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改革,尤其是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探索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使其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文化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上。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二、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在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需要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很重要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提升公民素质,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稀奇、和幻想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认识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多认少写,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法而将其不断僵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也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四、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可以发现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基础打扎实后,写字的速度自然会提高。传统写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传统写字教学遵循自己的程序,开始练习写字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可知礼也。”一般认为这个专供启蒙练习写字用的教材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已……’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隐含于其中的道理。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自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否则,急功近利的思路和做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原教学大纲一、二年级要求学会1150个字,而新课程标准只要求会写800—1000个。会写汉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习新学的字,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按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如果识字取上限1000个,写字取下限800个,平均每学期认字450个,写字200个,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
另外,对于低年级写字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地拔高,一方面做不到,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实际的教学。原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这里有三个要求存在问题,第一,要求掌握笔顺规则,教师和教材注重讲解的笔顺知识,要求学生记住或背诵,另外,既然是规则性的知识,相对而言应该严谨,一般笔顺规则没有问题,但是有些字的笔顺出现了例外怎么办。第二,掌握间架结构,也容易产生注重间架结构知识的倾向,同时汉字的形体结构也较为复杂,要求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是不太容易的,最多也只能是基本的间架结构。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强调在写字的过程中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并关注所写字的间架结构,及其安排、搭配的合理与匀称。注重写字过程中的指导,重在书写行为,而不是写字知识。第三,明确提出按照田字格的的范字写字,会造成所有教材和教师都要求学生使用田字格。开始写字时让学生有所依傍是可以的,但是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求只在字格里写,必然会不利于其它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没有必要对此做明确要求。另外,原教学大纲三年级写字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要求也过高,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书写单一的字才刚刚开始熟练,还很难照顾到行款问题。为此,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熟练地书写,第三学段才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变化,也是强调写字基本功的表现。
我们认为,识字、写字的教学,首先教师应该自己具有一定水平的书写能力,板书和示例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美,从而产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另外,也要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过程,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轻松、快乐的,他们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识字、写字水平,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中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使其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文化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上。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二、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在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需要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很重要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提升公民素质,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稀奇、和幻想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认识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多认少写,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法而将其不断僵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也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四、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可以发现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基础打扎实后,写字的速度自然会提高。传统写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传统写字教学遵循自己的程序,开始练习写字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可知礼也。”一般认为这个专供启蒙练习写字用的教材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已……’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隐含于其中的道理。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自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否则,急功近利的思路和做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原教学大纲一、二年级要求学会1150个字,而新课程标准只要求会写800—1000个。会写汉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习新学的字,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按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如果识字取上限1000个,写字取下限800个,平均每学期认字450个,写字200个,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
另外,对于低年级写字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地拔高,一方面做不到,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实际的教学。原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这里有三个要求存在问题,第一,要求掌握笔顺规则,教师和教材注重讲解的笔顺知识,要求学生记住或背诵,另外,既然是规则性的知识,相对而言应该严谨,一般笔顺规则没有问题,但是有些字的笔顺出现了例外怎么办。第二,掌握间架结构,也容易产生注重间架结构知识的倾向,同时汉字的形体结构也较为复杂,要求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是不太容易的,最多也只能是基本的间架结构。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强调在写字的过程中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并关注所写字的间架结构,及其安排、搭配的合理与匀称。注重写字过程中的指导,重在书写行为,而不是写字知识。第三,明确提出按照田字格的的范字写字,会造成所有教材和教师都要求学生使用田字格。开始写字时让学生有所依傍是可以的,但是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求只在字格里写,必然会不利于其它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没有必要对此做明确要求。另外,原教学大纲三年级写字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要求也过高,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书写单一的字才刚刚开始熟练,还很难照顾到行款问题。为此,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熟练地书写,第三学段才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变化,也是强调写字基本功的表现。
我们认为,识字、写字的教学,首先教师应该自己具有一定水平的书写能力,板书和示例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美,从而产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另外,也要给他们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过程,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轻松、快乐的,他们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识字、写字水平,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中学)