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建工程的技术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而与建筑企业的营利与利润率挂钩,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本文提出了构建互补双赢的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模式,并加以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互补双赢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多种管理方法,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管理学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纵观全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进取,探索更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顺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环境,提升品牌文化和企业利润。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通常跟随着建筑物的投产、施工、竣工等环节开始或结束,是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跟随时间最长的管理类工作[1]。技术管理主要通过全面、细致、连续性强的管理工作来保证建筑物在结构情况、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达标与正常使用。技术管理是建筑物施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之一,体现了工程施工单位的专业性、全面性、规范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管理的主体多为企事业单位、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单位等。而建筑物、建筑设施等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我国建筑物技术管理方面现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织还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大多数集团公司都是以集团公司的整体领导、各施工子公司各管理一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完成施工任务的,这种形式被称为队级制度,即集团、子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队三个级别的关联与管理。但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这种队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工程管理的手脚,三级式的模式不仅在人员上形成重复与冗余,同时在机械设备等多种资源方面也造成了浪费,缺乏有效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效益。
第二,现有资源配置无法满足现存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也在日新月异。随着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设提速,国家重点项目也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开工建设,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有效发展的大环境。机遇来临,挑战也必将来临,在这个E 时代的新时期,我国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着自身的经营管理规模和人才优势占据了市场较大的投资份额,并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却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复杂的架构体系无法跟上社会进步,历史遗留问题积累过多,人力配置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目前的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无法完成大规模经营战略的需要,进而出现了市场份额迅速增大与企业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小型建筑企业需自给自足,自我完善,协调发展。虽然众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于是不少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它们有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比如机构灵活、反应迅速等,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发展因素的制约,比如资质等级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紧缺等,都对其发展壮大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小型建筑企业应该以优势为基础不断发展自身,争取市场份额。
二、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探索
施工作业层如何构建,队级制度如何完善,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的情形是,大中型建筑单位因实力雄厚,容易接到相关的施工作业项目,但是对于细处操作,较小的施工队则更具有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若能建立合作双赢的工作机制,才是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为最有利的方法。技术互补,能够带来很多的优势:
首先,建筑施工相关单位能够有效减少成本,降低投入。前面我们提到,利用传统的队级制度进行施工,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反的,采用技术互补的方式,通过技术管理将建设时期社会上各类闲置资源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就可以直接减少工程项目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
其次,技术互补有利于各单位的经验补足。一些单位对于未经手施工过的项目类型,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不熟悉的工程项目,很容易因为技术组织能力弱而影响工程的进度或质量。甚至有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新项目如初生的婴儿,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有正规军、经验丰富的分包队来进行技术力量的补充,在技术策划、运作、方案制定、方法等方面提供模板,使整个工程如期顺利进行。
再者,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能够提供更大的土建工程操作作业面,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对一些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又相对较大的项目内容,可以通过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来争取更为广泛的施工作业面,大小型企业可寻求多个分包队伍,按项目分工分期完成,统一验收。如此,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大大地缩短了整个工程的工时,提高效率。
还有,风险转移,使得大中型建筑承包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工程分包,选取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分包队伍施工,转移一部分资金、技术、质量、工期拖延等风险给分包队伍,使企业整体上压力减小,可以留有更大的余地去实现更高的追求与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互补双赢的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呢?
第一,建立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指导意义的技术管理模型。通常,大中型建筑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小型建筑企业即分包单位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和利益。当然,在利润分配方面也要全面实施公平、双赢的理念。、
第二,注重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来规范与协调,因此,建筑工程行业的双向或多向联合,因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不同和可能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应该完善合同机制,建立起合同程序和管理属性,以便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有依法参照物,帮助各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赢得利益。
第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各分包队伍无疑会以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少数工程管理人员因利益驱使,可能会在工程过程中淡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不注重质量把关,因此仍会有或多或少的偷工减料现象发生[2]。还有些承包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减少,使施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都很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漏洞,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因此想要做到适如其分地合作与双赢,就必须从监督的层面入手,把好技术管理质量关。
三、注意事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探讨,旨在帮助建筑相关行业、企业更快更好地完成达标任务,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在互補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下,还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加强执行力的管理。
很多时候,管理做到位了,但因为分包队伍的执行力不足,而造成工程项目无法按时按需交验。因此,在建立互补双赢关系的同时,应该注意调查相关建筑工程分包队伍的资质、经验水平、信誉程度等多方面的资讯,以便于寻找到真正有利于企业项目施工的合作伙伴,真正意义上地降低成本[3]。另外,要提高项目技术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使现场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工作,提出意见,给出解决方案。
2.互补双赢的模式虽然是在取长补短,借用于分包队伍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工程,但如果遇到较大工程量的项目施工,企业如不增加设备投入,技术管理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企业依然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养,做好保值乃至增值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建民.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土建技术管理. 山西建筑,2007,33(9):217.
[2] 何建勤.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分析. 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7:47-48.
[3] 杨镜屏. 浅析土建工程施工界面的技术管理.东方企业文化,2007,11:28.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互补双赢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多种管理方法,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管理学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纵观全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进取,探索更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顺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环境,提升品牌文化和企业利润。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通常跟随着建筑物的投产、施工、竣工等环节开始或结束,是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跟随时间最长的管理类工作[1]。技术管理主要通过全面、细致、连续性强的管理工作来保证建筑物在结构情况、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达标与正常使用。技术管理是建筑物施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之一,体现了工程施工单位的专业性、全面性、规范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管理的主体多为企事业单位、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单位等。而建筑物、建筑设施等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我国建筑物技术管理方面现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织还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大多数集团公司都是以集团公司的整体领导、各施工子公司各管理一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完成施工任务的,这种形式被称为队级制度,即集团、子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队三个级别的关联与管理。但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这种队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工程管理的手脚,三级式的模式不仅在人员上形成重复与冗余,同时在机械设备等多种资源方面也造成了浪费,缺乏有效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效益。
第二,现有资源配置无法满足现存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也在日新月异。随着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设提速,国家重点项目也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开工建设,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有效发展的大环境。机遇来临,挑战也必将来临,在这个E 时代的新时期,我国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着自身的经营管理规模和人才优势占据了市场较大的投资份额,并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却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复杂的架构体系无法跟上社会进步,历史遗留问题积累过多,人力配置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目前的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无法完成大规模经营战略的需要,进而出现了市场份额迅速增大与企业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小型建筑企业需自给自足,自我完善,协调发展。虽然众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于是不少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它们有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比如机构灵活、反应迅速等,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发展因素的制约,比如资质等级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紧缺等,都对其发展壮大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小型建筑企业应该以优势为基础不断发展自身,争取市场份额。
二、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探索
施工作业层如何构建,队级制度如何完善,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的情形是,大中型建筑单位因实力雄厚,容易接到相关的施工作业项目,但是对于细处操作,较小的施工队则更具有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若能建立合作双赢的工作机制,才是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为最有利的方法。技术互补,能够带来很多的优势:
首先,建筑施工相关单位能够有效减少成本,降低投入。前面我们提到,利用传统的队级制度进行施工,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反的,采用技术互补的方式,通过技术管理将建设时期社会上各类闲置资源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就可以直接减少工程项目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
其次,技术互补有利于各单位的经验补足。一些单位对于未经手施工过的项目类型,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不熟悉的工程项目,很容易因为技术组织能力弱而影响工程的进度或质量。甚至有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新项目如初生的婴儿,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有正规军、经验丰富的分包队来进行技术力量的补充,在技术策划、运作、方案制定、方法等方面提供模板,使整个工程如期顺利进行。
再者,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能够提供更大的土建工程操作作业面,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对一些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又相对较大的项目内容,可以通过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来争取更为广泛的施工作业面,大小型企业可寻求多个分包队伍,按项目分工分期完成,统一验收。如此,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大大地缩短了整个工程的工时,提高效率。
还有,风险转移,使得大中型建筑承包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工程分包,选取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分包队伍施工,转移一部分资金、技术、质量、工期拖延等风险给分包队伍,使企业整体上压力减小,可以留有更大的余地去实现更高的追求与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互补双赢的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呢?
第一,建立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指导意义的技术管理模型。通常,大中型建筑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小型建筑企业即分包单位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和利益。当然,在利润分配方面也要全面实施公平、双赢的理念。、
第二,注重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来规范与协调,因此,建筑工程行业的双向或多向联合,因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不同和可能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应该完善合同机制,建立起合同程序和管理属性,以便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有依法参照物,帮助各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赢得利益。
第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各分包队伍无疑会以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少数工程管理人员因利益驱使,可能会在工程过程中淡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不注重质量把关,因此仍会有或多或少的偷工减料现象发生[2]。还有些承包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减少,使施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都很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漏洞,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因此想要做到适如其分地合作与双赢,就必须从监督的层面入手,把好技术管理质量关。
三、注意事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探讨,旨在帮助建筑相关行业、企业更快更好地完成达标任务,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在互補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下,还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加强执行力的管理。
很多时候,管理做到位了,但因为分包队伍的执行力不足,而造成工程项目无法按时按需交验。因此,在建立互补双赢关系的同时,应该注意调查相关建筑工程分包队伍的资质、经验水平、信誉程度等多方面的资讯,以便于寻找到真正有利于企业项目施工的合作伙伴,真正意义上地降低成本[3]。另外,要提高项目技术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使现场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工作,提出意见,给出解决方案。
2.互补双赢的模式虽然是在取长补短,借用于分包队伍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工程,但如果遇到较大工程量的项目施工,企业如不增加设备投入,技术管理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企业依然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养,做好保值乃至增值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建民.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土建技术管理. 山西建筑,2007,33(9):217.
[2] 何建勤.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分析. 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7:47-48.
[3] 杨镜屏. 浅析土建工程施工界面的技术管理.东方企业文化,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