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军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曾从军6年,参加过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了三次死劫,三次死劫父亲都幸免于难。
  ——题记
  我的父亲叫付三仁,今年85岁。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他精神饱满,讲起当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情景依然豪情满怀。
  1946年,父亲16岁时,顶替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走上了军队生涯。18岁时,张家口解放了,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属华北部队20兵团第67军200师598团,先后参加了河北、北京、太原、大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经历了三次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侥幸”死里逃生。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第二年的2月,他们步行走了10多天,从北京走到太原。那时,父亲只有18岁。战士们连夜行走,都是边走边睡,说来也怪,迷迷糊糊地小睡是不影响人直线行走的,无论前面是坑还是洼,都会一直往前,造成好多战士跌了坑下了洼。手破脚崴的现象屡见不鲜,父亲更是不例外。国民党军队用飞机在空中侦查、地面上的大炮袭击、还有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随时可遇,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我方部队只能趁着暮色行军作战,最难行走的地段莫过于江河。有的渡江的桥很窄,只有约3米左右宽,桥上有驮着炮弹的骡子与拥挤向前奔跑的行人互相碰撞,掉在江河的人、物也不计其数。
  会师在太原城下的东北、华北、西北三大野战部队向太原发起猛烈攻击,人民解放军与太原守军就和平解决太原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遭到国民党军队拒绝后,于4月20日上午五时对太原城发起地面攻击,敌人以1米多厚的钢骨水泥碉堡、铁丝网、炉柴、拌马坑为骨干及无数野战工事和防御物所连接组成纵横三十余里的太原要塞防守地带,被我人民解放军完全攻克。地下,战士们们轮流挖地道,从这山头到那山头,一挖就是2—3里。他们挖洞的挖洞,担土的担土,挖出来的新土都要用树枝遮盖起来,以防被美军的飞机发现。待美军发现我军时,我军已在他们的碉堡顶部向他们射击。太原城周边各飞机场和大部分地区皆已为解放军占领,消灭敌军六个师以上。4月24日太原解放,可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多么强大。太原的解放拔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的最后据点,推翻了阎锡山长达38年的黑暗统治,山西全境肃清,使华北成为人民解放战争更加巩固的后方。
  大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煤都,是平绥,同蒲铁路的连接点,连结晋冀的交通要道。大同被阎锡山控制,横梗在晋绥及晋察冀两根据地中间,拿下大同即可使两根据地连为一气。太原战争未结束,部队接到上级命令,抽调部分军队,集中火力围困大同。因为国民党军队要分散军队,上山为匪,我军必须在他们分散之前将其全部集中消灭。部队吹响了集合号,被抽调的四个团4000多名战士们连饭都来不及吃,带了半瓷碗饭就走就吃。来到大同时,面对国民党军队50000多人,他们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让国民党军队投降了。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
  在北京解放沙城、新保安等地时,我军与国民党军采取你进我出,你出我进的拉锯式战斗。最后,我军层层包围了北京,双方进行谈判,将其和平解放。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部队在秦皇岛修整,战士们从里到外洗了个干净,集中训练,整装待发,准备进北京参加10月1日的天安门前的阅兵仪式。路上,有的老乡这样对他们说:“这是哪个山洞里钻出来的兵,看穿那点衣裳,灰不溜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立即出兵干涉。到10月,越过北纬38°线的美军,一路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畔。10月19日,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那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团结一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新中国的开国第一战。
  我的父亲是在1952年踏上朝鲜战场的,那年他22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没有屈服;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他们没有害怕。在防守老虎山的日日夜夜里,作为一班之长的父亲,他的身影随处可见,一会出现在战壕里,一会出现在坑道旁。为了躲避美军的炮火轰击,他安排全班30多名士兵每人给自已挖一个2尺左右深的坑道,待他安排、布置完时,有的士兵已经挖好了。父亲自己的还没来得及挖。这时,过来一个士兵好心地对父亲说:“班长,你的在哪里,我替你挖吧。”两人争夺了一番,士兵替父亲挖了,眼看就要挖好了,忽然听到一声炮响,父亲应声滚下了山坡。待他确信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迅速来到给他挖坑道的士兵旁,只见这个士兵背部扎入了弹壳,解开他的上衣,整个后背就像麻箩底子,到处都是星星点点大小不等的弹片,惨不忍睹。父亲立即派人将其送往后方医院。临行时,战士用他微弱的声音对父亲说:“班长,我怕是不行了。”父亲的这一劫被这名好心的战士代替了。夜晚,前线的战士每3人分一个组,身体用草伪装起来,躲过敌人的探照灯,爬行过去将敌人的堡垒炸毁,其他士兵同时出击,将堡垒内的敌人全部歼灭。战争还在进行,部队也受到损失,父亲被调到6连代理排长守山头。接到上级指示,派一名干部到后方学习。数日,该干部既没去报道也不在部队,失踪了。父亲就自己去参加学习,沿途父亲也躲过了美机的侦查,美军的轰炸,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待他回到山头时,父亲所在的一个排38人全部没有了音讯。唯有被美机打、炸弹炸,打成了一片火海后留下一具具的焦尸。父亲趁着夜色寻找大部队,觉得是什么东西把他抱住了,弯腰仔细一看,原来是踏入了焦尸圈内。仔细想:如果父亲是第一个去参加学习走的人或是不去参加学习,二者的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父亲再二次“侥幸”逃过二劫。说到部队的伙食,很多时候就是让你饿不坏、吃不饱。平常是一天4两米的两顿稀饭,还要连夜作战,实在饿的不行,就到山上捕获一些蛇回来煮的吃。到了秋天,战士们饥饿难熬,想到老乡刨过山药的地里捡山药吃,可军队有严明的纪律。到了冬天,朝鲜的冬夜是非常寒冷的,满山遍野都覆盖了厚厚的积雪。没有了森林的遮掩,一个连烧火做饭要到离前线10多里路的安全、隐秘地段进行。炊事员要小心翼翼地绕小道爬山送饭。天上有美国飞机轰炸,地面还要穿过美军炮火封锁线,路上到处隐藏的地雷时刻威胁着通行人员的生命,可以说是危险重重。等来到前线时,米饭已冻成了块,只能用石头打烂给战士们分着吃。回想起60年前的那些战争,尽管条件艰苦,但志愿军依然勇敢无畏,其英勇程度甚至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在美军有关回忆录中对志愿军的骁勇善战有着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在美军完全控制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缺少装备弹药和食品,但仍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忠实地执行自己的任务。”这也许就是毛泽东所教导的那样,不论在任何艰难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和大无畏主义的精神。我们的战士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战争的正义性,这些都已渗透到了志愿军的心灵深处!不,是骨髓之中!志愿军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力毫不在意,第一批倒下,第二批就跨过其尸体继续前进,后面的第三批和第四批继续跟进。他们不畏惧死亡,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仿佛是些殉道者。作为对手的美军在感叹其勇敢的同时,也感到非常骇怕!美国军队是美国的骄傲,据说其自巴巴利亚战争之后就未曾在任何强敌面前溃败过。但是他们被缺衣少粮、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了!钢铁铸造的联合国的军队被意志构筑的中国人民军队所压倒,这一幕,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
  而正是因为朝鲜战争,世界华人才第一次有了民族自豪感,美国一边叫嚣发誓要遏制中国,一边又悄悄的修改了歧视华人的政策,使在美华人第一次有了投票权。尊重敬畏强者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散落在世界各国的老华侨回忆:原来华人无论在哪里都被人歧视,嘲笑。但朝鲜战争后,中国人在当地的地位立马提高。当地政府平民都把他们另眼相看了,很多人见面就伸大拇指:china(中国),china(中国)……
  抚今追昔,父亲心潮澎湃。幸存下来的老干部现在待遇都不错,按离休待遇全额发放工资,还有免费乘车、报销医药费等优惠政策,但他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看出来。说到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时,父亲泣不成声,那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在想:我和父亲交谈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交谈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前面就是光秃秃的夜,层层翻滚的乌云射出零星的细雨后隐遁了。  这儿的老板是个秃子,在招待所门前点起了一个巨大的火堆,叮嘱一个昏昏欲睡的胖子给看护好,好像担心谁会偷了这堆火似的。我将行李卸下,闻着满屋子的廉价肥皂味儿,借了亮度不够的灯光,翻拣出旧书店淘来的一本书《萨拉齐县志》,决定在此过夜。  我是在做近代萨拉齐垦务研究时返回这里的,萨拉齐县是我的老家,我无意间在《萨拉齐县志》上发现了阿色楞这个人,
期刊
1  叫做昭君的故乡,不过几十里远,我也很少回去。每次回去,总有绵细隐秘的疼痛流淌。  那堵曾横亘在老屋旁边的土墙,密密麻麻的缝隙里,塞满了我的私语与指印。如今,它已为硬邦邦的红砖墙所取代,像我记忆中故乡的一切风物,只有在梦境里,才会偶然重现。  “你的胞衣还埋在那个院子里。”我幼年离开村子时,还是小青年的邻居大哥,如今已满脸岁月斑驳,明晃晃的阳光照在他的鬓角上,白花花的刺目,根本无法与我记忆中的
期刊
我感恩鄂尔多斯,感谢达拉特,是因为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人们给了我许多值得珍惜的荣誉和财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出生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石拉塔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古人云:寒门生贵子,贫居出贤人。其实寒门不一定生出贵子,多数是“穷子”,贫居也不一定能出了贤人,大多是“苦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志气,能吃苦倒是真的。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从小学到中专念书十四年,学校从来没有收过我一分钱的学费
期刊
看着明镜的窗外飘洒着细雨,心中难免伤感,也许这是一份小小的情怀,一份小小的忧愁吧,因为感时伤怀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宣泄。  我天生喜欢雨天,喜欢雨天唯美的忧伤,也喜欢雨天的那份清凉与落寞,雨会带着淡淡的忧郁,也会带着淡淡的宁静,总之就是喜欢。  静静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俯视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人们从眼前闪过,就像我们无声无息逝去的青春岁月。多年前的我们都在追求学业的道路上拼搏,今天的我们都在奋斗生
期刊
宽容,是一个温暖人心而渊深海阔的词语。  宽容精神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周公就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为巩固基业,他一饭三吐哺,勤谨不怠,广纳贤才,赢得了天下归心,百鸟朝凤,使他成为和孔子一样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胸襟宽容的人,又有深邃进取的理念,所以敢于重用反对过自己但才智超群、谋略过人、刚正无私的魏征,并且勤于听政,勇于就谏,牢牢把握时机,达成历史上的黄金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网是一家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由经过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批准的大区级专业作家学术团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办,同时也是省级公开刊物《西部散文选刊》的官方网站。现点击量已近两千万,每天点击量均在一万人左右。  为反映我国西部散文事业发展的现状,搭建优秀的文学交流展示平台,汇聚、挖掘我国西部地区散文创作人才,同时为帮助散文作家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为了扩大散文作家的知名度,中国西部散文网现免费
期刊
我对寒冷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我始终觉得,童年时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的很多,官方的说法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暖冬,而我觉得还是那时候生活贫困。试想,过冬的衣服只是一身既无衬衣衬裤又无外套而且一穿就是几年的棉袄棉裤,凛冽的寒风从这条裤腿钻进去,便从那条裤腿跑出来,任其自由流动,走风漏气,不冷才怪气。  穷人家的冬天来的更早。因为没有毛裤或绒裤过渡,国庆过后,萧瑟的秋风已经有了几分寒意,于是,母亲便从凉
期刊
清明祭奠勾起了我们对先祖浓浓的思念缅怀之情,慎终追远的同时,我也在深思究竟何为“孝”?  缅怀奶奶的同时,我想到了她生命的最后日子。祖辈务农的我们很“争气”,兄妹三人全部跳出了农门,成为了“国家干部”,定居在了“城里”,“孝顺的兄妹”想到父母奶奶仍在乡下,照顾不方便,就为他们买了一套一楼,装修停当,接他们也住到了“城里”,很骄傲也很荣光地感觉自己大孝子一个,收获了太多乡邻乡亲的“点赞”,感受到了一
期刊
5月9日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片春的气息,一片文学的芳香。当天,中国西部散文學会主席、《西部散文选刊》主编、囯家一级作家刘志成受邀进行了一场以《作家与修炼》为主题的散文讲座,当地及周边四十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了这个期盼已久的文学盛宴。  讲座中,刘志成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作家的一个品质、作家与土地、民俗的两个关系、作家必备的三要素以及作家的四个修炼等四个方面娓娓道来。刘志成说,文学是时间深
期刊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相对于旧诗这个庞然大物和悠久传统,新诗是“一个开天辟地、气势雄大的实践”(谢冕语)。通过变革我们的语言,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诗界革命”。中国新诗与中国人的百年命运息息相关,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思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百年来,薪火傳承,群星璀璨,佳作纷呈,新诗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全国各地纪念新诗百年之际,本刊与阜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