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许多老师在谈论学生时,感慨万千,颇多无奈,甚至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句话产生了怀疑,学生厌学难管己成为大家的共识。细究其因,发现导致孩子目前这种状况的纠症除了社会、家庭的因素外,教师也有一部分责任,少数教师自身的消极情绪及不良言行,污浊了学生的思想,扭曲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众望 榜样 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9-01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身理上要健康,心理上也要健康。教师的行为素养,就像一丝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行为素养,就像一支红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默默无闻地塑造学生心灵。但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影响,导致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怒于生,有失众望。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偏激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在教育教学现实中,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刺激,心情低落,带着情绪走进教室,学生们无意的一番“小报告”,点燃了教师心中的怒火,情绪失去了控制,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对学生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而且方式也花样百出。如罚站、请出课堂、蹲马步、抄课文,还有的被罚绕操场跑5圈。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统计,90%学生的恐怖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管理行为引起的。例:有一次,一位教师因家庭琐事,心情不好,上课无精打采,突然看到有位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真是气打一处来,不但大声训斥该生,而且让他把课文抄二遍,写三百字的检讨。别的学生看到教师的脸阴沉沉的,也都乖乖地坐着不作声,学生想什么,他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他不清楚。一堂课下来,师生两茫茫,真是“误人子弟”,有失社会的希望与家长的期望啊!
二、表里不一,有失榜样。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大,模仿本能也强,家长是其最初的榜样。但是学生进入学校后,获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社会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模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时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那么就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迹,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例如:某教师在校园里看到地上有一张碎纸,自己没有主动随手捡起来,而是大声地喊远处的小朋友过来捡,自己指手画脚学生去做,不觉中给学生起到了反面的模仿效应。学生心里会想:原来地上的碎纸自己看到了可以不捡,留给别人去做。那么试问学生又怎么会养成随手捡地上碎纸的习惯呢?因为教师光在口头上讲“弯弯腰,捡起一份美好的心灵”,自己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学生也就会光在口头上讲却不付诸实践,校园里地面上有废纸的现象永远也得不到彻底根治。再如:一位住宿班的班主任常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每天都是让学生替他洗碗,学生们很高兴,因为能替老师做点事,都争着去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欢心。有一天,一位学生向这位班主任报告,班里有些大个子学生老欺负他,让自己天天替他洗碗,不然就揍我。倾听了这位学生的苦衷,这位班主任找来那些大个子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给这位学生道歉,并且教育他们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去做,不要让别人替做,要学会独立。大个子学生却在心里嘟囔着:老师说的好听,那自己还为什么天天让我们替他洗碗,自己不做,我们不是跟你学的吗?唉,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三、偏爱有加,有失公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育也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宠爱有加的“小皇帝”,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但有些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大而小之,小而了之,一味的纵容;相反,对于班级里所谓“差生”,往往抓住一点小错误就不放,小而大之,严厉批评,甚至于体罚与变相体罚。长此下去,老师眼中的“优生”产生了极强的优越感,在别人面前,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学习好,不管犯什么错都没什么,心理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想法。而那些因小事常被严厉打击的“差生”,心灵上渐渐地疏远了他曾經崇拜的老师,产生了厌学,自抱自弃的念头,行为上也过于偏激。如:一群学生在课间用竹竿去敲校园里紫叶李上的李子吃,校长发现了并制止了他们,问了他们是哪班的,校长把那个班的班主任叫来,狠训了一顿。班主任窝着一肚子委屈与怒火,自然而然就发泄在学生身上,他怒气冲冲跑到班级,通过询问找到那几个学生,恰巧有个平时特宠爱的“公主”也在此行列,他没训她一句,而那几个“差生”可就遭了殃,被严厉训了一顿,每人还要写四百字的检讨每天在班级读一遍。此案例中这位教师的此种做法,完全背离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他的待生原则是“对人不对事”,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好生”不健康的想法滋生蔓延,也会致使那些“差生”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造成心里畸形,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和人格魅力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自身行为修养。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再次,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心灵的守护神,知心朋友,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生充分的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
教师从事着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行使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使命,履行着提高人民素质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实现零距离的心与心的对话,塑造健康的心魄。
参考文献:
[1]陶海林.《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智慧与技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2]熊华生.《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1日
【关键词】众望 榜样 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9-01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身理上要健康,心理上也要健康。教师的行为素养,就像一丝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行为素养,就像一支红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默默无闻地塑造学生心灵。但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影响,导致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怒于生,有失众望。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偏激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在教育教学现实中,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刺激,心情低落,带着情绪走进教室,学生们无意的一番“小报告”,点燃了教师心中的怒火,情绪失去了控制,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在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对学生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而且方式也花样百出。如罚站、请出课堂、蹲马步、抄课文,还有的被罚绕操场跑5圈。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统计,90%学生的恐怖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管理行为引起的。例:有一次,一位教师因家庭琐事,心情不好,上课无精打采,突然看到有位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真是气打一处来,不但大声训斥该生,而且让他把课文抄二遍,写三百字的检讨。别的学生看到教师的脸阴沉沉的,也都乖乖地坐着不作声,学生想什么,他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他不清楚。一堂课下来,师生两茫茫,真是“误人子弟”,有失社会的希望与家长的期望啊!
二、表里不一,有失榜样。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大,模仿本能也强,家长是其最初的榜样。但是学生进入学校后,获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社会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模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时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那么就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迹,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例如:某教师在校园里看到地上有一张碎纸,自己没有主动随手捡起来,而是大声地喊远处的小朋友过来捡,自己指手画脚学生去做,不觉中给学生起到了反面的模仿效应。学生心里会想:原来地上的碎纸自己看到了可以不捡,留给别人去做。那么试问学生又怎么会养成随手捡地上碎纸的习惯呢?因为教师光在口头上讲“弯弯腰,捡起一份美好的心灵”,自己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学生也就会光在口头上讲却不付诸实践,校园里地面上有废纸的现象永远也得不到彻底根治。再如:一位住宿班的班主任常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每天都是让学生替他洗碗,学生们很高兴,因为能替老师做点事,都争着去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欢心。有一天,一位学生向这位班主任报告,班里有些大个子学生老欺负他,让自己天天替他洗碗,不然就揍我。倾听了这位学生的苦衷,这位班主任找来那些大个子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给这位学生道歉,并且教育他们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去做,不要让别人替做,要学会独立。大个子学生却在心里嘟囔着:老师说的好听,那自己还为什么天天让我们替他洗碗,自己不做,我们不是跟你学的吗?唉,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三、偏爱有加,有失公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育也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宠爱有加的“小皇帝”,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但有些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大而小之,小而了之,一味的纵容;相反,对于班级里所谓“差生”,往往抓住一点小错误就不放,小而大之,严厉批评,甚至于体罚与变相体罚。长此下去,老师眼中的“优生”产生了极强的优越感,在别人面前,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学习好,不管犯什么错都没什么,心理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想法。而那些因小事常被严厉打击的“差生”,心灵上渐渐地疏远了他曾經崇拜的老师,产生了厌学,自抱自弃的念头,行为上也过于偏激。如:一群学生在课间用竹竿去敲校园里紫叶李上的李子吃,校长发现了并制止了他们,问了他们是哪班的,校长把那个班的班主任叫来,狠训了一顿。班主任窝着一肚子委屈与怒火,自然而然就发泄在学生身上,他怒气冲冲跑到班级,通过询问找到那几个学生,恰巧有个平时特宠爱的“公主”也在此行列,他没训她一句,而那几个“差生”可就遭了殃,被严厉训了一顿,每人还要写四百字的检讨每天在班级读一遍。此案例中这位教师的此种做法,完全背离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他的待生原则是“对人不对事”,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好生”不健康的想法滋生蔓延,也会致使那些“差生”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造成心里畸形,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和人格魅力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自身行为修养。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再次,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心灵的守护神,知心朋友,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生充分的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
教师从事着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行使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使命,履行着提高人民素质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实现零距离的心与心的对话,塑造健康的心魄。
参考文献:
[1]陶海林.《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智慧与技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2]熊华生.《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