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这个说法在2011年版课标中首次提及,在部编版教材中也是首次正式入编。其实,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少见,但是,我们会发现,当测试卷上出现这类阅读题型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失分比较严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课标提出的全新阅读教学目标。非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包罗万象,有的以图表形式出现,如景区地图、平面示意图、座位安排表等;有的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如药品说明书、景区游览图等等;有的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以多个文本组织在一起出现,如报纸上链接的各方面文字信息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信息整合。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都觉得是新鲜、有趣的。但是,在高年级的试卷或练习上出现这类题目的阅读题型时,学生的失分是比较严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在教材中,学生接触的文章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虚构情节的小说、抒发感情的散文、介绍物品的说明文等,教师授课时也没有刻意去搜集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对于该类文本接触比较少;2.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不懂得提取信息、联系不同材料进行整理,没有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如何有效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笔者在授课时作出如下的尝试:
一、挖掘资源,不断训练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画、目录、展示台、资料袋、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低年段的看图说话等,是以图、文、表组合的,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数据、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说明性文章的时候,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太阳》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把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表面温度、半径、别称等方面的资料做成图表、数据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表和数据中更深刻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汉字》,在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我们不妨提出思考题:1.从阅读材料中,你知道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去写研究报告?2.在甲骨文的发现中,你还搜集到哪些甲骨文?跟同学交流交流吧。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思考,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挖掘生活资源
在生活中所接触到乘车的车票、物品的说明书、调查问卷材料、宣传单等,都是不错的训练材料。对于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授课时,我们不妨把生活中被忽略的非连续性文本带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析,如“金嗓子喉片说明书”,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金嗓子喉片的主要功效是什么?2.爸爸嗓子十分难受,他可以一次性服用4片金嗓子喉片吗?为什么?3.一岁半的妹妹嗓子疼,发烧,流清鼻涕,她能吃金嗓子喉片吗?为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出示一些产品说明书,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渗透方法,指导阅读
车票、地图、指示牌、地铁路线、目录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构思巧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读懂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另一种以纯文本信息组合的形式出现,它们共同传达作者的编写意图。我们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读取资讯,提取信息
在学生接触到的图文文本中,其信息往往是零散的,而且不是所有信息都有用,因此,学生能读懂文本中的信息非常重要。
图文文本的阅读侧重于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这几点:(1)抓住文本的标题。文本的标题起概括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图文文本在图文前往往会有相关标题,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看标题,例如,在练习中出现的《XX小学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一读标题,学生就可以知道这是有关于某小学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的。(2)抓住图表的横轴和纵轴。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表的横轴和纵轴,从中整理、提取有关的信息。例如,在练习中《杭州市近十年雾霾日统计图》,学生通过横轴和纵轴的观察和阅读,可以发现杭州市近十年雾霾日的变化。(3)抓住文本的文字。在教材或练习卷当中,图文文本会配上文字,加以解释,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图表的意思,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从中抓关键词句。
(二)图文对照,整合信息
当文本由图片和图解文字组成,我们要应该怎么找有价值的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2013年12月4日0-1时全省各地区PM2.5实时浓度统计图》时,笔者进行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我们指导这是一张记录了2013年12月4日0-1时全省各地区PM2.5浓度情况柱状图。分别收集了那些省份?
生: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收集了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興、金华、衢州、舟山、台州、等地方的信息。
师:观察得真仔细。结合横轴,纵轴和统计表下方的文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杭州、湖州两地的PM2.5每立方米浓度已经达到279和278,为严重污染。舟山和丽水两地PM2.5每立方米浓度在60左右,污染等级为良。其他地区分别在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间。
生:我发现作者为了使读者看起来更清晰明白,不同浓度的用不同颜色表示。
师:大家获取的信息真多,你们是怎么获取这些信息的呢?
生:我是一边看图,一边看文字。
师:这是好办法,这叫图文对照,图中和文中互相寻找。
在这个片段里,笔者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图文文本——观察认读——图文对照——分析理解。因此,在做图文结合的文本时,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图文对照阅读,形成信息之间互补。 (三)厘清关联,读懂文本
在指导学生分析图文结合的文本时,我们已经有了以上的教学策略,那么,当几个不同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某一个主题。我们需要怎么指导学生阅读呢?这时候,学生需要进行关联阅读。关联阅读,可以是篇章之间关联、图文之间关联、上下文关联,课内外关联,前后两篇文本关联,或群组关联。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金字塔》里面,由两篇短文组成,短文的风格不一样,但介绍的对象相同。其中,《金字塔夕照》是选自穆青的,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夕阳下金字塔的美丽和作者的感受。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知道最大的金字塔、了解到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文本图文结合,学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或整合,或分类,再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归纳、推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获取的信息要么来自第一篇文章,要么来自第二篇文章,很少学生能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阅读。所以,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联”。例如,学生读了第一篇文章提取了不少信息,老师抛砖引玉及时提问:“在第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古老’一次,这到底有多古老呢?你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告诉我吗?”这时候,学生会联系到第二篇短文,并从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几个材料结合的文本,我们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读,把几个文本提及到的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这样获取的信息会更全面、更准确了。
我们再来看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馆》一课,它由四篇短文组成, 都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都属于连续性文本,第三则材料和第四则材料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比较具体地介绍故宫博物院建筑群;材料二讲述了太和殿在光绪皇帝大婚之前发生火灾的故事;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开放信息的网页图片;材料四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这四则材料,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但看看阅读提示里面的问题:1.你会根据哪几则材料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参观路线图?2.假期的时候,你和家人游故宫,你会向家人讲解哪些旅游景点或故事?这两个题目,都是把四则材料相互关联起来。
(四)比较归纳,得出信息
由多个不同材料组成的文本,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将材料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借助范恩图(一种常用于两种事物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的图式)。在部编五年级的《鲸》这篇习作例文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这一个策略。我们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和资料袋等图文信息,对两类鲸进行比较,总结出相同点是:鲸的鼻孔位于脑袋顶部,呼气时都会从鼻孔里喷出水柱。不同点是:须鲸喷出来的水柱垂直,又细又高;齿鲸喷出来的水柱倾斜,又粗又矮。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图片作出这样的推测:可能是须鲸有两个鼻孔,而齿鲸只有一个喷水孔。学生结合图文,对这两类鲸的不同水柱的形态展开合理的推测,当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推测时候正确。
小学高年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情,结合课内外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參考文献】
[1]曾芝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9(07):100-101.
[2]任慧.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功用及对策[J].中华辞赋,2019(06):76.
[3]陆志半.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05):11-12.
[4]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课标提出的全新阅读教学目标。非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包罗万象,有的以图表形式出现,如景区地图、平面示意图、座位安排表等;有的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如药品说明书、景区游览图等等;有的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以多个文本组织在一起出现,如报纸上链接的各方面文字信息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信息整合。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都觉得是新鲜、有趣的。但是,在高年级的试卷或练习上出现这类题目的阅读题型时,学生的失分是比较严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在教材中,学生接触的文章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虚构情节的小说、抒发感情的散文、介绍物品的说明文等,教师授课时也没有刻意去搜集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对于该类文本接触比较少;2.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不懂得提取信息、联系不同材料进行整理,没有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如何有效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笔者在授课时作出如下的尝试:
一、挖掘资源,不断训练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画、目录、展示台、资料袋、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低年段的看图说话等,是以图、文、表组合的,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数据、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说明性文章的时候,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太阳》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把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表面温度、半径、别称等方面的资料做成图表、数据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表和数据中更深刻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汉字》,在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我们不妨提出思考题:1.从阅读材料中,你知道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去写研究报告?2.在甲骨文的发现中,你还搜集到哪些甲骨文?跟同学交流交流吧。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思考,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挖掘生活资源
在生活中所接触到乘车的车票、物品的说明书、调查问卷材料、宣传单等,都是不错的训练材料。对于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授课时,我们不妨把生活中被忽略的非连续性文本带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析,如“金嗓子喉片说明书”,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金嗓子喉片的主要功效是什么?2.爸爸嗓子十分难受,他可以一次性服用4片金嗓子喉片吗?为什么?3.一岁半的妹妹嗓子疼,发烧,流清鼻涕,她能吃金嗓子喉片吗?为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出示一些产品说明书,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渗透方法,指导阅读
车票、地图、指示牌、地铁路线、目录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构思巧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读懂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另一种以纯文本信息组合的形式出现,它们共同传达作者的编写意图。我们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读取资讯,提取信息
在学生接触到的图文文本中,其信息往往是零散的,而且不是所有信息都有用,因此,学生能读懂文本中的信息非常重要。
图文文本的阅读侧重于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这几点:(1)抓住文本的标题。文本的标题起概括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图文文本在图文前往往会有相关标题,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看标题,例如,在练习中出现的《XX小学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一读标题,学生就可以知道这是有关于某小学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的。(2)抓住图表的横轴和纵轴。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表的横轴和纵轴,从中整理、提取有关的信息。例如,在练习中《杭州市近十年雾霾日统计图》,学生通过横轴和纵轴的观察和阅读,可以发现杭州市近十年雾霾日的变化。(3)抓住文本的文字。在教材或练习卷当中,图文文本会配上文字,加以解释,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图表的意思,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从中抓关键词句。
(二)图文对照,整合信息
当文本由图片和图解文字组成,我们要应该怎么找有价值的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2013年12月4日0-1时全省各地区PM2.5实时浓度统计图》时,笔者进行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我们指导这是一张记录了2013年12月4日0-1时全省各地区PM2.5浓度情况柱状图。分别收集了那些省份?
生: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收集了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興、金华、衢州、舟山、台州、等地方的信息。
师:观察得真仔细。结合横轴,纵轴和统计表下方的文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杭州、湖州两地的PM2.5每立方米浓度已经达到279和278,为严重污染。舟山和丽水两地PM2.5每立方米浓度在60左右,污染等级为良。其他地区分别在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间。
生:我发现作者为了使读者看起来更清晰明白,不同浓度的用不同颜色表示。
师:大家获取的信息真多,你们是怎么获取这些信息的呢?
生:我是一边看图,一边看文字。
师:这是好办法,这叫图文对照,图中和文中互相寻找。
在这个片段里,笔者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图文文本——观察认读——图文对照——分析理解。因此,在做图文结合的文本时,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图文对照阅读,形成信息之间互补。 (三)厘清关联,读懂文本
在指导学生分析图文结合的文本时,我们已经有了以上的教学策略,那么,当几个不同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某一个主题。我们需要怎么指导学生阅读呢?这时候,学生需要进行关联阅读。关联阅读,可以是篇章之间关联、图文之间关联、上下文关联,课内外关联,前后两篇文本关联,或群组关联。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金字塔》里面,由两篇短文组成,短文的风格不一样,但介绍的对象相同。其中,《金字塔夕照》是选自穆青的,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夕阳下金字塔的美丽和作者的感受。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知道最大的金字塔、了解到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文本图文结合,学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或整合,或分类,再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归纳、推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获取的信息要么来自第一篇文章,要么来自第二篇文章,很少学生能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阅读。所以,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联”。例如,学生读了第一篇文章提取了不少信息,老师抛砖引玉及时提问:“在第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古老’一次,这到底有多古老呢?你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告诉我吗?”这时候,学生会联系到第二篇短文,并从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几个材料结合的文本,我们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读,把几个文本提及到的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这样获取的信息会更全面、更准确了。
我们再来看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馆》一课,它由四篇短文组成, 都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都属于连续性文本,第三则材料和第四则材料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比较具体地介绍故宫博物院建筑群;材料二讲述了太和殿在光绪皇帝大婚之前发生火灾的故事;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开放信息的网页图片;材料四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这四则材料,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但看看阅读提示里面的问题:1.你会根据哪几则材料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参观路线图?2.假期的时候,你和家人游故宫,你会向家人讲解哪些旅游景点或故事?这两个题目,都是把四则材料相互关联起来。
(四)比较归纳,得出信息
由多个不同材料组成的文本,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将材料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借助范恩图(一种常用于两种事物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的图式)。在部编五年级的《鲸》这篇习作例文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这一个策略。我们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和资料袋等图文信息,对两类鲸进行比较,总结出相同点是:鲸的鼻孔位于脑袋顶部,呼气时都会从鼻孔里喷出水柱。不同点是:须鲸喷出来的水柱垂直,又细又高;齿鲸喷出来的水柱倾斜,又粗又矮。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图片作出这样的推测:可能是须鲸有两个鼻孔,而齿鲸只有一个喷水孔。学生结合图文,对这两类鲸的不同水柱的形态展开合理的推测,当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推测时候正确。
小学高年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情,结合课内外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參考文献】
[1]曾芝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9(07):100-101.
[2]任慧.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功用及对策[J].中华辞赋,2019(06):76.
[3]陆志半.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05):11-12.
[4]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