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4月17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在那场战争中,被视为中国近代海军图腾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支曾经拥有两艘装甲舰、10余艘巡洋舰,威震东亚的大舰队烟消云散。北洋水师战败后,一部分遗物被当时的日本军人或民间人士作为纪念品带回本国,至今,仍有不下百件甲午战争和北洋水师的遗物,残留在日本的土地上。
那是一种异常苍凉和悠远的感受。你触摸的,仿佛便是百年来封闭在其中“定远”号军舰的魂魄。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点,却没有军舰上的遗物,而是一处墓地——位于大阪府玉造的真田山旧陆军墓地。
那里,6名在甲午战争中被俘的清军官兵,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已经100余年了。
我们乘日本四通八达的轻轨列车到达玉造车站。从车站向西走不多远,一个小山上出现了一座神社,里面供奉着日本战国时期的将军真田幸村。转过神社,后面草木掩映之下,赫然出现一片墓群,这便是真田山旧陆军墓地了。
真田山旧陆军墓地建于1871年,埋葬有1945年之前战争中死亡的日军官兵和民夫5000余人。2003年,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杨海嘉最先发现该墓地内葬有清军战俘,从而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根据日方记载,真田山陆军墓地内共葬有6名清军官兵,都是在双方交换战俘前因伤重或伤病而死在日本大阪陆军临时医院的,被就地葬在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一人,埋葬于1894年11月,那时,中日两军依然在辽东平原上,为这场战争的胜负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墓园为樱树和芙蓉树环绕,虽然大多数墓碑已经年久失修,但整个真田山墓地仍可称整洁干净,墓地一角安置的地藏王神社中,神前供奉的清水鲜花纤尘不染。抬眼望去,天,又晴了,墓地中花树下的落英,竟然片片斑红,给这片百年陵园带入了一丝生命的气息。也许,与北洋水师相关的事情都要下雨,只是冥冥中的一个仪式。
我们首先进入的墓区,是日军大阪第四师团在甲午战争中“战病死”官兵的葬身之地。当年,笔者第一次来访问时,就因为无从寻觅而在这里徘徊。当时恰好遇到一位守墓人推车经过,便上前打探。在他的指点下,笔者顺利在墓园最北边找到了被俘清军的墓地,那里,正在地藏王神社的旁边。
这一次,我们按图索骥,很容易地找到了目标。这是整个墓地最北面的一排,大多埋葬的是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病死的辅助人员,如运输兵、马夫、护士等。不多时,我们便在一块墓碑上面找到了“故清国”的字样,证明它是被埋葬在这里的中国战俘之一,墓主的名字写明是“西方诊”。
在这块墓碑的前面,又发现两块并排的墓碑。一块上面刻的名字是“清国 刘起得”,另一块则是“清国 吕文凤”,在他们两人的对面,另有一块,文字已经斑驳,依稀可以辨认刻的是“故清国 杨永宽”,3个人的墓碑形成了一个品字形。在他们后面侧方,则是“清国 刘汉中”的墓。当年的寻访中,我们只找到了这5名清军官兵的墓。墓碑,都是当地最普通的石灰岩,只有1米多高,有些部分已经酥化,看来从立在那里,就不曾有过更换。每块墓碑前都有一个20厘米高的瓷管,用来插祭祀用的香花。我们在西方诊和吕文凤的墓前,看到有两束早已枯萎的花束。
在日本,已经发现的清军战俘墓地,一共有两处,另一处在广岛比治山陆军墓地,不过两处的墓地形制颇为不同。
广岛墓地位于比治山山巅,安葬着4名中国官兵的遗骨,他们的墓地位于墓园一角,独立于日军官兵。那里,集中埋葬着死于广岛的各国军人。包括在八国联军之役中送到当地医院后死去的法军伤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病死的德国水兵等,每一国的墓葬都集中在一起。4名中国士兵的墓环抱在一起,旁有一座铁塔,后方则竖立着原日本文部大臣濑尾弘吉所书的“慈恩塔”石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墓地中的一块“唐人街”。4人的墓碑比周围日军官兵相比明显质量低劣了许多,是用斑驳的粗麻石或花岗岩制成,铭文也刻得非常粗糙,以至于今日已经极难辨认。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墓地在我们这次探访之前,始终不为中国人所知。
而真田山陆军墓地的清军官兵墓,采用了与日军官兵完全相同的方尖碑样式,这是日本习俗中曾英勇作战的军人专用的墓碑形式。他们的墓与日军官兵的墓相互间杂,几乎难以分辨。只是,在他们每个人的墓碑上,都有大约30公分长一块斑白的痕迹,成为辨别他们的最主要特征。这白色的痕迹,原来是什么字,后来为何被凿去了?询问守墓人,情况似乎是这样的——碑上被凿去的是“捕虏”二字。日本战败前此墓地归日本陆军管辖,里面除了中国战俘的墓地以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俘的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德关系日渐融洽,当地的德国领事请求将德国士兵墓碑上“捕虏”样侮辱性的字样去掉。日方表示遵照办理,也考虑将清军战俘墓碑同样处理,但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日本战败,据说有一个中国将军要来日本收集索还甲午战争时日军掠去的物品。墓地管理员连忙将清军官兵墓的情况造册上报。此时,因为担心“捕虏”这样侮辱性的字句会引起中国方面的愤怒,故此火速将其凿去。不过,中国将军最终也没有来。
这件事听完让人不胜唏嘘。当时中国海军来日特使并非“将军”,而是一名叫钟汉波的海军少校,他将日军掠夺走的“定远”、“靖远”两舰铁锚和锚链,用同样在战争中曾被俘的“飞星”、“隆顺”两轮押送回国,是为中国海军一大盛举。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是钟汉波个人行为。但运回国内的“定远”、“靖远”的锚链,被某些贪婪的部员当做废铁卖给了铁匠铺。至今留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定远”铁锚上仍有一条砸断的痕迹,就是盗卖者所为。
我们在墓碑间寻觅。一直有记载,这片墓地中埋葬有一名叫李金福的中国士兵,但几次来,都没有找到他的墓。这次我继续寻找,在我的视野里,是一座标有“清国—刘汉中”的墓,其名字旁还刻有“清军马队五品顶戴”的字样。他也是此地埋葬的清军官兵中,已知军职最高的一员。
就在这时,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忽然感到左侧后方,有淡淡的白光一闪。连忙看去,在一排日本“军役夫”的墓碑中,有一块上面,轻轻地现出了一块白色的斑点——这,正是清军战俘墓碑的典型特征。走近,原来,这正是久久寻觅不获的李金福的墓碑。因为曾经损伤修补,这块墓碑因此不易被注意到。
在大阪和广岛墓地中埋葬的清军,除“朝鲜皇城清国电报局巡查吕文凤”以外,大多为北洋盛军官兵。甲午战争爆发,盛军总兵卫汝贵率6营部队,乘海定、广济、镇东各轮,在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六舰护航掩护下登陆大东沟,驰援平壤。大沽至大东沟航线是中日海军争夺黄海制海权的生命线。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与前来寻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迎头相撞,水师提督丁汝昌命令运送陆军的船只避入鸭绿江,亲率“定远”、“镇远”等主力战舰反身迎敌,震惊中外的中日黄海海战爆发。
在北洋水师掩护下入朝的盛军部队,曾在船桥里等处与日军迭次血战,最终在平壤战败。关于这些被俘官兵的记载中,找不到战功和壮烈事迹的记载,他们所留下的,只是百年不能还乡的一块墓碑。原来,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中国人。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 作者:李峰 等)
那是一种异常苍凉和悠远的感受。你触摸的,仿佛便是百年来封闭在其中“定远”号军舰的魂魄。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点,却没有军舰上的遗物,而是一处墓地——位于大阪府玉造的真田山旧陆军墓地。
那里,6名在甲午战争中被俘的清军官兵,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已经100余年了。
我们乘日本四通八达的轻轨列车到达玉造车站。从车站向西走不多远,一个小山上出现了一座神社,里面供奉着日本战国时期的将军真田幸村。转过神社,后面草木掩映之下,赫然出现一片墓群,这便是真田山旧陆军墓地了。
真田山旧陆军墓地建于1871年,埋葬有1945年之前战争中死亡的日军官兵和民夫5000余人。2003年,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杨海嘉最先发现该墓地内葬有清军战俘,从而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根据日方记载,真田山陆军墓地内共葬有6名清军官兵,都是在双方交换战俘前因伤重或伤病而死在日本大阪陆军临时医院的,被就地葬在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一人,埋葬于1894年11月,那时,中日两军依然在辽东平原上,为这场战争的胜负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墓园为樱树和芙蓉树环绕,虽然大多数墓碑已经年久失修,但整个真田山墓地仍可称整洁干净,墓地一角安置的地藏王神社中,神前供奉的清水鲜花纤尘不染。抬眼望去,天,又晴了,墓地中花树下的落英,竟然片片斑红,给这片百年陵园带入了一丝生命的气息。也许,与北洋水师相关的事情都要下雨,只是冥冥中的一个仪式。
我们首先进入的墓区,是日军大阪第四师团在甲午战争中“战病死”官兵的葬身之地。当年,笔者第一次来访问时,就因为无从寻觅而在这里徘徊。当时恰好遇到一位守墓人推车经过,便上前打探。在他的指点下,笔者顺利在墓园最北边找到了被俘清军的墓地,那里,正在地藏王神社的旁边。
这一次,我们按图索骥,很容易地找到了目标。这是整个墓地最北面的一排,大多埋葬的是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病死的辅助人员,如运输兵、马夫、护士等。不多时,我们便在一块墓碑上面找到了“故清国”的字样,证明它是被埋葬在这里的中国战俘之一,墓主的名字写明是“西方诊”。
在这块墓碑的前面,又发现两块并排的墓碑。一块上面刻的名字是“清国 刘起得”,另一块则是“清国 吕文凤”,在他们两人的对面,另有一块,文字已经斑驳,依稀可以辨认刻的是“故清国 杨永宽”,3个人的墓碑形成了一个品字形。在他们后面侧方,则是“清国 刘汉中”的墓。当年的寻访中,我们只找到了这5名清军官兵的墓。墓碑,都是当地最普通的石灰岩,只有1米多高,有些部分已经酥化,看来从立在那里,就不曾有过更换。每块墓碑前都有一个20厘米高的瓷管,用来插祭祀用的香花。我们在西方诊和吕文凤的墓前,看到有两束早已枯萎的花束。
在日本,已经发现的清军战俘墓地,一共有两处,另一处在广岛比治山陆军墓地,不过两处的墓地形制颇为不同。
广岛墓地位于比治山山巅,安葬着4名中国官兵的遗骨,他们的墓地位于墓园一角,独立于日军官兵。那里,集中埋葬着死于广岛的各国军人。包括在八国联军之役中送到当地医院后死去的法军伤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病死的德国水兵等,每一国的墓葬都集中在一起。4名中国士兵的墓环抱在一起,旁有一座铁塔,后方则竖立着原日本文部大臣濑尾弘吉所书的“慈恩塔”石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墓地中的一块“唐人街”。4人的墓碑比周围日军官兵相比明显质量低劣了许多,是用斑驳的粗麻石或花岗岩制成,铭文也刻得非常粗糙,以至于今日已经极难辨认。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墓地在我们这次探访之前,始终不为中国人所知。
而真田山陆军墓地的清军官兵墓,采用了与日军官兵完全相同的方尖碑样式,这是日本习俗中曾英勇作战的军人专用的墓碑形式。他们的墓与日军官兵的墓相互间杂,几乎难以分辨。只是,在他们每个人的墓碑上,都有大约30公分长一块斑白的痕迹,成为辨别他们的最主要特征。这白色的痕迹,原来是什么字,后来为何被凿去了?询问守墓人,情况似乎是这样的——碑上被凿去的是“捕虏”二字。日本战败前此墓地归日本陆军管辖,里面除了中国战俘的墓地以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俘的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德关系日渐融洽,当地的德国领事请求将德国士兵墓碑上“捕虏”样侮辱性的字样去掉。日方表示遵照办理,也考虑将清军战俘墓碑同样处理,但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日本战败,据说有一个中国将军要来日本收集索还甲午战争时日军掠去的物品。墓地管理员连忙将清军官兵墓的情况造册上报。此时,因为担心“捕虏”这样侮辱性的字句会引起中国方面的愤怒,故此火速将其凿去。不过,中国将军最终也没有来。
这件事听完让人不胜唏嘘。当时中国海军来日特使并非“将军”,而是一名叫钟汉波的海军少校,他将日军掠夺走的“定远”、“靖远”两舰铁锚和锚链,用同样在战争中曾被俘的“飞星”、“隆顺”两轮押送回国,是为中国海军一大盛举。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是钟汉波个人行为。但运回国内的“定远”、“靖远”的锚链,被某些贪婪的部员当做废铁卖给了铁匠铺。至今留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定远”铁锚上仍有一条砸断的痕迹,就是盗卖者所为。
我们在墓碑间寻觅。一直有记载,这片墓地中埋葬有一名叫李金福的中国士兵,但几次来,都没有找到他的墓。这次我继续寻找,在我的视野里,是一座标有“清国—刘汉中”的墓,其名字旁还刻有“清军马队五品顶戴”的字样。他也是此地埋葬的清军官兵中,已知军职最高的一员。
就在这时,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忽然感到左侧后方,有淡淡的白光一闪。连忙看去,在一排日本“军役夫”的墓碑中,有一块上面,轻轻地现出了一块白色的斑点——这,正是清军战俘墓碑的典型特征。走近,原来,这正是久久寻觅不获的李金福的墓碑。因为曾经损伤修补,这块墓碑因此不易被注意到。
在大阪和广岛墓地中埋葬的清军,除“朝鲜皇城清国电报局巡查吕文凤”以外,大多为北洋盛军官兵。甲午战争爆发,盛军总兵卫汝贵率6营部队,乘海定、广济、镇东各轮,在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六舰护航掩护下登陆大东沟,驰援平壤。大沽至大东沟航线是中日海军争夺黄海制海权的生命线。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与前来寻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迎头相撞,水师提督丁汝昌命令运送陆军的船只避入鸭绿江,亲率“定远”、“镇远”等主力战舰反身迎敌,震惊中外的中日黄海海战爆发。
在北洋水师掩护下入朝的盛军部队,曾在船桥里等处与日军迭次血战,最终在平壤战败。关于这些被俘官兵的记载中,找不到战功和壮烈事迹的记载,他们所留下的,只是百年不能还乡的一块墓碑。原来,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中国人。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 作者:李峰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