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铭于心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时诗人李商隐在《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诗,流传千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百年来,它历久弥新,表述着人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对《我的老师》这个题目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在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多個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浩瀚大海中的一盏盏灯光,指引着我,照耀着我,让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其中有几个老师,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我步入学堂后的第一个老师,姓黄。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那时因条件限制,几乎都不开设幼儿园,一上学就直奔一年级。
  小孩入学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超过7岁;二是手臂伸过头顶能摸到另一边耳朵。我当时6岁,两个条件均不达标。用母亲的话说“送我上学纯粹是为了长厚脸皮,省得今后怕生”。
  不料掌握录取大权的黄老师听了,竟笑着答应了,安排座位时,还特意将我搁在前排。
  回首第一年的校园生活,毕竟过去多年,记忆甚是模糊。只记得班里学生非常多,教室里摆满了高矮不一的课桌,学生们挤挤挨挨坐着。有的同桌甚至还是叔侄或姑侄关系。
  心不在焉的我,每天上课几乎都是神游四海八荒。可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竟然都及格了,至今我仍怀疑那是黄老师对我无声的鼓励。及格,给我注入了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第一次感到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是从二年级开始的。由于学习不认真,成绩差,内心很不自信。忏愧的是,关于我后来加倍努力学习的事情我已没了印象,倒是记得黄老师上课的两件趣事。
  对山村教师来说,教二年级的孩子面临一个尴尬:孩子们讲土话,普通话是从“a、o、e”开始学的。因此,课堂上黄老师必须教两遍,第一遍用土话教,第二遍用普通话复述。如此两轮下来,学生们对课文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记得学习《王二小》这篇课文时,黄老师为了使课文生动有趣,在描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时,他以王二小的身份用土话说:“我家有玉米粥,我领你们去尝尝,最终把日本鬼子骗进包围圈……”
  还有一次课堂聊到“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时,我们都感到讶异,因为农村一到晚上便是黢黑一片,而“日不落”意味着每天都是白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玩耍。当我们正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想象海洋时,黄老师似乎有所察觉,赶忙解释道:所谓日不落,打个比方说就是我们这个村是天黑的,但在另一个村却是太阳高照。待到学了历史后,我才真正知晓了“日不落帝国”的含义。
  小学为五年制,黄老师教了我五年。从二年级起,我每年都评为班里的三好学生。在最后那个学期的学生评语上,黄老师这样写道: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如能持之以恒,前程似锦……无奈当时愚钝,体会不到黄老师对我的期望。倒是父母看见评语后,高兴地告诉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别辜负黄老师的一片赤诚期望。
  时光如梭,再次见到黄老师已是三十年。我成为大队里第一个在省府工作的人。有几年春节只要回家,我都会登门拜访他。岁月不饶人,黄老师越来越老,身体清瘦,身体一年比一年差:瘦黄的面额,病弱的个子,脸上皱纹如沟壑。
  得知我的现状时,他满意地说:“当年我预言挺准吧,继续努力啊,给乡亲们争口气!”
  几年前,噩耗传来,黄老师走了。遗憾的是,我未能为他送别。
  愿黄老师在天堂里继续为人师表,一切安好。
  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位老师姓冯,与我同姓,是我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教语文。
  或许是天生表达欲较强,每当面对作文题目时,我便娓娓道来,笔下生风。但在我看来,这一切皆得益于冯老师教授给我的写作技法。
  农村孩子,很多人上初中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大多同学是胸中有千言,笔下写不出。
  那时,每两个星期写一篇作文,题目无非就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最难忘的一个人》之类。尽管我们平时都做过农活,但就是写不出文字。
  为了让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冯老师特意安排我们去工地体验。当时,有村民在渡口修石桥,他便让我们一起搬石头,一起运石车。半天下来,大伙累得气喘吁吁,倦意缠身,有的人手脚还被刮伤。回头大伙写《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时,出人意料的是都能写出参加劳动的切身体会和心理收获。可见,写不出,是我们体会太浅薄。
  有一次,冯老师布置了题为《记一次野炊》的作文。大伙都愣住了,农村孩子没少在野外干活时吃饭,但真正意义上的野炊却没有经历过。于是,冯老师决定组织一次野炊活动。离得太近,大伙觉得不新鲜,离得太远,往返又成问题。冯老师最终选了一个有3公里远的水库周边。湖水潋滟,万物葱茏,风景旖旎,让人赏心悦目。野炊当天,同学们心情激动,气氛欢悦,有的拿油,有的带盐,有的拿米,有的拿锅。在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的引领下,我们列队出发。
  来到目的地后,大伙分头行动,有的捡柴火,有的钓鱼,有的煮饭,有的炒菜,度过了快乐的一天。那次写野炊的作文,平时叫苦连天的学生也下笔如有神,尽管语言不够丰富,也没那么多表达技巧。李老师点评作文时特别得意,他高兴地说:你们都出色的写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用冯老师的话来说:写作并不难,只要用掌握的词汇准确地写出最熟悉生活,就是好文章。我在想,我对写作的热忱,或许就是源自于冯老师当年教授的作文技法,它真的让我终身受益。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第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姓庞。
  由于严重偏科,我初中一年级升二年级考试时考试失利,瞬间坠入人生的第一次低谷。
  前面几年顶着“好孩子”的光环,每学期为三好学生,此时成绩不好,自然感觉被人嘲讽,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数学学不好,初中升高中的门槛便会难以逾越。
  初中二年级开始,我转至乡上的初中。没见庞老师前,我便知道他的威名,他所教的毕业班数学年年全镇第一。在他的底下,如果我的数学水平还停滞不前,估计呆不了多久。
  那时时庞老师年近半百,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眼镜,嗓门大,脾气火爆。
  庞老师是一名“暴力狂”,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他总会又各种方法让他心悦诚服。会过用他的话说“如果受不了我的教学方法,尽可以转班级”。他确实有能力,所以家长都很信任他。有些孩子顽皮得家长都管不住,经庞老师教育后开始热爱学习,变化很大。
  初升高在当年竞争异常激烈,如果连高中都升不上去,这意味着倒在人生的第一起跑线了,遑论前途。
  庞老师教数学确有一套:朗读公式——背诵公式——牢记公式——做习题——讲解题目——复习题目。
  一有不满意的地方,黄老师就拿着木棍敲打讲台,“嘭嘭嘭”,吓得听课的学生不敢开小差。一个学期下来,木棍都被黄老师敲坏了几根。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用心听,老师认真讲,可想而知,这数学成绩还能坏到哪里去呢。
  我几乎是从头开始学除三角函数的,然后学解答应用题,学图形解答。或许是摄于他的威严吧,那一年我的数学成绩在每次大小考中从来不低于90分,加上原本不错的语文,我的总分总是排在整个年级前三名。
  庞老师跟我最亲近的一次交流是,有一天晚上上楼时刚好跟他同行,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当初你刚进来时,我还不看好你,偏科太严重,去年你语文考得80多分分,数学才40分。现在看来,我可能看错你了。好好学!别的我也不敢打包票,至少上高中没问题!”
  此后,我对庞老师由惧怕变成感激。我顺利考上了高中,是全班三个考上高中的其中之一个。上了高中后,再没他的消息。
  如果当年没有庞老师将我从数学的泥淖里捞出来,后面的路我定会走得异常艰难。
  人生如走路,每当来到十字路口,我们难免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这时只要背后有人推一下,也许前方就会阳光灿烂,就会走上坦途。
  曾在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位恩师,对于他们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我心存感恩,永生难忘。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文学诗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丰收节”,适逢“2018中国·昭化亭子湖冬枣采摘节”举办,我们来到丁家乡。  丁家乡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西南边,面积31.05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人口不到5000人。这样一个小地方一直默默无闻,近年来,却因为“冬枣节”誉满广元。小小乡村,被甜甜的冬枣氤氲发酵,吸引游人如蜜蜂采蜜,络绎不绝而来。  丁家乡远在偏隅,我们去双龙村,狭窄的山路弯弯曲曲,沿路可见枣
期刊
风和雨的战争  风和雨原本是一对亲密无间、非常要好的好朋友,风走到哪雨就跟到哪,总是形影不离。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们之间竟然起了一场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风无意中看了一篇报道,知道雨偷偷跑出去,又做坏事儿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坏事,因为雨一下子就让许多人淹死了,让许多禽畜淹死了,还有许多房屋也毁了,许多桥梁也毁了,许多道路也毁了……人们正在诅咒雨呢。甚至,有的还骂风,指责风不好好管教一下
期刊
“我出去了。”  “我同你去。”  那是你柔和而坚定的声音。  你将你已经有了皱纹的手偷偷塞进我的手里,年少的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挣脱———或是无意而为,或是明目张胆。然而,你总会固执地抓住我的手,稳稳地抓住,就好像你真的不在乎我是否还会继续挣脱一样。  那条路好长,从家门口一直走到大马路上。可你却一直重复着这样一个动作。  外婆,我真的猜不出你有多爱我。  小时候,我总是嫌弃你的手———那双手不像母
期刊
走在大大小小的路上,我常常想:路为什么总是弯的?这世上万千条路,从高速路到羊肠小道,就没有从笔直开始到笔直结束的。路,是否在暗示着什么?  如果路不会转弯,横冲直撞,想是这茫茫大地就要少了许多美感,多了些郁闷。千篇一律的路直来直去,就像成人的嘴里作稚童的谈吐,怕是让人受不了。童言可以无忌,成人可就要谨言慎行了。路是一个含蓄、委婉的大家闺秀。  路,不像僵直的铁轨做平衡线,赴一场永不相见的约会。它有
期刊
1979年的一个夏天,祖母告诉我,我被龙胜中学录取了。  开学这天,我前往报到,看见白色的教学楼,我以为到了,哪知前头还有一长串码头。码头很高,很陡。我只能又挑起担子,继续攀登。然后看见了宽阔的操场,操场上面还有码头,码头周围绿树成荫,花开正艳。真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啊。  上世纪80年代,城乡二元结构。乡下是乡下,县城是县城。在经济的社会发展上是这样,在同学关系上也形成了城乡壁垒。县城的同学和乡
期刊
霜降时节,一早一晚开始有了寒意。  人们的衣着穿戴开始变厚。正晌午的阳光洒下来,把人晒得暖融融的。院子里,有两只谈情说爱的鸡在旁若无人的嬉戏。母鸡在前边咯咯哒哒跑、公鸡在后面噗噗楞楞追。猫儿被鸡扰了清梦,懒洋洋地伸个懒腰,对鸡们摆出一付不屑的样子。鸡呀猫呀,完全没有在意秋就要离去,冬天即将光临。  在豫东平原的汾河两岸,阡陌房舍、错落有致。白墙红瓦、疏密相间,在太阳光照耀下,一如印象派大师塞尚笔下
期刊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我感到一阵轻松。  傍晚,爸爸回到家,告诉我今晚有魔术晚会。听到这个消息,我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拉着爸爸的衣袖,兴奋地说:“我要去看!”爸爸答应了。  说走就走。我们来到地铁口,坐地铁去民歌湖水上舞台。  到晚会现场时,一排排观众兴致盎然,整齐地坐在水利台阶上,不时传来一阵欢呼声。几分钟过去,主持人走上舞台。眼看表演就要开始了,我激动不已。但是,前面两个节目都不怎么精彩,分身术,
期刊
几年前,我在鄂尔多斯参加当地的一个论坛,听说会有众多企业家云集,我到达会场时,却感觉气氛怪异,只见几头肥猪倒挂于场外,几人围成一群刮毛洗猪、割肉涮肠,会场入口处赫然写着“杀猪菜论坛,猪酒论英雄”。此情此景,真有些滑稽,却又让我思绪纷飞,三国时,曹操刘备二人围炉而坐,煮酒谈天下,自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酒后微醺,凭几分醉意,执几句诳语,两个君主的对话一越千年,豪气万丈。而眼前这场论坛真是让人
期刊
那是1946年9月,是个很有纪念性的月份。纽约的智者酒吧生意极其火爆,每天都有聚会的年轻人,开着1918年德国酸菜(一战时美国对德军的蔑称)的笑话和1945年的德国芜菁(二战时德军的蔑称)的笑话,晚上三点了,仍有不少小伙子在和女友瞎聊着,纽约的姑娘似乎都很喜欢德国酸菜的笑话和德式香肠。只不过当他们笑着闹着走出去,又有一个烂摊子留给酒吧所有工作人员收拾了。  毕竟,这早已不是那个纯真年代了,不会有来
期刊
春花秋月梦依稀,往事几迷离。清明行人魂又断,烟雨茫茫,更添离情意。  春秋代序难由己,只是梦仍记。自问草坟几多愁,秋风萧索染白头。  ———题记  爸,又是清明节气,女儿蹲在你坟前,眼里看着坟碑两边飘忽不定的红烛火光,幻想着你的魂灵漂浮在女儿的春天里。  爸,这十多年来的清明节,女儿每年都来看你,只是匆匆而来,仅为您扯几把草,添几锄泥,插三根香,樽三杯酒,烧数刀纸,念叨一番;又忙忙离去……  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