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真实自我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这个复杂指的是文化上和政治上非常保守,但那个时代又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使明朝成为封建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然而在民间,市民文化非常活跃,充满创造性。明代,戏曲、小说、绘画非常繁荣,民间充满了创造的活力,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起来,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这个时期的文人画已经变得“僵化”“形式化”,明代文人不像宋元文人真正生活在山林之中。黄公望、倪瓒、吴镇等真正住在山里,他们是真正的隐士,他们的作品孤傲、清高、冷逸,是非常感动人的。然而明代城市繁荣富庶,那时的苏州、南京、杭州已经是十里红尘,酒楼、歌肆已经十分繁华。明代的画家往往是住在城市里的,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继续画山水反而有点“假”。
  唐寅的诗句“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表现了当时文人追求情欲和感官享乐。他去“点秋香”,与自己不同阶级的人去谈恋爱,在明代以前,一个文人士大夫与一个婢女交往是被社会所不耻的,更不可能传为佳话,其在明代却演变成为一部小说,流传千古。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明代社会的一种变迁和革命,这也说明中晚明的艺术中有一种对抗“主流、正统”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是一种对人性以及人自身价值的思考。例如,过去的文人请别人写墓志铭大部分是虚假不真实的,然而像明代的徐渭、张岱为自己写过墓志铭,他们甚至将自己视觉享乐的东西写了出来。他们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写了出来,如同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一样。明末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明朝亡国却释放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明代的画家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明代画家想进入仕途,与主流合作,另一方面又渴望自由,对抗主流。
  沈周是最能代表明代正统文化的画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沈周做人很规律,官场关系处理得很好,这也暴露出明清以来中国文人生存状况的艰难。明清文人需要借助官僚体系来生存,同时官员们也需要拉拢文人来标榜清高,这也是官僚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年轻的沈周就在家藏的书法名画熏陶下悟通了古人的笔意。他曾经大量临摹前人的经典之作,打下了雄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沈周的传统功力是极好的,摹古功力也是超群的。沈周画谁的画就像谁的画,但他在创作上表现自我时就难以游刃有余。
  明代文人画有些做“假”,但不做“假”又无法活下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规则”。从一个画家的生平来看,人们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画家,因为画家还是生活在当时的官僚体制中,所以人们从沈周的生平上看到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中规中矩的人,而不是一个全面的沈周。在80岁时,沈周为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自画像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凝聚,体现了画家敢于自省,敢于“检查”自己。这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起点,因为这是画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反问自己:“自己活了一生,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明朝的画家是矛盾的,一部分是他非常妥协的一面,活得那么辛苦,不敢活出自己;另一部分是想活出自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事实上,两面性才是真实的人性,一面是为社会,一面是为自己。《沈周肖像》衣纹厚重,用笔遒劲刚直,脸部以浅绛之色勾出外轮廓,线条轻重适宜,眼睛神采奕奕,脸上的老年斑以赭墨画出,须发以白线勾出显示出其年龄,此为肖像画中的佳作。它不仅是一幅自画像,而且是一种写实的状态。画中有很强的西画因素,比如,沈周在自己的脸上皴出一些老年斑、皱纹和皮肤肌理的效果。他的题诗也非常有意思:“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大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自画像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审视,一種自我反思。沈周用“苟且八十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说明他在很多方面是妥协的,一个拥有自我意识、想要发展自我的人却在社会上与更多的人妥协,甚至妥协于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无奈的感伤。人们从沈周的诗句和画像中看到他对自己最真实的描绘,对自己沉浮一生的感怀。他的自画像很真实,可以看得出他对生命流逝的直视,不逃避,并坦然受之。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民阶层富裕起来。肖像画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明代肖像画受外来传教士影响极大,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精准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的西洋绘画对中国画家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特别是对肖像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人们在商周青铜器中看到的是云雷纹、花卉纹、兽纹,唯独缺少人物的形象,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看到人物的形象。春秋战国是人的思想大觉醒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一个时代只有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表现其形貌,古希腊的人物肖像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古希腊哲学提倡人本主义,倡导人性和人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人物御龙图》和《人物凤鸟图》等。
  凡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肖像画是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明代肖像画家有很多,在诸多肖像画家中,曾鲸是最有影响的画家。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曾鲸的肖像画结合了西洋画技法,据传“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如同“镜中取影,妙德精神”,可见其画风受西洋画影响之深。然而,他的肖像画也保留了很多东方元素。比如,他不画光影,用没骨、勾勒、渲染、皴擦等中国画传统技法来表现形象的体积和结构关系。此画法先用淡墨勾出五官外轮廓,再用浅肤色在结构处晕染,然后罩染肤色。这种既不失中国画传统,又巧妙融合西洋画法而不过分强调明暗的画法,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追随曾鲸的画家很多,因此这一派被称为“波臣派”。
  宋元的人物肖像画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然而明代肖像画家将其转化为可视、可触摸的有血有肉的“物理性”。人们从曾鲸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所画人物的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他以客观科学的手法将人物真实的一面再现出来。他的《王时敏像》画的是王时敏二十五岁的形貌,画中王时敏盘膝而坐,身着白色道袍,手持拂尘,面目清秀,泰然自若,双目神采奕奕,神态端庄文雅,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士形象跃然纸上。《张卿子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图中张卿子一手拈须,一手反背,轻迈左步,不设背景,反而给人联想的空间,其神态悠然,大方得体。曾鲸用寥寥数笔将衣纹的结构表现出来,使人倍感神气十足。人物的神情不仅仅是人的面部表情,也包括人的仪态风度,在这一点上,曾鲸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波臣派的出现,提升了中国肖像画的标准,加强了写实性,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法,对传统人物肖像画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明代中晚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它的主流文人画在表现内容上都远离社会和现实,而它的民间文化是极度活跃的。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识的戏曲、小说、肖像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融合了西方写实的传统,因其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使其为市民阶层所接受。它具有通俗易懂、真实具体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特征,因此对市民阶层构成极大的吸引力。明代肖像画的兴旺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总结,又是新时代艺术太阳升起前的一抹灿烂霞光。
  (天津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初至今,西方现代舞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但由于历史改革等因素,起初,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像在西方那样具有连贯性和广泛性。随后,我国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不畏辛苦地摸索前行,为现代舞蹈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使现代舞在中国迅猛发展起来,并同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并驾齐驱,形成中国舞蹈界的三足鼎立之势。西方著名现代舞蹈家、编舞大师莫斯·坎宁汉在中国《易经》的哲学启发下,创造出一套极具偶然性的编舞体系
期刊
当前,我国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城市发展迅速,作为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区建设,其发展直接決定了城市管理的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结合群文舞蹈的特点,充分认识到群文舞蹈的社会功效,使其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新时期社会进步和城市管理必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伴随着经济体
期刊
为纪念著名作家老舍诞辰120周年,6月1日,老舍代表作《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  《四世同堂》手稿共三部分,前两部分《惶惑》《偷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创作于重庆北碚,稿纸选用四川土纸,采用毛笔书写。稿纸每页20行,竖写,每页400字左右。原稿每6章装订成一册,每册约6万字。第一二卷共12本,用牛皮纸做封面。该手稿为老舍創作《四世同堂》的初稿,字迹工整清晰、涂改极少,具有较高的史
期刊
目前,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思路不够开阔,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思维法,分析了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苏奇灯笼画和洪河屯纸雕的制作流程、素材提炼及艺术表现,发掘其与灯具、屏风、文创产品等的紧密联系,提出通过创新性思维将工业设计融入传统文化保护中,为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思路,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其
期刊
竹笛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乐之一,其发音以气息的流畅为基础,因此对演奏者气息掌控能力有着极大的要求。好的演奏者气息流畅饱满,能够构建起竹笛发音的“实”观,这也是竹笛审美一直秉承的原则和基础。而泛音作为一种特殊的技巧,其特殊性体现在其诞生于竹笛的“实”观之中,却在艺术品性上无限接近“虚”观,成为一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存在。  一、虚实观的本体意义  作为竹笛审美重要对象的泛音,在原理上诞生于基音振动所产生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需求,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大众开始追求除工作以外的文化生活,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于是群众文化便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群众文化工作现状,探究如何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  一、什么是群众文化工作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余,利用文化活动或文化作品满足自己精神需
期刊
“伤痕美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时代的美术思想潮流,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非常具有典型性。它受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以“关注”人民真实生活为绘画创作主题,画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思社会应该何去何从,这是时代赋予伤痕美术的使命,看到伤痕美术的艺术作品就犹如看到正身处在那个年代的自己。这种反思不只是艺术家自己、也是所有人的共同反思,是一种有凝聚力和通力识的反思。这种思潮最先是在文学领域掀起
期刊
艺术介入社会一开始即是以批判和反叛的姿态进入,从最开始的机制批判、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到后来对于景观社会的批判,无不是以批判性为其实质内核。参与式艺术则是当代艺术中典型的艺术现象。今天众多的社会性公益和美学的艺术逐渐融为一体,通过两组案例的比较分析,笔者探讨到底是艺术的公益还是公益的艺术。  在大众看来,“公益”与“艺术”应当属于不同属性范畴。公益,顾名思义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一般指的是不以营
期刊
曲艺是中国最具民族特点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集成。它源自乡野,盛行民间,扎根百姓;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广袤的中华大地以各自不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风情孕育了各具地域文化特点的说唱艺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辉煌和鼎盛。然时代的变革起于青萍之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曲艺也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在变化的时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当下的曲艺困境固然与时代的背景变化息息相关,但其
期刊
赣傩文化是江西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赣傩面具则是赣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傩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然成为江西的一种文化符号。本文主要讨论目前赣傩面具的传统审美,指出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可以使赣傩面具在平面设计中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中国是世界上傩文化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江西正好处于傩文化现象的集中分布区域。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为中国本土化设计提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