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生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虽然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 教师应对青春期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历时与共时并存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可以说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青春期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要泰然处之。
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然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则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然后进行矫正和教育。教育处在青春期逆反状态的学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那样只能增强学生的对抗情绪,说教又容易被学生当做“耳边风”,放任自流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是因为对学生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如此看来,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就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与教学艺术,还要懂得教育学与心理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在做他们老师的同时更要做他们的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台上他讲,台下将他”现象的发生。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逆反心理中积极的一面恰恰是学生在这方面成长的体现。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他人;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对理论、观点、问题及社会现象作出包括个人理解与看法的批判性吸收。所以,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区分盲目反抗与合理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思维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致力于将前者转化为后者。
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度过心理逆反期
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斥责与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怀有戒心,但同时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与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教师必须首先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心理定势。
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不应对学生一味采取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态度,而要尽量做到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从而让这些“特殊”的学生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进而放下他们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同时,我们还应适当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更不能嘲讽挖苦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摈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师生关系、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间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朋友般的关心与引导。同时,一定要记住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是因为言教不如身教,作为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方能为人师表。
三、 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应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但是由于大多数父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不能认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规律,加之他们相信“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方法,这就很容易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经常听到的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往往就是这种教育导致的后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从而充分发挥父母的作用,使父母能有意识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那些单亲或父母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很多时候,这些父母本身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这个家庭、生活问题,导致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理解这个问题,从而造成孩子孤僻、内向、自卑等一系列有害心理,而所有这些心理都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加剧,甚至进而导致有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和家长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引导家长与学生正确认识离婚再婚这个社会问题。这里的前提条件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本身首先要能够正确地理解认识这个问题。
四、 “瓶颈”问题的解决
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也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打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将会极大地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这个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与理解。打架经常在男生中发生,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偶尔因为某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打架行为属于学生的一时冲动,这种情况只要教师稍加引导、适度批评教育就可以解决。而有些经常打架斗殴、无架找架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格外地关注,否则教育的效果将适得其反。这些学生身上有一些普遍特点:一般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散漫、有吸烟或喝酒等不良习惯、爱穿奇装异服等。很多情况下,第一个因素也就是学习成绩差是根源,学习成绩差导致了他们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并染上了其他一系列毛病。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得到他人认同关注的基本需要,因此,这些学生就选择了比较极端的经常打架斗殴的方式以不时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打架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反思一个问题:是不是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态度方法存在问题,甚至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既然根源在于学习成绩差,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在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逐渐地让这些学生恢复树立起信心,进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另外,这些学生除了学习较差以外,一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特长,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比如,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专长,那么在运动会、各种比赛中就要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的学生有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就让他们在各种文娱活动时走上舞台。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清楚,教育本来就有两个方面的内涵:教和育,教的是知识技能,学生掌握的程度因人而异,这是很正常的;育则关系到一个人的不断成熟成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前者而言,学生得零分不是教师的耻辱;而如果因为后者,学生得零分则不仅是教师的失职,更是整个教育的失败。
结语
青少年学生产生的所谓逆反心理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现象,恰恰是青少年学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一种表现。对此现象,若引导不当,这种逆反心理将会导致学生滑向歧途。所以,作为教师,我们 应该充分认识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与表现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与利用,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生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均表明,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虽然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 教师应对青春期逆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历时与共时并存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可以说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对青春期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要泰然处之。
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然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则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然后进行矫正和教育。教育处在青春期逆反状态的学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那样只能增强学生的对抗情绪,说教又容易被学生当做“耳边风”,放任自流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是因为对学生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如此看来,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就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与教学艺术,还要懂得教育学与心理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在做他们老师的同时更要做他们的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台上他讲,台下将他”现象的发生。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逆反心理中积极的一面恰恰是学生在这方面成长的体现。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他人;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对理论、观点、问题及社会现象作出包括个人理解与看法的批判性吸收。所以,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区分盲目反抗与合理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思维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致力于将前者转化为后者。
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度过心理逆反期
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斥责与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怀有戒心,但同时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与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教师必须首先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心理定势。
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不应对学生一味采取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态度,而要尽量做到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从而让这些“特殊”的学生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进而放下他们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同时,我们还应适当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更不能嘲讽挖苦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摈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师生关系、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间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朋友般的关心与引导。同时,一定要记住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是因为言教不如身教,作为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方能为人师表。
三、 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应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但是由于大多数父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不能认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规律,加之他们相信“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方法,这就很容易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我们经常听到的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往往就是这种教育导致的后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从而充分发挥父母的作用,使父母能有意识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那些单亲或父母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很多时候,这些父母本身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这个家庭、生活问题,导致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理解这个问题,从而造成孩子孤僻、内向、自卑等一系列有害心理,而所有这些心理都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加剧,甚至进而导致有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和家长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引导家长与学生正确认识离婚再婚这个社会问题。这里的前提条件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本身首先要能够正确地理解认识这个问题。
四、 “瓶颈”问题的解决
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也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打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将会极大地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这个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与理解。打架经常在男生中发生,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偶尔因为某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打架行为属于学生的一时冲动,这种情况只要教师稍加引导、适度批评教育就可以解决。而有些经常打架斗殴、无架找架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格外地关注,否则教育的效果将适得其反。这些学生身上有一些普遍特点:一般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散漫、有吸烟或喝酒等不良习惯、爱穿奇装异服等。很多情况下,第一个因素也就是学习成绩差是根源,学习成绩差导致了他们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并染上了其他一系列毛病。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得到他人认同关注的基本需要,因此,这些学生就选择了比较极端的经常打架斗殴的方式以不时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打架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反思一个问题:是不是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态度方法存在问题,甚至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既然根源在于学习成绩差,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在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逐渐地让这些学生恢复树立起信心,进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另外,这些学生除了学习较差以外,一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特长,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比如,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专长,那么在运动会、各种比赛中就要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的学生有音乐舞蹈方面的特长,就让他们在各种文娱活动时走上舞台。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清楚,教育本来就有两个方面的内涵:教和育,教的是知识技能,学生掌握的程度因人而异,这是很正常的;育则关系到一个人的不断成熟成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前者而言,学生得零分不是教师的耻辱;而如果因为后者,学生得零分则不仅是教师的失职,更是整个教育的失败。
结语
青少年学生产生的所谓逆反心理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现象,恰恰是青少年学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一种表现。对此现象,若引导不当,这种逆反心理将会导致学生滑向歧途。所以,作为教师,我们 应该充分认识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与表现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与利用,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