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78-01
现代地理教育教学中,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及地理判断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历年高考的地理考题来看,试题往往以考查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全面体现素质考核要求。而试题的新颖度与区分度基本都是借助于对图表的创新上,可以说,图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表教学,并善于捕捉生活中新的视点,结合教材创设出新的图式,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富有活力。那么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图式教学法,以期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高三地理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地理图式教学法:
一、形象直观设计图
这类图表是将教材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或自然地理过程呈现于教学图式中,并结合和深化教材已有的图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进而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图式,最大的优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并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1.立体图式法。教材中许多地理知识只显示平面图或立面图,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构思和时空观念,特别是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现象形成过程的地理教学,过于抽象,运用立体图式辅助教学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概念和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形成规律。例如,教材中关于台风的形成,只给出“气旋形成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平面图”,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如果设计出气旋中心立体气流图,则能充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台风(热带气旋)的成因及带来的危害。
2.动态图解法。在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或者自然现象仅仅凭教师的语言是难以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效信息的,而借助于动态图解法就可以将烦琐变得简单,局部突破,综合掌握,达到高效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例如必修Ⅰ“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岩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我们可以采取动态演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然后形成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如图1),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归纳演绎设计图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归纳与演绎法的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归纳演绎设计图顾名思义,就是突破教材原有知识体系,在演绎、归纳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新颖图式,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通俗、变复杂为简明。这种图式的优点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直观明朗,缩短学生的思考过程,降低思考难度,加快解题速度。
1.文转图设计图式。在以文转图或以图释文设计中,往往采用两种技法:一种是纲要信号法,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知识结构可用简图来表示。另一种是文图对照示意法,即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直接“翻译”成图式。如青岛第九中学广场位于学校中心,体育场在广场北侧100米处,教工宿舍在广场南边200米等信息可转换成地图。
2.图文结合设计图式。地理教学信息是文字和图表达共同组成的,“图文并茂”的图式,能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与演替变化,同时还可克服死记硬背、顾此失彼的弊端。如,“工业概述”一节中“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的内容,可用简图与文字配合,能很好地反映出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
3.图表结合设计图式。图表的结合往往能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归纳和演绎双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必修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对于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各不相同,学生往往感觉知识点很琐碎,而且很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图和表相结合的方式(如图2)。这样将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和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
三、变式设计图
此类图式是通过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使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不断改变;通过对“单维”的多向表述,呈现“多维”的问题形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基础原理并掌握其基本方法。
1.地理原理与个例转换图式。将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通过不同的变式加以具体论证或应用,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并做到灵活应用。例如:在必修Ⅰ第一单元地球运动中,光照图的判读和运用无疑是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是很多同学缺乏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分析各种不同的光照变式图,以达到深刻领悟和理解,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解题。
2.数图转换式设计。把各种地理数据转化为各种图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表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尤其在地理教學中,大量的统计资料、气候资料、工农业产值数据、人口的分布资料、自然灾害的分布比例等,都可以用各种可视化图形来展现。这种变式也可以理解为归纳演绎图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教学中,除上述方法外,图式教法还有模拟现实法、实验示证法、因果转换法、反例法等。这些设计图直观、形象,简化了大量繁琐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图式法都必须遵循科学、实用的原则,明确图式设计的目的,注意图式反映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终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地理教育教学中,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及地理判断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历年高考的地理考题来看,试题往往以考查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全面体现素质考核要求。而试题的新颖度与区分度基本都是借助于对图表的创新上,可以说,图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表教学,并善于捕捉生活中新的视点,结合教材创设出新的图式,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富有活力。那么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图式教学法,以期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高三地理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地理图式教学法:
一、形象直观设计图
这类图表是将教材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或自然地理过程呈现于教学图式中,并结合和深化教材已有的图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进而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图式,最大的优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并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1.立体图式法。教材中许多地理知识只显示平面图或立面图,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构思和时空观念,特别是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现象形成过程的地理教学,过于抽象,运用立体图式辅助教学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概念和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形成规律。例如,教材中关于台风的形成,只给出“气旋形成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平面图”,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如果设计出气旋中心立体气流图,则能充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台风(热带气旋)的成因及带来的危害。
2.动态图解法。在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或者自然现象仅仅凭教师的语言是难以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效信息的,而借助于动态图解法就可以将烦琐变得简单,局部突破,综合掌握,达到高效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例如必修Ⅰ“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岩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我们可以采取动态演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然后形成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如图1),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归纳演绎设计图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归纳与演绎法的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归纳演绎设计图顾名思义,就是突破教材原有知识体系,在演绎、归纳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新颖图式,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通俗、变复杂为简明。这种图式的优点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直观明朗,缩短学生的思考过程,降低思考难度,加快解题速度。
1.文转图设计图式。在以文转图或以图释文设计中,往往采用两种技法:一种是纲要信号法,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知识结构可用简图来表示。另一种是文图对照示意法,即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直接“翻译”成图式。如青岛第九中学广场位于学校中心,体育场在广场北侧100米处,教工宿舍在广场南边200米等信息可转换成地图。
2.图文结合设计图式。地理教学信息是文字和图表达共同组成的,“图文并茂”的图式,能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与演替变化,同时还可克服死记硬背、顾此失彼的弊端。如,“工业概述”一节中“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的内容,可用简图与文字配合,能很好地反映出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
3.图表结合设计图式。图表的结合往往能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归纳和演绎双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必修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对于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各不相同,学生往往感觉知识点很琐碎,而且很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图和表相结合的方式(如图2)。这样将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和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
三、变式设计图
此类图式是通过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使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不断改变;通过对“单维”的多向表述,呈现“多维”的问题形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基础原理并掌握其基本方法。
1.地理原理与个例转换图式。将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通过不同的变式加以具体论证或应用,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并做到灵活应用。例如:在必修Ⅰ第一单元地球运动中,光照图的判读和运用无疑是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是很多同学缺乏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分析各种不同的光照变式图,以达到深刻领悟和理解,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解题。
2.数图转换式设计。把各种地理数据转化为各种图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表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尤其在地理教學中,大量的统计资料、气候资料、工农业产值数据、人口的分布资料、自然灾害的分布比例等,都可以用各种可视化图形来展现。这种变式也可以理解为归纳演绎图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教学中,除上述方法外,图式教法还有模拟现实法、实验示证法、因果转换法、反例法等。这些设计图直观、形象,简化了大量繁琐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图式法都必须遵循科学、实用的原则,明确图式设计的目的,注意图式反映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终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