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这个复杂指的是文化上和政治上非常保守,但那个时代又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使明朝成为封建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然而在民间,市民文化非常活跃,充满创造性。明代,戏曲、小说、绘画非常繁荣,民间充满了创造的活力,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起来,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这个时期的文人画已经变得“僵化”“形式化”,明代文人不像宋元文人真正生活在山林之中。黄公望、倪瓒、吴镇等真正住在山里,他们是真正的隐士,他们的作品孤傲、清高、冷逸,是非常感动人的。然而明代城市繁荣富庶,那时的苏州、南京、杭州已经是十里红尘,酒楼、歌肆已经十分繁华。明代的画家往往是住在城市里的,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继续画山水反而有点“假”。
唐寅的诗句“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表现了当时文人追求情欲和感官享乐。他去“点秋香”,与自己不同阶级的人去谈恋爱,在明代以前,一个文人士大夫与一个婢女交往是被社会所不耻的,更不可能传为佳话,其在明代却演变成为一部小说,流传千古。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明代社会的一种变迁和革命,这也说明中晚明的艺术中有一种对抗“主流、正统”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是一种对人性以及人自身价值的思考。例如,过去的文人请别人写墓志铭大部分是虚假不真实的,然而像明代的徐渭、张岱为自己写过墓志铭,他们甚至将自己视觉享乐的东西写了出来。他们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写了出来,如同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一样。明末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明朝亡国却释放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明代的画家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明代画家想进入仕途,与主流合作,另一方面又渴望自由,对抗主流。
沈周是最能代表明代正统文化的画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沈周做人很规律,官场关系处理得很好,这也暴露出明清以来中国文人生存状况的艰难。明清文人需要借助官僚体系来生存,同时官员们也需要拉拢文人来标榜清高,这也是官僚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年轻的沈周就在家藏的书法名画熏陶下悟通了古人的笔意。他曾经大量临摹前人的经典之作,打下了雄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沈周的传统功力是极好的,摹古功力也是超群的。沈周画谁的画就像谁的画,但他在创作上表现自我时就难以游刃有余。
明代文人画有些做“假”,但不做“假”又无法活下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规则”。从一个画家的生平来看,人们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画家,因为画家还是生活在当时的官僚体制中,所以人们从沈周的生平上看到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中规中矩的人,而不是一个全面的沈周。在80岁时,沈周为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自画像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凝聚,体现了画家敢于自省,敢于“检查”自己。这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起点,因为这是画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反问自己:“自己活了一生,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明朝的画家是矛盾的,一部分是他非常妥协的一面,活得那么辛苦,不敢活出自己;另一部分是想活出自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事实上,两面性才是真实的人性,一面是为社会,一面是为自己。《沈周肖像》衣纹厚重,用笔遒劲刚直,脸部以浅绛之色勾出外轮廓,线条轻重适宜,眼睛神采奕奕,脸上的老年斑以赭墨画出,须发以白线勾出显示出其年龄,此为肖像画中的佳作。它不仅是一幅自画像,而且是一种写实的状态。画中有很强的西画因素,比如,沈周在自己的脸上皴出一些老年斑、皱纹和皮肤肌理的效果。他的题诗也非常有意思:“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大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自画像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审视,一種自我反思。沈周用“苟且八十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说明他在很多方面是妥协的,一个拥有自我意识、想要发展自我的人却在社会上与更多的人妥协,甚至妥协于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无奈的感伤。人们从沈周的诗句和画像中看到他对自己最真实的描绘,对自己沉浮一生的感怀。他的自画像很真实,可以看得出他对生命流逝的直视,不逃避,并坦然受之。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民阶层富裕起来。肖像画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明代肖像画受外来传教士影响极大,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精准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的西洋绘画对中国画家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特别是对肖像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人们在商周青铜器中看到的是云雷纹、花卉纹、兽纹,唯独缺少人物的形象,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看到人物的形象。春秋战国是人的思想大觉醒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一个时代只有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表现其形貌,古希腊的人物肖像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古希腊哲学提倡人本主义,倡导人性和人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人物御龙图》和《人物凤鸟图》等。
凡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肖像画是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明代肖像画家有很多,在诸多肖像画家中,曾鲸是最有影响的画家。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曾鲸的肖像画结合了西洋画技法,据传“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如同“镜中取影,妙德精神”,可见其画风受西洋画影响之深。然而,他的肖像画也保留了很多东方元素。比如,他不画光影,用没骨、勾勒、渲染、皴擦等中国画传统技法来表现形象的体积和结构关系。此画法先用淡墨勾出五官外轮廓,再用浅肤色在结构处晕染,然后罩染肤色。这种既不失中国画传统,又巧妙融合西洋画法而不过分强调明暗的画法,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追随曾鲸的画家很多,因此这一派被称为“波臣派”。
宋元的人物肖像画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然而明代肖像画家将其转化为可视、可触摸的有血有肉的“物理性”。人们从曾鲸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所画人物的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他以客观科学的手法将人物真实的一面再现出来。他的《王时敏像》画的是王时敏二十五岁的形貌,画中王时敏盘膝而坐,身着白色道袍,手持拂尘,面目清秀,泰然自若,双目神采奕奕,神态端庄文雅,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士形象跃然纸上。《张卿子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图中张卿子一手拈须,一手反背,轻迈左步,不设背景,反而给人联想的空间,其神态悠然,大方得体。曾鲸用寥寥数笔将衣纹的结构表现出来,使人倍感神气十足。人物的神情不仅仅是人的面部表情,也包括人的仪态风度,在这一点上,曾鲸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波臣派的出现,提升了中国肖像画的标准,加强了写实性,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法,对传统人物肖像画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明代中晚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它的主流文人画在表现内容上都远离社会和现实,而它的民间文化是极度活跃的。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识的戏曲、小说、肖像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融合了西方写实的传统,因其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使其为市民阶层所接受。它具有通俗易懂、真实具体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特征,因此对市民阶层构成极大的吸引力。明代肖像画的兴旺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总结,又是新时代艺术太阳升起前的一抹灿烂霞光。
(天津美术学院)
唐寅的诗句“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表现了当时文人追求情欲和感官享乐。他去“点秋香”,与自己不同阶级的人去谈恋爱,在明代以前,一个文人士大夫与一个婢女交往是被社会所不耻的,更不可能传为佳话,其在明代却演变成为一部小说,流传千古。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明代社会的一种变迁和革命,这也说明中晚明的艺术中有一种对抗“主流、正统”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是一种对人性以及人自身价值的思考。例如,过去的文人请别人写墓志铭大部分是虚假不真实的,然而像明代的徐渭、张岱为自己写过墓志铭,他们甚至将自己视觉享乐的东西写了出来。他们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写了出来,如同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一样。明末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明朝亡国却释放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明代的画家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明代画家想进入仕途,与主流合作,另一方面又渴望自由,对抗主流。
沈周是最能代表明代正统文化的画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沈周做人很规律,官场关系处理得很好,这也暴露出明清以来中国文人生存状况的艰难。明清文人需要借助官僚体系来生存,同时官员们也需要拉拢文人来标榜清高,这也是官僚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年轻的沈周就在家藏的书法名画熏陶下悟通了古人的笔意。他曾经大量临摹前人的经典之作,打下了雄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沈周的传统功力是极好的,摹古功力也是超群的。沈周画谁的画就像谁的画,但他在创作上表现自我时就难以游刃有余。
明代文人画有些做“假”,但不做“假”又无法活下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规则”。从一个画家的生平来看,人们无法看到一个真实的画家,因为画家还是生活在当时的官僚体制中,所以人们从沈周的生平上看到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中规中矩的人,而不是一个全面的沈周。在80岁时,沈周为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自画像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凝聚,体现了画家敢于自省,敢于“检查”自己。这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起点,因为这是画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反问自己:“自己活了一生,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明朝的画家是矛盾的,一部分是他非常妥协的一面,活得那么辛苦,不敢活出自己;另一部分是想活出自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事实上,两面性才是真实的人性,一面是为社会,一面是为自己。《沈周肖像》衣纹厚重,用笔遒劲刚直,脸部以浅绛之色勾出外轮廓,线条轻重适宜,眼睛神采奕奕,脸上的老年斑以赭墨画出,须发以白线勾出显示出其年龄,此为肖像画中的佳作。它不仅是一幅自画像,而且是一种写实的状态。画中有很强的西画因素,比如,沈周在自己的脸上皴出一些老年斑、皱纹和皮肤肌理的效果。他的题诗也非常有意思:“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大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自画像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审视,一種自我反思。沈周用“苟且八十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说明他在很多方面是妥协的,一个拥有自我意识、想要发展自我的人却在社会上与更多的人妥协,甚至妥协于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无奈的感伤。人们从沈周的诗句和画像中看到他对自己最真实的描绘,对自己沉浮一生的感怀。他的自画像很真实,可以看得出他对生命流逝的直视,不逃避,并坦然受之。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民阶层富裕起来。肖像画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明代肖像画受外来传教士影响极大,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精准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的西洋绘画对中国画家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特别是对肖像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美术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人们在商周青铜器中看到的是云雷纹、花卉纹、兽纹,唯独缺少人物的形象,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看到人物的形象。春秋战国是人的思想大觉醒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一个时代只有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表现其形貌,古希腊的人物肖像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古希腊哲学提倡人本主义,倡导人性和人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人物御龙图》和《人物凤鸟图》等。
凡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肖像画是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明代肖像画家有很多,在诸多肖像画家中,曾鲸是最有影响的画家。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曾鲸的肖像画结合了西洋画技法,据传“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如同“镜中取影,妙德精神”,可见其画风受西洋画影响之深。然而,他的肖像画也保留了很多东方元素。比如,他不画光影,用没骨、勾勒、渲染、皴擦等中国画传统技法来表现形象的体积和结构关系。此画法先用淡墨勾出五官外轮廓,再用浅肤色在结构处晕染,然后罩染肤色。这种既不失中国画传统,又巧妙融合西洋画法而不过分强调明暗的画法,受到了很大的欢迎,追随曾鲸的画家很多,因此这一派被称为“波臣派”。
宋元的人物肖像画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然而明代肖像画家将其转化为可视、可触摸的有血有肉的“物理性”。人们从曾鲸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所画人物的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他以客观科学的手法将人物真实的一面再现出来。他的《王时敏像》画的是王时敏二十五岁的形貌,画中王时敏盘膝而坐,身着白色道袍,手持拂尘,面目清秀,泰然自若,双目神采奕奕,神态端庄文雅,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士形象跃然纸上。《张卿子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图中张卿子一手拈须,一手反背,轻迈左步,不设背景,反而给人联想的空间,其神态悠然,大方得体。曾鲸用寥寥数笔将衣纹的结构表现出来,使人倍感神气十足。人物的神情不仅仅是人的面部表情,也包括人的仪态风度,在这一点上,曾鲸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波臣派的出现,提升了中国肖像画的标准,加强了写实性,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法,对传统人物肖像画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明代中晚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它的主流文人画在表现内容上都远离社会和现实,而它的民间文化是极度活跃的。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反映广大市民意识的戏曲、小说、肖像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融合了西方写实的传统,因其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使其为市民阶层所接受。它具有通俗易懂、真实具体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特征,因此对市民阶层构成极大的吸引力。明代肖像画的兴旺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总结,又是新时代艺术太阳升起前的一抹灿烂霞光。
(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