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普遍存在“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等诸多问题。结合自身实践和反思,进一步诠释了中高职衔接的意义与关键要素,并从工作机制建设等六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中职;高职;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158-02
中高职衔接作为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遵循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构想后,中高职教育贯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但近年来各地实践中出现了中高职衔接“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2]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影响力,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现突破、取得实效,打通中高职立交桥,构建中高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瓶颈问题。[3]
一、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据调研,目前中职办学形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就业班,学制“2+1”或“2.5+0.5”,发中专毕业证,直接推荐就业;另一种是对口升学班,学制3年,发中专毕业证,学生通过单招或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高专或本科院校学习,未考上的推薦就业。就就业班而言,这类学生学习目标不高或自认为能继续提升学历的机会渺茫,以就业导向为主。而读对口升学班的学生普遍学历提升意愿强烈,以升学导向为主,但最后结果不外乎三种:没考上只能就业、考上高职高专、考上本科。读就业班没考上只能就业的学生遗憾太多,只能考上高职高专的学生则心有不甘,考上本科的学生倒是心想事成。
中高职衔接,对就业班学生而言多了一种选择;对对口升学班没考上只能就业学生而言则少了考不上的这个风险,对只能考上高职高专的这类学生而言则减少了一年在校学习时间和费用支出。无论哪种情形,学生都是最大受益者。
(二)中高职衔接,有效地拓展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渠道和办学层次,促进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融合
中高职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办学类型,归属不同管理体系,因此,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人才培养存在脱节、断层和重复的现象。中高职衔接,则有效地打破了两个体系之间的障碍,增进了融合,推进了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就中职而言,在就业班、对口升学班的办学形式上,增加了中高职衔接的办学形式,同时,可以借助中高职合作,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意义尤为重要。
(三)中高职衔接,有效地推进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以益阳市为例,其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内各区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也不平衡、不充分,办学特色不明,存在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资源分散,甚至生源竞争等情况,发展都不十分理想。中高职衔接,利于在有限的财力下整合益阳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益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益阳职教品牌。
二、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要素
(一)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前提、是保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中高职衔接的落地主要依靠政府的高位推动;同时,要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有效构建起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三元主体融合协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方能全力推进[1]。
(二)衔接模式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有“3+2”“2+3”“3+3”“5+0”等。模式的选择更多基于专业的自身特点与合作方之间的合作基础与利益平衡点,也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加几模式。合作的中职与高职可以依实际灵活选择,至于企业的参与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总之不能行政框定,要充分考虑多方的意愿与需求。
(三)专业选定
合作专业的选择确定十分关键,重点是做好“三对接”。一是要充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充分对接中、高职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和优势,重点是办学经验、基本条件、师资水平、招生规模等;三是要充分对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形成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应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但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一体化的,是一个完整的大闭环。中、高职人才培养应有明显区别,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但这两个闭环是相连的,课程设计呈能力递进关系,利于渐进培养,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又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中高职衔接大闭环。
(五)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其中企业的参与度十分关键,其育人主体地位要充分凸显。企业的参与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某阶段。但同一专业班级参与的企业不宜太多,否则企业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 (六)质量监控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关键在于日常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就业工作等环节的有效监管和规范、科学、高效的运行。
三、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这个工作机制应由三个小组组成。一是沟通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局长、校长、企业负责人等组成,形成合力,高位推动。二是工作运行小组,要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和高职院校的主导下,由中职、高职、企业三方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项目实施小组,依合作专业,主要由中职、高职的专业负责人与企业直接负责人组成,负责该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具体落實。
(二)合理选择衔接模式
“3+3”模式因学制6年对学生吸引力不大,“2+3”模式往往导致中、高职之间的利益产生矛盾,“5+0”模式往往导致高职的主导地位缺失,难以真正做到中高融会贯通。因此,目前“3+2”的模式最为合适,既体现了中、高职的分层,又平衡了中、高职之间的利益,也利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当然,具体人培模式绝不是简单的“3+2”,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灵活选择,如电子商务专业的“2.5+0.5+1.5+0.5”模式,即在中职完成“2.5”的在校学习和“0.5”的跟岗实习,然后在高职完成“1.5”的在校学习和“0.5”的顶岗实习。
(三)科学选定合作专业
合作专业的选择主要看是否做到“三对接”。其中要特别考虑中、高职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和优势。合作专业最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特别是有一定人数规模的专业,双方都有较好的专业办学基础,否则,很难达成合作意愿。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统一制定和执行,要体现出分阶段分层次,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又突出中、高职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用人需求,同时还要打通“专升本”通道。以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培方案设计为例,如下图所示。
(五)合理选择合作企业
职业教育中企业应是育人主体地位。因此,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能主动积极参与育人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用人需求方面的合作,必须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开展、教学投入、质量评估等重要环节,同时,还应具有足够体量和良好发展前景,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当然,一个专业班级只匹配一个企业那是最好的选择。
(六)切实把握质量监控
为确保中高职衔接的顺利推进和人培质量的保障,应做到“四统”:统一招生录取、统一人培方案、统一教材版本、统一过程管理。其中,统一过程管理中的重点是学籍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有效统一。应由项目实施小组统一学籍管理标准,制定企业主导的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考试标准等以及人才质量培养评价标准,积极探索质量评价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任务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的质量评价方式,改变学校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起政府主导,以企业标准为主、中高职学校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控性和人才培养的精准性。[1]
参考文献:
[1]董汝萍,廖细春.“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中高职衔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3).
[2]邹雄伟.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运行的实践困境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6).
[3]王丰军,于士才.“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J].印刷杂志,2019(3).
[关键词] 中职;高职;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158-02
中高职衔接作为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遵循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构想后,中高职教育贯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但近年来各地实践中出现了中高职衔接“贯而不通”“联而不合”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2]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影响力,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现突破、取得实效,打通中高职立交桥,构建中高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瓶颈问题。[3]
一、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据调研,目前中职办学形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就业班,学制“2+1”或“2.5+0.5”,发中专毕业证,直接推荐就业;另一种是对口升学班,学制3年,发中专毕业证,学生通过单招或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高专或本科院校学习,未考上的推薦就业。就就业班而言,这类学生学习目标不高或自认为能继续提升学历的机会渺茫,以就业导向为主。而读对口升学班的学生普遍学历提升意愿强烈,以升学导向为主,但最后结果不外乎三种:没考上只能就业、考上高职高专、考上本科。读就业班没考上只能就业的学生遗憾太多,只能考上高职高专的学生则心有不甘,考上本科的学生倒是心想事成。
中高职衔接,对就业班学生而言多了一种选择;对对口升学班没考上只能就业学生而言则少了考不上的这个风险,对只能考上高职高专的这类学生而言则减少了一年在校学习时间和费用支出。无论哪种情形,学生都是最大受益者。
(二)中高职衔接,有效地拓展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渠道和办学层次,促进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融合
中高职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办学类型,归属不同管理体系,因此,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人才培养存在脱节、断层和重复的现象。中高职衔接,则有效地打破了两个体系之间的障碍,增进了融合,推进了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就中职而言,在就业班、对口升学班的办学形式上,增加了中高职衔接的办学形式,同时,可以借助中高职合作,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意义尤为重要。
(三)中高职衔接,有效地推进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以益阳市为例,其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内各区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也不平衡、不充分,办学特色不明,存在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资源分散,甚至生源竞争等情况,发展都不十分理想。中高职衔接,利于在有限的财力下整合益阳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益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益阳职教品牌。
二、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要素
(一)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前提、是保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中高职衔接的落地主要依靠政府的高位推动;同时,要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有效构建起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三元主体融合协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方能全力推进[1]。
(二)衔接模式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有“3+2”“2+3”“3+3”“5+0”等。模式的选择更多基于专业的自身特点与合作方之间的合作基础与利益平衡点,也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加几模式。合作的中职与高职可以依实际灵活选择,至于企业的参与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总之不能行政框定,要充分考虑多方的意愿与需求。
(三)专业选定
合作专业的选择确定十分关键,重点是做好“三对接”。一是要充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充分对接中、高职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和优势,重点是办学经验、基本条件、师资水平、招生规模等;三是要充分对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形成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应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但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一体化的,是一个完整的大闭环。中、高职人才培养应有明显区别,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但这两个闭环是相连的,课程设计呈能力递进关系,利于渐进培养,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又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中高职衔接大闭环。
(五)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其中企业的参与度十分关键,其育人主体地位要充分凸显。企业的参与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某阶段。但同一专业班级参与的企业不宜太多,否则企业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 (六)质量监控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关键在于日常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就业工作等环节的有效监管和规范、科学、高效的运行。
三、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这个工作机制应由三个小组组成。一是沟通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局长、校长、企业负责人等组成,形成合力,高位推动。二是工作运行小组,要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和高职院校的主导下,由中职、高职、企业三方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项目实施小组,依合作专业,主要由中职、高职的专业负责人与企业直接负责人组成,负责该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具体落實。
(二)合理选择衔接模式
“3+3”模式因学制6年对学生吸引力不大,“2+3”模式往往导致中、高职之间的利益产生矛盾,“5+0”模式往往导致高职的主导地位缺失,难以真正做到中高融会贯通。因此,目前“3+2”的模式最为合适,既体现了中、高职的分层,又平衡了中、高职之间的利益,也利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当然,具体人培模式绝不是简单的“3+2”,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灵活选择,如电子商务专业的“2.5+0.5+1.5+0.5”模式,即在中职完成“2.5”的在校学习和“0.5”的跟岗实习,然后在高职完成“1.5”的在校学习和“0.5”的顶岗实习。
(三)科学选定合作专业
合作专业的选择主要看是否做到“三对接”。其中要特别考虑中、高职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和优势。合作专业最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特别是有一定人数规模的专业,双方都有较好的专业办学基础,否则,很难达成合作意愿。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统一制定和执行,要体现出分阶段分层次,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又突出中、高职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用人需求,同时还要打通“专升本”通道。以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培方案设计为例,如下图所示。
(五)合理选择合作企业
职业教育中企业应是育人主体地位。因此,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能主动积极参与育人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用人需求方面的合作,必须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开展、教学投入、质量评估等重要环节,同时,还应具有足够体量和良好发展前景,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当然,一个专业班级只匹配一个企业那是最好的选择。
(六)切实把握质量监控
为确保中高职衔接的顺利推进和人培质量的保障,应做到“四统”:统一招生录取、统一人培方案、统一教材版本、统一过程管理。其中,统一过程管理中的重点是学籍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有效统一。应由项目实施小组统一学籍管理标准,制定企业主导的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考试标准等以及人才质量培养评价标准,积极探索质量评价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任务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的质量评价方式,改变学校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起政府主导,以企业标准为主、中高职学校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控性和人才培养的精准性。[1]
参考文献:
[1]董汝萍,廖细春.“三元融合,五年贯通”中高职衔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3).
[2]邹雄伟.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运行的实践困境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6).
[3]王丰军,于士才.“中高职贯通”“双证融通”打通技能人才成才立交桥[J].印刷杂志,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