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写字,干公侯何事?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许贻群
  许贻群,197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展由中书协主办的第九届国展,第三届兰亭奖,第二、三届草书展及首届楷书展等二十余次。
  许贻群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家是对有立场的书法作者的一种称呼,它的属性务必具备文化内涵以及书法本体的纵横度,当代随处可见“书法家”的称呼,事实上是对这三个字的贬低。然而贻群君不愧其称。
  人混迹江湖,难免要屈服于某些不是。或短期屈服,或终身屈服。然而屈服未必不可,但不屈服者,却能自由而后生,并且潇洒如脱拘挛,而得大自在。贻群君处世很有立场,是我目之所及最得大自在的書法家。他不攀附官商,不图谋机会,宴上对主客一视同仁,从不向权贵敬酒,也不在乎唾手可得的公职。在某开幕式上因为某领导的迟迟未到,他毅然离开现场。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偏执或过激的行为,可事实上是因为世人障眼惑心,身陷俗流,不能理解。这不是刻意的伪作,而是一种真实的抉择和态度。反过来讲,我相信贻群君应该也有不少清交的官胄好友。王建说韩愈:“不以雄名疏野贱,惟将直气折公侯。”以此语下比泉州,惟有晋江许贻群可当之。
  认识贻群君以来,我对于他的理解,感觉大略属于马公愚、邓散木之邻。仅仅是感觉而已,我的这种类比并没有确切的依据。要之,应该说是名士风度。一种风度得以延绵不绝,必有其内在的活力,它有沉淀久之的共性,也有发酵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性。共性是他们在为人处事上能高蹈于世俗的嚣闹和浪潮之上,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并对外反馈自己的态度。他们拥有超出一般人的某项才能,并得到一定范围的认可。若说特性,则各自有之。贻群君身上有一股清俊之风,没有浊气。言谈之间时时显露棱角,毫不掩饰。不圆滑世故,以真实显可爱处。并且他能影响旁人,无论书风、言行、观点,足是名士风流。
  贻群君在与周边书法群体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书坛后进,不摆资格,不设架子,不做伪饰。对书坛老者,谦而不卑,不迷信阿奉。他把自己放在艺术杠杆“零”的位置上与任何前辈后进对话。他听纳不同观点,但他也不虚委下应,坚持自己的观点,独持己见,但不一意孤行。这是一个书法家该具备的原则和胸怀。因为在任何时空里,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微乎其微的,清楚地定位自己,对于左右个人的取舍和方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当代很多作者把自己定位在大家名家的座坛上,空其根基,或者自以为是,或者迷失自我,以致很短一段时间内,便消逝在丛流之中。我确信贻群君的善取多长,定会让他在书坛长期散溢清辉。
  而另一个让贻群君迥别于时流之处,便是贻群君的藏书及其读书之乐。贻群君的藏书数量,在书家中是较多者之一。当代写字者多不读书,几乎成为一种被认知却不被修正的共识。很多书法作者的工作室或书房,零零散散放置几本国展作品集或书法字帖,藏书量之贫瘠,令人难以理解。藏书量既少,读书贫乏可知。所以很多书法作者在此卡带,根本无法识别自己书写的体裁和内容。如果按照书法家的标准衡量之,不免贻笑世人。贻群君日耽书丛,在他工作室和家里的各个角落随处都可以拿起一本让人有阅读冲动的书。这种散落各处的藏书方式和规整放在橱窗内的藏书方式,貌似皆可,实则有本质的区别,明者查之。而不买书藏书,一味写字者,就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真趣,不足与言。贻群君读书范围广泛,文史、书画、小说,沾溉良多,并不规划,毫无目的,倒是契合名士作派。并且他又是属于能自我消化的读书人,我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与贻群君谈天,最惬意者,多能听闻一些书画逸事,妙趣多矣。非博闻广洽而真实者,岂能沁出如此真性情的谈话。所以和他相处轻松自如,如其小楷。
  贻群君早年游弋于网络书法圈。藉于此,他的见识日广,对自己书法道路方向的自我掌控能力超越时人。他最早以小楷称于世,其小楷之风,几经变化,从空灵,到精锐,再到婉转,文征明、钟繇、王宠,几家的影子隐约其中。贻群君的取舍似乎很明显,他笔下多呈俊朗之风。他长篇累牍地用小楷誊抄各类美文,形式内容双美,虽多峭立,却静气充盈。其实在这之前,他从曹全碑入手,颇得一股清雅之气,后来转舵师法于右任的大字碑体行书,竟然也毕肖不已。后来他才专意小楷,由此名家。近年他着意大楷,去繁为简,取拙除巧,雍容之态大异于其小楷,大有可为。我前两年一直关注于贻群君的草书,他的草书介于大草和小草之间,典雅从容,取法多元,有僧素气度,而整体多呈董思白流韵。笔墨之枯润浓淡变化,随笔生发,毫无当下制造风气之嫌。贻群君也写篆籀,信手拈来,无不合乎矩度,这岂能不是马公愚、邓散木之邻?驳杂的学书系统,多元而取舍有度。在这样广泛取法的基础上,贻群君以高绝、博见的眼光吸纳适合自身的元素,充盈书风,确立了自家清雅俊逸的整体书风,而为世人所喜。
  贻群君身处晋江市区,满城的商贾大豪,似乎和他绝缘。他依然每天不断地写字读书,不断地发微信,卖字,收藏字画,买小盆景,买书,开豪车会友,谈天。这种惬意的生活,绝然与晋江这座沿海小城市的滚滚商流迥异。他在作一个纯粹的书法家。
其他文献
刘云鹏,庚午生,号鲲庵,室名南羽斋,一名学孜,字敳士,山东德州人。博物馆学卒业,自幼好古,嗜篆印,上追秦漢,于流派则尤喜仪征吴让翁,旁涉汪尹子、徐袖海、悲庵诸家,又能刻竹,皆有逸致。
期刊
颜峰,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师。2008年作品《深呼吸》入选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2009年作品《村口》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峰远 诗意》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油画作品《鐵金幢》入选湖南省第七届油画展;2016年作品《力士图》入选常德市艺术旅游节作品展。
期刊
进入“非遗”保护的南昌瓷板画,在国家和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延传,而且不断登上新的艺术高度。这是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最令人兴奋的事件。5年的发展探新,同样演绎了一个结论:瓷板画的艺术创造潜藏了N种可能,前景不可限量。  一、赘语:厚积薄发之必然  陶瓷,显然是赣文化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创造。江西陶瓷,实不为地域所限,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的标杆、旗帜和巅峰。  陶瓷文化,肯定是赣文化、中国文
期刊
在当代的青年印人之中,我一直认为刘云鹏兄是值得特别予以评价的一位。这种“值得”并非因为其在篆刻艺术上的创新,反而是因为他在篆刻艺术上的守旧。所谓“守旧”,并不是否定其在篆刻方面的才情与造诣,相反,正是因为在当代篆刻界紧紧跟在时代风气或是市场审美后面“创新”的聪明人太多,这种守旧反倒显出其可贵之处。  云鹏兄治印,起初也是从近代的几位工稳印大家入手,后来大概也是性情上与这路作品不甚相近,故而改弦易辙
期刊
姜向东,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位画油画静物的顶尖高手。那些工具系列、灯泡系列、水果系列等一批超级写实绘画作品让人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且不说这些静物画中蕴含了多么高深的主题或者画家对它们进行过多么深刻的思考,单就画面的视觉形象和表现语言就让观众无不惊叹和佩服:精彩!然而,近几年来,姜向东在依然创作着那些精彩的静物画的同时,竟把他的精彩扩展到了另外一个领域——风景画。他早期的风景画,延续了他静物画的风格
期刊
艺术的魅力在哪里?在新在美,在感染人、感动人进而感化人。刘广文先生近作《影象诗情墨趣》就以其新的形式和美的姿态令我深感意外和惊喜。  这些作品将摄影和书法两种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对书画一体的传统形式进行颠覆和革命,用影像取代了绘画,用光感取代了墨色。写实的画面和写意的隶书有机融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与此同时,刘广文先生以其特有的诗兴才情,为每幅影像作品配以极具韵味的联句,画龙点
期刊
我最初見到佳宁的作品是201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民生路的博士生宿舍,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佳宁的书法基础扎实而全面,各种书体的创作也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的青年书家。后来了解到她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除了她的天资聪颖之外,也源于她本、硕、博三个阶段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原因。最好的美院拥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条件与学术环境,对她的专业学习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院系统的专业培养模式不仅使她受
期刊
奇志把目光从宣纸上抬起来,他的下巴微微扬起,嘴角漾过一丝一闪即逝的笑容。印象中似乎还真是没见过他有开怀朗声大笑的时候,在我看来,奇志应该是性子内敛的,总是一副沉静的样式。自我十多年前认识他到现在,他好像就是那么一个人。转眼间已是不惑之年了,但奇志依然一副邻家小哥的模样,只是眼睛里多了一种沉淀、一份深沉,那是仿如秋水的澄澈,映照出他内心的平静,不以物喜物悲,不为名利所累。暗揣,做艺术的人必得修来这种
期刊
王奇志,1972年出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國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专业书画家。书画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30年美术作品大展等重要展览;获首届“齐白石奖”银奖;个人及作品曾赴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展览和交流;多件作品
期刊
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道光时人,精于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笔,“兼、圆、齐、健”四德俱备。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文人所称颂。  贺连青笔庄,开业于清朝末年民国前后,位于东琉璃厂中间路北。笔庄生产传统湖笔,制笔技术精益求精,笔杆大多雕刻“贺连青制”与毛笔的名称,另外还为文人、书画家定制了大量的带有特殊标识的毛笔,至今还有许多传世品流传。  戴月轩,名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