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备受关注的月度经济数据出炉。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2.8%,涨幅比上月增加了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8%,涨幅比上月增加了0.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46743亿元,同比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510亿元,同比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三月份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
此次,4月份CPI涨幅以超过了2月份的2.7%,创出年内新高。
从我国近期的经济数据看,经济有大幅回升。与此同时,通胀预期也预警连连,针对我国是否应加息的讨论日渐增多。为此,本报采访相关专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有关加息的问题,希望对此次有关加息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正方
李稻葵: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
中国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假如未来CPI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至于先于美国加息是否会导致热钱流入,这个问题不是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热钱,而是贷款量。
目前物价的水平已经很严峻,作为防御性的措施,应该考虑适当调高存款利率。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月份PPI同比上涨6.8%,目前物价的水平已经很严峻,作为防御性的措施,应该考虑适当调高存款利率。2.8%的物价增长,已经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尤其是环比上升0.2%,物价形势非常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如果将CPI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农产品生产不利以及南方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各因素联系起来看,形势则更加严峻,未来CPI继续走高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防御性的措施,目前应该适当考虑调高存款利率,这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适当提高存款利息率,可以稳定广大存款者、储户和投资者的预期,改变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现状,给大家一个合理的引导,可以防止CPI的上涨演变为新一轮的通胀预期。
贷款利率方面,可以灵活掌握,因为贷款利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了,而且贷款利息对于调节贷款量上升的作用远远小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只上调存款利率,而不上调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息差会大幅缩窄,将对银行股业绩构成压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韩秀云: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加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创年内新高。数据表示经济增长强势并且通胀明显,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加大。
看到这一次4月份的统计数据已经到达了2.8%的CPI的增长,今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控制到3%,我觉得第二季度加息的序幕已经拉开,而且如果加息会抑制通胀。从国内条件看具备不具备呢?我觉得国内条件具备了。为什么?前一段楼市新政时,楼市的价格现在出现了博弈的状况,没有继续向高处走;还有股市前一段也出现了暴跌;再一个已经释放了加息的空间,大家的风险在之前股市和楼市都出现了释放。
从国际上来看,现在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复苏,而且美国的房产,看到它的数据,房产交易的价格也在开始攀升了。同时还看到,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已经开始了加息,特别是澳大利亚已经加到了4.5%的速度,据说还要加息。
从国内和国际来看,现在加息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我觉得今年在第二季度应该至少加息一次,以此来保证我们的通胀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不会出现负利率。这里说到加息,应该注意,不要光想到它的坏处,加息还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资金使最优的资源得到配置,如果一旦加息那些低劣的产能和过剩的产能就可能淘汰,而资金就向好的产业转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升级换代,有利于我国由一个加工、贸易大国未来向一个工业化的强国转变。
当然统计数据是为我们的政府做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动利率、动汇率和动通胀率之间,政府一定要做出正确的抉择。眼下来看,我认为加息的利大于弊。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授)
冯华:现在就应该加息,最迟或将不超过5月份
如外界所预测,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双双抬头,都创出了近一年半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2.8%,环比扩大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6.8%,环比扩大0.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尽管CPI仍然没有超过3%的调控目标,但综合几种因素来看,现在就应该加息,最迟或将不超过5月份。
在今年年初我就曾预测今年控制通胀的难度较大,尤其是下半年CPI的涨幅甚至将达到5%左右。不过就目前来看,2.8%尚未突破国家3%的控制目标,能控制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但应看到,CPI涨幅已经高于一年期利率水平,出现了负利率状况。而且,PPI的涨幅过高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我认为现在就应该加息,一方面可以与前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合力,同时还能尽快控制通胀的苗头。
尽管此次CPI的涨幅在预料之中,但PPI的上涨如此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较高,利润被压薄,日子不会太好过;这也说明企业的需求非常旺盛,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加点息没有问题。同时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生产要素价格结构平衡的问题,PPI已经到了6.8%,利息不涨也是不合适的。
再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中国目前的利率结构有点明显偏低,而低利率容易造成企业过度贷款,对当前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也将形成不利障碍。房地产业就是一个例子,它的虚火吸引了大量资金,很不利于经济转型。靠低利率带动经济增长并不合适,利率上升0.5个百分点应该没有问题。
在下一步的金融政策中,还应注意怎样更多地扶持高科技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在利率的差别化上应有所考虑。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韩志国:央行应尽快加息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CPI同比增幅从3月份的2.4%升至2.8%,创年内新高;PPI同比上涨6.8%。
根据4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两个括号”里的内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上年同月下降1.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上年同月为下降6.6%),5月份央行不会加息。不会加息的原因是欧洲正处于债务危机之中,可能会导致欧洲经济的二次探底。但我认为央行应尽快加息,防止农产品、租金、服务费等的暴涨。
谈到对股市的影响,我认为我国股市走好的迹象不明显。从国际上看,欧元会处于弱势,希腊债务危机并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问题,西班牙的债务才是更大问题。在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可能还会呈现下跌的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8%,涨幅创下自2005年7月对房价实施月度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此,政府要考虑刚性需求,要解决土地的供给问题。在考虑到居民需要的小户型、廉租房的同时,也要考虑白领阶层的需求,以免出现断层现象。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
郭田勇:5月CPI可能到3% 二季度成加息时间窗口
4月CPI同比上涨2.8% ,PPI上涨6.8%,人民币新增贷款7740亿元。根据物价走势分析,5、6月份的CPI还有可能进一步走高,有可能CPI达到3%,央行就有必要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所以,今年第二个季度将成为加息的时间窗口。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还充满不确定性,一季度GDP增11.9%有人说是经济过热,但是,从全球范围来说,全球经济还在复苏中,特别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事件,对欧洲,甚至整个西方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单单从几个月的数据就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式,还是不现实。
2009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因为宏观经济具有不确定性,就要求央行的货币政策做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应该是单一的宽松或者是收缩。
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能像去年那样宽松,但是也不能轻易的收缩,要根据宏观经济的实际变化,是平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反方
祝宝良:中国率先加息不好
由于去年十月份,我国调整了宏观调控目标,经济政策由比较宽松转为适度宽松。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较好成效。从整个经济形势看,今年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前快后慢。
从日前出炉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通胀预期还在进一步显现。从目前数据看,经济增长恢复到了12%左右。
目前的问题是,通胀预期增强、房价高企,以及一些农产品价格又大幅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加息等措施?
我个人觉得,应对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办法可能要动用利率工具了,用差别利率的办法。不过,最新出台的抑制房地产投机的政策,包括提高二套房的利率、停贷第三套房,其实这已是差别性利率了。整个国家通过提升利率来应对经济过热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其实无论是采取哪种政策,多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就当前经济形势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比较高,CPI控制在3%之内有困难,但是控制在5%的范围内是没有问题的。
而就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情况,中国率先利用加息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其次,今年通货膨胀的情况不会太严重,需要动用财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抑制这方面的价格上升。所以货币政策要在年内控制在17%以内,适度地控制信贷工具。
就货币政策汇率和利率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在动用利率以前应该先动用汇率政策,今年人民币汇率可能从盯住美元变成盯住一揽子货币,这跟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没有矛盾的。在这个过程中,下半年再动用加息的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可能会比较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夏斌:目前加息时机尚不成熟
今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起码是8%,同时也能够把物价涨幅水平控制在3%左右。在美国加息之前中国加息可能招致热钱流入,而中国的CPI目前也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中国目前加息时机尚不成熟。
按照中国经济的实践和经验来看,今年要继续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回归到过去正常年份就够了,今年16%或17%的货币增长照样能够保持8%的经济增长。
政府应该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慢慢调整房地产业。调得猛了,对当前经济有很大压力。他表示,今年的政策将是动态变化的,仍然要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但是要加大对三农、中西部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在消费领域,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力。
要继续推进金融开放战略,人民币要逐渐国际化,或先区域化。先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让人民币出去,二是要想办法让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运转起来,三是要有适当的管道让这些人民币能再进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巴曙松:加息空间很小
我个人认为加息空间很小,即使加息,幅度也是非常有限。
国际金融环境是一个后危机时代的环境,这对于全球的利率政策都造成了制约,也许未来两三年内,美元利率就目前水平上涨一到两倍,和它历史高位相比,依然处于低位,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的利率政策调整。
目前对通货膨胀的判断是两头低,中间高。在物价峰值过后,经济增长将重新成为首要的政策目标。但是基于强劲的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开工带动的经济增长已经在一季度见顶,二三季度经济会有一个平稳的回落过程。其实经济已经在回落了,利率政策是基于未来做的决定。
在经济增长成为目前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如果外部低利率水平没有很大改变,而中国的利率出现过大幅度上涨,无疑会加剧货币政策的压力。
我国现在存在的是一些局部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一些结构性的政策,例如房地产政策,或者特别的信贷政策等就可以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调整利率。
此外,巴曙松强调,虽然加息空间不一定大,但是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增加汇率幅度。
中国从1994年货币制度改革以来,在分别碰上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汇率在大幅度缩小,但是没有说不波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曾刚:没有加息必要
从目前国内外的货币政策环境看,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缺乏驾驭基础,欧洲则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之中。预计在今年以内,美元和欧元均会继续维持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会继续维持。如要维持汇率稳定,外汇流入所导致的货币投放压力难以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反倒会因为拉大国内外利差,引起更大的资本套利空间。
目前的货币政策主要职能诉诸于数量调控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直接的信贷管控。目前看,直接的信贷管控更为有效。
从货币政策操作(控制流动性过剩)的角度看,目前没有加息的必要。当然,从稳定通胀预期的方面,象征性的加息会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总体上看,不排除央行为稳定通胀预期而进行加息,但政策空间不大,而且政策效果不明确,有一定的政策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赵庆明:短期内加息可能性基本消失
5月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后,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消失。市场预期加息主要是希望通过保证正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其实,从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上调准备金率的效果会更直接更显著。货币主义最经典的论述就是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货币的供应量太多了。
上调准备金率会直接降低货币乘数,从而降低货币供应量。加息则是希望通过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来降低货币的流动速度来达到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而加息不一定能够立即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甚至可能会由于他们预计到还会继续加息而增加消费和投资,反而是进一步推高通胀。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推理。
当前,我国没有采取加息来治理通胀主因可能是担心因正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更多的热钱的流入。由于中美正利差的存在,已经导致了套利外汇资金的大规模流入。仅去年下半年,我国外汇贷款增加了840.82亿美元,而同期外汇存款仅增加7.9亿美元,新投放的外汇贷款主要依靠金融机构从境外调入外汇资金,仅从外汇贷款与存款增量的差来看至少调入境内832.92亿美元,这部分外汇资金最终通过结汇进入央行外汇储备,由此央行投入的外汇占款资金如果按照6.82元/美元的汇率测算,达到5680亿元,这形成基础货币的投放,如果按照去年末货币乘数4.12计算,这导致的货币供应的增量就达到2.34万亿元。而事实上,由于外汇贷款与存款导致的832.92亿美元外汇流入仅仅是由于中美正利差导致的流入外汇资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当前,如果中国先于美国加息,正利差必将进一步扩大,又加上当前我国实行信贷规模管制以及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预期,套利外汇资金的流入量必然变本加厉,进一步扩大。
如此来看,加息不仅起不到抑制货币供应量进而降低通胀的作用,反而是火上浇油。我预计,由于存在其他治理通胀的手段和措施,中国不可能先于美国加息。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
2007年加息对股市的影响
2007年9月14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9月17日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25%
2007年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8月23日 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2007年7月20日 活期上调9基点,1年存贷款上调27基点,1-5年上调27基点,5年以上上调18基点。 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2007年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贷款上调0.18%。5月21日,上证指数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点),收盘3892.98点,涨41.97点,涨幅为1.04%。
2007年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3月19日,沪深股指早盘双双跳空低开,随后在银行板块带动下强劲反攻,沪指涨幅2.87%;深成指涨幅1.59%。
2007年加息对楼市的影响
面对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中国楼市的反应并不是很敏感。
以2007年5月19日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后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为例,一手房住宅销售21848套,比四月份净增30%。
由于2007年的央行加息并非针对房地产行业,因此对楼市影响有限。
加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公司,二是购房者贷款。
对于开发商来说,利息成本在所有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小。
对于购房者来说,月供有所提高,但幅度也不大。
此次,4月份CPI涨幅以超过了2月份的2.7%,创出年内新高。
从我国近期的经济数据看,经济有大幅回升。与此同时,通胀预期也预警连连,针对我国是否应加息的讨论日渐增多。为此,本报采访相关专家,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有关加息的问题,希望对此次有关加息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正方
李稻葵: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
中国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假如未来CPI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至于先于美国加息是否会导致热钱流入,这个问题不是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热钱,而是贷款量。
目前物价的水平已经很严峻,作为防御性的措施,应该考虑适当调高存款利率。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4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月份PPI同比上涨6.8%,目前物价的水平已经很严峻,作为防御性的措施,应该考虑适当调高存款利率。2.8%的物价增长,已经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尤其是环比上升0.2%,物价形势非常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如果将CPI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农产品生产不利以及南方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各因素联系起来看,形势则更加严峻,未来CPI继续走高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防御性的措施,目前应该适当考虑调高存款利率,这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适当提高存款利息率,可以稳定广大存款者、储户和投资者的预期,改变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现状,给大家一个合理的引导,可以防止CPI的上涨演变为新一轮的通胀预期。
贷款利率方面,可以灵活掌握,因为贷款利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了,而且贷款利息对于调节贷款量上升的作用远远小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只上调存款利率,而不上调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息差会大幅缩窄,将对银行股业绩构成压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韩秀云: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加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创年内新高。数据表示经济增长强势并且通胀明显,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加大。
看到这一次4月份的统计数据已经到达了2.8%的CPI的增长,今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控制到3%,我觉得第二季度加息的序幕已经拉开,而且如果加息会抑制通胀。从国内条件看具备不具备呢?我觉得国内条件具备了。为什么?前一段楼市新政时,楼市的价格现在出现了博弈的状况,没有继续向高处走;还有股市前一段也出现了暴跌;再一个已经释放了加息的空间,大家的风险在之前股市和楼市都出现了释放。
从国际上来看,现在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复苏,而且美国的房产,看到它的数据,房产交易的价格也在开始攀升了。同时还看到,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已经开始了加息,特别是澳大利亚已经加到了4.5%的速度,据说还要加息。
从国内和国际来看,现在加息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我觉得今年在第二季度应该至少加息一次,以此来保证我们的通胀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不会出现负利率。这里说到加息,应该注意,不要光想到它的坏处,加息还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资金使最优的资源得到配置,如果一旦加息那些低劣的产能和过剩的产能就可能淘汰,而资金就向好的产业转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升级换代,有利于我国由一个加工、贸易大国未来向一个工业化的强国转变。
当然统计数据是为我们的政府做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动利率、动汇率和动通胀率之间,政府一定要做出正确的抉择。眼下来看,我认为加息的利大于弊。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授)
冯华:现在就应该加息,最迟或将不超过5月份
如外界所预测,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双双抬头,都创出了近一年半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2.8%,环比扩大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6.8%,环比扩大0.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尽管CPI仍然没有超过3%的调控目标,但综合几种因素来看,现在就应该加息,最迟或将不超过5月份。
在今年年初我就曾预测今年控制通胀的难度较大,尤其是下半年CPI的涨幅甚至将达到5%左右。不过就目前来看,2.8%尚未突破国家3%的控制目标,能控制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但应看到,CPI涨幅已经高于一年期利率水平,出现了负利率状况。而且,PPI的涨幅过高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我认为现在就应该加息,一方面可以与前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合力,同时还能尽快控制通胀的苗头。
尽管此次CPI的涨幅在预料之中,但PPI的上涨如此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较高,利润被压薄,日子不会太好过;这也说明企业的需求非常旺盛,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加点息没有问题。同时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生产要素价格结构平衡的问题,PPI已经到了6.8%,利息不涨也是不合适的。
再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中国目前的利率结构有点明显偏低,而低利率容易造成企业过度贷款,对当前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也将形成不利障碍。房地产业就是一个例子,它的虚火吸引了大量资金,很不利于经济转型。靠低利率带动经济增长并不合适,利率上升0.5个百分点应该没有问题。
在下一步的金融政策中,还应注意怎样更多地扶持高科技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在利率的差别化上应有所考虑。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韩志国:央行应尽快加息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CPI同比增幅从3月份的2.4%升至2.8%,创年内新高;PPI同比上涨6.8%。
根据4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两个括号”里的内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上年同月下降1.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上年同月为下降6.6%),5月份央行不会加息。不会加息的原因是欧洲正处于债务危机之中,可能会导致欧洲经济的二次探底。但我认为央行应尽快加息,防止农产品、租金、服务费等的暴涨。
谈到对股市的影响,我认为我国股市走好的迹象不明显。从国际上看,欧元会处于弱势,希腊债务危机并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问题,西班牙的债务才是更大问题。在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可能还会呈现下跌的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8%,涨幅创下自2005年7月对房价实施月度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此,政府要考虑刚性需求,要解决土地的供给问题。在考虑到居民需要的小户型、廉租房的同时,也要考虑白领阶层的需求,以免出现断层现象。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
郭田勇:5月CPI可能到3% 二季度成加息时间窗口
4月CPI同比上涨2.8% ,PPI上涨6.8%,人民币新增贷款7740亿元。根据物价走势分析,5、6月份的CPI还有可能进一步走高,有可能CPI达到3%,央行就有必要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所以,今年第二个季度将成为加息的时间窗口。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还充满不确定性,一季度GDP增11.9%有人说是经济过热,但是,从全球范围来说,全球经济还在复苏中,特别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事件,对欧洲,甚至整个西方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单单从几个月的数据就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式,还是不现实。
2009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因为宏观经济具有不确定性,就要求央行的货币政策做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应该是单一的宽松或者是收缩。
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能像去年那样宽松,但是也不能轻易的收缩,要根据宏观经济的实际变化,是平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反方
祝宝良:中国率先加息不好
由于去年十月份,我国调整了宏观调控目标,经济政策由比较宽松转为适度宽松。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较好成效。从整个经济形势看,今年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前快后慢。
从日前出炉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通胀预期还在进一步显现。从目前数据看,经济增长恢复到了12%左右。
目前的问题是,通胀预期增强、房价高企,以及一些农产品价格又大幅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加息等措施?
我个人觉得,应对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办法可能要动用利率工具了,用差别利率的办法。不过,最新出台的抑制房地产投机的政策,包括提高二套房的利率、停贷第三套房,其实这已是差别性利率了。整个国家通过提升利率来应对经济过热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其实无论是采取哪种政策,多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就当前经济形势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比较高,CPI控制在3%之内有困难,但是控制在5%的范围内是没有问题的。
而就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情况,中国率先利用加息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其次,今年通货膨胀的情况不会太严重,需要动用财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抑制这方面的价格上升。所以货币政策要在年内控制在17%以内,适度地控制信贷工具。
就货币政策汇率和利率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在动用利率以前应该先动用汇率政策,今年人民币汇率可能从盯住美元变成盯住一揽子货币,这跟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没有矛盾的。在这个过程中,下半年再动用加息的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可能会比较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夏斌:目前加息时机尚不成熟
今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起码是8%,同时也能够把物价涨幅水平控制在3%左右。在美国加息之前中国加息可能招致热钱流入,而中国的CPI目前也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中国目前加息时机尚不成熟。
按照中国经济的实践和经验来看,今年要继续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回归到过去正常年份就够了,今年16%或17%的货币增长照样能够保持8%的经济增长。
政府应该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慢慢调整房地产业。调得猛了,对当前经济有很大压力。他表示,今年的政策将是动态变化的,仍然要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但是要加大对三农、中西部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在消费领域,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力。
要继续推进金融开放战略,人民币要逐渐国际化,或先区域化。先实现人民币区域化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让人民币出去,二是要想办法让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运转起来,三是要有适当的管道让这些人民币能再进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巴曙松:加息空间很小
我个人认为加息空间很小,即使加息,幅度也是非常有限。
国际金融环境是一个后危机时代的环境,这对于全球的利率政策都造成了制约,也许未来两三年内,美元利率就目前水平上涨一到两倍,和它历史高位相比,依然处于低位,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的利率政策调整。
目前对通货膨胀的判断是两头低,中间高。在物价峰值过后,经济增长将重新成为首要的政策目标。但是基于强劲的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开工带动的经济增长已经在一季度见顶,二三季度经济会有一个平稳的回落过程。其实经济已经在回落了,利率政策是基于未来做的决定。
在经济增长成为目前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如果外部低利率水平没有很大改变,而中国的利率出现过大幅度上涨,无疑会加剧货币政策的压力。
我国现在存在的是一些局部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一些结构性的政策,例如房地产政策,或者特别的信贷政策等就可以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调整利率。
此外,巴曙松强调,虽然加息空间不一定大,但是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增加汇率幅度。
中国从1994年货币制度改革以来,在分别碰上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汇率在大幅度缩小,但是没有说不波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曾刚:没有加息必要
从目前国内外的货币政策环境看,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缺乏驾驭基础,欧洲则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之中。预计在今年以内,美元和欧元均会继续维持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会继续维持。如要维持汇率稳定,外汇流入所导致的货币投放压力难以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反倒会因为拉大国内外利差,引起更大的资本套利空间。
目前的货币政策主要职能诉诸于数量调控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直接的信贷管控。目前看,直接的信贷管控更为有效。
从货币政策操作(控制流动性过剩)的角度看,目前没有加息的必要。当然,从稳定通胀预期的方面,象征性的加息会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总体上看,不排除央行为稳定通胀预期而进行加息,但政策空间不大,而且政策效果不明确,有一定的政策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赵庆明:短期内加息可能性基本消失
5月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后,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消失。市场预期加息主要是希望通过保证正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其实,从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上调准备金率的效果会更直接更显著。货币主义最经典的论述就是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货币的供应量太多了。
上调准备金率会直接降低货币乘数,从而降低货币供应量。加息则是希望通过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来降低货币的流动速度来达到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而加息不一定能够立即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甚至可能会由于他们预计到还会继续加息而增加消费和投资,反而是进一步推高通胀。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推理。
当前,我国没有采取加息来治理通胀主因可能是担心因正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更多的热钱的流入。由于中美正利差的存在,已经导致了套利外汇资金的大规模流入。仅去年下半年,我国外汇贷款增加了840.82亿美元,而同期外汇存款仅增加7.9亿美元,新投放的外汇贷款主要依靠金融机构从境外调入外汇资金,仅从外汇贷款与存款增量的差来看至少调入境内832.92亿美元,这部分外汇资金最终通过结汇进入央行外汇储备,由此央行投入的外汇占款资金如果按照6.82元/美元的汇率测算,达到5680亿元,这形成基础货币的投放,如果按照去年末货币乘数4.12计算,这导致的货币供应的增量就达到2.34万亿元。而事实上,由于外汇贷款与存款导致的832.92亿美元外汇流入仅仅是由于中美正利差导致的流入外汇资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当前,如果中国先于美国加息,正利差必将进一步扩大,又加上当前我国实行信贷规模管制以及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预期,套利外汇资金的流入量必然变本加厉,进一步扩大。
如此来看,加息不仅起不到抑制货币供应量进而降低通胀的作用,反而是火上浇油。我预计,由于存在其他治理通胀的手段和措施,中国不可能先于美国加息。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
2007年加息对股市的影响
2007年9月14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9月17日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25%
2007年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8月23日 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2007年7月20日 活期上调9基点,1年存贷款上调27基点,1-5年上调27基点,5年以上上调18基点。 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2007年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贷款上调0.18%。5月21日,上证指数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点),收盘3892.98点,涨41.97点,涨幅为1.04%。
2007年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3月19日,沪深股指早盘双双跳空低开,随后在银行板块带动下强劲反攻,沪指涨幅2.87%;深成指涨幅1.59%。
2007年加息对楼市的影响
面对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中国楼市的反应并不是很敏感。
以2007年5月19日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后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为例,一手房住宅销售21848套,比四月份净增30%。
由于2007年的央行加息并非针对房地产行业,因此对楼市影响有限。
加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公司,二是购房者贷款。
对于开发商来说,利息成本在所有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小。
对于购房者来说,月供有所提高,但幅度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