后,笔者则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此诗的构成,即诗歌由“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组成,朗读时应处理好停顿,以表现出两部分的区别。然后,笔者则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讲练结合,以读促悟。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发现并领悟到“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起到了统领下文的作用,朗读完此句后停顿要稍微长些;接下来的四个分句则要将重音放在“奔”“劈”等重点字词上,而且应该一句比一句激昂,以表现出母亲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雄伟气势。再如,诗歌中的三个“啊”,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尝试,逐渐体验到这三个感叹词一定要读得深沉一些,声音要稍稍延长,尤其是“黄河”一词要读得激越、高昂,才能将歌颂、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而诗歌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则要借助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出战斗的决心。
总之,教学这首诗歌要以读为主,追求以读促悟、以悟促赏的效果。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领略作者对黄河雄伟的气魄、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热情洋溢地讴歌与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美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感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也是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三大学习方式的践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尊重,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维持学生探究的动力。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元素。为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教师要将合作探究的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阅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不断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阿长是一个 的人”。笔者告诉学生横线上所填的词句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联想到的。在此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到文中捕捉信息,从不同方面对人物进行感知。学生从阿长的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针对学生发言,笔者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小结。
在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特点之后,笔者又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①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②本文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而作者为什么写了几件跟《山海经》似乎无直接联系的事?针对第①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标画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梳理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针对第②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也展开了讨论,并最终形成共识:原来文章中略写的内容好比“绿叶”,能够将“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从而将阿长这个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而笔者则是观察、巡视,了解研讨动态,适时予以点拨和鼓励。
综上所述,自主发现法、以读促讲法及合作探究法在初中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彰显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本亚,步进.语文课堂教学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0.
作者简介:柏永(1976—),男,江苏睢宁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39-02
一、运用自主发现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在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总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注入学生大脑。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是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理念相违背的,是剥夺学生感悟与思考权利的错误之举。阅读课堂上,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人,教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从而针对某一问题形成共识或发表独特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笔者有效地运用“自主发现法”来指导学生沉潜于文本,去触摸、感知语言文字的温度,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所谓“自主发现法”,就是引导学生将发现与审美的眼光投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探寻美点,领悟与欣赏语言表达的贴切、精妙,并跟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欣赏,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表达的妙处,再跟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补充、矫正、完善。发现什么,欣赏什么,笔者对这些内容没有给学生设定框架,以免束缚学生,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自己探寻美点,发现触点,获取感动。从形式上看,可以是文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也可以是文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艺术。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之后,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根“拐杖”,引导与鼓励他们在尝试中增长自信,在表达中学会表达。
实践证明,运用“发现”的理念来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彰显了徐州市教育局所倡导的“学讲”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审美能力。
二、运用以读促讲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语文教育专家魏本亚教授强调,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在此思想指导下,针对一些优美的诗文,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解,而要适时地补充一些时代背景或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总结即可。教师要真正地把阅读、体验、感悟、交流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诗歌诵读的主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例如,在《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默读,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然后,要求他们再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最后,再请几位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并请听者给予恰当的评价,当然,评价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以暴露当前存在的问题,激起读好此诗的愿望与期待。在学生想读好而又不能读好的现状下,笔者则运用课前制作的课件,播放专家的诵读录音,供他们聆听、欣赏,进入情境,促进感知,渲染氛圍。在学生通过聆听获取进一步的感知之后,笔者则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此诗的构成,即诗歌由“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组成,朗读时应处理好停顿,以表现出两部分的区别。然后,笔者则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讲练结合,以读促悟。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发现并领悟到“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起到了统领下文的作用,朗读完此句后停顿要稍微长些;接下来的四个分句则要将重音放在“奔”“劈”等重点字词上,而且应该一句比一句激昂,以表现出母亲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雄伟气势。再如,诗歌中的三个“啊”,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尝试,逐渐体验到这三个感叹词一定要读得深沉一些,声音要稍稍延长,尤其是“黄河”一词要读得激越、高昂,才能将歌颂、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而诗歌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则要借助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出战斗的决心。
总之,教学这首诗歌要以读为主,追求以读促悟、以悟促赏的效果。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领略作者对黄河雄伟的气魄、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热情洋溢地讴歌与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美诗文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感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也是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三大学习方式的践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尊重,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维持学生探究的动力。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元素。为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欣赏能力,教师要将合作探究的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阅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不断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阿长是一个 的人”。笔者告诉学生横线上所填的词句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联想到的。在此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到文中捕捉信息,从不同方面对人物进行感知。学生从阿长的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针对学生发言,笔者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小结。
在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特点之后,笔者又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①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②本文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而作者为什么写了几件跟《山海经》似乎无直接联系的事?针对第①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标画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梳理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针对第②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也展开了讨论,并最终形成共识:原来文章中略写的内容好比“绿叶”,能够将“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从而将阿长这个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而笔者则是观察、巡视,了解研讨动态,适时予以点拨和鼓励。
综上所述,自主发现法、以读促讲法及合作探究法在初中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彰显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本亚,步进.语文课堂教学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0.
作者简介:柏永(1976—),男,江苏睢宁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