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66-02
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校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利用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德育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几年来我市德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本着“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巩固成果,扎实推进”的工作理念,提倡德育工作“千校千面”。下面就多渠道开展德育渗透,实施全方位教书育人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文化立校 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渠道,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以人文为主的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发挥好育人功能。吉林市教育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設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评细则。我们要求学校在每个班级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有规范作用。我们要求学校创建优美的“四化”(即美化、绿化、净化、静化),加强“四风一训”(即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训)的建设,布置好班级文化,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吉林一中、吉林三中、吉林五中、吉林市一实验小学、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吉化九中、工贸学校被吉林市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育人功能。吉林十八中学以“尊重教育”为主题围绕“自我尊重、尊重他人”抓卫生管理工作,从关心师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出发,注重个人卫生养成教育,为师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二、师德表率 榜样引领
从“学高为师,行为示范”思想着手,树立教师尊重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力开展爱生活动,教师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和育人一齐抓。在教学工作中都应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教学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仪表、板书设计、言行举止、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昌邑区每年开学初都组织学生开展快乐学习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船营区23小学年轻女教师冯志敏能坚持六年为本班困难学生带午饭,把家里的好吃的带给困难学生,直到学生小学毕业,学校才知道她的做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他们对学生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照,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三、利用教材 四育融合
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和来源之一,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渗透德育内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各学科互相融合教学,落实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是必要的。
德育和智育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成绩。我市各中小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实施全员德育,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提高智力水平的直接目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德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吉林市教育局重视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组织秋季运动大会,通过运动会,使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提高学习成绩打基础。在体育课教学中,吉林市教育学院组织全市体育教师集体备课,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听吉林七中一节“耐力跑”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引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生活,马拉松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教学中体现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昌邑区武术学校在学生中开设武术课,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在美术、音乐、科技、劳技、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创造美的能力。吉林市教育局连续七年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希望林”杯书画大赛;船营区各小学利用“六一”到社区为群众表演文艺节目;船营区二小、昌邑区中兴小学,结合我市“创书法名城”,活动,在学校开设书法课,组织全校学生练习书法;吉林五中每年一届中学生艺术节,吉林一中组织新生“一二·九”歌咏比赛,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美育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任课教师能做到通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教学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教学内容流进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从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课堂渗透 潜移默化
各学科教材,涉及题材比较广泛,吉林市教育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初都组织各科教师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确定德育目标,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和科任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考虑教学的德育功能,2011年3月校外办德育科到3所学校查看了九科教案,听了语文、科技、体育三节课,教案和课堂教学都有体现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我市任课教师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他们根据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做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做好时事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利用语文等文科课,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愛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阅读和写作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利用自然科学课,介绍那些为人类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辨证关系和认识论教育,用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祖国科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弘扬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五、活动体验 内化心灵
吉林市教育局每年下发的《吉林市教育局德育及校外教育工作要点》中都设计几个全市学生都参加的德育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活动的参与面,要求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也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我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育、教学活动是文明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高中生的篮球、足球比赛;初中生的排球比赛;小学生开展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都要发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取得好成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对学习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六、科研领先 持续发展
我市提倡德育工作各具特色、千校千面。认识到开展德育科研的重要性。学科教学德育内容分布在各学科、各学段、通过专题教育,将德育内容连点成线构成系统,一以贯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011年吉林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向省社科联申报了《德育校本教材在中小学校分阶段的设计及应用》,《有效提升家长教育指导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两项哲学、社会科学类省级重点课题,全市共有122所学校申报子课题,其中53各课题被省社科联立项,这53各课题组成员尽职尽责,在德育课题研究中他们能做到把德育科研和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贯彻学生《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2012年53各德育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在本校交流推广,其中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李德水老师牵头研究的课题在全市推广应用。吉林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刘峻岩老师牵头研究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结合他本人的工作、学习已经顺利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本人牵头研究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我市高中学校学生处主任会上交流。为了利于工作我市又立项74各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课题,现正在研究阶段。德育科研建设方面,龙潭区教育局走在前面,几年前他们就参加省、全国组织的各种德育课题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使全区的德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德育活动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吉林一中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道德教育活动课读本》,作为校本教材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德育科研方面我们还利用教研组,年级组、各学科的教师针对自己的教材,思考、备课,梳理出本年段、本学科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形成论文或结题报告,在全市交流推广,利于提高我市的德育工作水平。
四育并举,德育为首,我们将德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教师为人师表、四育有机融合、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德育科研之中,发挥各个方面的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
张紫茜,女,1965年生人,1990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政治系。工作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 德育科科长。
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校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利用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德育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几年来我市德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本着“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巩固成果,扎实推进”的工作理念,提倡德育工作“千校千面”。下面就多渠道开展德育渗透,实施全方位教书育人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文化立校 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渠道,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以人文为主的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发挥好育人功能。吉林市教育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設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评细则。我们要求学校在每个班级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有规范作用。我们要求学校创建优美的“四化”(即美化、绿化、净化、静化),加强“四风一训”(即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训)的建设,布置好班级文化,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吉林一中、吉林三中、吉林五中、吉林市一实验小学、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吉化九中、工贸学校被吉林市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育人功能。吉林十八中学以“尊重教育”为主题围绕“自我尊重、尊重他人”抓卫生管理工作,从关心师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出发,注重个人卫生养成教育,为师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做法值得推广,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二、师德表率 榜样引领
从“学高为师,行为示范”思想着手,树立教师尊重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力开展爱生活动,教师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和育人一齐抓。在教学工作中都应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教学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仪表、板书设计、言行举止、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昌邑区每年开学初都组织学生开展快乐学习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船营区23小学年轻女教师冯志敏能坚持六年为本班困难学生带午饭,把家里的好吃的带给困难学生,直到学生小学毕业,学校才知道她的做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他们对学生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照,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三、利用教材 四育融合
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和来源之一,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渗透德育内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各学科互相融合教学,落实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是必要的。
德育和智育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成绩。我市各中小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实施全员德育,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提高智力水平的直接目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德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吉林市教育局重视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组织秋季运动大会,通过运动会,使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提高学习成绩打基础。在体育课教学中,吉林市教育学院组织全市体育教师集体备课,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听吉林七中一节“耐力跑”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引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生活,马拉松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教学中体现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昌邑区武术学校在学生中开设武术课,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在美术、音乐、科技、劳技、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创造美的能力。吉林市教育局连续七年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希望林”杯书画大赛;船营区各小学利用“六一”到社区为群众表演文艺节目;船营区二小、昌邑区中兴小学,结合我市“创书法名城”,活动,在学校开设书法课,组织全校学生练习书法;吉林五中每年一届中学生艺术节,吉林一中组织新生“一二·九”歌咏比赛,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美育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任课教师能做到通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教学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教学内容流进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从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课堂渗透 潜移默化
各学科教材,涉及题材比较广泛,吉林市教育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初都组织各科教师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确定德育目标,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和科任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考虑教学的德育功能,2011年3月校外办德育科到3所学校查看了九科教案,听了语文、科技、体育三节课,教案和课堂教学都有体现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我市任课教师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他们根据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做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做好时事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利用语文等文科课,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愛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阅读和写作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利用自然科学课,介绍那些为人类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辨证关系和认识论教育,用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祖国科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弘扬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五、活动体验 内化心灵
吉林市教育局每年下发的《吉林市教育局德育及校外教育工作要点》中都设计几个全市学生都参加的德育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活动的参与面,要求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也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我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育、教学活动是文明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高中生的篮球、足球比赛;初中生的排球比赛;小学生开展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都要发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取得好成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对学习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六、科研领先 持续发展
我市提倡德育工作各具特色、千校千面。认识到开展德育科研的重要性。学科教学德育内容分布在各学科、各学段、通过专题教育,将德育内容连点成线构成系统,一以贯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011年吉林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向省社科联申报了《德育校本教材在中小学校分阶段的设计及应用》,《有效提升家长教育指导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两项哲学、社会科学类省级重点课题,全市共有122所学校申报子课题,其中53各课题被省社科联立项,这53各课题组成员尽职尽责,在德育课题研究中他们能做到把德育科研和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贯彻学生《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2012年53各德育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在本校交流推广,其中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李德水老师牵头研究的课题在全市推广应用。吉林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刘峻岩老师牵头研究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结合他本人的工作、学习已经顺利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本人牵头研究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我市高中学校学生处主任会上交流。为了利于工作我市又立项74各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课题,现正在研究阶段。德育科研建设方面,龙潭区教育局走在前面,几年前他们就参加省、全国组织的各种德育课题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使全区的德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德育活动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吉林一中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道德教育活动课读本》,作为校本教材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德育科研方面我们还利用教研组,年级组、各学科的教师针对自己的教材,思考、备课,梳理出本年段、本学科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形成论文或结题报告,在全市交流推广,利于提高我市的德育工作水平。
四育并举,德育为首,我们将德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教师为人师表、四育有机融合、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德育科研之中,发挥各个方面的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
张紫茜,女,1965年生人,1990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政治系。工作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 德育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