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关键词】激趣、美术课堂、兴趣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要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 音乐激趣
美术与音乐同属艺术范畴,虽然有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分,但内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康定斯基曾将绘画与音乐作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插入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一美术《多变的颜色》里有这样的知识点:让学生说出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颜色的情感象征。一般的学生只能说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颜色。这时,适时的加入了音乐,当讲到“蓝色”时,播放钢琴曲《蓝色多瑙河》,当那清新、流畅的乐曲在学生们耳边响起时,他们陶醉了。大家纷纷说出一些好的词语:平静、宁静、梦境般的等等;当说到“红色”时,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热烈、跳动的节奏马上感染了学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热情、热烈、激动”等词语;当谈起粉红色时,插入歌曲《粉红色的回忆》,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轻柔、温馨、浪漫”等词语。通过音乐的导入,学生们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学到了知识,而且,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学生们的心灵, 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 实验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试验,对理解掌握美术抽象知识很有效,它能引发学生的直接体验。如在教学《多变的颜色》这节课时,为了讲授颜色的深浅和间色调配的概念,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自然风光,让学生来分辨色彩的冷暖倾向。然后把事先从化学实验室借来的试管摆成一排,让学生在玻璃管内参与调色,尝试用三原色调出几种间色,师生共同观察 色彩的变化,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参与,在调配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兴趣盎然。
3 角色激趣
各种各样的生活角色令学生好奇,让学生在学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对活跃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特别有效。如教学《中国花鸟画》课,由于涉及的朝代多知识量大,在教学这节课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代表各个朝代,小组成员扮演那个时代的居民。以穿越时空的身份在各小组中穿行,每到一个时代,那里的居民介绍他们时代的美术作品。同学们兴趣很高,整节课的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将教学环节过渡得毫无雕饰做作之感,才能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能够顺利地转换过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人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4 多媒体激趣
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够广,就导致大脑中图像信息少。借助多媒体,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而且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捕捉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花的变化》(第13册第6课) 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节课主要讲的是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化。图案制作讲究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在电脑中进行图案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都非常方便、简捷。学生能一目了然。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 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利。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陈通顺
【关键词】激趣、美术课堂、兴趣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要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 音乐激趣
美术与音乐同属艺术范畴,虽然有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分,但内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康定斯基曾将绘画与音乐作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插入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一美术《多变的颜色》里有这样的知识点:让学生说出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颜色的情感象征。一般的学生只能说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颜色。这时,适时的加入了音乐,当讲到“蓝色”时,播放钢琴曲《蓝色多瑙河》,当那清新、流畅的乐曲在学生们耳边响起时,他们陶醉了。大家纷纷说出一些好的词语:平静、宁静、梦境般的等等;当说到“红色”时,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热烈、跳动的节奏马上感染了学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热情、热烈、激动”等词语;当谈起粉红色时,插入歌曲《粉红色的回忆》,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轻柔、温馨、浪漫”等词语。通过音乐的导入,学生们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学到了知识,而且,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学生们的心灵, 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 实验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试验,对理解掌握美术抽象知识很有效,它能引发学生的直接体验。如在教学《多变的颜色》这节课时,为了讲授颜色的深浅和间色调配的概念,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自然风光,让学生来分辨色彩的冷暖倾向。然后把事先从化学实验室借来的试管摆成一排,让学生在玻璃管内参与调色,尝试用三原色调出几种间色,师生共同观察 色彩的变化,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参与,在调配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兴趣盎然。
3 角色激趣
各种各样的生活角色令学生好奇,让学生在学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对活跃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特别有效。如教学《中国花鸟画》课,由于涉及的朝代多知识量大,在教学这节课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代表各个朝代,小组成员扮演那个时代的居民。以穿越时空的身份在各小组中穿行,每到一个时代,那里的居民介绍他们时代的美术作品。同学们兴趣很高,整节课的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将教学环节过渡得毫无雕饰做作之感,才能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能够顺利地转换过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人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4 多媒体激趣
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够广,就导致大脑中图像信息少。借助多媒体,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而且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捕捉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花的变化》(第13册第6课) 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节课主要讲的是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化。图案制作讲究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在电脑中进行图案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都非常方便、简捷。学生能一目了然。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 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利。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陈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