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理论化实现大众化。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坚持正确的文化宣传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大众化
怎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一、以理论创新加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学说,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与国家的政权结合在一起,上升为统治思想。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支持,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宣传,更多的要借助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自身优越性的展现,这种展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有指导实践的实效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充分论证自己的国家体系、自己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不能空洞化、教条化,更不可能只用一些简单的口号来应对。而是要通过理论研究重新廓清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一科学体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总结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规律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二是对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进行深入探讨。如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认为,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的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教育与自觉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无产阶级夺取与巩固领导权的进程。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这也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的学理性与通俗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想和理念,是指导当代中国走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所以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的正确导向。大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学和艺术当中,它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政权强力推行和普及,但大众文化对其的接受会存在几种倾向:或者是认同,或者是产生抵触,还有一种就是理解不到位,片面化或庸俗化。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深入人心,真正指导人民大众的行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为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的过程,而理论的大众化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我们必须遵循理论大众化的规律,不能以“运动式”来推动。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界的共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刘小枫.当今教育状况的几点观察[U].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大众化
怎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一、以理论创新加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学说,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与国家的政权结合在一起,上升为统治思想。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支持,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宣传,更多的要借助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自身优越性的展现,这种展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有指导实践的实效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充分论证自己的国家体系、自己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不能空洞化、教条化,更不可能只用一些简单的口号来应对。而是要通过理论研究重新廓清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一科学体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总结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规律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二是对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进行深入探讨。如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认为,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的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教育与自觉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无产阶级夺取与巩固领导权的进程。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这也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的学理性与通俗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想和理念,是指导当代中国走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所以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的正确导向。大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学和艺术当中,它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民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政权强力推行和普及,但大众文化对其的接受会存在几种倾向:或者是认同,或者是产生抵触,还有一种就是理解不到位,片面化或庸俗化。通俗化并不等于庸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深入人心,真正指导人民大众的行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为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自觉实践的过程,而理论的大众化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我们必须遵循理论大众化的规律,不能以“运动式”来推动。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界的共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刘小枫.当今教育状况的几点观察[U].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