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氏:狂飙市场萎缩期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xszx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勇闯低谷期
  经济低谷期企业应该做什么?
  面向未来的市场回暖,企业又该准备些什么?
  这已经是非常紧要的问题。
  当我们回顾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发现凡是萧条、低谷时期,反而是包括食品品牌在内的各类优秀企业静心求变、奋力创新的时候。
  1930年代,全球经济陷入萧条,美国市场更是一片恐慌,美国人甚至专门运用一个词汇“DEPRESSION”(大萧条)来描述那之后的几年暗淡光景。
  当时,早餐麦片的头牌企业是宝氏(POST),但它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太过消极,在营销推广上束手束脚,短短几年就把市场第一的宝座让给了虽属模仿者、却在萧条期锐意进取的家乐氏(Kellogg’s)。
  分心房地产的诅咒
  实际上,POST是最早开始做早餐麦片的食品企业。19世纪末,最早做销售员、后来开了一个农具生产厂的Charles William Post先生,发现房地产是一个利润特别丰厚的行业,于是急切地投身其中。但不久,他发现房地产业的工作已经将他的身体完全毁了,于是赶紧停下相关业务去旅行修养。
  在一个疗养院里,他发现了一种特别适合做早餐的食物,当他恢复健康之后,就将这种早餐食品概念借鉴出来,于1895年开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家早餐麦片企业——宝氏(即POST,是其创始人的姓氏),产品一上市就获得极大成功。
  由于前半生工作对Post先生健康的影响,他于1914年5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他去世之前,他带领POST公司进入另外一个他熟悉的生财之道——房地产业。
  尽管POST公司抓住了1920年代发展的黄金时节而盈利不少,但分心投资于房地产这种极其占用资金的产业,使得它在随后到来的大萧条时代不敢再做更多投入。当然,也有人认为创始人Post先生的过早去世,也是公司后来做事缩手缩脚的原因之一。
  萧条期,快乐是个稀缺品
  但家乐氏在1930年代的行为却完全不同。突出的表现是:进入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家乐氏的广告投入反而提高到了以前的3倍!结果,美国各类家庭生活指导杂志(当时的热媒体)、市民报纸上到处都是家乐氏的广告。
  当然,广告并不是家乐氏在萧条期营销的全部。当其他早餐麦片企业只是在外包装上简单说明产品内容的时候,家乐氏成为最早在包装外部标示营养成分的企业,同时,它总是在包装上加入这样的话语——“吃家乐氏麦片,让你感觉更美好!”
  同时,它也开始大量使用赠券、加量不加价等促销方式,并跟1930年代刚刚兴起的开架销售的超市业态合作。
  就在萧条期的1932年,家乐氏在所有食品企业中,第一个开始使用系列印刷品传播方式。例如它第一个采用卡通小人书赠品促销手段——这个连续出版的小人书系列叫《家乐氏趣味丛林世界》,结果风靡美国,尤其受孩子们欢迎。美国人至今都将家乐氏卡通书中的巨嘴鸟山姆、老虎汤尼视为动画人物中的经典。
  萧条期中的母亲们,无法再支持大的消费支出,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家庭生活依然充满欢乐,让孩子们依然吃到有营养的食品。因此,带来综合营养的早餐麦片,以及麦片中的那些小人书,都让母亲们感觉家乐氏跟她们一起在维护家庭的温馨和自足。
  产品、推广和终端方面的创新并不是全部。家乐氏在1930年代的萧条期还做了两件伟大的善事,这更让美国人相信这个品牌的诚意,并创造了大范围的品牌忠诚:
  首先,1930年,大萧条刚刚开始的第一年,家乐氏的创始人W.K. Kellogg向世人宣称“在此艰危时月,我要投资于人。”他在跟企业员工深入沟通之后,改变原有的排班方法,缩短原工作时间,在各个岗位都腾出1-2班时间,来雇佣更多的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件,至今仍被世界劳工组织所铭记。
  其次,在1931年,家乐氏开始创办“安-家乐氏学校”项目(以创始人的母亲为名),这实际上是一个慈善基金会(现名为W.K. Kellogg Fundation),在萧条期开办大量学校和训练营,帮助那些身体有残障的儿童获得正常的教育机会和假期的游玩条件。
  这个基金会一直运作到今天,并一直秉承创始人最初的信念:基金会的目的是“能帮助孩子们带着自信、带着健康、带着一种稳固的安全感去面对未来,要让他们相信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可依赖的。”
其他文献
白酒行业为什么一再成为舆论质疑的对象?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的文化视野过于局限,片面强调白酒产品的高端属性,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诉求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从而引起消费者逆反心理,导致在品牌提升、产品优化等方面遇到了很大障碍。  近十年间,我国白酒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中国酒协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233家,今年1-6月,全国白酒产量535.20万千升,同比增长17.
期刊
李卫  澳大利亚英斯派酿酒集团CEO;  澳大利亚天鹅酿酒公司董事长;  邀请许戈辉代言引进的新世界葡萄酒品牌“天鹅庄”。  食品营销:听说李总之前在地板行业做了十几年,现在回想那段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卫:2001年,我在北京建国门地铁口组织了近2000万人次的地板踩踏活动。当时,很多地板行业的小企业为了利益,不惜使用一些低成本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经不住市场的考验,引发消费
期刊
不管经销商如何财大气粗,手中的运用资金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经营规模较大、多渠道的经销商,管理稍微不慎,更容易引起应收款的急剧膨胀。对经销商而言,应收款的膨胀一是意味着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二是经营风险加大,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  于是,传统经销商始终抱着“现款现货,薄利多销”的观念,虽然利润低了,但赚到的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装进了口袋里。随着零售商业结构的变化,大型连锁超市、卖场向乡镇市场的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的市场充斥的葡萄酒都是中低端产品,这和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国产品牌的低端化现状,及运作高端品牌的技术手段不足。  误区  高端产品就是高价格产品  挺进高端,价格是一个标志性要素,也是高端意义的最直接体现。但二者不能划等号。  高端品牌的价格当然是比较高,但更高的也是更重要的应该是高价值。高价格只是高价值的外在表现。本土葡萄酒品牌以往的定价策略是基于竞争的,要
期刊
国产酒给他人做嫁衣  葡萄酒在中国形成了两大板块,即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  进口葡萄酒近几年很火,在国内做进口葡萄酒的贸易商有17000家,进口酒类品种达30000种以上。  庞大的市场需求使进口葡萄酒这一大板块的整体销量已近乎超过了国产葡萄酒销量,消费者潜意识中也形成了进口酒就是比国产酒好的观念。  于是进口酒在不具备品牌优势的情况下,仅凭散兵游勇,就已经把本土几个大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侵蚀过
期刊
酸奶作为乳品行业的朝阳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不断细分和丰富,带给我们不少的惊喜。  然而在2010年,留在不少人记忆中的老酸奶却重出江湖。笔者在超市走访时发现,完达山、君乐宝、小西牛、蒙牛等国内诸多大小乳品企业纷纷推出“老酸奶”,可谓刮起了一阵“怀旧”之风。    品类创新的“老歌翻唱”    也许有人疑问,老酸奶重出江湖,是否意味着品类创新的倒退?其实,恰恰相反。将咖啡装进袋子里是一种品
期刊
虽然今年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但一个食品企业家还是坚持按计划投资2亿建新厂扩大产能,我向他表达我的担心。他的回答是,“如果因为经济寒冷改变了计划,那冬天过去,我也没资格享受春天了。”  企业家的话不无道理,而且我相信,他一定是综合了自己的资金、资源、政策各方面做出的审慎决策。环境骤变已成了常态,若是过分关注环境变化,频繁调整自己的发展节奏、目标,那么就会像他所说的,环境差时你不敢动手,环境好时轮不到你
期刊
企业在战略中最应该关心什么?    在中国,应对短期挑战和实现长期发展,可以归纳五大主题任务:第一,经济必须可持续发展;第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竞争力;第三,社会一定要和谐发展;第四,能源必须有效利用;最后一个就是环境保护。  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向对于成长的认识,而不是对于竞争的认识。成长战略有三个最主要的思想:    1、打破惯例  所有行业惯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顾客和消费者行为产生一种
期刊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激烈碰撞,年轻一代逐步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传统白酒不断受到洋酒的挑战,这时的白酒文化弘扬工作,应该在三个层面有所作为:  饮用:有张、有弛、有健康  中国白酒文化历来就是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白酒要想实现未来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不健康、不文明、不高雅的饮酒风气。  茅台集团倡导小杯饮酒的“讲究文化”,讲究成功、和谐和人文关怀;水井坊提倡健康饮酒,首次在业界以包装物
期刊
1969-1970年底,美国又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工业产出整体下降了近10%,即便在1972年恢复期仍有5%以上的失业率。  最糟糕的是,紧接下来的1973-1975年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全球石油危机使得需求大幅度下滑,结果导致产出大幅度过剩,美国失业人口达到了将近9.1%,也就是大约10个人里有1个人没有工作。  此时,创办于1930年代的乐事薯片(LAY’S)本该通过一些变革和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